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顺治皇帝-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了,一大早紫禁城里就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初夏的早晨气温十分凉爽宜人,连太阳的光线也格外的柔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沐浴在霞光之中,被一种酒醉了似的排红渲染着,显得格外的华丽、雄伟。 
  太和殿里,一班子文武大臣格外的忙碌、礼部鸿肿寺官员在太和殿正中设置了一个节案,上面铺着明黄色的软缎子,放上了节。 
  内大臣兼仪政大臣、一等伯总管内务府的索尼身着朝服满面红光扯着喉咙喊道:“翰林院献册文,宝文!奏请皇上上殿!” 
  立即,殿外钟鼓齐鸣,少年天子降舆,步行走进太和殿,在逐一阅视了册、宝之后,升入御座。 
  福临看着头顶天花中部的皤龙藻井雕刻出神,那绚丽的色彩,精细的雕刻早已为他所熟悉,但是每次只要一进入太和殿,坐正之后,福临总是情不自禁地抬头看着这些精美的图案和色彩。是的,这里不是普通的地方,这是金銮殿呵,大凡节日庆贺、朝会大典,少年天子都会在这里升入御座,接会百官朝贺,今天又逢什么节日大典?从今天开始,少年天子要举行大婚典礼! 
  古时,天子之正妻日“后”。秦汉以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皇后历有“国母”之尊,居中宫,主内治,统率各宫嫔妃,地位极崇。清代皇帝成婚称为大婚,通过行大婚礼册立皇后,正是从人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开始的,看来,他的一举一动,对大清的后人将产生重大影响,顺治皇帝的大婚典礼极其隆重而繁杂,除了根据已故的摄政王多尔衮之意,由皇太后作主定了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外——这叫议婚选后,还要举行纳彩、大征、册立、奉迎、合卺、庆贺和赐宴等许多繁缛的礼仪。大婚之前,翰林院翰林要先撰写册文、宝文,礼部制作金册、金宝,再备彩礼及龙亭、节案、册案、宝案等,然后由钦天监选吉日行纳彩礼。由此开始,拉开了顺治皇帝大婚典礼的序幕,这一系列仪式要持续二三十天呐。 
  当顺治亲政后的第五天,皇太后便授意理事三亲王满达海、郡王博洛、尼堪,以及众内大臣奏请于二月内举行大婚吉礼,并且蒙古科尔沁国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也已亲送顺治帝先前聘订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人京。在众人看来,已经万事俱备,只消皇上首肯便可立即举行大婚典礼了。可是,顺治却下了一道冷冰冰的谕旨:“大婚吉礼此时未可遽议,所奏不准行。” 
  为什么不准行?议政王及内大臣们面面相觑,皇太后更是气得柳眉倒竖。然而,好事多磨,就在皇上下谕不允许议办大婚之后的四个月,即顺治八年六月十八日,顺治帝却授权内务府和礼部制定了大婚诸礼仪和礼品清单。至此,紫禁城便呈现出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 
  “呈纳彩礼!马十匹,玲珑鞍十副,甲胄十副,缎百正,布二百五,金茶筒一,银盆一。”随着索尼的禀报声,内务府官员将一匹匹布帛,一件件甲胄摆放在龙亭内,由銮仪卫校尉把龙亭抬到太和殿丹陛上,分左右停放,随带鞍辔的十匹文马也被依次排在丹陛下的两侧。一时间,那明黄妆缎,大红妆缎,绿闪缎等色彩亮丽的绸缎更令满堂生辉,而丹陛下一溜儿的披红戴绿的文马更增添了勃勃生气。 
  “吉时已到!”鸣赞官一声高喊,殿外立刻鸣鞭三响,韶乐大作。鼓乐声中,宣制官从殿左门人内,向站在东檐下等候的銮仪校尉以及授节大学士和王公大臣们高声宣读着:“皇帝钦奉皇太后懿旨,纳蒙古科尔沁国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后,命卿等持节前往皇后府邸行礼纳彩。” 
  纳彩,就是向皇后娘家赠送具有定婚之义的彩礼。普通人家成亲,尚得向女方家送鹅送衣,何况是当朝天子的大婚?能不格外的隆重和铺张吗?接下来还有皇帝大婚的纳彩宴,要饽饽桌一百张、酒宴桌一百席,羊九十九只,奶酒、烧黄酒各一百瓶等等。 
  眼看着正使持节下了丹陛,率内务府官员及校尉异龙亭下中阶,卫士牵文马随行,御仗前导,鼓乐齐鸣,从太和中门渐渐远去,御座上的少年天子不由得舒了一口气:“唉!这辰光多难熬呀!” 
