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一个人的历史,如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
前段时间读了《安妮日记》,让人感觉生命如萍。安妮的命运就是犹太民族的写照。但放在一个天使般的安妮身上,你会有心灵的震撼!
廷(ting)
二战题材的历史片,西方人拍了无数的题材。但仍旧佳片不断。
但我发现所有成功的反映屠杀犹太人的影片,其共同点就是结构让剧情反差巨大。
如《辛德勒名单》是一部正面描写德国人(辛德勒)挽救犹太人的故事;《美丽人生》是在儿童式的喜剧中跟纳粹游戏;而《安妮日记》是一个“天使”的笔记在记录那段肮脏的历史。
雅(yall)
所以艺术的创造的素材看似有限,但其空间是无止境的。
廷(ting)
既然谈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是离不开电影人本身的。
许多电影人本身就是在用胶片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所以电影人的艺术创作也是有历史使命的。
说到二战的纳粹历史,身兼舞蹈者、演员、天才导演的莱妮。里芬斯塔尔,被称为“奇观之母”。其纪录电影《意志的胜利》是电影理论家人人都会讲到,却又个个笔伐的经典之作。
二战后连遭几个国家数次受审,受尽牢狱之灾。一切皆因艺术家站错了队:莱妮成了被纳粹利用的“奇观”歌颂者。
德国纪录电影《意志的胜利》(Triumph of the will 1935)(剧照略)
莱妮为希特勒设计的壮观场景
莱妮与希特勒
雅(yall)
从艺术家的角度,我抱有对莱妮的同情。
因为,女人在政治立场上本身就有些“低能”,更何况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疯狂的非理性的年代。
我只能说:希望这类悲剧不要重演。
廷(ting)
当然,那是一个有独裁者买单的特例时代。
其实在某些西方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政治电影与小众艺术电影成了同名词,随时可能是一单赔钱买卖,成为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票房毒药。至于是否会引来社会上某些势力的抗议或攻讦,或者极端例子,如在影院门前示威和放炸弹阻挠电影上映等等,都是未知数。譬如法籍希腊导演科斯塔(Costa…Gavras)的电影《Z》却一直被公认为政治电影佳作。
《Z》拍于1969年,取材真实事件:希腊自由主义者、和平运动改革家Grigoris Lambrakis在1963年被官方雇佣的刺客所杀一案。
《Z》(剧照略)——政治电影的鼻祖
故事情节现在看来确实有点像老套警匪片和侦探片甚至今天某些反腐影视垃圾(且为不可回收垃圾)的混合体。也曾有人批评《Z》片太过商业化(譬如有好几段好莱坞式的飞车追逐和缠斗戏),将Lambrakis一案搞成非黑即白的肥皂剧,并质疑现实政治哪有如此简单形同儿戏?对此,加夫拉斯申辩道:《Z》片不是靠小道消息拼凑而成,而是忠实依照当时的调查情形来拍的。
雅(yall)
加夫拉斯的《Z》在当时很有实验电影的色彩,它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安杰罗普洛斯执导的电影:《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ULYSSES' GAZE)。是安杰罗普洛斯为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而特别拍摄的艺术电影。
给历史续杯红茶——历史影像SHOW历史电影SHOW(6)
《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ULYSSES' GAZE)(剧照略)
希腊裔的美国电影导演“A”回到故国放映他的一部有争议的作品,而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寻找一部失落的早期影片。从希腊到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寻找电影的过程中他看到的是民族分裂、种族仇恨、武装冲突。幻境的美妙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导演真正的意图衬托出来:在巴尔干半岛上曾有一个种族国界全无分歧的时期。他正在追寻的那部影片就是一个见证。
廷(ting)
欧洲的电影更多地在关注社会意识。
雅(yall)
我不喜欢太沉重的历史片。我更喜欢电影在娱乐中传递更深层的意识。
廷(ting)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社会意识上的区别。
雅(yall)
从一小点开始说吧!这样容易理解。
廷(ting)
那就以社区文化为例。
西方主流社区是先有教堂,再有社区的。
社区以教会为中心,每个家庭在周末要沐浴更衣参加礼拜。儿童出生接受洗礼,老人死亡举行追思礼拜。从出生到死亡,一个可以关爱生命全过程的教会社区,有宗教为道德的约束;有唱诗班的音乐普及。集体性的娱乐运动也孕育了现代体育的诞生。
当然我说的是西方主流社会。所以,中国留学生到西方去,应该要多接触西方的主流社区,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文明的诞生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人群中。你向往牛津和剑桥,但你知道这最早的学校是做什么的吗?它们是神学院。
雅(yall)
所以说牛津和剑桥,它们的气质是任何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廷(ting)
还有,我要谈谈犹太人。
犹太人是一个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
是一个孕育了爱因斯坦、弗洛依德、马克思等转变人类命运的巨人的民族。
有学者研究犹太民族的教育系统和成功的规律,其中有一个绝对重要的“社会”环节:犹太人是信奉犹太教的民族。他们周末要去做礼拜,和其它基督教国家所不同的是犹太人做完礼拜以后,一定要有一个小型的聚会,这个聚会中有律师、医生、社会学家、科学家等等。
你想,这些高素质的人每周都要在礼拜后聚会,共同交流思想,医学的、科学的、法律的、社会性的等等知识,在交流后再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它的整体民族素质能不高吗?
