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评价子产:“有君子的四种品德:他为人谦恭,对上尊敬尽责,对下利益百姓,又能合宜地征调劳力。”

  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个思想家。子产持人死为鬼的观点,但认为只有非正常死亡的鬼才会变成厉鬼扰人,也有的人死后会变成神。他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与孔子说的“敬鬼神而远之”意义相近。

  孔子的教育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本节侧重对当时各国“名人”的点评,也就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案例教学嘛。拿现在话说,是分析小布什、萨达姆、金正日他们的言行、为政得失。

  这一段话提出的四个观点:谦恭、尽责、惠民、义行,每一条都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我们切不可轻易放过。郑子产的例子是“做事”的榜样。

  『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交朋友,时间越久越是敬重他的朋友。”

  晏平仲是齐国的贤大夫,名婴。“平”是谥号。

  “久而敬之”有人理解为:晏平仲虽久而仍敬朋友;也有人解释为:晏平仲与朋友相处久了,朋友们都敬重他。如果从孔子夸赞晏平仲善交友的品质看,应该是侧重表现晏平仲的交友之道,虽久而仍能敬其友才对。以现实的经验看,朋友之间相处久了,便易放任言行,不注重应有的礼节,这时就容易滋生矛盾。晏平仲是一个“做人”的榜样。

  『18』子曰:“臧(zāng)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也?”

  孔子说:“藏文仲收藏灵龟,(为它建造了类似天子宗庙的建筑,)柱子上的斗拱雕刻着山形,横梁的短柱上雕刻着海藻纹饰。他哪是别人所说的有智慧的人呢?”

  臧文仲姓臧孙名辰,字文仲。古人占卜的方法之一是在龟壳上钻几个小洞,塞入木炭焚烧,通过龟壳焚烧后形成的纹路来断定吉凶。蔡这个地方产龟,人们认为龟越大占卜就越灵,所以把大龟叫做蔡。节,柱上的斗拱。棁,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孔子认为藏文仲违反了礼制,希望用谄媚大龟(神灵)的做法达成私欲,不是个有智慧的人。

  中国的知识分子容易被几件事情所耽误:五行四柱、九宫八卦等。它们各成体系,一旦钻进去,很少有能跳出来的。神秘玄学不能说完全没道理,可又不是彻底的真理,穷其一生去研究容易迷失根本的生死大道。臧文仲之好灵龟,就是错行了学问之路,是“不智”的表现。

  『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子文三次被封为令尹,没有喜悦的神情;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怨愤的神情。交接时,将他过去做的事情,清楚地告诉新来的令尹。你觉得他怎么样?”孔子说:“算是个忠臣了。”子张说:“他做到仁了吗?”孔子说:“他连仁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做到仁呢?”子张又问:“崔子杀了齐国国君,陈文子有十辆驷马兵车,他丢掉不要,而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他又离开了,再到另外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便再次离开那个国家。你觉得他怎么样?”孔子说:“算是清高的人了。”子张说:“他做到仁了吗?”孔子说:“他连仁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做到仁呢?”

  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人名,楚国的著名宰相。崔文是齐国大夫崔杼(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陈文子是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上台总有下台时。现在的“职业经理人”,与企业老板往往是相见时欢,别离时怨。子文三次被罢免,却能心无怨恨,十分难得,何况在交接时仍尽心尽责,真算是洞察世情、超然物外了。象子文的忠、文子之清,就个人道德修养来看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可谈到仁,孔子说他们连仁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怎么可能达到仁呢。

  仁道之学原本是人人本具的,可大家都迷于外境,不经圣贤点醒就全然不觉,好象人忘失了空气,鱼忘失了水一样。人的心性无形无象,“君子日用而不知”。孔子是在感慨以子文之忠、陈文子之清,尚不能向上一着,是以未“仁”。

  『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做事思虑再三。孔子知道了,说:“思考两次,就差不多了。”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做事过于多虑,患得患失,会污染自己的心性,近于诡谲,违仁远矣。所以孔子说对事情只要“攻乎异端”,思考两次就行了,不必思虑再三。季文子处事犹豫不决,乃是“无勇”的表现。

  这一节里,孔子评点当代名流,褒贬之中道义自显。 
 
  
  
 
 
狂简无可取裁
 
 
      
   
  『21』子曰:“宁(nìng)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显得很有智慧,很有作为。在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显得很笨,无所作为。他表现出来的智慧是其他人也能做到的,但他表现出来的笨和无所作为,是其他人做不到的啊。”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的大夫,“武”是谥号。

  本章的“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与之前评价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意思相近,表明了孔子对从政的基本态度,后面还有几章类似的观点。

