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法可造就供应这样的人材。过去曾经鼓励服务政府的文员去学习中国文,但是结果发现,而且事实确是如此,经过自上午10时伏案工作至下午4时之后,实没有多余或足够的精力去研究艰难的中国语文,而中国语文不易学习又是人尽皆知的事实。本席的计划是,选派的官学生必须年龄在20岁以下,并且应该从各书院去选取,不必仅限于英皇书院一校,如目前选就领事人材所施行者。并且应该给予一百镑做治装费与路费,抵达中国之后更应每年津贴200镑,并且供给宿舍,给他们请好教师。然后经过3年学习,考试录用,每年薪俸400镑,不供宿食;隔两年之后,薪俸可以增至500镑,并应推荐至一般文员机关中去优先录用。每隔半年再考核一次,以看是否有进步。若是品行不佳,或是学习不用功,则实行遣送回国,并且追回过去支付的津贴费用。关于这一点,选取的官学生离英来港时,一定先要觅取保人担保,必要时要偿付因此而耗费的一切费用。”
罗便臣反复强调实行官学生计划的迫切性。他表示,没有适当的精通中国语文的通译,实在无法处理这个拥有12万中国居民的政府行政。他还说了一个有趣的,但又说明翻译重要的故事。
港督的朋友、学者理雅各,他的女儿被人偷去一块表,后来窃贼被捉住,唯一的证人是一个当时正在屋外工作的小工。在法庭上,证人说,当时他正在“墙头上洒灰水”,看到小偷把表偷走。但是,控方的翻译却把证人的证词翻译为,窃贼行窃时,这位证人正在“墙头上睡觉”。法庭为之大哗,一个人正在睡觉,怎么能做证看见别人偷东西,并且墙头上也无法睡觉啊!幸亏理雅各博士精通中文,当时马上纠正翻译的错误,才使案件得到恰当的处理。
立法局会议通过了罗便臣的官学生计划,并得到伦敦的国务部批准。1861年10月12日港府宪报上公布了这个计划。1862年4月间,第一批官学生选出,9月由英国抵达香港,开始中国语文的专门学习。
港元开始使用
港元在香港正式使用,开始于第五任总督罗便臣。英国占领香港初期,币制种类繁多。首任总督璞鼎查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于1842年3月29日及4月27日,公布以英国金银货币、中国白银铜钱、西班牙及墨西哥银元等,作为香港暂行通用货币。1844年底,英国政府为了使香港币制与英国币制相应,实现殖民地货币制度标准化,宣布英镑为香港的法定货币。但是,香港居民已经习惯使用银元和铜钱,一时改变很困难。1845年5月1日,根据香港第二任总督戴维斯的命令,辅政司布鲁士发表布告,修正了以前的通用货币制度。布告规定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银元、印度卢比及其破碎银屑、中国通用铜钱(制钱)等为香港法定通用货币。布告特别指出凡属英国通用货币,不论纸币或硬币,一律为香港合法通用货币。然而,由于铸造及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当时香港市面上英镑的流通量极少。实际上流通的货币单位,仍然以银元为主,1元以纹银7钱2分为计算单位。这事实上是在沿用当时中国的币制。
香港初期币制主要是采用银本位,政府的财政开支却以金本位(英镑)为记帐单位。从1841年到1861年21年的时间,香港官方的一切收支预算,全部以英镑为计算单位。实际生活中收支多以各种银币为单位。这在计算上引起许多混乱和麻烦。
罗便臣认为,金本位不适合香港的环境。于是依照他的命令,1862年宣布取消英镑法定货币规定,改以银元为计算单位,并公布银本位制的法令。财政司在预算、决算时,都以港元作为计算单位。盈余部分则运回英国购买英镑作为储备。这是在官方文件中出现港元名称的开始。
既然罗便臣训令财政司在财政方面以港元为计算单位,便应该有香港自己的流通货币。所以他在英国国内铸造了3种香港的硬币:一仙的铜币,一毫的银币,千分之一元的铜钱。这3种硬币中,首先运到香港流通的是“香港一仙”的铜币。这枚铜币,正面为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头像;背面用中英两种文字写着“香港一仙”的字样,并标明了铸造年代是1863年。
