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鬘经

  第三节 依存关系
  (一)人类的忧愁、悲伤、痛苦、郁闷是由何而起呢?归结起来,不外是由于人们有了执著而生。
  执著财势富有、执著名闻利养、执著快慰娱乐、执著自我优越等等,由于有这种种的执著,才产生痛苦和烦恼。
  原本一开始,这世界上就有了种种灾难,因之对于老、病、死才无可避免,悲伤与苦恼也就接踵而至。
  但是,如果对这种种加以追根究柢,因为有执著才有忧悲和苦恼,如能把执著革除净尽,一切烦恼与痛苦,自然消逝于无形。
  如果进一步对执著再加以探究,当不难发现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无明和贪爱。
  无明,就是未能正视于处在演变中的事物本质,而又茫然于事物的道理所在。贪爱,乃是贪婪于得不到的东西,生起执著和爱慕。
  本来,事物的实质是没有差别的,其所以认为它有差别,乃是无明和贪爱的作用;本来,事物的自体是没有善恶的,其所以判断出善与恶,也是无明和贪爱的作用。
  一切人类,时而会兴起不太正经的念头,这是由于内心的愚痴,以致见解难趋正确,执著自我,以致行为乖舛,结果才有了迷惑之身。
  以业为田地、以心为种子,无明之土盖覆其上,以贪爱之而滋润、自我的水灌溉;于是不正当的见解则日渐增长,从而,这迷惘的身世便生了出来。
  (二)因此,归结起来,产生这种充满忧、悲、苦、恼、迷惘世界的,就是我们的这个心。
  迷乱的世界,无非只是从心所现的影子,而觉悟的世界,同样也是由心之所显现。
  (三)在这世界之中,有三种错误的见解,如果依之而行,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将全被否定无余。
  第一,有人主张:人们在世间所经历的任何事,均由命运所安排。第二,另一种人认为:一切都是神的主宰。第三,还有人认为:一切事物既无因,也没有所谓缘。
  如果,一切都由命运来决定,那么,这个世界不论行善或为恶,都是命运所使,从而幸与不幸也是命中注定;除了命运之外,别无其他因素存在。
  这样说来,人们就不必寄望和努力于做哪些事,或不可做哪些事,从而世界上也就没有进步和改善了。
  其次,神所安排之说、以及既无因也无缘的论调,都同须深加谴责。因为,果属如此,则远离罪恶和与人为善的意向、努力及意义,都全部荡然无存。
  因此,这两种见解同属错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依缘而生、从缘而灭。
  —华严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人心与真实的本体 
 

  第一节 演变中的事物无实质
  (一)无论身或心,因为是依因缘而成,所以身体是无实质的。身体既是凭因缘所集而有,因而也是无常的。
  如果说身有实质的话,那么我们这个身就能依所想像,得到称心如意才对!事实如何呢?譬如:
  一位王者之于国事,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完全依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一切。虽说如此,但是:不愿意生病,病还是会来;不希望衰老,衰老依然不请自至。每一件事都不能尽如所愿。
  同一道理,心也是没有实质的,心也是靠因缘集聚而成,也是常常在演变的。
  如果认为心有实质的话,那么,应该照我们所想像的才对!但是,是否如此?心里不希望恶,却又离善很远;心里希望善,却时常想到了恶。事实上都未尽如意。
  (二)或有人问:我们这个身体,是永远不变呢?抑或无常呢?无疑地,答案应该是无常的,而绝不会错。
  如果再问:那么,这无常是苦恼?还是快乐的呢?我们的答覆是:任何人既生之后,当他被病、老、死所逼迫时,谁都会说是苦恼的。
  准此之故,把无常、演变、苦恼视为实质的、视为归我所有的,都是错误的。
  心,亦复如是,是无常的、苦恼的、无实质的。
