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里头说的。取相智是善取法界幻相,法界一切现相,无论是事,无论是理,它都能够法法圆融,事事无碍,这是权智,这是后得智。我们这个经读到「入法界品」,你就都看到了。
这时二智现前,成就菩提涅盘。这个菩提是大菩提、大涅盘,这不是小乘的。菩提是梵语,涅盘也是梵语。菩提的意思是智、是觉;成就真实的智慧、真实的觉悟,就是菩提。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翻译,是把它翻成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功德圆满,清净寂灭叫涅盘。所以在佛门里面习惯上讲,出家人过世了,称涅盘。实实在在讲,佛菩萨行!释迦牟尼佛入灭,我们称他入般涅盘了。为什么?他真的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当之无愧!这一般出家人,你过世了,你有什么功德?清净寂灭,不是说死了就清净寂灭,不见得。所以涅盘是活著证得的,不是死了就叫涅盘;圆寂也是活著证得的,不是死了以后证得的。如果死了以后都圆寂、都涅盘了,我们不要修了,哪个不死,死了不都圆寂了?死了不都涅盘了吗?没这个道理!
怕大家有这些误会,所以涅盘里头又有很多种讲法,有「有余依涅盘」,有「无余依涅盘」。什么叫有余依?你证得涅盘,你身体还在。阿罗汉证得偏真涅盘,他还活在世间;释迦牟尼佛证得究竟圆满的大涅盘,他没死。八相成道,示现成道就是示现证得菩提涅盘,释迦牟尼佛三十岁。证得之后身体在,叫有余依。有余是什么?身体。利用这个身体,自己的事情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事情,所修所求的就是菩提涅盘,菩提涅盘已经得到了,没事了。所以大小乘经里面,特别是小乘经讲阿罗汉,偏真涅盘他证得了,所以经上常讲「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要办的事情就是永远超越轮回,不在轮回里面流转生死了,这是涅盘。
生死,所谓了生死出三界,小乘人的涅盘,他得到了。虽然得到,他身体还在,这叫有余依。那要利用这个身体帮助世间苦难众生,救护众生。所以,前面有四句话我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末后两句是「悲救众生,佛种不断」,这是他证得菩提涅盘之后他要做的事。他这个身体留在世间就为这个事情,除这个事情之外,他自己没事。他自己有没有住这个世间的必要?没有。自己事情已经办了,随时随地可以离开这个世间,我们常讲生死自在;他想走就走,想来就来,一丝毫障碍都没有。这个情形又是一种涅盘,叫无住涅盘。
无住涅盘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完全随众生的感应。这不得了!这是大乘菩萨、诸佛如来。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哪个地方就现身,现身不住涅盘。虽现身,他那个身不是业力现的,他是愿力现的,愿力现的不住生死,他没有生死。他现身不现身非常自在,完全看众生的感,那个感就是缘。众生有感他就有现,就现身,众生的感没有了,他这个身就灭了,身就没有了,大自在!这叫无住涅盘。所以说有余涅盘,有无余涅盘,有无住涅盘。
无余涅盘,证得菩提涅盘,这个身体也不要了。一般情形是什么?在这个世间没有度众生的缘分,他就走了。没有缘分就是他在这个世间,世间人不认识他,不尊重他,没有意愿跟他学习,他在这里没有必要。他自己已经完成了,想帮助众生没有缘,帮不上忙。帮不上忙,他在此地就灭度了,这叫无余依涅盘。他是不是真的灭度?没有,离开这个地方,他方世界有缘,哪个地方有缘他哪里就现身,所以他还是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谓不断佛种」,不断佛种是这个意思。
自己成就了,不断佛种,还要帮助一切有缘众生。有缘众生,我们明了,一切众生都有缘,哪有没有缘的?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怎么会没有缘!说他没有缘,是从哪里说的?业障烦恼太重,佛法在他面前他都不接受,他不相信,他排斥,这叫无缘。无缘怎么办?无缘给他下种。怎么给他下种?让他见到佛像,让他听到佛名,让他接触到三宝。虽然他不信,虽然他排斥,虽然他毁谤,都没有关系。佛的形像、佛的名号已经落在他阿赖耶识里头了,所谓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这些种子生生世世帮助他加深,到他这些种子多了,产生力量了,他遇到三宝就生欢喜心了。