总督调解俱乐部纠纷
英国统治前期,香港居民生活在十分混乱的社会之中,港英的军队之间,军警之间,政府商人之间是非矛盾不断,冲突随时发生,居民没有一个安定的空间。
香港有一间被人称为“新公司”的俱乐部,是英国人组织的。它不仅不接纳中国人为会员,就是英国人自己,在申请加入时,也往往被否决。罗便臣任职期间,俱乐部有不少是非矛盾。
据香港当时的外文报纸记载:俱乐部会章规定,英国海陆军人可以入会。但是,1859年到1860年间,这家俱乐部的会员发现,每逢有英国军人申请入会时,在执行委员审查会议投票表决时,总是被否决。有人开始打听内幕,可是这家俱乐部高层人员一律守口如瓶,不肯透漏消息。
俱乐部本来有一项传统规定,凡是正式会员,在会所内饮酒用餐,照例总是签字记帐的。这时忽然宣布一项新规定:凡是海军籍的会员,在会所内饮酒进餐,一律要付现款,不得记账。有一家报纸透漏了这事的起因,是由于海军人员往来调动不定,一些会员离港时往往不付清账款就走人,使俱乐部蒙受了不少损失,因此取消了海军会员记账的权利。这家报纸还透露,近年该会责难军人会员,也是为了这个缘故。
驻扎香港的英国海陆军人对俱乐部的新规定大为愤慨,首先付诸行动的是海军。海军军官全副武装,由长官率领,列队到俱乐部质问,要求宣布欠款潜逃的海军会员是谁。俱乐部不肯示弱,说他们有权保守自己的秘密,拒绝宣布。海军表示,如果说出海军欠款人的姓名和欠款数目,他们愿意照付,可是俱乐部仍然拒绝公布。海军军官当场宣布全体退出该俱乐部。接着,陆军也来支持海军,要俱乐部答应海军的要求。俱乐部仍予拒绝,于是陆军会员也宣布全体退会。
这场风波,一直闹到1860年的圣诞节,总督罗便臣才不得不出面调解,要求大家看在“神”的份上,在“平安夜”握手和解,事态才暂时平息。
早年香港的海陆军人,还常常为了嫖妓同警察发生纠纷。警察想捞娼妓油水,到了晚上就在妓馆附近出现,嫖妓军人觉得警察碍手碍脚,于是海陆军人就联手对付警察,自己派兵放哨,不许警察进入妓馆附近地带。为了吃喝嫖赌,英国海陆军人和警察,不仅闹得一塌糊涂,而且无法无天,惊扰附近居民百姓。
一百多年前,香港以摆花街为中心,附近的荷理活道、阁麟街一带,都是妓馆、酒吧、咸水妹集中营业地点。一到傍晚5时,他们就华灯高挂,开门接客,水手和啤酒兵接踵而至。最初是海军和陆军互相划定势力范围,各不侵犯,但是警察却趁机索贿,到处出现。先是三角冲突,接着是海陆军联手来对付警察。港英当局为了应付海陆军人与警察的冲突,不得不出动由外国商人志愿组织的专队来巡逻。
自来水首次供香港
香港供应自来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功劳应归于第五任总督罗便臣。
早年,香港天然水源丰富,从开埠到1863年,香港居民食水供应,完全依赖天然的山水和井水。当时香港仔有瀑布湾,山顶和薄扶林村都有瀑布,上环有水坑口的坑水,足够供应市民及港口发展用水。
罗便臣到任后,发现香港用水方式还很落后,居民仍然饮用天然水,天然水水质不纯,容易引起各种疾病。他认为,建筑水塘,贮存天然水,经过加工过滤,供应居民,是件刻不容缓的事。便决定效仿英国,供应市民自来水。于是,1859年港府出榜悬赏1000金镑,征求兴建水塘及自来水设施方案。结果,由英国军队工程兵罗宁应榜入选。他建议在薄扶林山谷建造一个水塘,安装引水道,把水输往半山区般咸道的蓄水池,再分别供应各区。罗宁的计划得到罗便臣的采纳,并立即着手兴建。经过四年施工,1863年完成,命名为薄扶林水塘,这是香港第一个人工水塘,从此香港就有了自来水供应。供水设备是只在街上安装水龙头,香港称为“水喉”,用户需到街上取水。当时规定,每户每人每日供应6加仑水,不收水费,因为修建水塘时,全港居民都负担过工程费。凡超过6加仑的用户,另收水费,水费不单收,附加在差饷内,差饷2%是水费,最后转交水务局。
