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玉妃出。”玉妃头戴金冠,身披紫绡,佩红玉,脚穿凤鞋,左右侍女
七、八人。玉妃向方士行礼,问皇帝安否及天宝十四年以后事,言罢神情悲
切,命侍女取出金钗钿合,折其半授给杨通幽说:“为我谢太上皇,仅献是
物,寻旧好也。”方士准备返回复命,但觉得仅此未必足以使玄宗相信,于
是回身跪下请示玉妃:“请当时一事,不闻于他人者,验于太上皇,不然,
恐金钗钿合,负新垣平之诈也。”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然后徐徐说道:
“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上凭肩而望,
因仰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
王知之耳。”方士向玄宗具奉此情,玄宗内心受到了极大震动,对贵妃的怀
念更加深切。一直到死,玄宗的贵妃的思念无日无之。“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清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爱
情。顺治帝因董鄂氏之死,丧失了全部的人生希望。这种刻骨铭心的生死恋,
在茫茫的深宫历史上只有这两对。从时代上说,清代离现代较近,可惜当时
的人没能将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详细记载下来,人们找不到象唐玄宗与杨
贵妃之间那样生动的史实。正是因为史书记载不详,才给人们的想象提供了
丰富的余地,在传说中,董鄂氏与明末秦淮四大名妓之一的董小宛成了一个
人,这就太离奇了。

顺治帝的宠妃董妃氏的来历有些曲折,与上述杨贵妃的情况颇有些相
似,她们最初都不是皇帝的嫔御。据清初经常出入宫中的传教士说,董鄂氏
原是一位满洲贵族的妻子,此贵族受顺治皇帝的虐待而死。这位贵族就是顺
治的异母兄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他死于董鄂氏入宫前一个月。顺治帝与董
鄂氏初次见面大概就在襄亲王府中,可以推想,董鄂氏的美貌惊动了年轻的
皇帝,紧接着顺治、襄亲王与董鄂氏的关系发生转变,襄亲王死于忧愤。

董鄂氏入宫后,始终得到顺治帝的宠爱,但他们的恩爱生活只持续了四
年,死神就夺走了董鄂氏。

董鄂氏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顺治在她死后亲自作的董妃《行状》中,


表述了她的为人。《行状》中说,董鄂氏娴静而循礼,对皇太后孝敬、奉养
得十分周到。在回顾他们的共同生活时,顺治帝写道:她每天关照我的起居,
对我的饮食、服御照料得无微不至。我每次从外面回到宫中,她一定迎上前
问寒问暖,如果我稍有些不适意,她就会问:“陛下回来得晚,身体疲倦了
吧?”马上疾步走去给我准备饮食,亲自端上来,我若要她共餐,她便辞谢。
在庆典时,我多次举觞饮酒,她就告诫侍者,不要让我喝得太多。她常担心
屋里温度过高,夜里经常起来看看炉火。我批阅文书经常到深夜,她总在身
边陪着我。各机关按旧列递上的章报,我常不看就搁置一旁,她劝告我:“此
虽奉行成法,怎知里面没有新的内容和其它事项,为何疏忽啊!”我若令她
和我一同来批阅,她拒绝说:“不敢干政”。我在批阅死刑案件时,握笔不
敢匆忙定论,见此情形,她问我文书上写的什么,我告诉她,她落泪说:“那
些办案人员都很愚蠢,里面岂无冤案,应该酌其可宽宥者尽量宽宥”。如果
大臣偶然顶撞我,令我不快,她就请我心平气和地详查是非。有时我不去上
朝,她就劝我不要对勤政倦怠。经筵日讲回来后,我和她谈经典中的章句大
义,她会十分高兴,有时我忘记了所讲的一些内容,她及时规劝我:“你应
该静心默默思索”。狩猎时,我亲身骑射,她就劝我:“不要以万邦仰庇之
身,轻于驰骤。”偶然遇到不合我意的时候,我责备她,她起初强调自己没
错,自从听到“姜后脱簪”的故事后,遇到可以辩解的事,她也引咎自责。
她崇尚节俭,生活中摒却金玉。但读书上十分用功,《四书》与《易经》已
经修完,又学书法,时间不长就精熟了。我教她禅学,她参禅、究义,颇有
领悟。当她开始得病时,皇太后每次派人问安否,她必回答:“安”。后来
病重,我和皇后、诸妃嫔探望她,她说:“我恐怕不行了,但我心中澄定,
亦无所苦,但来不及报答皇太后和陛下的大恩于万一。我死后,陛下要多保
重!皇太后必会为我伤痛,我很不安”。临终时还建议诸王要博施于贫民,
其下属不要贪于敛括珍宝。

