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可以丰润人心,使贪念化为乌有,丢弃骄傲心,教以谦逊和恭敬。如此,智慧才会晃耀,行为才能光明,困难才会突破,才不会受制于外界,不被诱惑;而与人以强大的力量。
  信可以在漫长的路途上,当你倦怠时,给以嘉勉,导向觉悟。
  信可以予人常在佛前的感觉,予人为佛护念的感觉,身心柔顺异常,给人类以亲近而稔熟的德行。
  ——华严经三三·离世间品
  (五)具有这种信仰的人,耳朵听到任何声音,都会以佛的教法去玩味,欣慰于得到智慧。对于任何事故,了解一切都是靠因和缘而显现,率直地去接受这样的智慧。
  了解这世间的变故,不过是短暂的剧情罢了,认为其中也有经久不变的事实,在荣枯盛衰的变遵当中,得到不惊惧、不感伤的智慧。
  ——华严经二四·十忍品
  信心的表露亦可以出现忏侮、随喜和发愿三种情况。
  深切地自首,悔觉于本身的罪行和污秽,惭愧之余而痛自悔过。见到别人的善行也有感同身受的欣慰,举心为别人的功德而发愿,而且不论何时都求愿与佛同在、与佛同行,与佛生活在一起。
  ——金光明经四·金鼓品
  这颗信仰心,是诚心、是深心,是依佛力导向佛国的欢喜心。
  ——观无量寿经
  因此,听说任何地方都可称念的佛名号,只要一念欣喜信受,佛将诚恳地赐予助力,引导其人归向佛国,不致再度沉沦于迷惘之境。
  ——无量寿经
  (六)信仰的那颗心,是深藏在人人心底的佛性所显现。何以故?因为知道有佛的,是佛:信仰佛,亦必须是佛才可能办得到。
  但是纵使有了佛性,而佛性却深陷于烦恼的泥淖中,无法萌出成佛之芽而开花。在汹涌的贪、嗔、烦恼之中,如何才能兴起一颗向佛的清净心呢?
  在耶烂陀 Eranda 毒树林中,只有耶烂陀的毒芽生出来,绝无法萌栴檀木的香树。果真在耶烂陀林中长出栴檀树,那真是不可思议。
  因此,人们惯称这信仰佛的信心是无根之信。所谓无根,就是说在人们的心中没有生出信仰之根。
  ——大般涅槃经
  ·信仰是如此的尊贵,实在是修道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母体。不但如此,信仰对上求觉道的人,其所以尚未得到圆满,是下列五种疑惑所阻碍:
  一者,怀疑佛的智慧。
  二者,困惑于教法的道理。
  三者,对演说教法的僧众存疑。
  四者,对于上求觉道的路,每每生起迷惘。
  五者,对于同修道友,以傲慢心怀疑对方,而且存有暴躁的念头。
  确实,世界上没有比怀疑更可怕的。怀疑是:分割的心、摧毁友情的毒素、创伤相互间生命的利刃,是彼此间痛苦的荆棘。
  ——巴利本中部二·一六·心荒野经
  故而,得信的人,须知这种信念是在远古以前,承佛的慈悲即已种植的因缘所致。隐藏在人们的胸中,渐渐地破除了疑闇,藉佛之手所赐,把信之光投入在里面。
  得到信仰的人,欣喜于远古之佛所赐予的深厚因缘,方自庆幸于佛的慈悲,即以此世修持生活的种种,可得往生于佛之国土。
  综上所述,确然得知:出生为人很难,聆听教法亦难,生起信仰则更难;所以亟须努力奋勉,发心听闻教法。
  ——无量寿经卷下

  第四节 佛的开示
  (一)总是想有人在骂我、笑我、打我,这种人的怨恨永远无法镇定。愈想愈怨恨,怨恨就永远无法镇定。一旦把怨恨忘掉,怨恨之心,当下就镇定了下来。
  修葺屋顶的方法如果不当,家里准会漏雨;心如不加以好好修持,贪念就会乘虚而入。
  怠惰是自取灭亡之路,勤奋是自求生存之路;愚痴之人怠惰,智慧之人勤奋。
  制作弓箭的人,削箭以求其直;贤德之人,不假修削,其心自正。
  抑制情绪很难,虽然只是一陴轻微地喧嚷,再次使其调服平息亦复相当困难。能使此心驯服,然后才得安定。
  心意活动对人所做恶事的影响,比心怀怨恨的人所做的恶事、比仇敌所做的恶事,更为厉害。
  人能将此心守住贪、守住嗔、守住一切恶事,才能真实地得到安定。
  (二)只是言词华丽,没有实践的工夫,就像色彩鲜艳而无香气的花朵。
  花香不会逆著风飘散,但是善人的香气却逆风飘散于世间。
  睡不著觉的人,觉得夜很长;走累了的人,觉得路途很远。不晓得正当教法的人,其迷惘是长的、远的。
  在道德的路途上运步,与修养程度相若或超越自己的人伴行,必然有所获益;如其不成,与愚痴之人结伴,倒不如自己独行,来得俐落。
  不怕猛兽,须怕恶友。猛兽只是伤害身体而已,恶友则破坏心志。
  愚痴之人苦苦地认为:这是我的孩子、这是我的财宝。。。。其实,连自己都不能夸说是属于我的,何况孩子、财宝,能算是我的吗?