雅(yall)
宗教能够规范人类的道德,洗涤人的心灵。
道德的规范是教育之本,是直至人心的。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也在这里,其根本是人的“素养”。
廷(ting)
在拯救人的灵魂方面,国家也是束手无策的。
一个国家是拯救不了一个灵魂的。
信仰是很个体、很私人化的行为方式。
雅(yall)
我们谈的话题有些深,还是谈谈我们常规的社区建设吧。
中国人的社区化应该以谁为样板呢?
廷(ting)
从文化传统上我们更接近邻国日本。
日本社会发达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高品质的社区化。
日本人现在女性的寿命是87岁,比中国人整整高20岁。
仅以健康来说,在日本的社区,每个月都有固定的保健课,这是一种制度。日本人社区化的教育和完善的体育、保健等设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健康长寿的好环境。
再看看中国人周末的“社会”活动。对不起,想来想去,好像只有“麻将”可以算是能端上台面的了。
雅(yall)
我们的社区发展到这个程度,真是可悲!
在《史记》和《资治通鉴》里记载的“社区”活动,也要比现在文明得多。
“昔蒙母,择邻居。”所谓的社区效应,作用绝对不可小看。
孔夫子的仁义道德,是数千年中国社会潜移默化的社会基石。但今日所谓的现代社会(记住中国还有多少人口不够资格说这句话),传统“礼教”的崩溃,使我们的众多家庭“形同虚设”,其道德功用趋于零。
廷(ting)
儒教虽然只能算是哲学,而非信仰。
但在家庭中,这是维护中国人传统的道德体系。
文化大革命的“断层”是几乎“断送”掉了这个体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厖”
“农农、士士、工工、商厖”(《荀子吠踔破罚©;
文革时的上山下乡有多么荒唐。
那是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工不工、商不商的时代。
当这个基本的道德体系都被打破的时候,社会就只是动荡与灾难。
儿子可以告发父亲、学生可以揪打老师,人性的泯灭,令人发指!
雅(yall)
可见民族根基、社会根基的重要!
廷(ting)
你听说过,有“大学生楼”的社区效应吗?
雅(yall)
想听听。
廷(ting)
有一位上海的教授夫人跟我说,当年她婆家住的那栋楼,家家孩子出来的都是大学生。同在一个里弄的,别的楼里的孩子读书出来却是天壤之别。旧楼改造的时候,大家都是依依不舍,一直怀念那栋楼。
其实,不是那栋出“大学生”的楼的“风水”有多好,而是那栋楼所创造的优质的社区效应造就出一个又一个在当时还算“稀货”的大学生。
雅(yall)
我还听说有“状元校”等等事情。
中国现在的社区最需要向优质化提升。
这毕竟是我们社会文明的最底层呀!
廷(ting)
谁有能力去“优质”我们的社区呢?
靠街道上几个好心的阿婆或大妈吗?
雅(yall)
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社区优质化的运行机制。
廷(ting)
这个机制必须是人性化的,要有道德基础的,有监督制度,有执行渠道的。
雅(yall)
有一部描写法国文豪左拉的电影《左拉传》,其中左拉从个人利益到社会利益的转变中获得了新生。
给历史续杯红茶——历史影像SHOW历史电影SHOW(7)
《左拉传》(剧照略)
成名后的左拉本该可以享受成功之时,
一个受冤案军官的妻子来请求他伸张正义。
左拉走险,走向了被告席,
法庭上的对手是国家机器的操纵者。
在身败名裂的威胁和主持正义的抉择之间,
左拉选择了后者。
正义真的在少数人的手里?
不,那只是短暂的。
正义获胜后,会还到多数人的手里。
左拉成为法国新精神的一种象征。
廷(ting)
左拉唤醒了法国人的社会意识,文明是全民意识的文明。
精英文明可以是假象,民俗文明更接近国家的本性。
中国人在吸纳,在消化,在变革。但“中庸”有时就是发展的绊脚石。
雅(yall)
传记电影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甘地》和《曼德拉》。
廷(ting)
《曼德拉》在法庭上的辩护,蔑视白人的专权,为黑人争取人权。他的一生充满坎坷,而又荡气回肠。电影和他本人一样,都有非常出色的“人生表演”。
廷(ting)
很多人就是受那部《曼德拉》的影响,当曼德拉终于成功当选为黑人总统时,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我就是其中一员。
雅(yall)
我为这个片子掉眼泪,是他在受难的时候。我真难以相信,人的忍耐力会这么的大,原来人的潜能,才是人受用一生的宝藏。
廷(ting)
挖掘潜能是对的,但也要看哪一类的潜能。如希特勒的潜能开发后就与魔鬼挂上了钩。
传记电影也多数是对名人的这一面的发掘。
挖掘麦当娜这个名人的潜能,她连唱带跳地去拍阿根廷的国母“贝隆夫人”,但却是遭了殃——骂声一片。
虽然麦当娜遭骂;但其中的主题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却是让无数人疯狂与感动;特别是阿根廷队被踢出世界杯足球场时;这首国歌就成了“御用”的阿根廷队送别曲。
雅(yall)
通过人物传记电影,我们看到了“电影人物”开创的历史时代。
廷(ting)
我这里有一个世界名人的电影的统计表:
历史上在银幕上最常出现的人物:耶稣基督 130多次;列宁60多次;希特勒60多次;维多利亚女王40多次;亨利八世30多次;伊莉莎白女王30多次;圣女贞德30多次。
银幕上出现的美国总统:阿尔伯罕·林肯,13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