新修建的薄扶林水塘,储水量为200万加仑。后来连续扩建,1871年第二期工程完成,储水量增加到6600万加仑。1895年水塘储水量增至7040万加仑。
19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还比较少,供水的问题尚未显现出来,随着人口增加和工商业的发展,供水问题日渐突显出来,成为以后历任港督的疑难问题。
填海造地起风波
1860年,罗便臣继任港督后,对于宝灵任职时期未完成的填海工程,继续不辍。罗便臣解决了港府同岸边业主的争执,填海修堤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大部分工程于1862年完成。但是,施工过程中,工程时断时续,影响了质量,同时,包工方面也偷工减料,做了手脚,堤坝工程刚刚完成,就开始出现崩塌、断裂等情况,急需修补。
趁堤坝修补之机,罗便臣提出新的填海计划。他提出中区的海旁堤岸重新改筑,将堤岸向外伸展,再填出100尺,以获得更多的土地。1864年8月15日,港府测量官向海岸沿线工商业主公布新的改堤扩建计划。该官员宣称,由于堤岸建造质量差,存在隐患,不得不改建。趁改造的机会,扩大填海区域。填海后所获得的土地,可以免费给业主使用若干年,但沿岸业主需要负担这次填海及筑路费用,作为交换条件。
但是,对于罗便臣的建堤填海计划,沿海岸的有关业主不肯接受。该年9月13日,中区海旁的业主举行会议讨论罗便臣计划,一致反对海旁堤岸改建,并且联名呈文给辅政司,要求港府停止实施工程计划。因为是总督所定,辅政司不接受业主意见,宣布坚持在中区再填海筑堤的计划不变。双方各不相让。对于港府同业主之间的这次争论,罗便臣出于无奈,只好采取了冷处理的方法,将填海修堤的计划暂时搁置起来,留给后任解决。
1867年,香港遭遇一场大风暴,中区海旁堤岸被毁,接替罗便臣担任港督的麦当奴,又提出修建堤岸码头的新计划,并且委派克托工程师主持施工。麦当奴同他的前任宝灵、罗便臣一样,重建海旁堤岸的计划遭到业主们的抵制。港府派员同业主会商重建中区堤岸计划,意见相差仍然甚远,陷入僵局。麦当奴没有学习罗便臣,把计划搁置起来,而是极力争取。他与律政司研究后决定,向法院提控海旁的一些业主,控告他们不履行土地租赁法例,不负责修理其管辖的堤岸。1868年2月7日特别法庭开审,法官聆讯双方陈词后,竟然站在业主一边,宣判被告无罪。使总督麦当奴陷于尴尬境地。
聚财敛宝话汇丰
在第五任港督罗便臣和第六任港督麦当奴交接时期,有一家不起眼的银行组成开业了,时人谁也不会料到,它竟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银行,左右了香港的金融财政决策和管理,这就是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1864年成立,1865年开业发行钞票,注册时资产只不过1500万港元。创始人是苏达兰氏。他联合英商财团怡和与德、美及波斯国家商人,共同投资组成。第一任总理是法国人,董事局成员包括有德国商人代表。后来,其他国家的商团相继退出,只剩下清一色的英国人。1886年德辅时期,汇丰第一座银行大厦落成,后来拆除重建,1935年10月,在香港银行区德辅道落成新的银行大厦。是第二座汇丰大厦,面积56000平方尺,共14层,高247。5尺,整座建筑物的重量约7万吨,是当时远东最巍峨的建筑。它的保险库全由钢筋水泥建成,电力控制启动钢铁栅门。据说,即使运用火攻或其他机械暴力,也不能损毁一丝一毫。库内保险箱7221个,为全港银行之冠。新大厦开幕典礼,由代理总督史美主持,燃放20丈长的一串鞭炮。
这时的汇丰银行,资产已经聚敛到五千余万元。股本分为港币股和英镑股,港币股每股为125元,英镑股每股12。5镑,与港币股相当。
汇丰从一成立就聚财有道,除了自身的经营策略外,还有英国皇家给予的特许状和有关法例赋予的特权,享有其它银行所不可能得到的优惠和方便。就20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