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当元首当了十七年,前后一共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直接处死了袁崇焕等十一位督师或总督(相当于前线总指挥)、十二位巡抚(相当于省长),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多达数十人。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的1641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高级官员多达一百四十五人。
这所谓的勤勤恳恳难道就是不遗余力、像多动症一般折腾大明朝这台本来就不太好用的政治破车吗?难道被搞掉的这些人就都是他上吊前所说的奸臣吗?最起码袁崇焕还有点功劳苦劳吧,最起码钱龙锡没什么大毛病吧……这“最起码”的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很长。朱由检如此疯狂地喜好整理内阁,但却有两个人分别当了很久的内阁首辅,一个是温体仁,一个是周延儒。温体仁是袁公一案的操持者,周延儒则谎报军情、骗取封赏。
第4节:奈何江山唱晚(4)
历史就是这样,昏庸与明圣仅仅一墙之隔,没什么可以解释的。斗争也就是斗争,用不着戴多高的帽子。朱由检确实很努力地想成为一个好皇帝,但是腐朽的帝国,和他内心深处的缺憾最终把他埋葬在历史之中,而这一切说起来是公平的。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浏览明朝走向灭亡的近二十年,那么多的忠臣良将一一凋零,除了惋惜,除了哀叹,还应该有更多的沉思。
当朱由检接过江山社稷时,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作为继承者的不幸。但他毕竟还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实现国家的中兴,这是作为元首的幸运,因为他有机会力挽狂澜、成为皇帝们的楷模。而就是在这幸运与不幸之间,朱由检和他的大明帝国一步一步滑向深渊。他的内心希望帝国江山永久,他的口中始终仁义道德,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多事情他都做得太差了。他高高在上的十七年,外有女真民族虎视边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而起,夕阳纷乱间,汉民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流光幻灭,竟然是那么不堪一击。
作为皇帝的朱由检下场如此,实在是悲哀。在他的性格之中,多变、多疑、刻薄、残酷和表里不一让他失去了作为元首的政治品格,而这些并不是勤勉可以弥补的,这些也不是克己克俭所能抵消的。
而大明帝国,这个汉民族最后的封建王朝,在它最后的十七年里,风雨飘摇,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单从这一点来说,提出了“均田免粮”、“三年免征,一民不杀”、“霸占土地,查还小民”等口号的李自成,可以称为英雄。也就是在朱由检带领大明帝国走向深渊的同时,在不远处的辽东,女真人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却将一个弱小的民族政权,带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历史确实是公平的,即便开始时不公平,最终也会变得公平。
而滔滔长河,洗不尽的也不是鲜血,是悲哀。
第一卷 干掉魏太监还是干掉九千岁?
讲述一个朝代的历史,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入手,比如经济、比如外交、比如民族。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你都必须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人”。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人的因素大于任何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人”甚至是我们这个民族唯一的图腾。而我们诉说历史,也必须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说起……
回顾大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人向来不缺——一种就是冤死的臣子,另一种则是专权的太监。在前者的序列中,从帝国的开国元勋到后来的持国良臣,诸如徐达、于谦、袁崇焕……能数出一沓。而后者之中呢,也列满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曹化淳等等遗臭千古的名字。正是这两种人构成了大明帝国坍塌的基础,前者以他们的死动摇了帝国的诚信,后者则以他们的生蛀空了帝国的根基。