  内大臣索尼离得较近,听了“扑哧”一笑,又连忙捂住了嘴:“陛下大喜!吉礼既然已经开始了,行合卺礼也就快了。” 
  “不,你不明白朕的苦衷。索大人,你倒说说看,为何在这大喜之日,朕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呢?” 
  “这个——”索尼怔了怔,不知该如何回答。他自然知道年初少年天子曾下过的那道冷冰冰的谕旨,但现在不早已过去了吗?据称这位未来的皇后仪容出众,足称佳丽,又极巧慧,确有母仪天下之风,难道这些还不足以令少年天子改变初衷吗? 
  “朕真后悔生在帝王家。自打进了金銮殿坐了这御座,朕就有一种虚幻的感觉,好像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朕一直是在演戏,言不由衷,身不由己。而这出戏的主角,此前是多尔衮,现在则是皇太后。唉,朕已经厌倦了这种虚假面乏味的生活!”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郑亲王济尔哈朗在仔细地揣摸着少年天子此话的含义。尽管济尔哈朗现在是可以左右诸王公大臣的关键人物,但济尔哈朗的心里并不踏实。就因为少年天子特地加封他为“叔和硕郑亲王”! 
  济尔哈朗对皇帝的加封册文记得十分清楚,几乎是一字不漏。册文说:“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鸿基,创业垂统,以贻子孙。太宗文皇帝继统,统一蒙古,平定朝鲜,疆围式廓,勋业日隆。及龙驭上宾,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窥窃大宝,当时尔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翎戴朕躬,以定国难。续领大军征明,遂取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又率大军征湖广时……遂定湖广。睿王心怀不轨,以尔同摄朝政,难以行私,不是辅治,无故罢为和硕亲王。及朕亲政后,知尔持心忠义,不改初志,故赐以金册金宝,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在外人看来,少年天子知恩图报,对郑王尊宠有加,此前特下谕宣布因郑王年老而“一切朝贺,谢恩,悉免行礼”,并于一日之内加封其长子富尔敦为世子,二子济度为多罗简郡王,三子勒度为多罗敏郡王,这种隆恩谁人不羡慕?现在,皇上又特地下旨册封他为“叔王”,足见皇上对他的特殊宠遇。但济尔哈朗却并不满意。想当初,他在顺治六年受封的是“信义辅政叔王”,而现在被封为“叔王”,取消了“信义辅政”四个字,连“复封”都谈不上,又怎么算是“加封”呢?这被减去的几个字意义重大,济尔哈朗和少年天子两人都心知肚明,从此之后,皇上要亲掌大权,乾纲独断,任何王爷功臣都只是对皇上“持以忠义之心”的臣子,包括他叔王济尔哈朗! 
  “皇上何出此言?”济尔哈朗实在揣摸不透少年天子的心思,便试探着问道:“皇上年初刚举行了亲政大典,大赦天下,蠲免钱粮,并加思文武大臣荫生人监,正是普天同庆之时,今又行大婚吉礼,乃喜上加喜,大吉大利呀。社稷何其幸运,万民何其幸福呀!” 
  “但是,朕早已知道国库如洗,发缺巨额兵饷,已是入不敷出。如今又举行这大婚吉礼,今天是纳彩礼,过两天还有大微礼,还要再给皇后娘家送去什么金、银、缎、帛,甚至她的父母家人兄弟仆人也要人人有份儿。大婚吉礼花费如此浩大,叫朕怎么能高兴得起来,笑得出口?” 
  少年天子忧国忧民的话令百官们暗中敬佩。其实,福临他也说不出究竟如何对这个大婚提不起精神来,或许是天意使然,他与慧敏格格没有这个缘分?但话又不能直说,福临一下子想到了亲政以来面临到的种种困境,诸如兵饷、官俸、王禄以及赈济、宫费等等耗费巨大,兵穷民团,灾旱频频,黎民饥寒交迫,田园荒芜,百业凋敝等等,如何不令一个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望而却步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少年天子看来再一次品味到身为帝王的甘苦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顺心的事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烦心哪! 
