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重振,人们的衣裳就随之改过来了。这是前一段历史的验证。把冠服与国
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是古人常有的思想方法,因此更使冠服制度意义重大了,
也更令人难以索解。

为了使国家永远昌盛、自己的地位永远安稳,后世的君主无不想穿上尧、
舜的冠服,但又不知是什么样子。周成王就问过周公:“舜戴的是什么冠?”
周公回答得很玄妙,但仍未说出舜冠究竟是何种结构。同样的问题由鲁哀公
向孔子提问,孔子答不上来,却说:“舜之为君好生恶杀,任贤授能,您不
问这些却问冠,所以不予回答。”后来鲁哀公又见孔子,注意到孔子穿的衣
服,问:“夫子穿的衣服就是儒服吧?”孔子又答非所问。古人常说,黄帝
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何种衣裳不得而知。

皇帝的服饰,头上的种类有:冕、冠、弁、帻、帽、巾、缨、簪;身上
着衮、袍、中衣、单衣、裘、衫、裳、裤褶等种类,装饰着带、佩;脚上是
舄、靴、履、袜。

冕是皇帝最重要的礼冠。冕的规定形状是前圆后方,前低后高,作俯视
状,前后各有十二旒。早期的冕长六寸、宽六寸,到东汉明帝时更定为长一
尺二寸、宽七寸,成为长方形。东汉冕上呈黑色,里裹朱色,以白玉珠为旒,
悬彩色的组缨。皇帝在戴冕时,要头戴玉簪,还要以黄主纩(黄色的丝棉)
塞耳,以防听到非礼之语。唐代的冕根据不同场合之用分为几种,最大的一
种冕长二尺四寸、宽一尺二寸。宋代初沿唐制,后更定冕统一为长一尺六寸、
宽八寸,顶上是用青罗绘制龙麟图案,里面用红罗绘紫云白鹤。明代又将冕
规定为前圆后方,旒珠用五彩玉。清代皇帝不再戴冕。

冕通常和衮服一起用,合称衮冕,和大裘配用称大裘冕。

衮冕用于祭庙、登基、纳皇后、元旦受贺时穿用。唐代还包括战事遣将
及征还时用。

裘冕,一般在祭天时穿用。东汉用于祭上帝。唐代袭和无旒的冕配用祭
天地。宋代在衮冕和裘冕的用途上大臣们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祭天
在冬季可取裘冕,而祭地在夏季则应服衮冕,有的认为裘不如衮庄重,裘应
罩在衮服里面祭天。

衮服为玄衣帢裳,帢是绛色,即上黑下红。衮服上绣着十二章纹。关于
十二章纹,唐宋规定为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


裳有:藻、粉米、黼、黻。明代规定,上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六章;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十二章纹的意义是:日月星
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雉鸟),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为斧形,取其决断;为亚形或两兽相背
形,取其明辨。清代皇帝的衮服上绣着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围
团,还绣有日、月、万寿篆文及五色云。龙袍上绣金龙九个,十二章纹及五
色云,下幅是八宝和水波纹。

衮冕、裘冕以外,还有次一级的重要礼服用于礼仪场合下穿,唐代规定

有冕、毳冕、绣冕、玄冕。

皇帝最重要的礼服称作祭服,衮冕、裘冕就是祭服,次于祭服的称朝服、
常服和杂服,后三种服基本归为常服,与礼服相对应。

冠通天冠是皇帝冬至受朝贺到平日上朝和燕居时所戴,既用于礼节又用
于平日。不过,皇帝在后宫燕居时多不戴冠,例如汉武帝在内廷头上仅带簪
子与丞相公孙弘谈话。通天冠的形制是高九寸,正面竖立,前面是展筩,顶
部向后倾斜,后有一个铁卷梁。唐宋时冠高一尺,冠上卷梁二十四道,梁宽
一尺。为了更加美观,施以珠翠,用玉、犀簪横贯于冠,后面垂着黑巾(黑
介帻)。

刘邦在民间时,曾用竹皮做过一种冠,自己戴用,称为刘氏冠。即位后,
刘氏冠地位提高。刘邦的后代在祭祀时才用此冠。

唐太宗也发明了一种冠,叫做翼善冠,在朔望(初一、十五)上朝时服
用。

弁弁的形状是长七寸,高四寸,如倒置的杯子,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
尖,如两手相合状。皇帝服用的弁多为鹿皮制成,叫做皮弁。东汉皇帝在辟
雍行大射礼时服用。唐代皇帝在每月初一上朝时戴皮弁,在讲武、出征和阅
兵、大射等活动时戴武弁。明代皮弁蒙上了一层乌纱,前后十二缝每缝缀五
彩玉一颗;武弁为赤色,也缀以五彩玉。

