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一八
  (三)以上述事实形成的僧团,演说教法施惠给在家人,从而得到了衣食的布施。两者相辅相成,僧团因而得以维持和扩张,孜孜努力于教法的传播,直到永世。
  僧团中的成员既以和合为宗旨,每个人都念念于达成僧团的使命。其中的僧众热心教导在家人,从而在家人得以接受教法,进一步信仰教法,彼此得以和合地共存下去。
  互相和睦无争,甚至在同一信仰之下共住,感觉到无限欣喜与庆幸,互相慈悲交往,大众一条心精进道业。
  ——巴利本相应部
  (四)僧团中的和合有六项原则:一、以慈悲的语言叙话;二、一切行为都出于慈悲;三、坚守慈悲心志;四、所接受到的物品,互相均分;五、共同守持清净的戒律;六、彼此的见解都属正确。
  在此六项原则中以正确的见解为中心,涵盖了其他的五项。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一·二
  另外,还有促使僧团兴盛的两项七原则:
  1、经常聚会,讨论教法。
  2、上下互相尊敬和合。
  3、尊崇教法,不得擅自妄论改革。
  4、长幼的交往,保持礼貌。
  5、守护自心,以诚实敬业为宗旨。
  6、置身于幽静,行为清净;让人为先,自己处身于后,循道而行。
  7、爱护任何人,凡来者均以热诚相待,对待病患悉心照顾。
  大家都能遵守这七项原则,僧团定然不衰。
  其次的七个原则是:(一)守持清净心,不求杂事繁多;(二)决心祛除欲望而不贪婪;(三)守持忍辱,不与人争执;(四)保持沉默,不多言语;(五)心怀教法,不起骄傲;(六)守持正教致一,不务其他教法;(七)坚持节约,衣食仆素。如得严守这七项原则,教法决不致于衰败。
  ——长阿含经第二·游行经
  (五)如前所述,僧团是以和合为其生命;僧团若不和合,就不能称之为僧团。僧团中的成员,务须共同努力,使在僧团中不和合的情事不致发生。万一发生不和,即应从速找出不和的原因,将之消灭于无形。
  血,不能再用血将之洗净;恨,不能再以恨来施予报复;只有忘记恨,才能息恨于无形。
  (六)古时,有一称为长灾的国王,国家被性喜侵略的梵摩达多 Brahmadatta 王所夺取,王妃与太子都在逃难中为敌人所缉获,仅有王子一人幸运地得以逃生。国王被绑刑场,临刑之日,王子伺机想救父命,但是苦无机会,在哀泣与追悔中,只有远远地注视著父亲的身影。
  国王也在人群中,看到了王子,喃喃自语著:“不能长时追究,也不能急促报复,仇恨只有靠忘记怨恨,才能趋于平静。”
  此后的王子,专心一意寻求复仇之道。后来,得到一个机会应征来到皇家,努力邀宠渐次接近国王,并且获得了信任。
  有一天,国王出外狩猎,王子心想,今天必将达成我的宿愿。暗中安排把主军的势力遣离王者,只剩下他自己紧随国王在山中驰骋。终于国王疲惫已极,停下来暂且以这亲信青年的大腿作枕头,小睡片刻。
  现在时机已到,王子连忙拔刀加在王者的脖子上;刹那间,想起父亲临终的言语,几次执刀欲刺又止,就在这一刻,国王睁开眼睛醒了,自语著说:“刚才做了一个可怕的恶梦,梦见长灾王的王子拿刀想刺我的脖子。”
  王子这时按住国王举起刀子,同时自己报上名字说:“现在总可一报杀父之仇了!”话虽这样说,转念间,王子却丢下刀子,委身跪在国王面前,哭诉先王临终的经过。
  国王听了长灾王的遗嘱以后,大为感动。于是,也对自己以往的罪行深表歉意,彼此同获谅解,并把原来的国家还给王子,其后两国间敦睦永世。
  这里所谓的“不能长时追究”,说的是仇怨不要继续增长;至于说“不能急促报复”,说的是不可莽撞从事而破坏了情谊。
  仇恨,若再报之以仇恨,则永无止息之日;必须忘记仇恨,才能趋于平息之境。
