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届春节联欢晚会上,马季都推出呕心沥血、脍炙人口的新作,主要有《成语新篇》、《山村小景》、《说一不二》、《“宇宙”香烟》、《卖酒》、《五官争功》、《训徒》、《送别》等。
《“宇宙”香烟》最轰动。有人说它像单口相声,有人又说它像独白剧,其实,它兼具二者的优势而又独辟蹊径,成为既成功运用电视手段而又突出语言特色的小品。请看结尾:
同志们呀,我们还准备采取有奖销售的办法咧。怎么叫有奖销售呢?你有我一套图案,你可以上我厂领取20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千载难逢,机会难得呀。请你从速购买,电视机我们发完为止。
那位同志说,你们厂里准备了多少台电视机呀?跟你说实话吧,我预计今明两年还不会有人领走咧。咋回事儿呢?每套图案我都少印3张。
语言高度夸张,自铺自刨,自捧自逗,机智灵活,收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生动地体现了相声的魅力;而情节的曲折跌宕、首尾贯通,又体现了戏剧的某些特色。
十三、交农民朋友
作为性情中人,马季的性格中有许多闪光点。
他虽然是名冠全国的笑星,但,作风平易,待人亲切。他的诸多爱好都染上了质朴、真诚的性格魅力,不管是打球、钓鱼,还是书法、美食,都不失普通人风格。不论身份、年龄,谁到他家里,都以礼相待,真正是“来的都是客”,而且“座上客常满”。
他喜欢生活中的新事物,一度迷恋开汽车。乘车外出,遇有机会,就和司机调换位置。司机有些担心,一副惶惶然的样子。他反而把车开得更快,吓得司机直闭眼睛。他却兴奋得大笑,一副童心未泯的模样。
有一次,守卫在边疆前哨的战士汇来50元人民币,要求购买马季相声的录音带。马季收到后,就从自己仅存的两套资料磁带里取出一套,另又复制了两盒,连同那50元钱一起寄给了前线战士,并附一信。信中说: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们在前线保卫祖国,你们的贡献用金子也难以衡量。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表示一下我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欣慰。
马季和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交往多年,感情深挚,对张富贵十分敬佩。1963年,马季随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到山东文登,与张富贵结识,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呆了好几个月。张富贵是四十年代解放区授予的劳动模范,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在农村第一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生活又极为简朴,一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房子里除大炕以外,最珍贵的是保存有中央文件的保险箱。他勤勤恳恳,终日劳作,胸怀坦荡,与世无争,对马季影响很深。于波曾这样分析马季性格的成因:“在马季的生活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母亲,给予他坚强刚毅的性格;另一个就是张富贵,赋予他脚踏实地的朴实作风。”后来,马季到山东,必到文登看望张富贵;张富贵到北京开会,也必定专程看望马季。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了将近30年之久。
马季的另一位农民朋友是徐辉。马季结识徐辉时,徐辉还是在家务农的农民。马季欣赏他的书法,佩服他的才能,不遗余力,到处推荐,终于使徐辉的才能得以展现。1987年,马季突患心肌梗塞,处于病危,徐辉一家赶到医院,呜呜痛哭。马季病情好转,回到北京,徐辉又背着一袋绿豆,进京探望。他告诉马季:这袋绿豆是他一家人精心挑选的,小的挑出去,大的才留下来。这朴实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马季。1993年,徐辉患病,瘫痪在床,马季心如火燎,奔走于各大医院之间,求医问药,最后选定中日友好医院,接徐辉前来治疗。马季对农村一往情深,深入生活,常常主动选择农村。他熟悉农村,了解农民,农民朴实的心灵和情感常常引起他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相声《画像》、《海燕》、《黑斑病》、《跳大神》、《我爱新农村》、《山村小景》等都是这种情感的结晶。
