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习的好机会了:为什么你错了,至少是不完全对?你听信了某种说法,以为某某人是大智大勇者,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事实证明那人比你估计的无用得多,为什么?你用尽全力做一件事情,却没有成功,另一件事你自然而然地一做,就行了,叫做有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阴,那就更要琢磨一下了:为什么?为什么有些时候听其自然比硬打硬拼效果更好?
人的一生,有多少宝贵良机,本来可以使你学到悟到大道大学问,可以使你大大地成长、升华、智慧和光明;而我们又有多少次错过了这样的良机,辜负了这样的天启,与真理,与大道,与智慧和光明失之交臂!
最好的学习是把读书与生活联系起来。高深的理论,玄妙的概念,奇异的想象其实仍然是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而琐鄙的日常生活里包含着许多许多深刻的道理、有趣的知识和令人豁然贯通的启发。
了悟:一种“慧根”的超越
琢磨的目的是了悟,了悟是什么东西呢?现在人们愈来愈常说“悟性”一词了,那么悟性又是什么呢?
可以说,悟性指的是一种学习、理解、明白的能力,而这个学习、理解对象不是课本,不是规章,不表述为语言哪怕不是本国语言而是一门艰深的外语,而表现为一种不言之教,一种隐藏在现象里边的深层的规律,一种既非逻辑推演,也非实验证明的概念、要领、经验。没有任何学校给你讲授这门课程,也很难开这门课,它难以教授难以讲解难以传达,它似非而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它既不是靠读书也不是靠苦思,而更多是靠直觉,靠感觉,靠触类旁通,靠想象而得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据说悟这个词是随着佛教而传入的。恐怕是这样,佛学的许多观念、说法,不是论证也不是科学实验的产物,它需要的是一种“慧根”,一种悟性,能够超越现实,进入无限和终极,思想一些人的正常头脑很难进入的领域里的关系与对象,其中很多东西确实是一些个奇思妙谛,很多并非正面的论述,而是一些比喻,一些象征,一些谜语,而且它们的喻与所喻,能指与所指,谜面与谜底,关系并不十分确定。有时候是一些机智,是一些文字游戏,是一种风格,乃至是一种强辞夺理,最后是一种非逻辑非实证的信仰。
例如那个很有名的六祖慧能的故事,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了,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先上来是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慧能的偈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一比较,慧能的悟性更好,就把衣钵传给了慧能。
其实这更像文字游戏,如果是我与慧能一起做诗做偈语,我就来一个保持沉默,最好是当场入睡,打几声鼾;或学蛙鸣,或学蛄叫。不比慧能更虚无,更后现代,更行为艺术吗?
佛以外的例子:惠施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对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其实这是诡辩。惠施完全可以以其人之道还之,只消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这样,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就可以一万年地讲下去了。
这里需要的仍然是得意与忘言。死抠住慧能的偈语与庄周的答疑本身就自作聪明又五体投地,实为冒傻气了。这里更多的是讲他们的一种洒脱,一种风格,一种拈花而笑的姿态。
也许更好的例子是艺术,技巧是可以学的,知识也是可以传授的,然而悟性是无法帮忙的。艺术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所谓神韵,所谓生气贯注,所谓灵气,所谓新意,所谓魅力,所谓清新,都很难教授或干脆不能教授。至少一个简单的原因,艺术贵在创新,你教给他的,还算新还算创造吗?其次,艺术是非常讲究个人风格、个人独特性的,老师教给你的,只能是原则,只可能带上老师的个人风格,却绝对不可能代你创造你本人的独特性。教授的最好的东西也是好东西,但还不能算你的东西,直到你从创造中悟出了自己的东西,找到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才算学到手了学对了。
确实,许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小而至于一个人,你仅凭看他的档案或听他的自述,能了解他吗?有时候经历和性格一致,有时候恰恰不一致;有时候讲的和实际一致,有的自己也讲不清楚自己。这里还不包括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某些特质的人。靠什么?靠了悟,靠感觉,靠直觉,靠联想。我无意认为档案不重要,自述不可信,我也无意认定任何莫名其妙的感悟都极精彩,感悟也有主观片面肤浅直至歪曲的可能,但是观察、了解、听取、阅读与感悟的手段都可以采用,也都可以参考,更好。
中国语言中除了悟以外还有一个通字,我们说一个人不明事理就说他“不通”,学习了而且明白了,就说是弄通了。这个字很形象,通畅了,可以交通了,可以交流了,可以走来走去了,当然就健康了。中国医学也是喜欢用这个概念这个理论的,有病了就是哪里哪里不通了,吃了药,扎了针,通了,病就痊愈了。那么通又是什么呢?我的解释,通首先是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畅通无阻,理论与实践之间,事体与情理之间,读书与明理之间,此事与彼事之间,身外之学与身同之学之间的通畅,这是化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些属于风格、风度、待人接物处世、给人的印象问题,也需要好的悟性。同样聪明,有人给旁人以油滑的印象,刻薄的印象,炫耀自身的印象,有人则只使人感到机智、犀利、敏锐,却不失仁厚大度。同样文雅,有人给人以酸溜溜的印象,有人则很自然。同样满腹经纶,有的更像是囤积居奇或二道贩子,是弄学问的奸商,有的则很诚恳,很仁厚,不失本色。还有人虽然捶胸顿足,仍然无人相信。有的步步为营,却仍然破绽百出。有的正颜厉色,却仍然让人觉得滑稽可笑。这些,都不是言语所能表达传授,而要靠自己的了悟。
学习也是如此,就一学一,背诵式地学,这是一般的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习中掌握学习与学问的规律,摸住了学习与学问的脾气,于是一通百通,事半功倍,云开雾散,一片天光,明明白白,这叫悟性。谚云:“宁可与明白人吵架,不与糊涂人说话。”了悟的目的是明白,好说的,不方便说的,好掌握的,不好拿捏的,能用言语表达的,只能使个眼色做个姿态的,表面的,大面的,以及深深潜藏的,全能明白,全能透亮,全能了悟于心,和这样的人打架不也是爽气得多吗?
