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月二十日,太祖溘然长逝,时在深夜。不知是太祖的遗命还是皇后的自作
主张,皇后在深夜四鼓派王继恩出宫,召太祖的小儿子德芳前来,其意就是


命德芳在灵前继位。而王继恩并没有按皇后的指令去召德芳,他以太祖传国
于晋王之志素定,乃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赵光义闻知噩耗,大惊,犹豫不行,
说:“吾当与家人议之”。进内许久不出来,王继恩催促:“事久,将为他
人有矣”。当时外面下着大雪,赵光义与王继恩徒步踏雪进宫。在直班房(直
庐)前,王继恩止住赵光义说:“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随同前来
的卫官程德元主张:“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于是晋王一行直奔寝殿。皇
后见王继恩回来,急问:“德芳来邪?”得到的回答是:“晋王至矣”。紧
接着看见赵光义进入寝殿,皇后惊愕。但她很快明白过来,遽呼官家,说:
“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流着眼泪回答:“共保富贵,勿忧也!”
在接踵而至的第二天黎明,赵光义即皇帝位。

北宋时人文莹的《湘山野录》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宋太阻崩逝之际的情
状。十月二十日晚忽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赵匡胤心中顿感不
祥。他从太清阁上下来,传令守宫的宦官打开端门,急召晋王入宫。当时已
是深夜,赵光义入宫后被延入寝殿。太祖与他酌酒对饮,把宦官、宫女都屏
于寝殿之外,所以无人目击他们密议的切实情形,近侍宦官只能遥望寝殿的
窗棱。只见烛影下,赵光义时或避席,这种形体语言是辞让的意思。两人继
续对饮,到了禁漏三鼓时,殿外的雪已积数寸,殿外宦官仍在注视着室内的
动静。饮罢了酒,太祖拿过柱斧,挥了一下,象是点击什么,回首对光义说:
“好做!好做!”然后解带就寝。很快传出如雷的鼾声。然而到五鼓时,一
切都寂然无声了,此时人们发现太祖已经崩逝了。《湘山野录》未说明这一
夜光义是否一直呆在寝殿没有离开,是不是他最先报出太祖的死讯。天亮后,
赵光义即位,宣遗诏,大臣们哀恸着瞻仰遗容,却见太祖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这真令人迷惘,如果说太祖生前始终以光义为继承人,为何不按正规仪
式立光义为皇太弟,不论他寝疾而终还是暴病而亡都可顺理成章地由光义继
位;如果说太祖临终嘱托皇后召晋王入宫即位,并非德芳生母的宋皇后怎敢
改变太祖的遗命,召德芳即位?《宋史》上说“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遂”字即意味着不是受遗诏而即位的,这符合暴崩的情况,未来得及拟遗
诏,而《湘山野录》中提到的遗诏不知从何而来。《湘山野录》记述的情况
本身就扑朔迷离,它没有直接告诉人们赵匡胤死于赵光义的刺杀,看不出这
究竟是怎样一种死亡方式。如是斧砍,定会血流遍地,面色苍白,何来“玉
色温莹如出汤沐”,如有合作者,则必先策划周密,但从记述上亦看不出象
策划好的。因此《湘山野录》只给后人留下了所谓“烛光斧影”之谜,令人
耿耿于怀却难下定论。而此疑又无法释去,不得不存案。

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用了《湘山野录》的记载,清代编纂
《续资治通鉴》时否定了李焘的做法。而宋太宗(赵光义改名为赵炅)即位
以后发生的事仍需要注意:宋太宗以“太平兴国”为年号,这应是开国而非
守成皇帝的年号;据《宋史》记载“太平兴国”年间,太祖之子德昭因恐惧
而自杀,德芳夭亡,太宗之弟、担任太宗即位前开封府尹职务的光美(改名
廷美)很不安,后来试图谋害太宗而未达目的,被告发。太宗从赵普那里看
到当年杜太后主持制定的关于传位方法的誓书,大为感悟,打算释光美于罪,
几日后又以传国于光美的意向找赵普商讨,赵普却说:“太祖已误,陛下岂
容再误邪?”于是光美难脱重罪,最终忧悸成疾而卒。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向皇位挑战,以胜利者的身份走进被攻下
的南京皇宫。他急于找到事实上已滚下帝座的建文皇帝,连续三天清查了宫