  愚痴的人如能知道自己愚痴,比愚痴人认为自己聪明胜过多多。
  新鲜的乳不易凝固;恶劣的行为不会马上就有报应。这是示意像火被灰覆盖,虽似覆藏,实则火种未灭;一如人之所作所为,其后果则紧跟著那个人。
  愚痴人经常为名誉、利益所苦恼,想得到较高的职位、想得到权利、想得到利益,常年都为这些欲望所苦恼。
  指摘我们的过失、责备我们的缺点、数落我们不是之处的人,就像把宝物出示于我们面前,著实应该回敬于他。
  (三)欢喜于教法的人,心底澄清,可以愉快地入眠,这是因为已经用教法将心洗濯一番所致。
  木匠把木材端正取直,弓匠矫弯做箭,泥瓦匠修水沟引导水流,贤德的人调理引导的是心意。
  坚固的山岩不为风吹所摇撼;贤德的人,即使辱骂他、称赞他,其心均不为所动。
  战胜自己,比在战场上战胜千万强敌,更属杰出的胜利。
  不明了正当的教法,纵使活满百岁,比聆听正教虽仅一日之生,犹自优越多多。
  任何人,如果确实爱惜自己,就该经常警示自己,以免偏向恶的一方。趁著年轻、壮盛、尚未衰老时,再一次地儆醒吧!
  世间常年都在燃烧著贪、嗔、愚痴三把火;人们必须从这火宅中,尽早逃离。
  这个世间,确实像水泡,亦如蜘蛛丝,也像一只脏罐子,所以人们必须守持各自的清净,不为之所沾染与束缚。
  (四)不做任何恶事,行一切善事,清净自己的本心,这就是佛的教法。
  忍辱是很难做到的一种修行,但是,只有忍辱做到家的人,才配挂戴最后胜利的花饰。
  正在怨恨中,没有怨恨的感觉;正在忧愁中,没有忧愁的感觉;正在贪婪中,没有贪婪的感觉。不觉得任何一物属我所有,心须清净地生存下去。
  健康是第一利益,知足是第一财富;值得信赖是第一亲近,觉悟是第一快乐。
  寻思远离诸恶,寻思寂静,寻思教法的喜悦;能寻思这些体验的人,自无畏惧。
  对心里所生起的好、恶,不加执著。由于好乐、厌恶才生起感伤、生起畏惧,进而感觉束缚。
  (五)铁器的锈,是由铁所生,而却腐蚀铁;恶由人而生,终亦侵蚀人。
  经书虽有,置而不诵,是经书蒙尘垢;屋宇虽有,但破而不修,是屋宇的瑕疵;身虽有,但却怠惰,是身的瑕垢。
  行为不正是人的瑕垢,吝惜于物是施的瑕垢,恶是今世乃至后世的瑕垢。
  但是,这么多的瑕垢中,最严重的瑕垢就是无明瑕垢。如不把这种瑕垢祛掉,人是永远无法清净的。
  没有羞耻心的人,犹如乌鸦般的厚脸皮,即使伤害到别人,仍不知自我反省;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犯这种毛病。
  具谦逊心,知敬重、离执著,行为清高、智慧明朗。这样地生活,人们很难做到。
  指出别人的过错容易,找出自己的过失却很难。对别人的罪过,喜欢像风一般的四处散播;对自己的罪过,总是像藏骰子一样的,把它隐藏起来。
  在晴空中没有飞鸟、云烟,以及暴风雨的迹象;邪恶的教法是求不到觉悟的。一切事物没有永远存在不变的,以故,觉悟的人,不为一切所动摇。
  (六)防守一座坚固的城池,不分内和外;守护身体,亦必如是。因此,不能有片刻的松懈。
  我才是自己的主人,我才可以作自己的靠山,所以没有甚么此控制我更为重要。
  控制自己,不多饶舌,安静地思考。如能持之以恒,挣脱一切束缚,才有把握。
  太阳在白天照耀,月光在夜晚朗澈,武士穿上装甲才显得神气;学道之人,静静地思惟,才正是发挥光明的时刻。
  不能守护眼、耳、鼻、舌、身五官的大门,而为外界所引诱,不能算是学道之人。把五官的大门牢牢地守住,心静如止水,才算修道之人。
