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符问道-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查人来历是修真界大忌,有些见机不妙的修士,没有把握时,即使明明觉得对方来历可疑,也不愿触人霉头,招惹祸端,而是见风使舵,难得糊涂。

另有三拨,有过路的散修,有安河州二流宗门的修士,恰巧发现了巨船的痕迹,以为是什么风系妖兽隐藏踪迹在飞行,跟在后面,想看看是不是有机会捡到宝。

结果见到两名华天宗乔装的筑基末期修士从云烟中闪了出来,才知道这个轻烟痕迹,原来是高阶的飞行玄器在行驶,知道对方来头不小,拱手行礼,打了个哈哈,问都不敢问,很快灰溜溜的退走了。

张师兄和王先自然的聊到了安河州的下一站,圣京州。

圣京城是夏国都城,也是圣京州州治所在地。

圣京州是七大宗之一,亚圣门的势力范围,面积比安河州更大,人口也比安河州多。夏国太祖定都圣京,是为了集中全国重兵,拱卫国门,防范北方最大的威胁,北罗国的袭扰和入侵。

圣京州北部是夏国的蒙原州,东北部,是夏国的关辽州。而北罗国,就在蒙原州的北部,关辽州的西部,一国两州在夏国北部边境接壤。

蒙原州是夏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一州之地,面积就相当于夏国面积的近一半。

但可惜的是,这么大的面积中,寸草不生的雪原和荒原,占了九成多,只有一成不到的面积,是绿洲,有水草,蒙原游牧族人依绿洲水草而居。

这种地广人稀之处,自然是荒无人烟,一望无垠。

蒙原州北部,和东北部,都是雪原。北罗国又称雪上之国,面积比夏国要大四五倍,人口相当,虽也算得上是地广人稀,但比蒙原州要好得多。

北罗国的雪原之上,表面上一望无际,白雪皑皑,一无所有。实际上,雪原之下,却是山川河流,地貌奇瑰,物产丰富,应有尽有。只要不是灾年,北罗国的财富不输于夏国。

北罗国因为北临极寒之地的冰洋大陆,每隔几年,冰洋大陆的冰风,就会南下吹入北罗雪原,将雪原的一部分地方彻底冰冻住。

雪原冰冻后,冰冻层平均达到一米,这时的北罗国,号称冰封万里,人鬼无踪。

而蒙原州东北的关辽州,位于北罗国东侧,同样北接冰洋大陆,两者气候大部分一样。

因此,一到灾年,北罗国人畜和牧草冻死无数,第二年,为求活路,北罗国的国人,就必然会南下劫掠。

此时,夏国也往往重兵云集,陈兵圣京州北部,防范北寇。

战时,蒙原州因为面积太大,无险可守,一马平川,往往被夏国弃守,直面北罗国兵锋,兵灾不断。

王先一行,还要经过圣京州,再经过茫茫雪原、辽阔无边的蒙原州,才到达蒙原州东北部的关辽州。

聊到亚圣门,两人都知之甚详,倒没有深聊。

只是张师兄提到,华天宗与亚圣门关系交好,以往的押送船队,经过圣京州,如遇到亚圣门修士,就会直言相告,不做隐瞒。有时,亚圣门修士还会上船作客,交谈一番,也算略尽地主之谊,送大家一程。

果然,说曹操,曹操就到。巨船进入圣京州没有多远,就遇上了两名亚圣门的筑基期修士,追了上来。

华天宗船队,在圣京州的行驶路线,是一条直线,因为双方交好,华天宗也没打算隐藏行迹。

这次刚出了安河州不久,就到了圣京州的一座城池附近,自然惊动了驻扎在城中的亚圣门分部修士。

为免引起误会,两名筑基期值守修士,一名筑基末期,一名筑基中期,穿着华天宗的绿袍修士服,很快就闪到巨船外,迎接亚圣门的两名筑基期修士。

亚圣门的修士,都是穿着官袍。

夏国官场规定,凡是举人,都可着官袍。任实职的是正式官员,官服上绣有各种吉祥兽禽的绣像,没任实职的举人,只是官袍上没有绣像,但一些袖口袍边上,还是绣有官服通用的祥云边缀,有点准官员待授实缺的意思。

