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终于来到张良期盼已久的环节。老人拿出一部书,说:“此乃‘帝师’速成秘籍。你仔细研读十年后必能发迹。小伙子,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世外高人就是高人,老人家说完就闪人。从此杳如黄鹤不见踪影。至于十三年后之约也成遥遥。
而张良得到的这本书则是《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六韬》,传闻为周朝姜尚(姜太公)所作,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今本《六韬》共分六卷。分为:
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武韬——讲用兵的韬略;
龙韬——论军事组织;
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
豹韬——论战术;
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由此六韬囊括大观看,学成此书可为帝师,此言非虚啊。
张良得此奇书日夜诵读研习,这一读又是好多年。
直到十年后,陈胜造反了,张良也立刻响应号召,聚集了一百多名青年。他深知自己势单力孤,必须找人依附,于是也将目光瞄准了秦嘉,打算奔赴留县前去投奔,在路上他邂逅了刘季。
这一年,张良40岁左右。此时的张良一洗年少时的冲动彪悍,昔日锐气锋芒已经化作智者谋者深沉内敛。几乎是第一眼,张良就看出刘季颇不简单,此人相貌奇特(很怪),气度不凡(很痞)。
人和人的相遇有时候说起来真是很神奇。
在张良惊叹刘季相貌的时候。对面的刘季也在打量着他。
这家伙怎么长得像个娘们!这就是刘季对张良的第一印象。刘季这个人,素来讨厌官吏看不起儒生,他觉得儒生又酸又腐,满口礼义却又经常背信弃义。这种看法没有什么原因可谈,几乎是性格中的定式。
面前的张良符合刘季讨厌的一切外貌典范。张良文弱书生,且貌似女子妇人,长相相当柔弱。
可怪就怪在,初见这么一个本该极度厌恶的人,刘季的心中却丝毫不觉得讨厌。相反,他对张良比较感兴趣。两人对视片刻,既然不讨厌那就攀谈攀谈吧。搭讪这样的事对刘季那是驾轻就熟,交谈之下双方对彼此的情况都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兄弟,你这是要去哪里?”寒暄完毕,张良先问。
“哦,去找秦嘉,打算借兵报仇。”刘季回答。
“哦……”张良陷入沉思,原来对方和自己想的一样。但这里是有区别的,张良响应造反却只得一百多人,而看看对面刘季身后的烟尘滚滚,人数粗略估计不下五千。这个规模的部队,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了,只要运用得当,滚大雪球并非难事。
思量片刻,张良很快拿定主意说:“有点唐突了,但我有个建议,不知道你听不听?”
“哦,”一听这话,刘邦的态度立刻恭敬了不少,站直身体,道,“请讲!”
“求人不如求自己。公拥兵数千余,可先取一城驻军,招兵买马以图后计。”
“好主意,那该怎么办呢?”言下之意,取哪座城。
“近在咫尺,公请看此城!”张良遥指身后下邳城。
“好主意,完全同意。”
刘季当即同意了张良的建议。非常的快,这个过程几乎无悬念可讲。
刘季这个人,有个口头禅“汝之奈何?”意思就是“该怎么办?”很显然,这是个习惯让别人帮着拿主意的人,他性格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听取得相当彻底。不得不说,这种性格很强。
“汝之奈何”这句话在日后很长的一段岁月中,会被刘季时常挂在嘴边,每一次有麻烦都是凭着这句话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其实,成为汉高祖以后的刘邦真应该亲自书写这四个大字,以为家训传承后代子孙。
五千人马拿下下邳并不难,刘季军轻易攻占下邳。而张良也从这战的观察中萌生了一个想法:你或许就是我要投靠的人,刘季!
拿下下邳后,刘季就任命张良为厩将。此后,张良跟随在刘季身边,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刘季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
大凡收买人心古人最常用的一招就是知遇之恩。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某个古代文人,极度落魄极度委靡的那种,忽然有一天,有人拍着他冷落的肩膀说:兄弟请坚持自己的信念,我相信你会成功的!于是乎这个死了一半的落魄者就会忽然振奋起来,风风火火去打拼,前后反差好比打了兴奋剂。日后,这个落魄书生真的发达了,他则会含着眼泪,将那个偶然兴起拍了他肩膀下的仁兄引为知己。而后,士为知己者死,终此一生。
这招对古代文人们几乎万试万灵。按张良的贵族出生来看,本不该好这口万灵丹。无奈张良行刺失败后,隐匿下邳多年锐气已消十之三四。之后爆得《太公兵法》,学成帝王术后蓄势待发欲寻个好买家。遗憾的是十余年来,为出售帝王之术他先是价高者得,而后明码标价,最后降价甩卖,结果却一直无人问津,卖不出去啊,唉!
