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524-北京共识-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部,大量的基层干部变成了农民的负担。之所以中部地区成为现在各种矛盾的交集,正在于这种原因。当然中部也有自己的原因,就是说人均耕地比较少;没有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发挥,发展了一些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它还承担了很多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体制性的问题,问题也就更难解决了。


第一部分: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方式中部崛起(3)

  高俊才:我从另外一个角度——从生存空间、生活生产条件、生态环境,谈一下中部地区的问题。  刚才谭教授讲到了中部地区有黄河、淮河。对,从古到今,这些河流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存在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洪水、缺水、水污染问题。  2003年淮河流域大水,仅安徽一个省的受灾人口就达两千万人,因洪水转移一百多万,农田受灾两千多万亩。为了治理好淮河,国务院已经决定抓紧淮河灾后重建和加大治淮工程的力度。这几年国家对长江防洪建设的投入力度也很大,1998年以来的六年间,国家共投入了四百多亿元,这还不包括三峡工程投资。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还需要继续投入。  再说缺水问题。比如华北地区,生活、工业、农业、生态都存在缺水问题。地下水超采问题非常严重,以河北为重点的黄淮海平原超采区,20年来超采量累计达900多亿立方米,900多亿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两个半三峡水库的库容量。  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据有关部门检测,最近两三年来,黄河流域达到饮用水水源标准的河段占不到一半,在46%左右。    建立一体化市场解决中部困境  《21世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到要“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与指导,推进西部开发,发挥中部综合优势,振兴东北,鼓励东部率先现代化”。从国家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重视中部问题有何意义呢?    蔡继明:过去的提法叫“抓两头带中间”。温总理强调加快西部发展的同时,特别指出不要以放慢东部的发展为代价。而东西部都要实现协调发展,处在中间状态的中部地区的相应发展似乎也就是不言而喻了。    《21世纪》:如何解决中部的问题?是不是还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扶持?  林毅夫:完全靠特殊政策支持不能解决问题。现在怎么样来做到全国协调的发展,东部地区可以发展,西部地区可以发展,同时中部地区也可以发展呢?  我的看法还是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让各个地区都可以发展。东部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是制造业,因为它的经济基础、市场条件有优势;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在于农业;西部地区的优势在自然资源,比如矿产资源或者说草地的资源。  我们说中部“三农”问题特别严重,是从农民收入跟农民负担相对来讲的。但是,怎样来帮助中部地区呢?我还是支持统一市场原则。如果把原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干预、扭曲都去除掉的话,东部的发展如何带动中部呢?  首先,东部地区的工业一发展,劳动力价格会升高,那么农产品就会减少生产,需要从中部购买的农产品就会多,农产品的价格也就上去了,那么中部地区就可以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增加收入。  第二点是,中部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最主要的还是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有两部分,一个是离土离乡,传统农区的劳动力继续往东部流动,这是增加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很重要的来源,这当然也要靠东部地区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也有一部分中部地区的传统劳动力,可以离土不离乡的,或者说半离土半离乡。  劳动力的转移非常重要。转移过程中的农民需要教育。目前,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还是农民自己负担。在西部地区国家支持比较多,中部地区相对少一些。所以要支持中部农区,不管怎么样,教育水平的提高很重要,对中部教育的支持非常必要。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发展,以及中部本身经济条件的改善,有的制造业会从东部转移到中部,这样中部会有一些非农产业的发展。  从政府的角度看,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这是一条发展路径。很重要的方面是资金支持的问题,目前的格局很不利于传统农区的发展,传统农区基本上得不到什么资金支持,四大国有银行都向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靠拢。    《21世纪》:依您看,如何以金融支持中部的发展?  林毅夫:我看,金融主要应支持那里的中小企业。因为在一些非农产业的发展中,小型企业居多,好一点就是中型企业。这样,他们的股票基本没有可能上市,就算是将来有创业板也是如此。另外,大银行基本上都撤退了,就算不撤退,也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因为交易成本太高,所以大银行更愿意支持大项目、支持大企业。对中部地区的发展来讲,发展能给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是一个很重要的金融改革措施。除了改革好农村信用社外,还应该发展小额信贷,地区中小银行,并允许正常的民间借贷。  我国改革到这个阶段,国有企业还是改革的一个重点,但是我国的经济要取得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而且从全国各个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改革突破口应该是在金融。按照目前的发展阶段,只有解决金融问题,才能够最好地发展中小企业,多创造就业机会,能够让农民更多地从农业转移到各种产业,发展的产业能够在国内、国际市场有竞争力。  中部地区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严重不足,有很多民间的借款,这种借款有它的特性,还贷率虽然比较高,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损失。所以,实际上即使是还债率比较高,但是风险更高。更何况每一笔资金都是比较少的,既然资金比较少,每一笔借款的单位资金交易成本都比银行的交易成本高。民间借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很重要。如果因为利率较高就反对,企业就会丧失很多的机会。对于中部的金融改革,只要一种金融制度安排的存在能满足当地的需要,有一定合理性就应该让它合法存在。  中部地区的人口转移出来以后,农业还要继续发展,这些产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竞争,还可以到国际市场去竞争。对中部地区来讲,农业产业化,产业服务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非常重要,这也需要政府支持,由政府对农业的公共科研、产销系统的基础设施进行投入。  


