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朋友们的劝解都是,上帝善恶必报,约伯必有罪恶,才会招致如此之祸,上帝不会不公道。
由于三个朋友没有一个说服得了约伯,故事中又突然插进了一个布西人以利户,他滔滔不绝地批驳了约伯,意思无非是,作为一个人,约伯根本不可能知道全知全能的上帝的道理。
以利户的长篇大论刚说完,上帝就在旋风中出现,并对约伯痛加训斥。
可上帝只字未提约伯遭祸的理由,只是大谈了一番自己的全知全能,以及对比之下约伯的无知无能。
约伯一见上帝显现,马上转过意来、虔诚忏悔,再无一点怨意。
有意思的是,接着,上帝却说,约伯的三位朋友所说的维护上帝公正形象的话,还不如约伯的抱怨正确,令他们去到约伯那里献上燔祭,否则,就要向他们发怒气。
最后,上帝重新赐福给约伯,让他重新生了七子三女、家产则增加了一倍。约伯自己又活了140年,直到年纪老迈,满足而死。
从这篇议论风生的《约伯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充分体现犹太民族智慧的若干独特的观念和思路。
约伯怀疑上帝的公正,而三个朋友维护上帝的公正,结果反倒是约伯的怀疑比三个朋友的维护来得正确。这决不能理解为上帝承认自己的非公正,而只能理解为约伯所怀疑和三个朋友所维护的“对象”有问题。
约伯怀疑的不是上帝本身,而是他所知晓的上帝的道理。三个朋友维护的,也只是他们所知晓的上帝的道理。然而,以人类的这点智慧怎么能保证他们所知晓的上帝的道理便是上帝的真正道理呢?
既然不是真正的道理,那么对这种道理加以怀疑,当然要比对其加以维护来得正确。因为怀疑还可能引发出对真正道理的认识或接近之,而维护则只能永远停留在这一纯属误解甚或曲解的境地。
犹太人特别注重研习《托拉》(律法书),注重从“成文”《托拉》中重新发现“子虚乌有”或至少已像声波消失在空气中一样的“口授”《托拉》,甚至主张人在来世所能享受的最大幸福,乃是同上帝本人一起研习《托拉》,其中所包含的,就是这一“怀疑比盲目信仰庸俗化道理来得正确”的道理。
可以说,那种庸俗化的道理,已迹近于偶像,因为它已经成为某种刻板模式,其信奉者也迹近于偶像崇拜,而偶像崇拜正是犹太人最为反对的,“摩西十诫”中就有“不可造偶像”的律条。
犹太民族把“真正的道理”抬高到这般玄而又玄的高度,既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僭越上帝的可能,同时也给予人根据现实需要而构想种种道理的“意志自由”和“思想自由”。这种“适度的开放性”正是犹太民族在固守一本不变的《圣经》的同时,却能始终跟上时代步伐甚至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根本奥秘所在!
越是“不可能的”事做起来越顺当
《塔木德》上说:“世间的事非常奇怪,越是人们认为不可能的,做起来越顺当。”据说,犹太人哥伦布经常引用这句格言。
1485年5月,哥伦布到西班牙去游说:“我从这儿向西也能到达东方,只要你们拿出钱来资助我。”当时,没有一个人阻止他,也没有人刺杀他,因为当时的人认为,从西班牙向西航行,不出五百海里,就会掉进无尽的深渊,到达富庶的东方,是绝对不可能的。
可是,在他第一次航行成功,第二次又要去的时候,不仅遇到了空前的阻力,而且还有人在大西洋上拦截,并企图暗杀他。至于原因,非常明确,因为沿这条航线绝对能够到达富庶的东方,他再去一回,那儿的黄金、玛瑙、翡翠、玉石、皮毛、香料,就会使他富比王侯,不可一世。
越是人们认为不可能的,做起来越顺当。这一道理,在哥伦布死后就被人遗忘了。直至五百年后,在华尔街上,才被一位名叫巴菲特的美国人发现。
1973年,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认为,曼图阿农场的股票能够复苏;有的甚至认为,曼图阿不出三个月就会宣告破产。然而,巴菲特不这样看,他认为,越是在人们对某一股票失去信心的时候,这只股票越可能是一处大金矿。果然,在他以每股5美分的价格买入一万股之后,不到五年,他就赚了4700万美元。众所周知,现在他已是紧排比尔·盖茨之后的大富翁了。
哥伦布所发现的那个道理,前不久又被一个人发现。他是法国的一位小男孩。这个小男孩7岁时,创办了一个专门提供玩具信息的网站。当时,没有一个人把他放在眼里,没有一家同类的公司视之为敌,也没有哪家行业公司会来找他签订行业约束条款。他们认为,那个网站只是一个孩子的游戏,成不了什么气候。
谁知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位小男孩不仅把网站做大了,而且在他十岁时,就通过广告收入,成了法国最年轻的百万富翁。
越是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越是有可能做到。这话确实很有道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必然谁也不去关注,谁也不去攻击,谁也不去设防;再者,不可能实现的事,一般都没有竞争对手,第一个去做的人正好可以独自乘虚而入。
另外,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肯定是件十分困难、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事。因为太难,所以畏难;因为畏难,所以根本不去问津。不但自己不去问津,甚至认为别人也不会问津。
犹太人相信,世界上真正的大业,都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的;在人类一步步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不可能的事,一件还没有。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一部分既避开合同的漏洞又不违约
有一次,洛克菲勒想在巴容县铺一条与竞争对手平行的油管,但对手已让县议会通过一个“除了已经铺好的油管外,不许其他油管路经巴容县”的议案。他苦思一计,一夜之间铺管完毕。
次日,面对控制他的县当局及媒体记者,他说:“希望大家到现场参观一下,以判定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管是否已经铺好。”结果令自知议案不严密的县当局哑口无言。犹太商人像这样钻法规空子的事例很多。马克思曾说过“犹太人的狡猾手法,就是狡猾地规避这些法律”。
在“钻空子”方面,卓别林也曾有过一次上乘表演。
《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第79部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片。他在1938年开始为拍片秘密做准备。1939年1月1日,卓别林着手编写剧本,三个月后即告完成。同年六月,他公开向报界透露片子的内容。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的侵略魔爪伸向欧洲各地。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独裁者听说要开拍一部公开讽刺他的影片,气急败坏地叫嚣:“把那个肮脏的犹太人抓来绞死。”
纳粹德国的驻美使馆向好莱坞发出通牒,威胁说,如果卓别林的拍片计划不受阻止,纳粹德国将抵制美国好莱坞的全部影片。同时,卓别林也收到许多恐吓信,扬言要处死他。但是,卓别林毫不畏惧地说:“让这些狗去狂叫吧!”