  在和合的僧团中,常常寻思这故事的精神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不但僧团如此,在一般世俗生活上,亦有其同样的道理。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一·二

  第二节 佛之国土
  (一)僧团以和合为主的精神,已如前述。尤应将宣扬教法的使命,永远铭记在心,而且须渐次扩大僧团的范团,以推广教法。
  这里所谓推广教法,就是能使修养心性的人一天天地增多。使以往在这世界上掌控制权的魔王——无明和爱欲,率领他的魔军——贪、嗔、痴从此溃退。自今尔后,让智慧、光明、信仰、欢喜掌握大权,支配一切。
  魔军的领土就是欲望,它是昏闇的,是争执的;是剑、是血、是战争、亦是嫉、妒、憎恨、欺诈、谄媚、阿谀、隐瞒和毁谤。
  如今得以智慧的灿烂,慈悲的滋润,信仰的扎根,绽放出欢喜的花朵,恶魔的领土转瞬间就是佛的国土。
  ——巴利本相应部
  和煦的微风,一朵盛开的鲜花,都像在向大家宣告春天已经来临。一个人如果一旦开启觉悟,草木国土、山河大地,一切都成了佛的国土。
  ——中阴经
  何以致此呢?因为心如清净,其所及之处,也都是清净的。
  (二)教法中所说的世界,人心是那么纯真。这是由于无恶的大悲接触到经常照护人类的佛心,使令污秽之心转为清净。
  这颗纯真的心,是深厚心、致道心、惠施心、守戒心、忍耐心、精进心、安静心、智慧心和慈悲心。巧妙地施以方便,发心使人类都能得到觉道,进一步则奠定了一个庄严的佛土。
  有妻子共处的家庭,也是佛的堂皇住处;乃至有差别社会的国家,无非都是佛陀修心的王国。
  由染污欲望的人所建立的宫殿,并不是佛的住处。虽然只是一间夜漏月光的小茅屋,只要纯真的心能做得主人,那就是佛的住宿之所。
  佛陀之国奠立在一个人的心上,呼吁同一信仰的人,使人数愈益增加,在家庭、在村庄、在城镇、在都市、在国家,渐次扩散开去。
  推广教法,除了普遍地扩张佛土之外,没有其他方法。
  ——维摩经
  (三)我们这个世界,从另一方面看,是恶魔的领土、是欲望的世界、是血肉战场。但世界上信仰佛道的人,把世界的污血化为乳水,以慈悲代替欲望,从恶魔手中夺取过来,成为佛的国土。
  用一只杓,想把海水舀干,谈何容易?但若立志生生世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才是信佛人的心愿。
  佛站在彼岸等著我们。彼岸就是觉悟的世界,是永远没有贪、嗔、愚痴、痛苦、烦恼之国。那里智慧之光灿烂,慈悲之雨静静地滋润著一切。
  世界上苦恼的人、痛苦的人,以及宣扬教法而疲惫的人,统统都可以进去休憩的国度。
  ——大般涅槃经
  这个国度,光辉是无尽际的,寿命没有终了之时,也不会复陷迷惑;是佛的国度。
  这个国度充满了觉悟之乐,花香处处,散发著智慧;鸟鸣莺啭都是在演说教法,这个国度,实在是一切人类最后的归宿。
  ——阿弥陀经
  (四)但是,这个国土虽是一个极乐之处,却并非闲逸之地,即使那莲华的座台,也不是随便可以躺卧的地方,那是以真实修行所获致的成果,将之储存于此的地方。
  佛的工作是永远也不知有所终尽,只要有人类生存、只要生物继续存在、只要种种生物之心继续制造出种种世界,就没有停止的片刻。
  如今凭著佛力到达彼岸净土的佛子们,纷纷再度回归到各自有缘的世界,参与了佛的度生工作。
  ——无量寿经
  点著一支灯火,渐次就会引燃到其他无数的灯火,直到无尽际。佛心中的明灯,一个个点燃了所有人类的灯火,直到永远。
  佛子们继承佛的工作,勤勉从事,永无停止,以净化一切人类的心灵,庄严佛的国土。
  ——维摩经

  第三节 佛国的卫道者
  (一)优陀延那 Udayana 王的妃子沙摩婆帝 Syamavati 是皈依释尊的虔诚弟子。王妃深居后宫很少出门,身边的一名侍女——郁多罗 Uttara 是个驼背,记忆力很强,经常前往释尊的讲经法座,聆听释尊的教法,然后,原原本本地转诵给王妃,由此使得王妃的信心愈形深刻。
