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人都过安全门摄像头专盯服务生
曾坤
到澳门一年才发觉,赌场从未关过门!不管双休日还是节假日,不分白天还是夜晚,任何情况下都未曾停止营业。据我所知,在澳门如此“敬业”的营业场所,惟此一家!
有生意做,当然要营业啦。澳门人如是说。的确,澳门博彩业生意红火,因此特区政府将博彩业作为澳门经济的龙头产业。实际上,澳门赌场营业分秒不能停,是澳门法律制度所规定的。迄今为止,博彩业在澳门合法化经营已有150多年历史。其间,不管是澳葡政府还是特区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之多难以计数。其中第1496号法规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赌场必须“全年每日均得经营博彩”,并严令:“如承批公司拟在一天或多天的某一时段暂停一间或多间娱乐场及其他博彩区域的操作,必须提前三天通过具说明理由的申请书请求政府许可。”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法律,除了考虑经济效益之外,也是基于博彩业本身输赢无定的规律。赌场分秒不停,可以提供给赌客无限的时间去反复输赢的轮回。长年营业,分秒不停,做到这一点实在不易。就是人受得了,机器、房子还有坏了的时候。但照样不能停业!
记者2001年底来澳门时,就赶上葡京赌场内外装修,一年多过去了,装修至今仍然没有完。因为不能停业,只好一间间屋子轮着修缮。要知道,停业一天,就意味着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澳元的收入打了水漂!记者每次路过此地,不管刮风下雨,都见工人在紧张地施工,显然是有严格的工期在催促着他们。
赌场自开办之日起,就是一个刺激消费的场所。葡京酒店被称为吃喝玩乐的“不夜天”。身处此地,可以满足身体的各种需求。“世纪名厨”罗布松先生主理的法国餐厅,凭罗先生成名绝技——白松露菌和黑松露菌及酒库中的千款高档藏酒而闻名于世。一走进法国餐厅,就会看见一个用24k金制骨架、装备了恒湿设施的玻璃酒柜,里面摆放着来自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家的各种名酒佳酿。葡京酒店还设有专门表演艳舞的剧场,号称“巴黎艳舞”,夜夜狂舞疯唱,全是刺激感官的节目;酒店里还有聚宝厅,展出世界各种稀世珍宝……总之,整个酒店用吃喝嫖赌相互拉动,营造一个纸醉金迷的场所来“磁化”消费者。已被枪毙的香港恶霸张子强当年就是这家酒店的常客,每抢到一笔钱后,笃定要来此挥霍一番。为刺激消费,连赌场的装修也别有一番讲究:大金大彩,富丽堂皇。葡京赌场的26个贵宾厅,像是用金粉涂抹过一样,四壁金灿灿光闪闪,赌客仿佛置身于淌金流银的金库里,禁不住会忘乎所以,平添几分一掷千金的“豪情”。
进赌场必须穿越一道同机场设置相仿的安全门,接受检查。事实上,所有检查程序和进入机场的安检程序如出一辙:要掏出身上所有的金属物件,连同手提物品一并交由安检人员检查。除此之外,赌场还禁止拍照。
许多游客都觉得纳闷:不就是一个娱乐场所嘛,何以要安检?记者曾就此问题问过好几位赌场工作人员,回答都是一致的:赌场到处是现金和“筹码”,而且都暴露在大庭广众面前,一旦有歹徒持凶器进来打劫,很容易得手不说,还会危及赌客的生命安全,故要防患于未然。所以,赌场安全不仅是赌场老板首先考虑的问题,也是政府监管的头等大事。澳门司法警察局建制里设有赌场督察处,专门负责赌场治安,24小时派警员在各赌场巡逻。赌场自身的防范监视装置更是严密、周详,它是记者迄今所听说并眼见过的最庞大的商用电子监控系统。据说,光葡京赌场就装有600多个电子监控装置,从各种角度全天候摄下赌场每个角落的情况,分秒不停、寸土不漏。赌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装置只是监督赌场员工,绝不针对顾客。
记者看到,这些监视器确实发挥了威慑作用。“庄荷”(工作人员)离开赌桌时,都要面向“探头”展开双手,拍打衣服,以示没拿什么东西。工作期间揩鼻涕、擦嘴的卫生纸,都随手向柜台外面一扔,却偏不往脚下的废纸篓里丢。不知情的人或嫌此举粗俗,其实这也是为了避嫌,特意这样做的。赌场一旦发现工作人员作弊,必定开除无疑。据说,作弊情况在澳门赌场极少发生。