悟性虽然有点玄妙,想来也还是可以培养提高的,好学,深思,琢磨,模仿,学样,敢于实践,善于总结,勇于自省,有事分析,分析不出来就回想全过程,发现最微小的差别,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学得乖一点再乖一点,这么试过了不行再用另外的办法试试,总可以做到由蠢而不太蠢,由蠢十分到蠢六分,一直迫近于明白和了悟的了。
当然,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问题在于,越是不明白的人越是火冒三丈,越是糊涂的人越是不可一世,越是幼稚的人越是不容分说,他们对于明白人,能够做到了悟的人有一种本能的仇视。
怎么办呢?只好随它去啦。
躲避“同盟”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有人特别热衷于你和旁人的人际纠纷,没有纠纷也要找出裂缝,嗅出敌意来,这样的人是赖人际纠纷为生的一批人,为你打探情况、出谋划策、传递消息、加油鼓劲,直到替你打头阵,冲到前头,以你这一头的敢死队员的姿态向前猛冲猛打……从而得到好处。有了这样的自愿马前卒,还愁人际没有纠纷么?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避开自愿为你打冲锋的人,实在避不开也要心中有数,哼哼哈哈则可,视为亲信则不可,专门招揽这样的人,专门器重这样的人则完蛋了,它证明的不过是你与这类人是一个档次,一丘之貉。
所以,像躲避瘟疫一样地躲避人际纠纷的网罩,躲避与任何人陷入无聊的个人纠纷,躲避与某某陷入同盟,与某某陷入作对才是正确的。为什么连与某某的个人结盟也要躲避呢?原因是一,结盟无是非,开始你们可能是由于共同的志趣共同的理念而“结盟”,结来结去,变成了小圈子,变成了“利益集团”,变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变成了独夫民贼大哥大邪教主所利用的工具的事实屡见不鲜。第二,由于“结盟”,你能够得到一点好处,变成一股势力,走到哪儿都能闹哄一气,你拉扯着我我拉扯着你,你给我办事我给你办事等等,这是完全可能的。但同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搞拉拉扯扯得便宜的人将来多半会栽在拉拉扯扯上。请想一想,你的那个啦啦队铁哥儿们里头能有几个圣人能有几个雷锋,他们与你结盟其实是为了利用你给自己谋利益,他们吹你其实是为了吹自己,他们捧你其实是为了捧自己。你与他们建立了特殊关系,他们就要求你事事时时为他们办事,你团结住了一小撮,你得罪了大多数,他们做了坏事,你得替他们背着,他们挨了骂,你得替他们顶着。
再说,什么叫狐假虎威?一旦你与他们结了盟,他们就会以你的亲信你的同伙你的弟兄的名义到处胡作非为,这一点真是防不胜防。而且他们动不动就会内哄,就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相互咬起来,有多少能人干将毁在了所谓“自己人”手里!还有,愈是“小人”愈容易与各色人等闹矛盾,今天他祸害了张三,明天他埋怨起李四,你怎么办?他们不可能理解你的任何阔大一点的思路,他们的逻辑是我为你两肋插刀,你就得与我同仇敌忾。没有几日,不弄成个小山头小圈子才怪!靠小圈子而闹哄一气者多矣,靠小圈子而成大事而获得真正的成就真正的胜利者未见之也。
在人际关系上搞不结盟还因为爱欲生嗔怨,嗔怨变仇恨的事屡见不鲜。为私利而聚在你身边的人愈多,同样为私利(得不到满足)而脱离你而化友为敌而怨你恨你的人就愈多,单纯建立在利害关系上的关系,盟友就是候补对手。此乃至理名言。
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
在人际关系上,我有几条基本守则:
一、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
二、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
三、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
四、绝对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说了你一些什么。
五、绝对不在公开场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权力影响范围内,即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者影响召集一些人大谈旁人说了你什么。那样谈等于拆自己的台。
六、不回答任何对于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只讨论不仅对于你和你的对手,而且对于更多的人众、对于社会和国家、对于某种学理的建设和艺术的创造确有意义的问题。
七、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八、一时弄不清或一时背了黑锅也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九、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自己的实力。
十、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十一、不在背后议论张长李短。
十二、记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
十三、绝对不接受煽动,不接受挑拨,绝对不因A的煽动而与B为敌,也不因B的煽动而向着A冲去。
十四、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
十五、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十六、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以敌意设想旁人。
十七、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于我的业务工作,你搞纠纷的结果未必能怎样怎样,我搞业务工作的结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绩。我的一切成绩都是对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对友人的最大安慰。
十八、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