  所以,把由身心所组成的,自己认为那就是“我”,而且将之呵护有加、执取以为属我所有,这种观念必须祛除。
  把一颗不具智慧的心,据为己有,那只是执著我有而已。
  而你一意所呵护的身体,由于是因缘所生,无时不在演变,即使再短的时间,也从未稍停。
  一如流逝的水、恰似闪烁的灯火,无时不在演变。我心之起意动念,就像活跃的猿猴,从无片刻的静止。
  具有智慧的眼光,是如是见解,如此地察觉,从而对身心的执著,必须洞然物外。超然地解除了身与心的执著,庶几获得正道的体悟。
  ——巴利本中部四·三五·萨遮迦小经
  (三)生存在这个世界,任凭你再伟大,依然有五件事还是无法达成心愿:
  第一、势将衰老之身,使它不再老化。
  第二、陷入卧病之身,使它不病而稍安。
  第三、病笃垂危之身,使它得免于死。
  第四、形将销灭的物体,使它不灭坏而苟存。
  第五、即将灭尽散涣的事物,使它幸存于一时。
  尽管如此,世界上依然时常有人甘冒这不可避免的事实,横冲直闯,干犯无谓的痛苦与烦恼。接受过佛陀教法的人们,因为明了那不可避免的事实是难逞侥幸的,故而,不抱持这愚昧的苦恼。
  ——巴利本增支部五·四九
  此外,这世界上另有四种真实:第一,举凡一切生物,都因无明而生;第二,大凡能构成欲望的对象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变迁的;第三,凡是存在的物体,都是无常的、苦的、会变迁的;第四,没有我,或属我所有的事物。
  ——巴利本增支部四·一八五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会变迁的。所谓万事万物均无实我的道理,纵使佛不出现于此世,也是亘古不易的定理。但佛了然于此,也悟证及此,并且以之教导人类。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三四

  第二节 心态
  (一)迷与悟是唯心所现,一切事物是心所造。恰如魔术师,能随心所欲地变现出各种物品。
  ——楞伽经
  人心的变化是无际限的,其活动也是无止境的。一颗肮脏的心,能变现出满是染污的世界;一颗清净的心,也能变现出一个玲珑绝尘的世界。至于物外境界的变化,也是无际限的。
  画是画家所描绘的,物外的境界是由心所造的。佛所造的世界,是清净而无烦恼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则是既烦恼而又染污的。
  ——华严经卢舍那佛品
  心,也像一位技巧的画家,能描绘出林林总总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之中,没有一件事物品,不是由心的活动而产生出来。心的功用如此,佛亦如斯;佛既如是,而其他的人类又何尝不如斯?因此,在作画的一切事事物物的功用来说,心、佛、人类这三种是了无差别的。
  一切事物从心而起,佛是正觉知者。因此,能够洞悉这种道理的人,才算真正的见到佛。
  (二)但是,我们的这颗心,则又经常在恐惧、悲伤、忧恼之中,已经发生的事,固然常怀忧虑;尚未到来的事情,也要预为恐惧。此理安在呢?就是由于心中无明和贪爱的病态在作祟。
  ——华严经第十六·夜摩天宫品
  迷惘的世界,从这贪爱的心中产生出来,而这迷恫世界中的种种因素,归纳起来,都在这颗心的里面。
  生与死,也是由心所起。于迷惘生死有关的心,如果消灭,那迷惘的生死也就穷尽了。
  ——华严经第二二·十地品
  迷惘的世界,也是由心所生起;由于这迷惘之心所见,而构成了迷惘的世界。了解到致心于远离这迷惘的世界,才能摆脱染污,获致觉悟。
  ——楞伽经
  准此道理,这个世界是由心所统辖,也为心所累,因而接受心的控制。出现一个充满苦恼的世界,就是迷乱的心所使然。
  ——巴利本增支部四·一八六
  (三)一切事物,都置心于先,以心为主,而又终以心成。如果说心是污秽的,而且身体所行亦复如是,痛苦当即尾随此人而至;一如拉车的牛只,车辆永远跟在它后面。
  如果说心是善良的,身之所行亦复如斯,快乐就跟随著此人,恰似如影随形一样。从事于恶行的人,当生之世,已有感于行恶是苦;及至后世,由行恶所受的果报,更会觉得苦上加苦。