内的每一个角落,终未能找到活人、完尸。有宫女指着一堆灰烬,里面有具
烧得不成模样的尸体,明成祖俯身对着这具焦炭大哭,心中却抹不掉是真是
假的疑团,因为马皇后被证实死于这场火。朱棣在即位后的多年中,仍不断
试图把建文帝的下落弄清,派人四处查找。

《明史》上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实则承认建文帝下落不明,
并加上“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之句。《明实录》也有“出亡”二字。

由于民间很同情品性仁孝的建文帝,更愿相信他的下场是逊国出亡为
僧。那么建文帝是否有可能出亡?可能性也是极大的。而且,能够证明他出
逃了的历史证据比之证明他烧死的证据更多更有力,推论上亦是如此。建文
帝出逃决非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明太祖朱元璋在他去世前六年,因皇太子朱标去世,立朱标之子朱允炆
为皇太孙,即预定为皇位继承人。早在朱元璋坐定天下之初,他就把自己的
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为中央王朝起屏障作用,其中四子朱棣被封
为燕王,据守燕塞。朱元璋立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孙子作继承人后,未尝没有
想过这个弱小的孙子如何对付得了众多拥有实力的叔父。撤藩?为皇孙解决
尾大不掉之困?他决不会改变藩王镇守各地的格局,决不能撤藩。这是处心
积虑的安排:将来如果皇孙与诸王发生争斗,不论哪方取胜,天下还是姓朱,
坐在皇帝宝座上的还是自己子孙。反之,如果异姓功臣、将领叛乱得逞,那
么自己开创的江山就会丢失,所以分封诸王是保障江山之必需。皇孙能否坐
稳皇帝位,就看他的本领和运气了。

朱元璋日夜考虑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对孙子的命运不能不十分担
忧,为他做最坏的准备,但这种准备又不能在悲剧未发生之前亮出来。

当燕王朱棣的军队攻进了南京的金川门,下一个目标就是直攻建文帝所
居的皇城时,建文帝痛不欲生,企图自杀。这时身边的翰林院大臣程济提出
出亡之策,王钺跪在建文面前说:“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
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赶快拿出来,很快一只红箧被搬来。
箧的四周俱用铁封固,二锁也用铁灌满,建文见而大恸。出亡的决心已定,
后宫燃起了大火,皇后马氏消失在一片火光中。程济等人砸碎了红箧,见到
三张度牒、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银十锭。箧内还有一纸书,写着:“应
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叹一声“数
也!”程济当即为他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祝发随同
出亡,各易衣披牒。总共随建文出亡者有二十二人,在神乐观会合后,次日
黎明取道溧阳而去。

此后三十九年建文帝作为僧人栖居、往来于云南山中,明成祖、仁宗、
宣宗三朝皇帝死后,建文仍然活在世上。到明英宗即位,往事渐为云烟,建
文觉得应该恢复本来面目了。他从云南至广西,流亡三十八年后,道出自己
是建文帝,随即被送往京师。在此之前,有位九十余岁的老僧,自称是建文
帝,后被核查为诬,死于锦衣卫狱。当年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尚在,
被带到建文面前。建文一见吴亮便问:“汝非吴亮邪?”吴亮有些紧张,慌
称:“非也”。建文说:“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鹅弃片肉于地,汝手

执壶据地狗之,乃云非是邪?”吴亮伏地而哭,他记得建文帝左趾上有黑

痣,便摩其脚,视之果然。吴亮抱着建文的脚又痛哭一场。
此后,建文帝居于西内。追随建文多年的老臣程济感到该卸职了,便往
云南焚庵,散其徒。在宫中,宫女们称建文帝为“老佛”,寿终后,葬于西


山,不封不树。
明代第二个死后不被十三陵所容纳的皇帝是景帝朱祁钰。“土木之变”,

英宗被蒙古人掠走,国家一日不可无君,皇太后下旨:“皇太子幼冲饫王
宜早正大位以安国家”。王祁钰是英宗之弟,在群臣的交章劝进下,遵太

后之命即位,时在英宗正统十四年八月。然而第二年八月,英宗归来无恙,
居于南宫作太上皇。

相安无事了六年之后,景帝病了,太上皇并无夺位之谋,而一帮邀功之
臣未费多大周折、突如其来地把太上皇从南宫搬到了奉天殿御座上,这正是
太上皇日夜盼望之事。景帝在寝殿听到从奉天殿传来的钟鼓声,大惊,得知
是英宗复位,景帝只说了两声:“好!好!”