  ——巴利本法句经注一
  另一名妃子摩犍提 Magandiya ,嫉妒沙摩婆帝王妃,蓄意将她谋杀。于是接连不断地向优陀延那王中伤她。终于,心为所动的王者兴念要将沙摩婆帝处死。
  这时候,沙摩婆帝王妃安祥地站在国王面前,她那充满慈悲的风度感动了国王,使举弓在手的国王无法放箭,终于释心于怀,并以自己粗暴的作为向王妃表示歉意。
  摩犍提王妃越发怨怒倍增,趁国王出门的时候,与恶棍们密谋,潜往沙摩婆帝的后宫放起火来。王妃用教法勉励惊惶失措的侍女们,不要惊恐畏惧,世尊的教法永远是长生的,然后从容地殉了道,驼背侍女郁多罗亦一并被烧死在火中。
  后世赞扬世尊的在家弟子中,以沙摩婆帝为慈心第一,郁多罗是多闻第一。
  ——增一阿含经三四·二
  (二)释迦族的王者摩诃那摩是世尊的堂兄弟,深刻的信仰世尊的教法,竭诚归依而为佛弟子。
  拘萨罗 Kosala 国凶恶的毗琉璃王 Virudaka 在攻灭释迦族的时候,摩诃那摩王出城去会见他,要求能救出城中的百姓,凶恶之王没有轻易答应。转而只好乞求至少允许让自己沉入池中的刹那时间,打开城门好让百姓逃生。
  毗琉璃王心想,一个人沉入水中的一刻毕竟是一点点的时间,因而也就答应了。
  摩诃那摩王果真沉入池中,城门打开,人民高兴地逃脱了。但是伫候良久,依然不见摩诃那摩浮上水面。原来他跳进水中解开头发,拴在柳树根上,是以自杀来解救城中的百姓。
  ——增一阿含经三四·二、巴利本法句经注
  (三)莲华色 Utpalavarna 是神通第一的比丘尼,足可以和目犍连 Mahamaudgalyayana 相伦比,经常带领很多比丘尼到处去宣化,在比丘尼中是一位杰出的教导者。
  ——增一阿含经五·一
  提婆达多 Devadatta 唆使阿阇世 Ajatasatru 王,企图对世尊反叛,后来王者归依了世尊,从而不再理他。提婆达多有一次想去见王,来到城门被挡了驾而没法进去,只好停留在城外。正在这时候,眼看莲华色走出门来,登时大怒,用尽所有的力量举拳向她的头顶打下。
  莲华色强忍疼痛回到僧寮,佛弟子们惊异而悲伤地安慰她:“姐妹!人命本是无可计量的,世间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无我的,只有觉悟的世界是安定的、是可以投靠之处,努力奋勉地修道吧!”终于静静地死去。
  ——有部律破僧事一○
  (四)曾经是杀人魔王,谋杀过很多人的性命,后来被世尊所度化,成为佛弟子的指鬘 Augulimalya ,因为出家前的种种罪行,所以,在托钵的途中经常受到人们的迫害。
  有一天,进城去托钵,被痛恨他的人打得遍体鳞伤,血淋淋的回到僧寮,顶礼佛足,很欢喜的说:
  “世尊!我本来名叫无害的,由于愚痴,曾伤害过很多人的生命,并剁取一指;为了收集这些洗不干净的血指,所以得名叫指鬘。
  一般人驾御牛只和马匹要用鞭子和绳索,世尊并未使用鞭子、绳索和钩子,却驯伏了我的心。
  如今归依了三宝,得到了觉悟的智慧;今天的我,接受我应得的报应,既不贪生、亦不怕死,静静地等候因缘的到来。”
  ——鸯掘摩经
  (五)目犍连 Maudgalyayana 与舍利弗 Sariputra 并称为世尊的二大弟子之一,善能体会世尊的教法,像水一般的浸润人心。异教人为此而兴念嫉妒,从而施以种种骚扰与迫害。
  但是,再怎么障碍,都无法阻止真实教法的推广,异教徒门想拧下世尊的手和脚以施报复,所以目标先指向目犍连。
  一次、两次,目犍连都躲开了来自真教徒的攻击,第三次被大群的外道人众所包围,终于遭到了惨害。
  目犍连的血肉模糊,静静地忍受著暴徒们的无情蹂躏,专心于觉道的心志却毫无退缩。他那安祥而平和的心意,一直到生命终了。
  ——增一阿含经二六


 
 

 上一页 目录 全书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