帽帽是由有帻的冠和弁发展来的。曹操时天下凶荒,为节缩开支,他设
计了一种简易的武弁,按照古代皮弁式样,用缣帛制成帢帽。曹操常戴着此
帽召见属下,当时被认为有失威严。后来南朝的皇帝多爱戴这种帽。南朝皇
帝在宴会和私下常服用白色的帢帽,用白帢制成。估计与南方气温较高有关。
流传下来的梁武帝画像中,梁武帝戴的就是白帽。不过在古人观念里,白色
是丧服专用颜色,因而是不祥的,可见南朝皇帝十分开明。

冕、冠戴在头上的功能是笼制头发的,发簪从冠、冕中部穿过。而帽则
覆盖整个头,较为美观,特别是那些中年秃发的皇帝更需要戴帽。王莽当年
为了掩盖秃顶就用帻在头上做了个屋状。所以帽子出现后越来越受欢迎。清
代的皇帝帽子有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三个等次,内分暖帽、凉帽。吉服
冠中的暖帽用海龙、薰貂、紫貂制成;凉帽用玉草、藤竹丝制成,里面是红
纱绸,顶上缀朱纬、衔大珍珠一个。常服冠的顶上是个红绒结。行服冠的暖
帽用黑狐或黑羊皮制成,凉帽顶部是黄色,前缀一珍珠。

下雨时皇帝戴笠状的雨帽,清代叫雨冠。分冬夏两种,冬用的雨帽顶高,
前沿深,夏用的雨帽顶平,前沿敞。两冠都用明黄色,制作材料是里面为缎
子,外面用毡及油绸(冬用)、羽缎(夏用)。

幞头幞头是从北周兴起的,又称折上巾、软裹。折上巾本是北方民族为
便于骑射所戴,北周武帝作为皇帝首先戴幞头,与士庶同样。隋文帝受禅让


登基后,上朝时也戴幞头,与群臣相同。北方战火不断,胡服包括幞头简易
自如,被广大中原士庶所接受,皇帝也未能免俗。其实幞头与汉末流行的巾
有继承性,幞头是用一幅黑巾向后把头发笼住,脑后垂两个巾角,另两个巾
角折上去。唐太宗发明的翼善冠与幞头很相似,后来直接取用了幞头。今人
能够见到的唐太宗像和《步辇图》中的唐太宗,都头戴幞头。

幞头是临时裹上的,可以裹得松一些也可紧一些,形状平或高或前后倾,
随着流行样式而变化。人们在裹幞头前,先在头上加一个巾子,后来在巾子
中包上桐木作的固体形状物,裹上幞头就显得高而整齐。

唐中期以后,皇帝开始把幞头的两个软角变成硬角,两角或圆或阔,用
丝弦为骨,便翘起。唐末兵荒马乱,为了节省裹幞头的时间以应付紧急情况,
宫中改革了幞头的形制和戴法,裹头部分用木制材料包成一团,外层是原来
的黑纱幞中,内层是纸绢做的衬,两角以铜铁为骨。这样的幞头转变为一种
帽子,随戴随摘。

沿五代至宋,皇帝戴的就是两角平直的幞头,角内以桐木作骨。明代皇
帝戴的帽子对宋的形制作了继承和改变,顶部较圆,两角也短而圆在脑后向
上翘,名称叫做翼善冠,颇有返古之意,不过和当年的幞头相去就远了。

袍袍是由先秦两汉的深衣演变来的。古人上衣和下裳分开,上衣下垂部
分遮住裳,留出裳的下幅。深衣则将衣裳连为一体。有了深衣以后,“袍”
的名称便出现了,据说周公抱成王燕居时最早用袍。战国前后深衣颇为流行,
袍则是一直垂到脚面。袍,包也,包裹全身的意思。

袍也有各样的制作材料和颜色。孔子曾说:“穿着敝袍与穿狐貉者站在
一起而不觉羞惭的,那就是子由吧。”汉武帝梦想与神仙往来,命人给他制
作了一件赤霜袍,该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如仙人的衣服一般。传说汉武
帝穿着赤霜袍真与仙人相会了。东汉规定,皇帝戴通天冠时服袍,按照各季
节变换袍的颜色。