时值正月,复位后的英宗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月,以皇太后之诏,

废景帝仍为王,迁居西内。十八天以后,王去世。英宗毁其所营寿陵,

以亲王礼葬于西山。
景帝之死,实是太监蒋安希旨(迎合皇帝的意愿)用帛勒死的,当时景

帝的病已经好了。此说见之《罪惟录》。《明史》上只是说“王薨”。

清明顺治、康熙、雍正、光绪四位皇帝之死都有种种异说。

顺治皇帝福临二十四岁就撒手尘寰。正统的、更能为研究者所接受的说
法是死于天花。天花来得很突然,仅五天时间就使福临由不豫、再至大渐、
乃至崩逝。

顺治出家的说法广为人知,富于戏剧性。其根据是由于董鄂妃之死,福
临痛不欲生,见到董鄂氏的遗物和往日生活的场景每每伤怀,加之笃好佛学,
乃决定出家为僧。下了一封以自责为内容的遗诏,命八岁的儿子玄烨即位,
然后福临就奔向五台山了。后来玄烨曾四次去五台山并写诗志之,其迹象似
乎别有目的,被推测为朝拜其父,这也成了顺治出家的证据之一。清人吴伟
业的《清凉山赞佛诗》四首,内容很象是咏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之事,清凉
山是五台山的最高峰。

至今,人们尚无法确定哪一说是实,哪一说是虚。

康熙皇帝六十九岁时在畅春园突然病故,病因不明。康熙一生都没有解
决好立储的问题,为后人留人了“遗诏之谜”,至今争论不休。除雍正篡改
遗诏之外,康熙之死亦与雍正有关,而关心这后一桩疑案的人并不太多。

由于康熙没有早定储君,未来的皇位便成为十多名皇子暗中角逐的目
标。其中四子胤禛锋芒内敛,沉着、老辣胜于众兄弟。康熙十月还在南苑围
猎,十一月就病了,父皇的突然不豫,使得争夺继承人的斗争更加惊险、微
妙,伺机多年的胤禛不能再坐等福运了,皇位靠争取。他和掌管京都防卫兼
宫内一等侍卫的隆科多早已结为盟友,康熙病重时只有隆科多在旁承旨,胤
禛得以单独入内侍疾。因此有人推测,雍正与隆科多合作,在康熙的食物中
下了毒,毒发后昏迷,同时步军统领隆科多在京城布置好了应变的军队。前
来畅春园侍疾的其他皇子被挡驾在外,直至康熙崩逝,隆科多宣布传位于四
子的遗诏,胤禛即位于梓宫前,一切无误。

野史《胤禛外传》记载了下述情景,不问其信否,聊备一读:“时康熙
病已殆。。康熙宣诏大臣入宫,半晌无至者。蓦见胤禛立前,大怒,取玉念
珠投之。有顷,康熙即殁。胤禛出告百官,谓奉诏册立,并举念珠为证”。

雍正在登位十三年后,如同许多皇帝一样,以暴死的形式离开了他的宝


座,引发了后人纷坛的推论。

《清史稿》上只是显示雍正由不豫到崩殂中间只隔了一天,也如同许多
皇帝的本纪一样,以简而不明的文字宣告皇帝一生的结束。而许多人从一篇
《鄂尔泰传》中看出了其中的不测和惊险:当日雍正象往常一般视朝,午后
忽然急召鄂尔泰入宫,鄂尔泰是身兼数职的大员:兵部尚书兼署吏部,本身
是大学士,一等伯爵,刚刚在办理苗疆事务时不利,引咎削爵。鄂尔泰急忙
跨马向圆明园奔去,此时外间已经喧传皇帝暴崩。鄂尔泰的坐骑连鞍都未及
放,一路上髀骨部位被磨破,流血不止。入圆明园后,留宿三日夜始出,未
吃一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雍正死于被刺。然而没有更多的佐证。

雍正死于吕四娘的谋刺之说在民间流传甚广,这种传说可以编入历史演
义,但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证据和推论上的严谨性,很难被研究者当作历史
事实看待。

雍正死于食丹又是一说。在寻访术士、寻求不老术方面,雍正继承了各
代先行帝王的遗志。据说宫中有一些由各地选送的炼丹道士,为雍正炼制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