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政者应该具备实事求是的品德,不能妄自尊大、不懂装懂。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便调查了,也只能就调查清楚的部分发言,千万不能想当然。国家一项政策的出台,牵涉到万民的利益,所以实事求是的品德极重要。温家宝总理曾说:中国的一件小事,如果用十三亿人口来算,就会变成一件大事,所以必须慎重处理。
“攻乎异端”是对事物发展动向的考察,“知之为知之”是对决策者自身实事求是品德的考察,正好是主、客观的两面。中国近二十年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谋而合,而孔子更将“实事求是”的品德具述为对事、对人两个方面的要求,何等睿智啊!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quē)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学习求取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不明白的地方先保留意见,其他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就能少犯错误。多看,太冒险的事先有所保留,其他有把握的事情也要慎重处理,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做事少后悔,官位俸禄就在其中了。”
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干禄,干是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
这里承接上文,强调实事求是品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效果。“阙疑”就是不纠缠“姓资姓社”的问题;“阙殆”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言寡尤,行寡悔”指实事求是带来的真实利益。
说起慎言,我们就想起有些爱发言的人,开始的时候说“我简单讲一点”,结果那一点说了一个小时,最后还“补充一点”,又花掉半个小时,听得人云山雾海,全不着调。言多必失,话不在多,而在清晰精练,官员们对下属布置工作,也宜清晰明了,话说多了反易弄巧成拙。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让老百姓信服?”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罢黜心术不正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反之,提拔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罢黜正直的人,就无法让老百姓信服。”
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孔子对曰”有人理解为是孔子在国君问政时表示尊敬的用语。后来季康子问政也用“孔子对曰”,便有人以此认定上半部《论语》的编辑出自孔子一传弟子,下半部则出自再传弟子。可在孟懿子问孝一章。孔子自己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可见,“对曰”未必是对国君的尊重。实际上整部《论语》的整体构思是十分统一的,我认为仅凭这样的几处用词就下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结论比较儿戏。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三家”当权,孔子似乎是针对这一局势而作答的。“举直错诸枉”指实事求是的品德在国家治理上的实际运用。《曾国藩家书》说:“爱禾者必去稗(bài),爱贤者必去邪,爱民必去害民之吏,治军必去蠹(dù)军之将,一定之理也。”提拔官员的严重性在于:提拔了君子,未必会带动一帮君子掌政;可提拔了小人,就一定会形成一帮小人相互勾结的局面。现在打击贪官污吏,往往一挖一窝,就是因为小人好结党营私的缘故。卖官案就是小人营私最露骨的表现。所以,小人最好是用来对付其他小人,用完就撤,或一脚踢上楼——调去“高而虚”的职位。
为人即为政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季康子问:“要令百姓尊敬,忠诚而又勤劳,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说:“用庄重的心态面对大家,他们就会尊敬你。领导者具备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百姓就会忠心于你。表扬有能力的人、树立榜样来教导百姓,他们就会勤奋努力。”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他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使民”指役使、管理百姓。孔子也同样针对季康子当权的实际情况,借问题对他提出善意的劝谏,让他以身作则,从政以敬、以忠、举善。
“孝慈”即尊老爱幼的意思。孝待长辈、慈待幼辈。“举善而教不能”是树立榜样,上行下化。善指善人,德能齐备者。政治工作终究要靠百姓自觉自发地向善,那么政府的工作就是为大家塑造标准、立榜样,鼓励大家向他看齐。
庄、孝慈、(举)善,都是个人的品德和修为,但也是政治任务非常重要的“德能”。通过自身的美德来感化、教育及管理百姓,而不是用权术来欺骗,便是孔子“以德治国”的核心思想。如果将政治变成云诡波谲的阴谋场,就会使政治的重心迷失在各种权谋和利益争夺之中。比如近年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坛流行“武斗”,动不动就老拳相向。我戏称之为“疯狗效应”——居上位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媒体各怀鬼胎欢呼叫好,普通大众又因道德沦亡而不以为耻,所以越打越不可收拾,就象刚开始有一条疯狗到处乱咬,接着个个都被感染了一样。这样的政客要把百姓带向何方?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你怎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孝的思想用于政治管理,就是从政啊,还要怎样做才算从政呢?”
这里笔锋一转,直接提出什么才是“为政”?在孔子看来,为政就是“孝敬”百姓——与共产党做“人民的公仆”何其一致!所以马列主义排斥儒家、儒家排斥马列主义,都是“大水冲了龙王庙”的误会而已。佛教《梵网经》云:“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也是要将孝、友的品德扩充到天下人的意思。所以,为政不仅仅是当官者的事情,社会上每个人只要能孝弟忠信,明白礼义廉耻,都是为政。而那些贪官污吏,他是从“商”而不是从“政”。孔子眼中的政治,不是我们普通认为的选举啊、晋升啊,而是追溯到政治的本质:管理、化民。我们后人往往因政治的表象,而迷失了政治的终极作用,那些从政者都一味去追求时髦的政治外衣去了。
这一章的转笔,也将“为政以德”的内涵与之前讲孝、当政者的素质、实事求是的品德等内容完全结合了起来,表明政治工作的中心,便是围绕人的问题而进行的。人能孝弟,政治自然能达到“为政以德”的要求;人若是品德败坏,“为政以德”就是一句空话。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輗是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軏是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孔子说:“人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好比马无足、车无轮,怎么走呢?”