这些事情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有体会!我们每个人自己可以反省,可以想想,我是怎么接触佛法的。小时候不懂事,四、五岁的时候,母亲、祖父母带著小孩到庙里烧香,大人在那里磕头拜,我们也学著在后面跟著拜。实在讲这是什么?阿赖耶识里头落下种子。渐渐长大上学念书,接受现代的教育,把这些东西都看成迷信,於是心里面产生什么?排斥,决定不相信,决定不能接受。看到家里老人去拜佛,在旁边笑话,迷信!迷得这个样子。以为自己很聪明、很高明,这到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遇到真正善知识,这个真正善知识就是你最敬佩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你希望能跟他学习。你肯定这个人有大智慧,这个人不迷信。
我这个路子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我大概是从十四、五岁,到二十四、五岁,这十年当中对佛教非常排斥,完全不能接受,真的把它列入到迷信、消极。我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这是个转捩点。我们肯定方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哲学家,有道德、有智慧。很难得我跟他同乡,同乡在家乡不认识,到台湾才认识。他是安徽桐城人,我们那个城市跟他的城市是邻县,距离不远,我们中国的里是五十里,用现在的公里是二十五公里,我们都是属於小城。
在安徽,我们是庐江,桐城,还有个舒城,舒城也是小县,这三个县文风很盛,读书人非常多,乡下小朋友都读书。它的读书风气,前清桐城派,这个学派就是我们这三个县。所以这三个县文风很盛,乡下人没有不念四书五经、古文,没有不念的。所以我从小能够学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受这个影响。这个我们现在讲风气,受风气的影响。因为太小了,没有真正念书,但是这个风气影响很深,喜欢读书,爱书本,喜欢读书。所以到台湾遇到他,这一谈是老乡,这样近的老乡,感情就不一样,热心教导。
没想到最后一个单元,他那个题目是「佛经哲学」,我听了很惊讶,佛经是哲学?从来没听说过。当然以后我们接触到佛法,看到近代许许多多人的论著,称佛经哲学已经很久了,但是我们年轻,没有听到过。头一次听到方先生给我讲佛经哲学,这又把我引入佛门。这个引入佛门的时候不是迷信,才晓得佛经里头有真智慧,哲学所修的是智慧。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不断佛种」,我们自己的佛种几乎断掉了。这个断掉是受外面(在佛经的说法)邪知邪见的影响。人家有一套说词,听起来满有道理,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几乎上了当。这是幸亏遇到方老师,回头是岸。学佛到哪里学?方老师教我在经典里面学,不在寺庙,不在出家人。方老师告诉我的纯粹是哲学,佛经哲学,寺庙里头出家人那是宗教。你看我拉回来的时候,还有这么大的一个拐弯,哲学跟宗教还有界限。我读佛经是学佛经哲学,我不搞宗教。
要学经典当然得要找内行人,要找过来人。方先生不是专门研究佛经的,但他晚年,真的,六十岁以后,他差不多在学校里讲的全是佛经,在台湾大学他讲魏晋佛学、隋唐佛学。七十多岁以后,他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的是华严哲学。他晚年在学校里,把经典正式做为课程来教学的,至少有十五年,一直到他退休。晚年是全心全神的投入,所以最后他晚年他皈依了。他皈依的时候,那时已经有病了,成为佛门弟子,皈依好像不到半年他就走了。
所以佛种不断,先要想自己,自己的善根,然后要顾虑到佛法。佛陀的教化,一般人常讲正法久住,这个正法就是指释迦牟尼佛教学,希望佛法的教学代代有传人。在中国各个宗派祖师大德是传人,一代一代传下来,如果这个宗派没有传人,这个宗派就断绝了。但是在今天这个现象,真的我们感觉到很悲观,每一个宗派里头都看不到传人。偶尔也听到佛门里面老和尚传法,传的是什么法?传的是一张纸,叫法卷。从祖师一代一代传,传到他,现在我再传给你,我再把你的名字写在后面,传给你,你是第几世。法呢?法没有了。