第一部分: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方式中部崛起(4)

  解决县乡巨额负债从减“事”开始  《21世纪》:有调查显示,县以下的公共负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要解决中部问题,财政负债显然不可忽视。  蔡继明:我主张,加快乡镇这一级政府机构的改革,从减少政府机构设置和工作人员,到减少乡镇政府的数量,最后创造条件撤消乡镇一级政府。这既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个根本性措施,也是解决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的根本出路。  目前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约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1%,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就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估计数)。  林毅夫:我觉得,要解决“人”,也就是干部的问题,必须首先要减事才可以,如果不减的话,撤乡并镇不能起到很大作用。因为事是从上面来的,然后转成干部的责任,事没干,考核干部不过关,最后还是要被撤职的。每个乡真正吃皇粮按编制也就是40人左右,但是现在哪个乡不是一两百个人以上?所以,我觉得还是要从减事开始。应该交给市场管的事就要市场管,政府不要干预。事减少了,人才可以减少,农民才可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蔡继明:林教授说撤人首先要“减事”。依我看,随着家庭承包制的普遍推行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要靠市场来调节。乡镇干部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三大主要任务“催种、催收、催交”已成为历史,乡镇这一级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办了。而事实表明,越是发达的地区乡镇政府机构越精简。为什么?因为那里的人们有很多经商致富的门路,乡镇政府的工资相对较低,没有吸引力。而越是落后的地方乡镇政府的机构越庞大,因为缺少其他致富途径,乡镇政府较高的收入待遇自然引诱许多人削尖脑袋往里钻。从这方面看,乡镇政府机构庞大和人员臃肿,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事”多。  根据我们设计的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乡镇这一级可以设立“乡公所”。作为派出机构,乡公所与一级政府完全不同:作为一级政府,就要有人大、政协、党委、纪检等四套班子和工、青、妇各种组织。而派出机构只需要二三十个人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乡镇政府机构不精简、不撤并,财政负债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县域经济:新的突破口  《21世纪》: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我们能否由此找到解决中部问题的另一个突破点?城镇化进程是否可以在中部获得最快的进展?    高俊才:农民问题关键也就是怎么减负、怎么增收,要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多予”在于,从多方面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比如人畜饮水、节水灌溉,效果好,见效快,深受农民欢迎;“少取”则要研究如何减轻税赋。  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条件好,耕地比东部地区多,耕地质量比西部地区好。中部地区的商品粮大省多,商品粮占全国的60%多,是粮食的主产区,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很重要。应该研究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相结合的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保护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农村今后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变二元结构,可能主要靠发展小城镇来实现。小城镇的规模要适当,基础设施水平可根据条件和可能,逐步提高。大城市容量有限,农民不可能都往大城市里挤。搞小城镇,建设成本较低,农民生活习惯也容易适应,已经有很多好经验。


第一部分: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方式中部崛起(5)

  蔡继明:高司长提出要走小城镇的道路。我的看法不同。在中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中国的城市化应该走大中城市的道路,因为同量土地在大城市的经济效益肯定要高于小城市。发展大中城市虽然并不是让农民都涌到像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超大城市中去,但至少要以具有相当规模(比如10万人以上)县城作为中心。而现在小城镇,平均人口不过3~4万,既占用了大量农地,又没有基本的城市功能,这实际上是城镇乡村化。    林毅夫:这一点我赞成蔡教授的看法。在一个城市里面经济要有竞争力的话,一个要有比较优势,第二个要有规模效应,只有相当大的规模才有产业群,才有各种的辐射作用,才有竞争力。大中城市像月亮、像太阳,很多村像星星一样的星罗棋布。一般县城才只有两三万人,四五万人,主要功能不是工业的,而是政治的、商业的、文化的。全国有2000多个县城,县以下是很多的小村,将来农民收入提高了,每个人至少会有摩托车,进入到县城,二十公里、三十公里路不过就是半个小时——住在村里也可以享受现代化的生活。    (实习生李静睿参与整理)    后记:2004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同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崛起”由此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图表  分地区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地区 人均GDP(元) 农业占GDP的比重 人均GDP(元) 农业占GDP的比重 人均GDP(元) 农业占GDP的比重 农村人口比重  年份 1990 1995 2000 1999  全国平均 1634 271 4854 205 7078 159 73  河 北 1465 2431 4444 2250 7663 1620 81  广 西 1066 3511 3304 2592 4319 2628 85  安 徽 1182 3911 3357 3002 4867 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