  “其愚不可及也”是说:国家混乱的时候,要表现得愚蠢,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少忠良受冤、被批斗,如果我们无力去救他们,起码可以不去冤枉他们,我们保持沉默总可以吧。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如果没有力量抗击日军,但起码可以不给日本政府、汪伪政府为虎作伥。所以,满腹经纶者更要懂得观察形势、等待时机,否则宁可老死乡野,也决不能将才华误用于祸国殃民之事。

  从这一章开始,孔子将察人的学问延伸到与时势的相互结合上。

  『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青年啊,志向远大却行为疏陋,朝气蓬勃却不懂得正确地规划自己的将来。”

  斐然是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意思。裁指裁剪,裁决。好比种树,若不懂裁剪,任由发展,反而难以成材。

  这里一说:孔子在陈国碰到很多困难,决心要回国讲学时所发的感慨。另一说:季康子掌权,召冉求去当他的家宰。孔子在陈面临困境,不便阻拦弟子的前程,但他委婉地说:“你们这些人啊,光有远大志向,却不懂得观察时势,等待机会。”

  我比较同意后者,因为公冶长一篇都讲孔子识人、察人的学问,这里与上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是紧密关联的。鲁国被季氏专权,属无道之时,所以孔子委婉劝谏冉求不要在无道之世误用才华。事实也表明,冉求至此走入人生的转折点。他本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但做季氏家宰后,“邦无道”也用其智,加重了鲁国的混乱局势,孔子与他的关系也一再恶化。

  『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都不记仇,所以心中没什么怨恨。”

  希通“稀”。用是“因此”的意思。伯夷、叔齐是殷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西伯姬昌(周文王)那里。后来姬发(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为,于是拦住车马加以劝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史记·伯夷列传》详细记载了他们的事迹,附录于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弒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一般注解认为伯夷、叔齐不记仇恨,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少。这在现实生活中讲不通,你不怨人人怨你,所以应该是说伯夷、叔齐不记别人的仇,所以自己内心的怨恨就慢慢少了。记仇好比电脑存盘,仇恨越存越多,人死之后,第八识做主人,你所存的仇恨便历历在目,主宰你下一生的去向,“后果很严重”啊。

  有人将本章与上章结合,说孔子想回鲁国,拿伯夷、叔齐的例子来表明他的心态:孔子不会念旧恶,所以能感化季氏,使季氏也不怨恨他。我的观点并非如此,孔子非常推崇伯夷和叔齐,不会轻易拿自己比此二贤,而且孔子也应该了解自贤未必能令他贤、己无怨未必令他无怨的道理。可有一点是肯定的,本章和上章的意思是连贯的。上章孔子对冉有的委婉劝谏,叫他不要耽误于名利,应仔细裁夺前程,接着本章举伯夷、叔齐的例子,他们都是以礼让国的贤人,仍是劝谏冉求邦无道可隐,应该学习先古的圣贤,不必为虎作伥,也无须理会他人的怨恨。

  『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诸邻而与之。”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率?有人向他借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从邻居那儿借些来给人家。”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当时人认为他为直率。醯,即醋。

  最是虚名误人深。你内心并不直率,却要承担直率的假名,活得就很累。尤其是年轻人,更应量力而行,不要贪图与自己能力不符合的虚名,否则只会缚住自己,陷入困境。况且,狂简之徒终究是逃不过智者的眼睛的,又何苦去营造虚名呢?

  人一旦成为“专家”、“大师”,凡事都有人向你请教,你是否真的一一确知?如果随口答复,使人“我眼本明,因师乃瞎”,实在是害人不浅啊!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左丘明耻为之,我孔丘也耻为之。心中怨恨一个人,却假装着来与他做朋友,左丘明耻为之,我孔丘也耻为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从本章孔子说话的语气看,左丘明未必是孔子的学生,更象是心意相通的朋友。后世学者因史料未载此人,便猜测子夏就是左丘明。因为子夏在儿子去世时哭瞎了眼睛(“明”的反意是盲),孔子去世后子夏一直在西河(左)讲学,被人尊为孔子二世(丘)。像这样瞎猜都算做学问?一个没听说过泰山的人,便能强说黄山就是泰山吗?本章为“子曰”,表明孔子在世时已经有左丘明了,那时子夏的眼睛还没瞎呢!况且,要照这个逻辑,我还觉得子路更象左丘明,他一直陪在孔子左右,佐助孔子(左丘),行事又光明磊落(明),不是更有道理吗?看来我也能申请专利了。

  孔子说内心怨恨一个人,表面却装着与他做朋友是可耻的行径。在季氏登泰山、季氏伐颛臾等事件中,冉求多次表示他不同意季氏的做法,可见他回鲁从政之心不“直”。孔子是对他的得意弟子冉求弃明投暗感到惋惜。这连续的几章都在劝说冉求不必同那些自己内心看不起的人一起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