第一部分在长崎追寻孙中山足迹
为了共和九次奔走 东瀛答谢友人留下八件墨宝
周昶
我刚到日本长崎新闻社研修不久,该社的编委蓑田先生就对我说,要带我去一个地方看看。一天,我跟着他在长崎的大街小巷东走西转,最后在油屋町的一幢小楼前停了下来。乍一看,这是一家普通的咖啡馆,但仔细打量,发现在楼前的一角,一座石碑静静地立在绿叶丛中,石碑上镌刻着“孙文先生故缘之地”几个汉字。看完石碑上方的照片和文字,我才明白,原来,这里曾是《长崎东洋日出新闻》创办人铃木天眼的宅第。1913年3月,孙中山先生曾专程到访,感谢以铃木先生为首的《长崎东洋日出新闻》给予他的支持。后来,为纪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长崎市政府特立碑于此。
在这异国的小巷,我伫立在石碑前,遥想近百年前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一路风尘仆仆,宣传革命,寻求支持,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
从1897年到1924年,孙中山曾9次到长崎。他在革命活动之余,还在长崎留下了许多墨宝。据报道,目前在长崎县立图书馆等处和当年与孙中山先生有过交往的日本友人的后代手中,共收藏有8件孙中山先生的遗墨。每一件遗墨都有一段故事。于是,我决定从寻访孙中山先生遗存的8件手书入手,对一代伟人留在长崎的遗迹进行一次追寻。
我采访的第一位收藏者是丹羽汉吉先生。丹羽先生生于1912年,除了腿脚有些不便外,耳聪目明,也很健谈。他打开一个樟木盒子,拿出了题有“诗人雅兴”的孙中山的手书条幅。丹羽先生介绍了这幅书法的来历:他的父亲丹羽翰山先生是一位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十分推崇。1913年3月,孙中山访问长崎时,为感谢《长崎东洋日出新闻》多次对其革命活动的报道,特地来到新闻社创办人铃木天眼的宅第拜访。当时在场的就有时任《长崎东洋日出新闻》主笔的丹羽翰山先生。拜会时,丹羽翰山告诉孙中山,他的三子是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生的,为此他为儿子取名“汉吉”,以表达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支持和对中国未来所寄予的美好愿望。孙中山很高兴,挥毫书就“诗人雅兴”,赠送丹羽翰山先生。也因为被父亲起名“汉吉”,老人说他一直对中国怀有亲近感。
我采访的第二位收藏者名叫中泉康彦,今年71岁,是一位退休警官。在中泉先生家中,一幅孙中山题写的“博爱”手书,被精心装裱后悬挂在客厅的醒目之处。中泉先生告诉我,这一手书的首位收藏者是他的祖父、当时任三菱长崎造船厂副厂长的中泉半弥先生。那是1913年3月,孙中山一行到三菱长崎造船厂访问。此前,清政府在这家造船厂订造了一艘军舰,就是后来的“永丰舰”。但还没等到交付,中国就爆发了辛亥革命。后来在孙中山访问船厂前两个月,“永丰舰”被正式移交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来改名为“中山舰”)。
据说,孙中山是在与中泉半弥谈话休息时,为他题写的这幅“博爱”。令中泉康彦遗憾的是,由于祖父去世时他尚年幼,因此对“博爱”墨迹的由来并不了解。10多年前退休后,举家回长崎定居,他才从箱子里取出并花了10万日元进行装裱。
我很早就知道大束敬先生收藏有孙中山“世界大同”遗墨一幅,但始终联系不上。于是,我想到了《孙文与长崎》作者之一的陈东华先生。陈先生告诉我已同大束先生联系好,会面地点就定在他自己经营的日航长崎旅馆。我到旅馆后,年逾七旬的大束先生如约而至,腋下夹着孙中山的“世界大同”遗墨。
1924年11月,孙中山第九次访问长崎。在出岛岸边的客轮上,他接受了《长崎东洋日出新闻》记者的采访,采访者就是大束敬的舅父中岛荣一郎。在采访中,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主张被首次阐述,并在翌日的《长崎东洋日出新闻》上发表。采访结束后,因畅谈“大亚洲主义”而余兴未尽的孙中山,为中岛荣一郎挥毫写下“世界大同”。大束敬先生告诉我,1945年8月,长崎遭原子弹轰炸时,因住所距离原爆中心不远,家里的财产几乎被毁,但这幅孙中山的遗墨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存于世间的孙中山遗墨中,以“世界大同”、“博爱”等表达政治主张和理想的居多,但在长崎遗存的8件书法作品中,还有“松风水月”等词意轻松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除了具有宽广、刚毅的品格之外,也有轻松、风雅的一面。