1939年9月7日,《大独裁者》正式开始拍摄。
《大独裁者》开始的名字是《独裁者》。它改名还有一段故事呢。
卓别林带着演员前往外地拍摄外景。正当工作紧张的当儿,忽然,派拉蒙电影公司向卓别林写信说,《独裁者》的题目原是他们的专利品,因为他们有过一个剧本,题目就叫《独裁者》。
卓别林感到事情节外生枝,很有些棘手,便派人前去跟他们谈判。谈来谈去,对方坚持不肯退让,除非将剧本的拍摄权交给他们,否则决不罢休。
不得已,卓别林只得亲自找上门去,好言好语地同他们商量。可是派拉蒙公司坚持,如果卓别林不肯出让拍摄权,又要借用《独裁者》这个题目,那就必须交付2万5千美元的转让费,否则就要以侵犯版权罪向法院提出诉讼。
硬也不行,软也不是,感到左右为难的卓别林灵感爆发,机智地在《独裁者》前面添了一个字,使得派拉蒙公司勒索2万5千美元的计划顿时化为泡影。
原来,卓别林添上了一个“大”字。按卓别林的解释,那部电影的题目加了“大”字,成了《大独裁者》,就不是派拉蒙公司剧本所意味的一般独裁者了。两者之间有了质的区别,怎谈得上侵犯专利权呢?
《大独裁者》1940年10月15日正式公映。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光明与黑暗交战的关键时刻,卓别林用自己的影片为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贡献。
既避开合同的漏洞又不违约
从前有个国王,他只有一个女儿,长得聪明美丽,深受国王喜爱。
一次公主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束手无策的御医告诉国王,除非得到神药,否则公主就没救了。
国王焦急万分,赶紧贴出布告:任何人只要能治愈公主的病,不仅公主可以嫁给他,而且还立他为王位继承人。
在遥远的地方有弟兄三人,其中老大有一个千里眼望远镜,正巧看到了国王的布告。他便同两位兄弟商议,要去治好公主的病;两个弟弟也各有宝物:老二有一块会飞的魔毯,可作交通工具;老三有一只魔力的苹果,不管什么病,吃了这个苹果马上就会痊愈。
三兄弟商量好后,就一起飞往王室。公主吃了苹果后,果然疾病痊愈。
国王欣喜若狂,立即命令准备宴会,向全国宣布新驸马。
可是,国王只有一个女儿,而治病的却是三人,从生活实际和犹太律法上都不允许“一女事三夫”,那么究竟让公主嫁给谁呢?
老大说:“如果不是我用千里眼看到布告,我们也不会想到这儿为公主治病。”
老二说:“如果没有魔毯,这么远的地方,怎么能来得了呢?”
老三说:“如果没有魔力苹果,即使来了,也治不好病。”
这个问题使国王很为难,公主既不能嫁给三个人,又不能单独嫁给其中一个人,否则就是对其他两人的失信。违约同样是犹太律法所不允许的。那么,只能说布告上的内容有漏洞,若想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避开漏洞。
国王经过深思熟虑,最后选定了拿苹果的老三为驸马。
国王认为,有千里眼的老大,仍然拥有千里眼;有魔毯的老二,仍然拥有魔毯;只有老三将苹果给公主吃了,最后什么也没有了。根据《塔木德》律法:“当一个人为一人服务时,最可贵的还是把一切都奉献出来的人。”这就是国王为了避免违约,而又避开合同的漏洞所寻求的一条标准。即不看谁对治病的贡献大,而只看谁奉献得多。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一部分事实的真相往往并不是黑白分明的
事实的真相往往并不是黑白分明的
《塔木德》上说:“有些争论连上帝都无法裁决。”
以利泽拉比与同道们在一个复杂的律法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以利泽拉比引用了各种论据,就是不能使同道们信服。最后,以利泽拉比只能要求神来干预以证明他的正确。
以利泽拉比大声说道:“如果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这棵角豆树为我证明!”
于是,角豆树移动了100尺。
然而,同道们却说:“角豆树作不了证。”
以利泽拉比又大声说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这小溪之水为我证明!”
于是,小溪便离开原来的河道,往后退了一段。
然而,同道们却说:“河道作不了证。”
以利泽拉比又大声说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学院的围墙为我证明!”
于是,学院四周的墙开始崩裂,眼看着就要倒塌。
这时,约书亚拉比喝道:“研究《托拉》的学者们争论,与你围墙何干?”
出于对约书亚拉比的尊重,围墙没有倒塌;但出于对以利泽拉比的尊重,墙也没有恢复原状,就一直这么倾斜着。
最后,以利泽拉比只好祷告:“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上天为我证明!”
于是,天上传来了声音,宣告道:
“你们同以利泽拉比争论什么?律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