  素行善良的人,现生之世,自有为善最乐的感受;到了后世,接受行善所得到的果报,将会愈益快乐。
  ——法句经一、二、一七、一八
  此心如已污浊,那么,所行的路途,也会觉得坎坷不平,甚而终必颠仆倾倒。如果此心清净,所行的路径,亦是平坦舒适,所到之处健步安稳。
  身心快乐而清净,恰是突破恶魔的罗网,步向佛国的大地。心地恬静的人,经常处境安宁,进而精勤以赴,则不论昼夜,此心均在修行之中。
  ——首楞严经

  第三节 真实的本体
  (一)此世间的事事物物,都是依缘而现,本来是无差别的,但在人们的视觉上有了轩轾,这是出自个人心机判断所致。
  太空之中,原本没有东西之分的,人类迳自给它加上东西南北的分际,从而才执著东或执著西。
  ——华严经第一六·夜摩天宫品
  数目,本来从一到无量数,每个数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数量的本身从未有多少的差别。但是,人类以欲望之心去计取,于是多少之间的差别,遂告产生。
  人世间本来没有生也没有灭的,但人人都曾目睹生与死的差别。人类的行为,本亦无善无恶,但是我们确曾见到善恶的差别,这都是由于人的心机判断。
  佛陀超越于这种差别,一如飘荡在空中的浮云,虚幻无实,认为执取或扬弃都是空的,故而须祛除心机用事。
  ——楞伽经
  (二)人由于心机用事,所以执著一切:执著财富、执著名望、执著生命,执著有无、善恶、正邪,乃至一切事物,徒使迷上加迷,因而招致更多的痛苦与烦恼。
  在此有一个人,独自作长途的旅行,来到了一处地方,面前横著一条大河,心想:环视这河的此岸是险象丛生的,见那对面的彼岸,安全舒适。当下制作木筏,由这木筏的摆渡,才得平安地到达彼岸。继而一想:“这只木筏,把我平安地载渡到这边的岸上,对我来说是厥功甚伟,岂有将之舍弃的道理?”于是用力扛在肩上,继续走向那未完的旅程。
  至此,对这旅行人来说,认为不这样做有些过意不去,其实果真是这样吗?
  ——巴利本中部三·二二·蛇喻经
  从这个譬喻中显示出:自认理所当然的事情尚且不应执著,适可而止;何况那些似是而非的种种?更应澈头澈尾地舍离净尽。
  ——楞伽经
  (三)一切的事物,既无所谓来、亦无所谓去,无生亦无灭,从而无所谓得、亦无所谓失。
  佛说:“一切万物,都不拘泥于有无的范畴,既不属有、也不属无,既无生、亦无灭。”亦即:一切万物均依因缘而成。事物的本体并无真实的自性存在,故不属有;既依因缘而生,当然也不可谓无。
  见到了事物的体相,而加以执著,这是招致迷乱心意的原因。如果不看到物体的表相,心机就不致起意。觉悟之道,就是去发现这真实的道理,摒绝心机用事。
  诚然,世事如梦境,财宝亦如幻化。画中所见的高低,本来无何不同,虽有所见,实则其本质仍无若何变勤,这一切一切都譬如阳焰。
  (四)由无数因缘所构成的事物,如果相信它将永远如实地存在,那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常见;如果相信那是完全不存在的,也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断见。
  这些所谓:断、常、有、无,都不是实有其相的,因为人们执著它,所以才有了表相。一切万物本来都是远离于执著相的。
  因为一切物体都是依缘而生起,所以都是有变迁的,都不是永远不变而各有其实体的。惟其有变迁,才犹如幻化,亦有如阳焰之所示,而且,在同时亦犹如当体的真实感,变迁之余,宛如永远不变。
  河川之于人,虽然确曾见到是河川,但对饿鬼来说,所见的则是水火,而非河川。因此,河川对饿鬼来说,就不能说是“有”;对人来说,则不能说是“无”。
  同此道理,一切万物不能都说是“有”,也不能都说是“无”,而是幻化的。
  而且,如果离开这个幻化的世界,也就没有一个真实的世界,或永远不变的世界。所以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假的世界,固属错误;如视为真实的世界,更是错误。
  但是,世界上的人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