过去是传法,就是说你的修学、你的成就要被这个老师肯定,老师给一个法卷,这个法卷就像毕业证书一样,名实相符。你做为这个宗派下一代的传人,上一代这个老师肯定你。佛门里头每一个宗派都是这样传的,唯独净土宗没有传人。净土也有祖师,印光大师是第十三代祖师,这祖师从哪里来的?净土宗的祖师是后代人肯定他的,不是当代。他老人家往生之后,后人觉得这个人他自己对修净土修学的成就,对於净土弘扬所做出来的贡献,称得上一代祖师。所以净土宗从慧远大师(这是东晋时代)到现在差不多一千七百多年,只有十三个祖师。所以这是被后人公认的,不是有法卷一代一代传的,没有。不像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他们一代一代的有这个证书,所以称之为法子。你真正是依照这个宗派的典籍学习,学习真正有成就,得到上一代的祖师肯定,他发证书给你。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我听说有传法,有法卷,但是法没有了,等於失传!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要有修有证。
有修、有学、有证,有修,成就你的德行;有学,成就你的学问、成就智慧。修是著重在断德、断烦恼;学是著重在智德,开智慧。断烦恼,开智慧,你在这上面有成就,不断佛种,「则菩萨成就矣」。这是教学的成就,学生的成就,就是老师的成就;学生没有成就,老师没有成就。老师有成就,后头没有学生继起,老师个人成就是有,对教育贡献上来说,他的成绩等於零,不能算是成就。清凉大师这一段开示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下面第二段,「举彼所说,文分为二,初十句问因,后二十句问果,今初」。现在我们看第一段,第一段的经文:
【说诸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愿,十定,十通,十顶。】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文有九句,昔云,欠第九十忍一句」。这个「昔」,清凉大师说的,是过去学《华严》的这些大德。因为它是十问,问的是十桩事情,现在这个经文里头只有九句,所以说欠十忍一句,有人这个说法。「又以十信,自不成位,是住方便,摄在住中,故不别问」,这都是古人读《华严》他们的看法,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我们知道这部经并没有完整的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是一个残缺不齐的本子。梵文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贝多罗树叶很多同学看见过,你们现在要到博物馆里面去参观,甚至於很多大的寺庙里头还藏著有贝叶经。我们这里也有,大概只有很少几片,诸位可以看看。这个贝叶,树叶有一点像香蕉的叶子一样,但是它很坚固,能保持很久。经文就写在这个叶上,梵文是横写的,像现在英文一样,从左到右。通常把这个树叶裁成一片一片的,长条一片,两面打洞,把它穿起来,一叶一叶这样翻著看。一面通常是写六行。
是不是原书到十顶这个地方漏掉一行,有脱漏的?都很难说。现在这个原文找不到了,没有方法去对照。在格局上来讲一定是有十句,为什么会缺一句?所以,有人说少了十忍。也有人说应该是十信,但是十信不成位。就好像我们念书一样,十信位菩萨没有学位。好像你念小学毕业,中学毕业,也给个毕业证书给你,但是没有学位。十住菩萨有学位,初住就有学位了。佛法的位是有标准的,一定要跟诸佛如来同生性,你才有位子,如果是异生性,你就没有位子。
什么叫同生性?什么叫异生性?同生性是用真心。佛菩萨用真心,你也用真心,你跟佛菩萨的心是相同的,那你就有地位了。如果你是用妄心,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你用妄心,不是用真心,你是属於异生性,这个就没有位。所以诸位必须要晓得,九法界众生没有见性。明心见性就超越九法界,也就是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这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阿罗汉没有学位,辟支佛也没有学位,在佛法里面讲他不成位。
十法界里面的佛实际上是权教菩萨,别教里面的佛相当圆教二行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