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入门-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瑞?太史傅毅对曰:周书异记载:昭王时,有五色光,入贯太微。太史苏由奏曰:
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一千年后,声教至此。王命勒石记之,陛下所
梦,其是矣。于是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王遵,中郎将秦景等十八人,往求佛法。至
月氐国,遇摄摩腾、竺法兰二尊者,以白马载佛经像,欲来中国弘法,遂请同来。
至永平十年到洛阳,暂住鸿胪寺中,后乃建白马寺居之,二尊者遂译出四十二章
经,是为中国有佛寺(寺是汉朝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管
辖的一级单位,皇帝下面设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卿’,佛教传入后,皇帝下面再
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叫‘佛寺’),及翻译佛经
的开始。

 

新来的佛教,颇受朝廷的崇奉与保护,于是五岳诸山道士,心怀忌妒,上表云:
‘陛下弃本逐末,求教梵僧,恐非大道,臣等五岳诸山,多有聪明智慧,博通经典
者,请与试验。臣等经术,悉能了了,太虚符咒,并皆明白,吞符饵气,策使鬼
神,入火不烧,履水不溺,愿与比较。’帝许之,择日于白马寺南方,筑三台,分
置释道经典,及佛舍利,举火焚之,道经悉成灰烬,佛经则光焰焕发,火不能燃。
摄摩腾、竺法兰,踊身虚空,现诸神变,说偈曰:‘狐非师子类,灯非日月明,池
无巨海量,邱无嵩岳荣,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群生。’

 

此时道士六百二十八人,立即改皈佛教。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京师士庶三百
九十人,帝后宫阴夫人,王婕妤并彩女等一百九十人,见此神异,俱求出家,期于
修证圣果。帝乃敕建十寺,城外七寺安僧,城内三寺安尼,由是三宝皆备,佛法大行。

 

【注】

 

1、鸿胪寺:鸿胪是官名,在周名行人,掌朝觐聘问之事。在秦名典客,掌诸侯及
归义蛮夷事,其任务类似今之外交部。寺是官舍,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其初仅
用于衙署称,自摄摩腾竺法兰来华,初止于鸿胪寺,后又白马寺以居之,从此专以
僧众所居名为寺,沿习至今。

 

2、佛舍利: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烧之,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
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亦有杂色者,则系综合所
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聚。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坏之,
菩萨以次,则坚度递减。

 

3、师子:兽名,即狮子,古皆作师子。

 

4、婕音接,言接幸于上也,妤音余,美称也,为汉女官名,武帝所制,位比上
卿,爵比列侯。

 

(三十六)佛门分宗的理由

 

佛法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所有入世出世一切诸法,皆在其范围之内。扬眉瞬目,
担水劈柴,是极寻常的世法,然而若欲研究:何以有眉目水柴?何以会扬瞬担劈?
则非深入经藏,穷法相唯识之学,必不能提出一个所以然的圆满答案。因此大至整
个宇宙,小至一粒微尘,其性其相,其体其用,若不把佛法来说明,就永远成为哑谜。

 

佛法传到中国后,就分出许多宗来,倘若研究分宗的理由:第一、三藏教义,卷帙
太多,不分门就艰于研读。第二、法法各异,有时其性质还极端相反,合之则两俱
不成,分之则各显其用。第三、众生根器不等,若欲对治习气,势须对症下药,症
既多端,则药需分类。第四、为使系统清晰,便于传承故,不得不化整为零,避繁
求简。第五、佛法广大精深,若欲遍学,则寿命精神皆有限,势必至一无所成,倘
若一门深入,则下手及成功皆易。第六、历代佛门大德,其所修证传持之法,既各
有不同,则其所根据以化导后进者亦异,由是各立门庭,势所不免。这些皆是佛门
分宗的理由。有人以为分宗是佛法的分裂,其实分宗乃是分工合作,譬如医院里,
虽然分有内科眼耳等多科,然而惟有这样,才能完成整个医院的体系和工作。

 

佛法在印度时代,虽已规模大备,其间亦有类似宗派的传承,例如无著、世亲的宏
扬唯识,龙树、提婆的弘扬三论,迦叶、阿难的弘扬禅法,龙智、善无畏的弘扬密
法等,然而皆无显著的门庭标榜。逮至法雨西来,经过诸善知识,分析归纳的结
果,乃先后成立了十三宗。即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大乘的律、禅、净土、华
严、天台、法相、三论、真言、地论、涅槃、摄论等十一宗。其后则地论并于华
严,涅槃并于天台,摄论并于法相,由是大乘仅余八宗,合小乘二宗,共为十宗,
这便是中土佛法的轮廓。

 

圆觉经中,威德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
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
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
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这明明道著:佛法非止一门,修行有多方便,那么,分宗是
势所必然。既然法法皆归无上菩提,则各宗各派,亦如万流趣于大海,所谓道并行
而不相悖也。

 

【注】

 

1、地论:为十地论的简称,是释华严经第六会十地品之论,先曾立宗,及中唐华
严宗大兴,此宗遂并入而废。

 

2、涅槃:为依涅槃经义,弘布佛性常住之宗,盛于六朝隋唐间,及天台宗兴,以
法华、涅槃为主,此宗遂并入焉。

 

3、摄论:为弘布无著菩萨摄大乘论的宗教,盛于陈隋之间,然至法相宗兴,此宗
即无人传述。

 

(三十七)佛教徒的类型

 

从第三十七章至第四十一章是讲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觉悟的人生,非消
极、逃避、迷信的宗教信仰。

 

佛教是一切人类的宗教,不分种族、阶级,都能获得佛法的利益,但因人类的个性
与志趣各各不同,释尊为了契合机宜,也就指示各种不同的法门,让信受者依之实
行,就成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佛教徒。