这是一个多么贤慧、温柔、知礼的女子。如果说顺治帝与董鄂氏的初次
见面,迷于她的美貌,那么在共同生活中,让顺治帝刻骨铭心的是董鄂氏对
他的关爱。除了董鄂氏,顺治帝身边没有一个女子能够做得这样周全,给他
以人间的温情,这样情深而义重。

顺治十四岁结婚,第一个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美貌又聪明,但嗜好奢侈,
与顺治帝简朴的好尚正相反。此外她还妒情甚旺,与顺治多次发生冲突。两
年后,在顺治的执意下,废了这个皇后。继立的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顺
治对她也不很欣赏,曾责备她在皇太后患病期间不懂礼节。董鄂氏是顺治帝
十九岁时结识的,入宫后深得眷爱,顺治曾想废掉第二个皇后,立董鄂氏为
皇后,因皇太后和大臣的反对而未能实现。第二年,董鄂氏生了个儿子,他
们极为高兴,不料三个月后孩子夭折了。这使董鄂氏陷入了失子的巨大悲痛
中,身体和精神极大消耗。两年后,董鄂氏撒手尘寰,构成了顺治帝生命史
上极为悲惨的一幕。

遭此沉重的打击,顺治帝五天没有上朝,天天守在董鄂氏的灵前,几次
哭倒。董鄂氏死后的第三天,顺治帝破例追封她为孝献皇后,在灵停放的承
乾宫举行了隆重的追封仪式。董鄂氏死后不到半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
帝也离开了人间。

顺治的死显然与董鄂氏有关。史书上说他死于天花,传说中说他离开皇
宫,出家于五台山或北京的天台寺。总之,顺治帝在尘世中的生活,在董鄂


氏死后就结束了。关于他出家的说法难有确证。不过,顺治帝生前确实是一
个佛教信徒。


五、皇帝与宠妃的情爱(二)

皇帝感情的投入,多缘于美貌,这很难与贪色区分开来。只有在生离死
别时,才看得出皇帝的真情。

汉武帝李夫人是一位绝代佳人。史书上没有仔细描绘她美在何处,只留
下“倾国倾城”的赞美。

李夫人红颜薄命,入宫没几年就死去了,象流星一闪而过,划痛了汉武
帝一颗英雄心。

李夫人病危时,汉武帝守在旁边。她却用被蒙住脸。武帝要和她见一面,
她说,“我病了很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将王和兄弟托付给皇帝。”
武帝说,“夫人病重,恐难好转,面见我嘱托王(李夫人所生子)及兄弟,
岂不更好?”李夫人在被中回答,“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我不敢以此
面貌见皇帝。”武帝说,“你只要见我一面,就加赐千金,封你兄弟尊官”。
李夫人坚持说,“对我兄弟尊官的决定在于皇帝,不在于见此一面”。武帝
非要见李夫人一面不可。李夫人翻过身在被中哭泣起来,没再说一句话。汉
武帝面露不快地起身走了。

武帝走后,李夫人的姐妹们责备她,说,“你怎么能不让皇帝见你一面
再嘱托兄弟?为何对皇帝如此怨恨?”李夫人说,“所以不愿意见皇帝,正
是为了更好地托付兄弟。我因容貌很好,得以起身于微贱被皇帝爱幸。凡是
以色取爱于人的,色衰则爱弛,爱弛则思绝。皇上拳拳顾念我,是因我平生
的容貌。如果今天见我容貌毁坏,颜色非故,肯定会厌恶我,怎么会念我的
情感用我兄弟?”

李夫人死后,武帝怀念不已,令画工把她的画像挂在甘泉宫。对着画像,
武帝想象李夫人动人的形态。武帝梦想能够再见到生前的李夫人。这时,齐
国来了一位方士名少翁,会召魂术。他安排武帝在一个夜晚,点上灯烛,设
帷帐,摆上酒肉。令武帝坐在另外一个帐内。少翁使用法术,武帝向有灯烛
的帐中望去,似乎看见一个美女极象李夫人,在帐中坐着,又徐徐迈步。武
帝想走过去看清楚些,少翁不许。武帝心中激起更强烈的思念,作诗道“是
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武帝把诗交到乐府,配曲歌唱。武帝的思念仍然表达不尽,乃亲自写就
了一篇赋,伤悼李夫人。