夏国以儒治国,官袍和儒袍款式一样,只有绣像图案不同而已。亚圣门的正式修士,都要求是举人出身,在外自然就穿着这种儒袍式样的准官袍了。

王先和张师兄正站在船头,自然见到了这一幕。待值守修士把亚圣门修士引入船中时,双方自然的打了照面。在值守修士的引荐下,和闻讯赶来的石青一起,双方互相见礼。

第一百六十章 神童

王先在凡人世界的唯一一个师父,韩问,就是麓天书院出身的老儒生。如果不是偶入仙道,王先可能也就走上儒生应考,成家做官之路。

王先少年时,从老儒生处学到做人的道理,耳濡目染,对儒学大师和儒家修士,自然倍感亲切。

几人在船头见礼后,除了那两名值守修士继续回视听仓值守外,其他五人就一起走向巨船的会客仓,围桌而坐,畅谈起来。

这时,王先才知道那两名亚圣门修士,一人叫肖伟国,筑基末期修为,一人叫舒尚科,筑基初期修为。

两人是巨船下方经过的城池,大名城的管事修士,肖伟国还是大名城副城主。大名城规模庞大,城主比知州小一级,比县令大一级,副城主与县令平级。

王先知道,亚圣门的正式弟子,有不少有正式官职在身。但亚圣门有一个门规,除非脱离亚圣门,否则不能任六品以上的正职,只能任一些副职,七品县令除外。

这样,既有足够的时间负责门内的事务,又能在官场不断历炼,造福一方,还不会产生把持朝政,弄权误国的歼臣。

亚圣门的修行之道,据说就是读书行权之道。通过读书,修炼心力,坚定心志,强大元神,通过掌权,服务苍生,积累民望,修炼正气。

亚圣门镇宗之宝正气功,就是民望越高,对其心怀感念的百姓越多,正气就越磅礴,法力就越强大。

不知为何,直到几人围桌而坐,王先一直感到,肖伟国自从在船头碰面后,就老是在打量自已。

坐定之后,大家又客套了几句,重温华天宗和亚圣门两家的师门之谊。肖伟国看出了王先的疑惑,而他自已又确实有些发现,就忍不住和王先攀谈起来。

肖伟国问道:“王道长是否曾修过儒学?”

王先道:“少时念过几年私塾,进入道门后,受私塾先师的影响,又浏览过儒门的书籍,对儒学略知一二。”

肖伟国点点头,和旁边的舒尚科对望了一眼。他们和在座的其他人都知道,王先在谦虚。

和亚圣门的儒修一样,凡是修真之人,到了筑基期以后,都有过目不忘之能。因此,儒学书籍虽浩如烟海,对修真之士而言,却是看过即背,儒学功底自然是博大精深。

就象修真之人不屑于和凡人武林人士动手一样,儒修也不屑于与凡人官场的儒士争权夺利。

因为,双方的识念相差太大,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修行。因此,王先只要看过儒门的书籍,儒学的功底,自然远超凡人大儒。

当然,能背书,在亚圣门的修行之路上,也只是起步。亚圣门的念书,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通过不断重复的读书念书,培养心神之力,滋养元神。

这与佛门把同一部经念一辈子,只为培养佛念禅意,寻求顿悟,得证大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事情并不止此。

肖伟国又问道:“王道长是否常接触儒门七宝,笔、墨、纸、砚、书、画、印?”

儒门,是夏国修真界中,儒修士的总称,就象王先属于道门一样。亚圣门只是儒门最大的顶级宗门而已,夏国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儒门宗门,也有不少儒修。

而儒门七宝,就是儒门修士最常用的七件法器。巧合的是,王先的乾坤笔,正是儒门七宝之一。王先的制符,是以丹砂为墨,黄纸为载,制作出书画结合的符录。

道门制符师,用笔、墨、纸法器的凤毛麟角。

道门制符,往往是用没有灵气的笔、在没有灵气的黄纸或丹砂中,炼入众多的有灵气的制符材料,炼制成灵物符录。

这和阵法师用凡间的织物,加载灵物材料,炼制成阵旗,是一样的,并不是灵物符录和灵物阵旗,材料全都是用灵物。

而真正常使用笔、墨、纸这类有灵气的法器运功对敌的,在修真界,基本都是儒门的修士。

王先能得到儒门法器乾坤笔,用来制符,自然是福缘深厚。

至于用来对敌,王先不是修的儒门功法,用笔御敌的法术,自然也没有修炼。

尽管这样不能发挥乾坤笔的最大威力,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能用到乾坤笔跨阶制符的功效,王先就心满意足了。

王先一怔,应道:“我确曾接触过这类法器。”

他不想透露乾坤笔的秘密,但对方既然这么问,必是看出了什么端倪,便简短含糊的应了一句,不再细说。

肖伟国点了点头,又问道:“恕我冒昧,王道长的启蒙恩师是哪一位呢?”