白话解释“马无足、车无轮”是我自作聪明的办法,因为现代人根本没见过过去的车子,翻成白话的时候可以变通一下,读起来更顺畅。
这章与上一章是配合起来的,都是强调“为人就是为政”的观点。《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说,真正高明的政治家,百姓只知道有他这个君主存在;其次一等的,他能让人们亲近并赞颂他;再次的,他能令人怕他;最次的,百姓常常羞辱他,拿他开涮。我们若以此考量各国的政治领袖,就会有学习心得了。
人民的拥戴是政治家的最大资本,这种拥戴来自哪里?诚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君主的诚信不足,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这与普通人相互交往的道理是一样的。李世民等君臣创造了“贞观之治”,靠的就是诚信的品质。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下台,是因为他在水门事件中撒了谎。政府越是开诚布公,就越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赖。当然,诚信、爱人是对民众和君子而言的,权术也要有,是对付心术不正的小人、墨吏的,它起辅助作用,还是《易经》阴阳相生相长的道理。
另外一点,孔子说“孝弟”即是为政,政即是德,其实也在弱化政治的权欲特征,让社会少些野心家。孔子是在告诉大家一个真相,政治说到底要靠“德”,无德而从政,“不知其可也”。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世以后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在此基础上有所删加,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制,在此基础上有所扬弃,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或有继承周朝礼制和社会文化的,就算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能够预先知道的。”
世,古人将30年称为一世,50年为一辈。也有把“世”解释为朝代的。
本章讲礼的变迁,却放在为政里作为全篇的结论。一是因为“为政以德”的核心是“礼”。二是“为政”的基本原则虽千秋而不变。商朝沿袭夏制,礼的具体内容有些变化,周朝又有些变化,但礼的精神是一样的,都崇尚“德”治。政治的变迁也是一样,不管是总统选举制、君主立宪制、还是集权制,它内在执政的规律都是“为政以德”,没有德,什么政治体制都行不通,抓住了“德”的中心,体制上的改革与变迁都不过是应时而需,就能预先知道了。
从政者一笔抹杀前人的功绩和经验是个大忌,既狂妄又无智慧,完全忽略了历史在延承上的内在因果关系。“其或继周者”讲的是继承周朝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思想,不是要我们完全沿袭古制。我们不能随便在孔子的话里加几个字,然后叫嚣着打倒孔子。“所损益”就是指有所创新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
一般来讲,“儒”给人的印象是保守、卫道士。其实是大家将封建社会的印象,尤其是清政府没落时期的不好印象加在“儒”学上了。真正的儒是“人之需”,他主张延续传统中先进的东西,对不适应时代需求的加以变革。比如今天人们都穿两截的衣服,根本就不能用古人的“礼”来要求了,衣着之礼就需要有所“损益”。继承与发扬始终是文化传承的双翼,缺一不可。好古,却不迷古,既不数典忘祖,又懂得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这才是中华文化兴盛不衰的真正原因。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的祖先却去祭祀,是谄媚。理所当然要做的却没有做,是懦弱。”
这是典型的《论语》式的结尾,既能统领全篇,又意味深远。
“祭鬼”是祭祀祖宗,代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与礼制的意思。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你的祖宗却去祭祀就是拍马屁。比如说抛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情,一味去照搬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的做法,就是“谄也”。再如台湾的李登辉,爱给日本人做狗,舔别人的屁股,也是“谄也”。
“见义不为”的义包括的两个方面:继承和改革。继承的是以德治国的精神,改革的是礼的外在形式,使符合不同时代的要求和特点。这二者都是义之所在,当勇为之。
《为政第二》全篇回顾:
第1…4章,提出“为政以德”的中心:德就是“思无邪”,以礼为载体。为政以德的好处是能让民有耻且格。最后孔子以自己的修学报告来说明德、礼对人民的教化作用:既能培养人的德性,使通达天命,又能解放人性,获得自由快乐。
第5…8章,以孝来比喻为政。孝的不同层次,就是德的不同层次:从简单的无违,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反刍,能养,敬,和颜悦色。
第9…10章,将前两节内容粘合、对比。指出“为政以德”也是要深入其精神,并加以发挥的,与孝的几重境界一样。
第11…15章,说的是从政者的个人品德修养。包括:温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周而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