十四、“文革”后的再崛起
马季为相声事业拚搏几十年,先后有两度崛起:一是在五十年代的拚搏中崛起;再就是“文化大革命”后的再崛起。
粉碎“四人帮”以后,马季面对怎样的处境呢一是年龄渐大,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身心俱疲;二是离开舞台多年,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急欲再创辉煌;三是百业待兴,相声艺术尤甚,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如果说,五十年代末的崛起动力来自党的领导激发的原发生命力,那么,粉碎“四人帮”后的再崛起,则凭着历经坎坷、磨练焕发出的青春,凭着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实力和对相声事业的渴望。
还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期间,就创作了相声《老站长》。落实政策回到北京后,改写了脍炙人口的相声《友谊颂》。粉碎“四人帮”后,一马当先,创作了相声《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率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相声。开创了相声露演于广交会之先河,演出了《新桃花源记》。推出了风靡一时的相声小品《“宇宙”香烟》。“马季相声作品演出会”在全国六省巡回演出,大受欢迎。
马季的再崛起还表现在拓宽相声的题材方面,新创作品几乎囊括了古今中外、五行八作。如果说,相声发端于北京,属于市民艺术,那么仅从马季再崛起中的题材拓展,就清晰地勾勒出从市民艺术向全民艺术过渡的轨迹。其中最令人赞赏的是古为今用和针砭时弊。
马季创作了许多歌颂型相声的精品。比较而言,要把歌颂型相声写好,难度比创作讽刺型相声要大些。举凡歌颂型相声,都必须从正面事物中开掘喜剧性,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实在是难上加难。再崛起以来,马季把歌颂功能加以拓展,与对外开放和中外交流结合起来。回顾相声发展的历史,传统相声也有涉外的,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抗日斗争的,典型的如《牙粉袋》,显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另外是学外语,大都是拿外语抓哏取笑。如自称会说法语,当场教授。未教之前,先问人家去过法国没有人家说没去过,就说什么“没去过,这就好办了”。学英语,说什么“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深。缸最深,碟子最浅”,实际上是带外国腔调的汉语。马季在继承基础上拓新,创作了《友谊颂》、《彬彬有礼》、《我爱新加坡》等佳作。《彬彬有礼》把介绍日本风土人情和歌颂中日人民友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请看其中的一段:
乙:银座是……
甲:是我们东京最繁华的地方,请看,那里就是北京饭店……
乙:那我知道,旁边就是王府井。
甲:到北京啦?
乙:不是北京饭店吗?
甲:象征着中日友好,我们这里也开设了北京饭店。
乙:噢。
甲:生意非常兴隆。北京的烤鸭子已经在我们这里落了户。
乙:鸭子也为中日友好作出了贡献?
甲:是的!
乙:谢谢鸭子鞠躬……我谢它干嘛呀?
北京饭店也好,烤鸭子也好,都通过幽默诙谐的表现方式,与中日人民友谊挂上了钩。
十五、相声界的“马家军”
1994年4月1日,《长江日报》发表“京城人物速写之三”,专门介绍了马季及其弟子,大字标题:《笑坛马家军》。文章说:
姜昆、冯巩、黄宏等人的名字,在中国的响亮度是够可以的,可您知道,这几位笑星均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的徒弟。