王先犹豫了一下,答道:“是麓天书院出身的老秀才,韩问。”

回答这个问题,会有暴露家人的风险。但他转念一想,对方刚才已知道自已上过私塾,而所有私塾的师生,都是在官府有名册备案的,没有备案的野儒生是不能教书的,没有来历的孩子也不能入私塾上学。

王先一直没有改名,以亚圣门儒门至尊的权力地位,要查找塾师和私垫学生的底细,找到王先这个人,应该是没问题的,凡人世界,官最大。

肖伟国听到王先的话,张大了眼睛,有点惊讶的样子,点了点头,道:“原来是韩秀才的高徒,失敬失敬,难怪难怪。”

王先以为,肖伟国就是一句客套话而已。一个屡试不中的老秀才,比起肖伟国这个举人,出身还差了一级,更不用说,还有凡人和修真者之间的天差地别。王先寻思,他这么客气干什么?不会是消遣我吧?

王先张大了眼睛,盯着肖伟国,好象在问:“何出此言?”谁知,肖伟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的一番话,让王先大感意外。

原来韩问虽是麓天书院的秀才出身,在年少时,却是才气闻名于国。

他十二岁即中秀才,打破了泰天大陆科场十六岁中秀才的最小年龄纪录,创造了夏国立国几千年来考中秀才的最小年龄纪录。先帝当时欣喜不已,认为天降神童,雏凤临朝,夏国必兴。

众臣也纷纷上表,认为祥瑞降世,国必有庆,各种引经据典,吹捧圣明,歌颂盛世的奏章,更是如雪片般飞来。

总感叹人心不古的博学鸿儒们,也转而感叹雏凤清于老凤声,欢欣鼓舞。于是,帝心甚慰,大庆三天,大赦天下,岳南州免税一年。

这件事,事关重大,自然惊动了儒门至尊,亚圣门。亚圣门执夏国儒修之牛耳,负责管理全国应试的修士和进入官场的修士。

一直以来,为了不惊扰凡人官场的秩序,夏国的儒修之间,都有一些墨守的成规,谁违反,谁就会被群起而攻,赶出官场,文坛批臭。

其中一条重要的规矩,就是不得超越应试经典,引经据典。

夏国的乡试、会试和京试,试题内容都限定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这九本书,是儒门最经典的代表性典籍。

但是夏国以儒立国,几千年的积累,不少本国和外国的博学鸿儒,留下了浩瀚的儒家典籍。其中自有不少真知灼见,基本都引申于四书五经。

如果能记住所有儒家典籍,再摘取组合,应付科考,自然十拿九稳。

因此,不得在四书五经之外,引用其他儒家典籍之言,只可自已自由发挥,是儒修应遵守的科考规矩之一。

这样,就避免了修士用过目不忘之能,冲击凡人儒生的科考秩序。自然,儒修们应试,就多了一条与凡人儒生应试相反的内容。凡是笔下之言,小心不要与任何一部四书五经之外的儒家典籍重复,切不可自误。

第一百六十一章 杂元

与儒修应考时的顾虑相反,凡人儒生,都是搜肠刮肚,将四书五经之外的经典之言,能用上的就用上,那可是先哲圣贤的心得雄文啊,怎会不对?怎会不美?

至于四书五经本身,凡人的儒生,只要经过十年以上的苦读,自能背得八九不离十,这就和儒门修士,没有多少差别。

韩问十二岁中秀才,自然被亚圣门怀疑是运用了修真者的天赋。

尽管韩问并没有在儒门修士中留名备案,但难保韩问也象以前的个别散修应试者一样,因为机缘进入了修真界,却不知道科场儒修的规矩,或者明知规矩,也胆大妄为,不予遵守。

亚圣门马上派出修士到白沙城调查。而这时,白沙城已经冠盖云集了。

因为神童秀才一事,当朝太子,国子监祭酒,夏国和邻国四大书院的院长,各国最博学的鸿儒,文坛泰斗,等等势力,都来争相拜访韩问。

想招揽其入麾下效力的,想一探其学问究竟的,想为王孙公主、高官豪门之女求得佳婿的,甚至想刺杀他以灭夏国国运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