“松风水月”是孙中山写给当时一家名叫“福岛屋”旅馆的主人福岛福松先生的。这家旅馆是1913年3月孙中山先生访问长崎时下榻之所。为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孙中山为福岛先生题写了“松风水月”。这幅书法被福岛福松的孙媳福岛文子捐给了长崎县立图书馆。我很希望能亲眼目睹这幅作品,但后来得知书法正在一家装裱店里修复。新闻社的森永先生帮我找到了这家装裱店。征得店主人同意,我终于看见了这幅“松风水月”的真面目。
与这幅“松风水月”风格相似的还有孙中山为当时长崎有名的西餐馆——精洋亭题写的店名。当年,孙中山在此用餐并出席了长崎医专中国留学生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应店主金子谦三郎所求,他题写了“精洋亭”横幅相赠。幸运的是,我见到了已故金子谦三郎先生的孙女金子喜代子。她说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祖母生前说过“这是一位大人物写的横匾”之类的话。此后,孙中山的“精洋亭”手书一直被悬挂在改建的饭店大堂的显眼之处,成为饭店悠久历史的象征。10多年前,金子家把它捐给长崎市立博物馆。
此外,孙中山先生还为当时的长崎县议员桥本辰二郎先生题写了“博爱”手书两件,为三菱长崎造船厂贵宾馆题写了馆名。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能登门寻访,留下了一点遗憾。
追寻孙中山在长崎留下的墨迹,我对这位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华伟业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有了更深的了解。尽管时光已过去80年,与当时相比,当今的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孙中山呼吁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团结合作的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梵蒂冈有条教皇暗道
千米砖墙暗藏玄机专供战时逃难所用
史克栋
在意大利的罗马城台伯河边,有一座长约1公里的红砖墙,它将天使古堡与梵蒂冈城连接在一起。墙体下部有不少拱形门洞,供来往车辆通行。初到罗马的游人常把此墙误认为是一堵普通的城墙。其实,这堵墙内暗藏玄机,里面有一条秘道专供教皇遇到外来攻击时,从梵蒂冈城到天使古堡避难用。
我在罗马工作多年,对此早有耳闻,但由于这条暗道一直不对外开放,所以未能亲眼目睹其面目。日前,天使古堡博物馆利用消夏晚会活动,决定晚间对外开放经过修复的教皇暗道,为期只有两个星期。我有幸应邀参加了开放仪式,并沿着教皇暗道走了一趟。
我的参观路线是从天使古堡一端开始的,实际上是逆教皇逃难的方向而上。天使古堡最早是古罗马皇帝的陵墓,已有近2000年历史。公元271年,古堡被改造成要塞,四周有护城沟,易守难攻。公元6世纪时,罗马城经历了一场瘟疫,传说当时的教皇看到天使降临祛除了瘟疫,后来便在古堡顶部安放天使塑像。人们改称古堡为天使古堡。现在,这里已是博物馆。
陪同我参观教皇暗道的是阿莱西娅小姐。这条神秘的教皇暗道通道狭窄,阿莱西娅带着我走走停停,还不时向我介绍有关暗道的情况。这个暗道建于公元1277年。教皇暗道实际上应叫“小区通道”,当时这里是一个生活小区。走在通道上,我左右观察发现,夏季天气较热,居住在通道旁的居民房屋皆门窗大开,人们赤膊纳凉,果然是一派小区生活的景象。由于此通道只有教皇能使用,人们习惯称之为“教皇暗道”。
在天使古堡进入暗道的入口处有一座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