姜昆,马季的大弟子,从小喜爱相声。有一次,马季等到黑龙江慰问演出,姜昆头一次欣赏马季的表演,立刻像是被磁石牢牢地吸住,他紧盯着那独具魅力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为春雷般的掌声和潮水般的笑声所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像马季那样,登上相声舞台。他与马季相识,是在1976年,他和师胜杰一起,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作为评委的马季,以独具的慧眼相中了这对新苗,要把姜昆调进京来。那时候,姜昆在黑龙江已然小有名气,被誉为“曲苑新葩”。调他进京,对马季来说,属于伯乐式的识才、聚才,而对兵团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马季思虑再三,遂想出一个妙招,他带领一支曲艺演出队,直奔姜昆所在的兵团,打起慰问演出的旗号,走了一处又一处,演了一场又一场,一直搞得兵团领导同志满腹疑团:“嗯?马季这是干什么来啦”解放军胸襟坦荡,直言快语,当面置问,马季也就开诚相见,坦然相告:目标是调姜昆。兵团领导同志深为其识才、爱才的精神所感动,慨然允诺。
马季识才,不拘一格。在他的弟子里,既有当今享誉相声界的诸如姜昆、赵炎、王谦祥、李增瑞、刘伟、冯巩这样的中流砥柱,又有以唱享名的笑林,以小品享名的黄宏,还有台湾的喜剧演员李国修。尤其是收“江南第一徒”刘喜尧,更是耐人寻味。刘喜尧能用日语说相声,曾多次为日本友人献艺,大受欢迎。在马季的关照下,刘喜尧应中国唱片总公司的邀请,录制了日语相声《钟声传友情》,《钟声传友情》曾先后为日本友人表演900多场,获得了广泛的反响。后来,刘喜尧正式拜马季为师,马季在拜师仪式上说:“喜尧是我在江南收的第一位徒弟,也是北方相声第一次在江南沃土上撒下种子。”
马季曾如数家珍地谈论姜昆、赵炎、刘伟、冯巩各自的风格特色。
十六、开拓创新
马季早期的相声“一头沉”居多,以娓娓动听的叙述为基础,组织“包袱”,刻画人物,历来为人民所称道。七十年代后期,马季在表现形式方面也在努力开拓创新。
传统的“子母哏”相声,典型的如《蛤蟆鼓儿》,以辞锋犀利,舌剑唇枪取胜,着重表现过人的机智和聪敏,给人以艺术享受。马季在继承基础上有所突破。就“子母哏”而言,重在语言而又不局限于语言。如《百吹图》,构思新颖精妙,并非单纯的吹,一吹到底,而是吹到一定程度,改为假作谦虚,互相吹捧。请看其中一段:
乙:……您可以和卓别林媲美。
甲:你可以和莫里哀并列。
乙:你的相声作用太大啦!
甲:你的相声效果极佳呀!
乙:上回,东郊一个工厂着火,全城的消防队都去了,愣没救灭。没办法,他们把您找去了。您到了那儿,啵啵说了一段相声,眼瞅着那火苗子出溜出溜,叭叽,就灭啦作用太大了!
甲:我这相声还管救火哪?
乙:作用大呀!
甲:那也没您作用大。上回,西郊奶牛场牛不下奶啦,找您去了。您是风尘仆仆,不顾疲劳,到那儿对着牛就吹上啦。
乙:噢,吹呀!
甲:不,对着牛就说上啦感动得牛啊,顺着两只眼睛就淌牛奶呀。哗——哗——
乙:行啦你开闸啦!
一些“子母哏”相声有别于单纯的文字游戏,而生动地反映了某些社会时弊和人性弱点,闪现着人物形象的影子。当然,相声式的人物个性化者少,类型化者多。这类人物形象大都依托于相声式的片断的跳跃和生动的情节。请看相声《特种病》中的一段:
甲:他什么干不出来呀他有本事,他倒卖黄金,一点儿事没有。我买条黄瓜,都差点儿挨一顿揍。
乙:嗯!
甲:我没给人钱!
乙:废话!
甲:我给上级写了封控告信,揭发他!
乙:你写这样的信,可要负法律责任。
甲:我先痛快痛快再说!
乙:领导上见到信,可要找你核对事实!
甲:领导上找也找不到我头上。
乙:怎么?
甲:我这封信没署我的真名。
乙:你写的谁?
甲:我写的是××
乙:你可太缺德了!这是地地道道的匿名信。
甲:这就叫一封信,八分钱,让他小子恶心大半年。
这类相声用“子母哏”,则难度增大,但,一旦运用成功,则人物和情节倍增光彩。
传统相声中有所谓语言文字游戏,属于技巧性、娱乐性的段子,马季创作的《儿女赞》则有新的开拓。
既有对中国传统象形文字的趣味理解,又有对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尚的颂扬,二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语言看,运用巧妙,技巧纯熟,表现了高深的造诣。不论正讲,还是歪讲,都保持了清新淳朴、雅俗共赏的格调。
十七、为刘伟捧哏
马季和姜昆搭档,姜昆为他捧哏。通过搭档演出,马季发现姜昆更适合逗哏,于是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