  “启禀皇上,您此次大婚所需费用并不全是出自国库。太后已吩嘱卑职拨出了宫内节省的银子一万两用于操办大婚各项吉礼。此外,太后还将宫中节省下来的三万两银子拿出来赈恤灾区百姓,同时,满朝文武大臣也日益克己奉公,开源节流。据卑职看来,只要我大清国团结一心,便能战胜眼前的各种困难。所以,卑职愿请陛下放宽心,不用为国事伤神。”内大臣索尼尽量宽慰着福临。 
  “太后圣明哪!”福临的脸上现出了一丝苦笑,“我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一年之中,不是南涝北旱,就是风灾蝗虫,还有各地连绵不断的战火,民不聊生哪。仅靠宫里节省下来的几万两银子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呀。诸位,你们有什么高见?”福临目光炯炯地看着大家,眼光中透露着期待之情。 
  “朕虽已亲政数月,但对治国之术犹感茫然。朕虽有远大志向,但却为眼前的诸多问题所困扰,请诸位爱卿告诉朕,如何才能达到安天下的目的?”福临坐不住了,一步步走下丹陛。东、西檐下站着几十名议政王大臣和文武百官,可他们均不敢正视皇帝那期待的目光,纷纷垂下了头。 
  “民殷国富,这不仅是诸位贤臣、清官、王公们的心愿,也是朕的心愿,朕实在想有所作为,却不知从何下手。唉,你们这些大学士、王公贝勒、九卿督抚,居然一个办法也想不出来?” 
  饱读诗书而又熟谙史事的老臣范文程被少年天子那诚恳的态度所感动,上前一步,从怀中掏出了长疏奏道:“今天本是皇上大喜之日,臣原本不想让皇上分心。但臣见皇上一心为国事担忧,便忍不住了。但请皇上闲暇之时再阅老臣的奏折吧。” 
  “大学士,你是三朝老臣,朕知你赤胆忠心,此时定有良策,但说不妨。” 
  “臣见直省土地荒芜,且直省钱粮每年缺额至四百余万,赋亏饷诎,急宜筹划,臣建议大兴军屯以纤国难。”范文程人虽瘦弱,但声音却十分洪亮,一字一句听得福临不住地点头。 
  “大学士,朕愿闻其详。” 
  “也罢,臣就大概说说吧。”范文程将奏折交给执事太监,捋着所剩不多的几根胡子,简明扼要地阐述起来。 
  “昔明太祖常言,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众当元季乱后,地旷行屯之故也。今大库之银,已为睿王用尽,兵有增,饷在加,而国库却是入不敷出。据户部官员透露,仅各官俸银就得六十万两,而国库却仅存二十万两!此外,江南各地形势不稳,一些省虽名义上归我大清统辖,设有总督或巡抚,但兵火连年,各府厅州县时常被大西军大顺军夺占,这自然影响到甲赋、丁税、盐税、关税等项的收入,反过来影响了兵饷,妨碍了统一全国战争的进行。当然,堂堂大清,所需各种费用太多太杂,并非只有京师官俸和地方兵饷要支出,但这两项却是最主要的。文武百官王公大臣尚能开源节流,可我百万官兵如何支撑?只有屯田,以战养战。今湖广、江西、河南、山东、陕西五省寇乱日久,人民稀少,请设兴屯道综理之,同治分理之。地之无主者,即为官屯;其有主而抛弃者,多方招徕,过期不至,亦为官屯。凡土著、流户愿来归者,均给以地,另助牛、种,官分子粒三之一,三年后即为永业。编行保甲,使守望相助。臣以为兴屯之举有以下四事当慎之又慎方能奏效,兴屯宜选举得人,开垦宜收获如法,积贮宜转运有方,责成宜赏罚必信。唯其如此,方能解我燃眉之急。” 
  “嗯,范爱卿所奏甚善,俟请议政王大臣商讨之后即付诸实施。”福临的脸上呈现出与他的年纪不太相称的成熟的表情,十分凝重。 
  的确,为了彻底摆脱财政困境,上自皇上、大学士,到九卿督抚,下至一些文人学士府州县官,都在绞尽脑汁寻觅良法。一些奸邪小人也纷纷奏呈歪道斜门。原任曹州副将许武光也曾上疏天子,奏称:开封曾被水淹,明周王府内,有银二三百万不止,曾被沉压,乞假臣三年之工,搜尽天下遗银,以资兵晌云云。许武光的巧言佞辞,似乎合情合理很能感人。明朝第一代周王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皇五子,洪武三年受封,十四年就藩开封,以宋朝故宫之地为府,仅发禄就有米二万石,还有上万顷王府良田。延续到明末,在长达二百六十年的时间里,确有巨银万两,珍宝无数。况且李自成攻开封时,周王为保开封出库银五十万两赏守卒,后被农民军决河灌城,致使府中银器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