而我们现在要说的魏忠贤就正是这后者之中的代表。他的发家、坐大充满了小人物的悲哀、酸楚和乐极生悲。他的失落、覆灭又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诸多政治人物的悲惨命运。他曾经浪荡市井,过着泼皮的生活,也曾于逆境之中崛起,进而建立了庞大的“政治黑手党”。他在朱由校眼里是可靠的家奴,但在朱由检眼里却是最大的威胁。他的一生中充满了权谋暗战的叵测,但也曾蕴涵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忠诚。而最为重要的是,他那落寞的死竟成了大明王朝最后一个君主的唯一一块遮羞布。
历数崇祯皇帝十七年的政治生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最为辉煌的一幕莫过于铲除大太监魏忠贤及其缔造的“政治黑手党”。在这个过程中,初担社稷的帝国元首朱由检表现得还算不错,往好里说,他机锋暗藏,前期很好地麻痹了这个权倾天下的大太监,后期则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一举击溃。从整个过程来看,他心思够重,手段够狠,逼死对方不算还凌迟了尸体,多少有那么一点铁腕的意思。
这次成功的倒魏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构成了朱由检日后施政的强大信心,也直接成为了他刚愎自用的力量源泉。有了倒魏的经验,朱由检就有了对自己空前的自信心,而出于对魏忠贤逐渐坐大的反思,也直接导致他对身边臣属的极度不信任。
第5节:奈何江山唱晚(5)
平心而论,倒魏让崇祯的政治生涯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但在同时也给了他一个虚妄的幻想。从那时起,在朱由检的内心深处,自己已从一个初试身手的新皇帝俨然变成了一个非常熟练的政治领袖,隔一段时间不收拾几个大臣过过瘾,就浑身难受。
一 魏忠贤的发家史
果敢机敏的流氓,还算忠诚的太监
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说,一来变化总有因果,二来所有的事情都有相对的另一面,魏忠贤从一个不识字的地痞无赖爬到最后的九千岁,恐怕这不是仅仅一句奸佞就可以解释的。
而在大明朝,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奸臣都有他表现不错的一面,比如我们后面要讲到的温体仁,他虽然坏但是却不受贿赂。那么现在我们面对魏忠贤这个已经被历史盖棺定论的人,在他祸国殃民的背后,我们又能看到一些什么特别的东西呢?
与此同时,在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朱由检干掉魏忠贤的过程也可以算得上是迅雷不及掩耳,且出手狠辣毫不留情。这一来可以说明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朱由检确实够狠,二来可以证明高度集权体制的有效性。但透过这些我们似乎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思考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那就是魏忠贤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是否真的如历代史家所描述的那样完全是利欲熏心、一无是处?
他与东林党的残酷对决到底又蕴含着什么?
一个人的历史,需要我们仔细地解剖!
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根据遗诏,还不足十八岁的信王朱由检登基,改元崇祯。年轻的元首在盛大的典礼之后心中充满着激情和忐忑。在接任皇帝职位之前,心思缜密的他非常清楚自己所面临的政治局面。无论在宫内宫外,魏忠贤都为自己编织了一面巨大的网。而对于已故皇兄的这位宠臣,当今的天子朱由检有着极度的厌恶。与之相同的是,在大明王朝灰飞烟灭后的数百年中,在众多人的历史印象中,魏忠贤都是一副很难改变的面孔——残害忠良、蒙蔽皇上、权倾天下、卑鄙无耻,似乎把所有丑恶的字眼全都加诸给他也不为过。在中国历史上,有这般待遇的人屈指可数,魏忠贤能名列其中虽然很不光彩,但着实也算个了不起的家伙。当我们仔细回顾魏忠贤的人生轨迹,我们甚至还可以发现在这个泼皮出身的权阉身上也有着很多可贵之处。在小说《鹿鼎记》里,金庸讲述韦小宝的发迹过程时很可能就参照了魏忠贤的人生履历……