观望的日子里,张良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将太公兵法中的谋略说给刘季听,结果出人意料:刘季居然很感兴趣。张良激动忐忑地尝试献计献策,刘季竟然全部采纳了!苍天啊!皇天不负有心人,张良感动莫名,大喊:沛公,你是天使啊!上帝终于派你来搭救我了!
“不要太激动。兄弟请坚持自己的信念,我相信你会成功的。”刘季说出了经典台词,温情脉脉。
张良没有再说什么。什么都不用说了。
我确定了,你就是我要投靠跟随的人,刘季!我对你也有信心!万灵丹的作用发挥了!
就因为这番际遇曲折刘季投奔秦嘉的打算搁浅了,而事后也证明张良的建议是正确的。他很快收到秦嘉被项梁打假兵败身死的消息。庆幸自己从善如流的同时,立刻带了百把人去找项梁。当然目的还是去打秋风,对刘季而言征讨叛徒雍齿,清理门户的信念是坚定的。项梁很大方地给了刘邦五千兵马,附加十员将领。此时加上外援,刘季的军队已壮大到两万人。轻易夺回丰邑后,叛徒雍齿带残兵逃去魏国。而后许多年,反骨的雍齿最终又反骨过来,并在刘季变身成汉高祖刘邦后,纳爵封侯。
清理门户后,刘季立刻收到项梁在薛县会盟选举反秦盟主的消息。就立刻前往薛县,以报借助之恩。
第十章 薛县会盟
薛县会盟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说白了一句话,领头羊陈胜死了。众反秦军需要一个新的领头的。一盘散沙素来不能成事。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是以项梁一发英雄帖,天下群雄纷纷来至薛县。
这里需要补充个历史问题。
自陈胜建国张楚,到楚将项梁起兵,天下群雄对楚这块金字招牌为何会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
这个问题必须追溯战国晚年秦楚战争的历史。战国末年,楚国军事力量虽已衰弱,但在关东六国中还是比较强大的。前260年,秦赵长平之役后,六国之中与秦同大而足以抵抗秦国的,只有楚国。于是由楚设“合纵击秦”,其他几国从那时候就以楚马首是瞻。秦灭楚,经过较长久的艰苦战争。楚虽被灭,余威犹在,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所以,无论是先前的陈胜,还是此刻广发英雄帖主持大会的项梁,各路诸侯都愿意响应。
会盟开始后,主办人项梁就说:请大家畅所欲言。等了半天也没人开口,项梁又说,那就先总结以往失败教训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这时候,有个七旬老翁站了起来。
此人名范增,安徽桐城人。
老人家虽年过七十,但精神矍铄,毫无一般老朽的龙钟之态。在当地也是颇有名气,这个名气可不是贤名,只因他比较怪。他一不爱当官二不爱发财,平时就喜欢待在家里琢磨奇计。奇计的范围比较广,一般说来必包括兵法、政治、权谋、阴阳术数这几样。这些东西已经不是普通人会玩能玩的了,这位还要“琢磨”。琢磨不同于学习,更不同于研究。真要形象说明,那应该有点像解九连环那种感觉。正过来翻反过来转,一个事物在脑子盘旋多少遍,九曲十八弯地来回折腾。看看这位的独特爱好,可想而知,这样的人一定非同寻常,不是极智慧就是极痴愚。很显然,范增属于前者。
项梁对此人早有耳闻,听说会议他也出席了就一直在私下注意着。这时候看到老人家头一个发言,赶紧拱手施礼。
对方也不客气,受了礼开始侃侃而谈,他是这么说的:“陈胜失败那是理所当然的,他起事后,老朽我早就料到这个结局。”
项梁听后颇惊,追问:请老先生细说。
“当年秦灭六国,六国中楚最无罪。嬴政诡计诱骗楚怀王入秦,而后将其囚禁至死。到现在提起这事楚人还又怨又怜。也正因如此,楚国南公曾说过‘楚虽三日,亡秦必楚’。天下事,名正才能言顺。想那陈胜起义,方占领陈县就自立为王,全然不顾楚国王室后代、大义之名。老朽由此断定其势一定不能久长。
“如今将军江东起事,楚国将领枝附影从若百川归海,其由无他。只因将军项氏世代楚将,将军起事必拥立楚国后裔之故。楚国百姓亦心之所向,将军才可起事日短却气吞虹。将军想成就伟业,当务之急必先拥立楚王后裔。”
这番话听得项梁心中暗暗吃惊,此人确实不凡。目光深远,事态分析得精辟入里。他心中想定,对老人深深施礼。同时拉过项羽道,小子快拜见老先生!