 

有一种人,听闻了佛法,明白了‘万有皆从因缘生’,把握到正确而必然的因果道
理,确切相信我们的生命,是无限期的轮回;我们的善恶行为会影响这生命的业果
相续,其间所受的善恶业报,也是毫厘分明,无法逃避。于是生起一种‘胜进心’,
不甘堕落,立志向上,受持三皈五戒、十善戒,努力在思想行为上修进,依照业报
因果的道理,去争取现在或来世的更优裕美满的境遇。这种类型,是实行‘人天乘
法’的佛教徒。

 

另有一种人,听闻了佛法,进一步的明白到优裕美满的生活,绝不能保持长久;而
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时时在紧逼著我们。所以对现实的人世,生起强烈的
厌离心,急急地要解脱生死痛苦。于是依照佛法中的四谛法,及三十七道品去修
行,这是实行‘声闻乘法’的佛教徒。有些修习十二因缘法的,是实行‘缘觉乘法’的
佛教徒。因这十二因缘之法,而觉悟了人生的真理,达到解脱的境界。

 

还有一种人,听闻了佛法,理解到人生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依互存的缘起,人人与
我都有密切的关系,人人对我都有重大的恩惠,我怎么可以抛弃他们不管,而自己
去解脱呢?人世越是痛苦,我越需要救济他们。于是发起要救度一切众生的大菩提
心,努力去修习六度法门,愿为众生服劳,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
乐,才算是真正快乐。这种类型的,是实行‘菩萨乘法’的佛教徒。

 

以上所说的人天乘法类型的佛教徒,是‘恋世’的,缺乏崇高的理想;声闻缘觉乘法
类型的佛教徒是出世的,只求个人的解脱。菩萨乘法类型的佛教徒,是入世而不恋
世,出世而不独善,能够舍己为群,利度众生,依照佛陀的指示,发扬佛陀的救世
精神,是模范的佛教徒。

 

(三十八)教团生活的准则

 

佛教徒虽有七众弟子的分别,但在团体生活的原则上,是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个
标准叫做‘六和敬’。就是六种规则,能使大家过的生活是清一色的,互相敬重,和
谐合聚,清净快乐。

 

一、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发生磨擦,
打架等粗暴野蛮的举动。

 

二、语和无诤: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
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三、意和同悦: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
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和悦,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
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四、戒和同修:佛教七众,各有戒律,但在每一家中都有著共同遵守藉以修持的戒
法。如以比丘僧团为例,比丘就有共同受持的二百五十条的戒法。应该大家怎么
做,就该怎么做,才显出大家共同守法的精神。

 

五、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
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
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
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

 

六、见和同解: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大家同为教徒,在见解思想上,必须要
相同统一,教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每个份子思想多、意见多,各持成见,
自以为胜,那么这个团体一定不能清净,也必精神散漫,不能振作有作为了。

 

这六和虽有六种,亦可摄为两种,即理和与事和。如见和同解,即指大家所证悟的
真如理性,也就是对宇宙人生所认识的真理,是只有一个,没有两样的,故在思想
方面,不消说自然能趋于一致;其他的五和都是属于事相方面的。思想既然统一,
行动自然也趋于一律,这也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佛教徒的六和生活,不但可为佛
教团体的生活准则,也可为普通社会一切团体的生活准则。

 

六和僧团的最大好处,是佛陀在前‘四和’重视法治精神外,还在后‘二和’重视经济
平均与思想统一。一个健全的团体,法治精神自然不能缺少的,但如不重视经济的
平均分配和思想的统一,便是这个集团趋于分化或崩溃的致命伤。因小而团体的斗
争,大至世界的斗争,其发生的原因,多在经济失其平衡的支配,和主要的思想不
能统一。可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拟出团体共同生活的原则,和平共处的要
素,使后世一切团体生活的原则,都不能越此‘六和敬’的范围,他的智慧和才力,
不可谓不空前惊人了!

 

(三十九)佛教服务的人生观

 

佛说:做人必须‘知恩报恩’。凡是对我们有恩惠的,都要念念不忘,尽力设法报答
他。忘恩负义,是佛所严斥的。

 

谁对我们有恩呢?佛说有四恩:一、父母恩;二、国家恩;三、众生恩;四、佛恩。

 

在家庭里,对我们最有恩惠的,就是父母。父母生育我们,抚养我们,教导我们,
其恩惠有如高山大海一样的高深;所以我们必须孝敬顺从他们,父母年纪老了,要
优厚的奉养他们,这叫报父母恩。

 

国家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也是我们父母祖先生长的地方;我们的生命财产,就全靠
国家的保护,所以国家对我们很有恩典,我们应该爱国家,效忠国家,报国家恩。

 

我们日常吃的米是农人种的,穿的布是工人织的。细想起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
件事,都是花费过别人的血汗的。在缘起互助的社会中,一切人类对我们都有帮
助,也就是对我有恩惠。不但人类,就是动物,狗替我们看门,牛替我们耕田,甚
至最没有关系的蚯蚓,也在那里日夜不息地替我们翻松田地。所以一切众生,对我
们都有恩惠的,我们应当爱护众生,报众生恩。

 

这三种恩,从家庭,到国家,到世界宇宙,关系有亲疏,范围有广狭,但都同样对
我们的‘肉体生命’有很大恩惠的。另外还有我们的‘精神生命’上有大恩典的,那就
是教我们认识真理,懂得做人道理的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应该信仰佛、恭敬佛,
报答佛的恩惠。

 

从佛到父母,到一切人类,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很大的恩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