明隆庆二年正月,在河北肃宁一个普通人家里,日后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魏忠贤顺利地降临人间。整个生产过程平稳无奇、波澜不惊,上天也没有给出任何预兆来表示这个孩子日后会与众不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名为魏四的少年慢慢长大,不错的家境让他没有其他人的衣食之忧,但同时他也从未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仕途在此刻似乎和他毫无关系。在很长时间里,我们日后的九千岁都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泼皮无赖,是乡里坏蛋的一个标杆。但作为日后无赖们的榜样,魏四还是表现出了一种不同凡人的品质,那就是果敢和机敏。魏四正是靠这两种品质在多年后的宫廷生涯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让他的名字从魏四改成李进忠,又改成魏进忠,最后终于功德圆满,成了权倾天下的魏忠贤。
有关魏忠贤进宫的传说大同小异,综合起来基本是这样: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泼皮生活之后,魏忠贤娶了一个姓马的老婆还生了一个女儿。但缺乏激情的家庭生活对当时的魏四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反而是赌博这种拼运气的娱乐活动让他找到了人生的初级目标。我们可以想象,在那时,泼皮魏四的最大梦想也就是多赢些银两以便能充分享受吃喝嫖赌带来的乐趣,如果点儿高些还能光宗耀祖。但可惜的是愿望往往与事实完全相悖,魏四不光没能靠赌发家致富,反而搞得恶债缠身。在某次聚众赌博中,魏泼皮再次把钱输了个净光。在其他赌徒刻薄的讽刺声中,生性果敢、颇具血性的魏四做出了一个日后影响大明王朝政治历史的决定——
第6节:奈何江山唱晚(6)
那就是当太监。
当然这个当太监的过程也不是很多历史散文所叙述的那样,魏先生把裤子一脱,掏出剪刀自己就完成了从正常人到阴阳人的转变。毕竟在魏四的果敢、大胆之外还有一种机敏的特质,在经过严谨的论证之后,他觉得凭赌博赚钱来光宗耀祖恐怕是没有可能了,又想想本朝大太监们的种种光辉,于是他决定与其混吃等死莫不如痛快一点,干脆豁出青春赌明天。在孤注一掷变卖家产之后,他先是花钱请人很专业地解决了自己的生理问题,接着又买通了相熟的太监,从而迈进了紫禁城的大门。
从魏忠贤进宫这段历史来说,这个人确实算条汉子,想法虽然有些冒险,但做起来当真是说一不二,毫不拖泥带水。和一般的无能泼皮相比,虽然他的决定让他从生理上变成了假汉子,但这事做的确实挺爷们儿,虽然这事干完之后,他和爷们再也没有任何关系了。
在投入宫中之后,魏忠贤的性格优势也很快地体现了出来,与生俱来的果敢和义气使他在众多太监中成为另人喜爱的另类。虽然长期混迹于底层太监的行列,但乐观豁达又拯救了他。于市井中培养出来的幽默感以及颇为机智的钻营,更让他在尔虞我诈的宫廷内斗中,有惊无险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和很多太监一样,魏忠贤入宫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宫廷斗争的漩涡中获得生存的空间。这对于他这样一个完全不学无术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自己的阉人生涯能有所建树,魏忠贤在入宫之后立刻投到与自己同姓的太监魏朝门下,并取得了魏朝的信任,初步在皇宫中站稳了脚跟。此时的魏忠贤已不像混迹市井时那样以魏四为名,现在的他大名叫做魏进忠。这个名字虽然无甚文采,但也颇为讨巧,最起码主子们听见之后不会心烦。但事实依然严峻,在明朝宫中的太监不计其数,想要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实属不易,从初进皇宫的被指定叫李进忠一直到恢复本姓的魏进忠,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足足熬了十几年,这也是魏忠贤太监生涯中最为艰难的阶段。
文化知识的极度匮乏使魏进忠很难有太好的差使,纵然人缘不错、机智无双,但在当时的宫廷之中留给他的机会实在少得可怜,然而凭着豁达上进的个性,经过几番拼搏,进忠先生终于获得了一个负责东宫伙食管理的工作。这个工作表面上是个小差事,但实际却颇有说道,毕竟这是东宫,按照现在的说法,魏进忠买的是潜力股,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这潜力股随时都可能完成向绩优股的转变。一旦这种转变发生,魏进忠就不再是魏进忠,小太监也不再是小太监。
在奉值东宫之后不久,魏先生就过河拆桥,抛弃了自己原来的大佬魏朝,极具眼光改投到了著名大太监王安的门下,开始在甲子库供职。在当时,王安可以说是太监中的极品人物,早在泰昌帝还是太子的时候,王安的营生就是陪太子读书,泰昌帝登基之后,王安平步青云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一时之间,权倾后宫。而且这位王安大太监与外廷关系也很不错,就连以正派知识分子自居的东林派官员,在许多问题上也都要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