  (七)有了执著而又为其所迷醉,对事物的本体则认识不清;离开执著则能清晰地看见一切。准此,离开执著的心,一切事物反而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有悲伤就有喜悦,有喜悦就有悲伤。悲伤与喜悦一旦消逝,也就没有了善与恶,从而也就没有拘束。
  憧憬著尚未降临的未来,是一种杞人忧天的辛劳;追悔已成过去的日影,就像收割的芦草,日见消萎。
  不追逐既往的时光,也不幻想未到的将来。不杞忧,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勇往向前,才是身心健全的人生。
  不追逐过去,不等待未来,盯住目前现存的一刻,坚强地生活下去。
  今天必须做的事体,不拖延到明天,实事求是地做下去。愉快的一天,就是这样地过去。
  ——法句经
  信是人们的良伴,智慧是人们的最佳向导。期求觉悟之光,必须避免苦恼的昏闇。
  信是最高的财富,诚是最佳的美味,累积功德是世界上最高明的经营。依照教法所指示的修身与心,将获致无上的恬适。
  信是旅行世间的粮食,功德是常人高尚的住处,智慧是世界之光,正经的思惟是夜间的守卫。人的生活,不污秽就不致灭亡,战胜欲望,才可以称为自由的人。
  ——巴利本相应部一·四·六
  为了家而忘却我,为了村而忘却家,为了国而忘了村,为了觉悟就该忘掉一切。
  ——增一阿含经
  事物都有变迁,有显现也有毁灭。不被生灭所烦恼,正是平静与安祥之所由生。
  ——大般涅槃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佛教圣典(道友篇)
第一章 人的本分 
 

  第一章 人的本分
  第一节 出家生活
  (一)想要做我的弟子,必须舍离家庭、舍离世间、舍离财富。必须舍弃所有的一切,才能做我的继承者,亦称为出家僧。
  ——巴利本本事经一○○·中部一·三·法嗣经
  譬如说,有人扯著我的衣襟,跟随在后面,踩著我的脚印,亦步亦趋,但是心被欲望所迷乱,这样的人离我很远。又如虽具出家僧的形象,但他从未听过教法;未见过教法之人,亦从未见过我。
  譬如离开我何止几千里,其心平正而安静,且又远离欲望,这样的人,犹如在我身边。何以故?因为他已接触到教法;接触到教法的人,就等于见到了我。
  ——巴利本本事经九二
  (二)出家弟子,必须以下列四项条件作为生活基准:
  一者,必须用旧布缝缀起来做衣服。二者,必须靠托钵得来的食物过活。三者,必须以树下或石上作住宿。四者,须用腐尿药来作药。
  手持盛食物的容器,去挨户乞讨,称为乞食行。这样做并非被人所胁迫,亦非出于别人的诱骗或欺凌,只相信这是为了免于社会上的一切苦恼,而远离迷惑的教法之一。
  能如此地出家,但不能远离欲望,心被嗔恨所扰乱,也守不住五官的门户,那确实是没志气的人。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三○
  (三)相信自己出了家,如或经人问起,自己也答说出了家,这样的人必须做到下述事实:
  “我必须遵守出家人所应做的一切。谨以此出家的诚意,凡是布施与我的人,必将获致大的幸福,同时也达成我自身出家的目的。”
  究竟出家人必须应做的事体是甚么呢?那是:具有惭和愧,使身、口、意三种行为的生活清净化。严守五官的大门,勿使心被享乐所挟制。此外,不可以称赞自己而毁骂别人,更不可以懈怠得总想睡懒觉。
  日落黄昏之际,须静坐或步行;夜半时分,右胁在下而卧,两脚重叠,静静地思虑白昼所做的一切,安祥地入眠。拂晓即起,静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