汉武帝的这篇赋,无一句不是怀念之语,他问天、问地,到缥缈的灵界
寻找李夫人的魂魄。

南朝宋孝武帝也是一位雄武的君主。在疆场上和权力斗争中,智勇双全,
同胞骨肉的性命一一断送在他的刀下。这样一位君主在儿女情上也不落汉武
帝之后。

宋孝武帝有位殷淑仪,宠冠后宫。殷氏丽色巧笑。她本不是孝武帝的御
嫔,是孝武帝从敌人手里夺过来的,神秘地养于后宫。但殷淑仪享爱不长,
匆匆离世,令孝武帝身心大伤。

殷氏死后,孝武帝不忍立即埋葬。他命人做了一个特制的棺材,孝武帝
可以经常抽出棺材,一睹殷氏的仪容。过了很多天,殷淑仪居然形色不改。

但终究还是要下葬的。送葬的仪式十分隆重。銮辂九旒、黄屋左,前后

部羽葆、鼓吹。孝武帝在丧事前,悲不自胜,百官见皇帝如此悲哀,也随之


掩泣。

丧事办完后,孝武帝被巨大的悲痛与怀念所缠绕,以至于精神恍惚,政
事不想料理。每天临睡前,先在殷淑仪的灵床前奠酒,边饮边流泪,有时痛
哭得无法止住。

又有方士前来自荐,说可以招殷氏之魂。孝武帝自然大喜过望,命方士
实施法术。孝武帝果然见到了帷幕中殷淑仪的形象。他要和她说话,她默然
不答。孝武帝伸手去抓她,她忽然消逝了。

怅惘之情耿然于心,于是,拟汉武帝李夫人的赋,作怀念殷氏之赋。赋
的最后几句是,“流津有终,深心无歇。徒倚云日,徘徊风月。思玉步于凤
墀,想金声于鸾阙。”

大臣谢庄前来显示文采,他写了一篇哀策文,奏上。孝武帝览读时,涕
泪横流,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未想到当今有如此大才”。这篇哀策文传流
开来,一时市场上纸墨涨价。

唐代宗的宠妃独孤氏,以姝艳被代宗所爱幸,与皇帝一同起居,这种恩
爱,后宫中只此一人。

也许,恩宠会使人变得娇弱?或者是为暗箭所伤?独孤氏在不衰的宠遇
中离开了人世。可以想见代宗的伤痛情状。代宗把死去的宠妃留在身边,几
年中,独孤氏的棺木停在内殿,迟迟不下葬。每当悲思时,代宗就去看看她。

独孤氏死后在宫中陪伴了代宗三年。在决定安葬时,代宗诏令在京都之
左造陵,他可以天天望见她的陵墓。但这不符合规制,在大臣谏阻下,代宗
不得已将她葬于庄陵。葬礼费资甚巨,又命宰相常袞作册,文辞凄惋,合乎
帝意。代宗又命群臣各写挽辞,选其中最能抒发悲伤之情的,令宫廷艺人歌
唱。

情爱,有时就是一种迷惑,迷惑产生迷乱。沉游在这种情爱中的皇帝会
把一切置之度外,甚至忘了江山社稷。只顾顺着宠妃的意愿行事,只顾尽兴
玩乐。

汉成帝迷恋赵飞燕之妹赵合德,就是一种失去理性的迷恋。汉成帝把赵
合德称为温柔乡,说“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帝求白云乡也。”就是说,他
不求成仙、长寿,甘心死在赵合德的温柔乡里。

汉成帝贪于色欲,后宫女子众多,但他后来独恋被封为昭仪的赵合德。
成帝后期竟得了一种病,要握持赵昭仪的脚才能安寝,这就使得汉成帝更加
依恋赵氏。

赵昭仪得宠后,性情忌刻。她不容成帝与后宫女子有性关系。当她得知
后宫有怀、生子的事后,就在成帝面前打自己的头,把头往柱子上撞,滚下
床来,啼哭拒食。

为了平息赵合德的嫉怒,汉成帝把许美人所生的儿子要来,当着赵合德
的面,弄死在箧中。后宫曹氏女生的儿子也被成帝派人取走不知下落,又赐
曹氏自尽。为了求欢于宠妃,竟杀害亲子,这不是一个有理智的皇后所做的
事。

如果皇帝整日迷恋于女色,又逢内乱外患,那么江山就可能不保。那些
丢掉江山的君主,往往是迷于女色者。由此,古人把女祸说成是导致王朝毁
灭的原因,还总结出夏、商、周三代都是坏于女人之手,载在史册,今后世
引以为鉴戒。

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迷恋施妹喜。妹喜是有施氏为了迷惑桀而进献的


美人。果然,桀对她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