项羽也刚刚回过神来,连忙施礼,遂尊称范增“亚父”。
当天会议暂停,项梁当晚就派人去寻访楚国王室后裔。只不过,楚灭国多年,那些王孙公子不是杀头就是流放,也不是说找就能找到的。几经辗转终于在羊堆里找到一位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这位亡国王孙,当时正在给人家放羊。
王孙熊心被带回楚地,项梁就用他祖父的谥号立他为楚怀王。这本来是不合规矩的,但时值乱世,没规矩就是最大的规矩。沿用“楚怀王”的名号,所为就是迎合楚地的大众心态。一时间楚地粉丝们欢欣鼓舞,投靠项梁之心更坚。
其实这上演的是什么戏码大家心知肚明。熊心只是个傀儡,立他的项梁才是一把手。大凡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不用理会这个傀儡姓甚名谁,反正只是个跑龙套的,无关紧要。这样的例子前面就发生了不少。比方被葛婴立过的襄疆,被秦嘉立过的景驹,无一不是走个过场,随便送上人头道具匆匆谢幕。
但这里的熊心却是个例外。这个孩子绝不是普通的傀儡,在项梁战死后,他甚至还削了项羽的兵权,夺了项羽起义军一把手的继承权。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现在的熊心还在乖乖扮演他提线木偶的角色。
立楚怀王熊心,反秦领袖的光圈套在项梁的身上。项梁从此正式取代了死去的陈胜,肩负起下面的反秦重任。
此次会议中,陈婴被封做楚国的上柱国,辅助熊心建都盱台,随官爵赠送私人领地五个县。这位果然一如其母所想,开始踏上封侯拜相的康庄大道。项梁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当日沛县起兵,不过八千子弟,陈婴却肯率手下二万众相投,并屈居帐下为副将。这份人情终于有机会开始还了。
就在薛县形势一片大好,项梁一把手扩充军力拉拢人心的时候,一封火烧屁股的求救信送到军中。
信是田荣写来的。田荣是齐王田儋的堂弟,前面他已经出场过,但戏份太少大家可能比较模糊。接着说求救信,信上的内容很简单:项将军,我被章邯追杀,现在人在东阿,救命!
国君魏咎
这是封没头没脑的求救信,要弄清事情始末必须往前点说起。
秦军灭了陈胜以后,又打败了项梁。大将章邯觉得楚地的起义军已不足为患,于是决定转换打击目标。大家再重温一下六国地理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此刻离楚地最近的就是魏国,那么就算他倒霉了。
章邯大军北上,兵锋直指魏地。数万大军将魏王魏咎围困在临济城内。魏咎坚守不出,同时派相国周市趁夜出城向齐国求救。
齐王田儋是个有远虑的人,他深知秦军来势汹汹志在再度灭亡复辟各国。楚、魏、齐三国在地理上互为依托存亡相依。当时陈胜已死楚地沦陷(项梁还没正位),魏国一旦被破,那么下一个遭受灭顶之灾的必定是齐国无疑。
看明白危急形势的田儋,立刻亲率军队与堂弟田荣空国而出援救魏国。齐魏联军在临济城下和章邯军展开会战。由于齐魏联军声势浩大,又抱着必死之心,战事一时僵持不下。章邯军暂时停止攻城,退守数里扎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