南北朝时,袍被规定为皇帝的朝服。晋明帝在位时诏定用朱纱袍作为听
政之服,但未禁止士庶服用各色袍。隋文帝命制作柘黄袍用于听朝,不许士
民服黄袍。唐朝的袍有青、绯、黄、白、黑五种,承接了东汉的五色季节袍,
赤、黄两色为皇帝常用之色。规定除元旦、冬至受贺及大祭祀以外,皇帝均
穿袍服。唐高祖下令禁止士庶用赤、黄两色为衣服及杂饰。黄袍到唐高宗时
上升为皇帝的主要服装,再申不许士庶服黄之令。但唐玄宗常爱服绛纱袍。

唐玄宗曾召李白入宫作乐章(配唱的诗词),李白佯醉不起,玄宗向他
许诺:“赋成乐章,以貂豹锦袍与卿。”李白即刻醒了“酒”,提笔完成任
务。玄宗见李白如此之快完成作品,一时不忍将袍割舍给李白。李白看出玄
宗的心思,一把将袍夺过来,玄宗忽又爽然笑了,答应给他。后来杜甫作诗
赠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自从黄袍成为皇帝的独有服装,“黄袍加身”就显然是登基称帝之义。
这个典故是宋太祖当年和拥立他的将士们创造的。将士们突然把黄袍披在了
赵匡胤身上,赵匡胤先穿上黄袍后当了皇帝。黄的颜色分为浅黄、赫黄、淡
黄等。浅黄袍衫与折上中、九环带、六合靴配用,是唐代皇帝最常穿的一套。
如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就穿这套服饰。宋代沿袭下来,大宴时,皇帝常穿赭
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平日上朝或服以上诸种,也可服红衫

袍、淡黄袍。明代规定大祭祀,大礼仪(元旦、冬至、圣节)用衮冕外,

次者服绛纱袍加通天冠,而盘领窄袖黄袍是常服。


清代皇帝的袍服一般用明黄,祀天时用蓝,朝日时用红,夕月时用白。
春夏时,袍的边缘饰以缎,秋冬则用珍兽皮毛。日常穿的明黄袍因上面绣着
九个龙而称为龙袍,穿龙袍时束带、挂朝珠。龙袍以明黄为主,也有金黄或
杏黄等色。龙袍的九条龙前后身各绣三条,两条绣在肩上,所以从正面与背
面看都是各五条,而第九条绣在衣襟里面,从外面难以看到。龙以外穿插绣
十二章纹和五色云,下端是水脚,水上是山石宝物,即八宝立水,表示一统
山河。

清代高级文武官员允许服用蟒袍,蟒与龙外形上看不出什么区别,仅比
龙少一爪,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如果皇帝赐给大臣五爪龙袍,大臣应挑去
一爪(从绣龙上拆下一爪)作蟒袍穿用。

清代龙袍制作十分复杂,先由北海画舫斋内的如意馆师傅设计图样,皇
帝审定后再交送苏杭内务府织造机构,按设计裁、绣。用料考究,手工精细。

衫、衣古代的内衣叫中单、中衣。直接穿在外面就叫衫了,当年汉王刘
邦与项羽交战时,战酣天热,汗透中单,从此将中单改称汗衫。皇帝的内衣
通常是一日一换,换下来的就不再穿,而讲究节俭的皇帝,常把单衣洗了再
穿。一次唐肃宗在朝堂上,把袖口的内衣翻出,指着对大臣们说:“这件内
衣已经洗过三次了。”大臣们纷纷称赞皇帝俭朴,唯独柳公权不以为然,肃
宗问他为何不称赞,柳公权说:“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穿洗
过的衣服不过是小节。”

明崇祯帝更加俭朴,内衣袖口破了还继续穿,一次在经筵上,破了的内
衣袖口露了出来,崇祯把袖口纳进里面,讲官看到了,进奏:“衣之敝,虽
过于俭,然美德也,何必讳?”

晋简文帝登基时,竟穿着单衣,头戴平巾帻接受皇帝玺绶,看来皇帝破
例的事情也是有的。唐德宗避吐蕃之乱到梁州,时值天热,而将士们未来得
及换下冬衣,德宗体恤士情,上朝时不着衫而着夹衣。将士们闻知后感动得
落泪。

夏天皇帝着衫以为便服,单层的袍子称为袍衫。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
中,坐地弹琴者就是他的自画像,穿着士人常服的襟衫,头戴束发巾子。

清代皇帝的内层汗衣都是由松江织造用三棱布制成的,比较吸汗。外层
的衫子用绢或纱制作。

皇帝的雨衣又称油衣,直至明朝都是用桐油涂在衣上。皇帝出外,侍从
要备上雨衣。唐高宗曾出猎遇雨,穿上油衣后,问:“油衣为什么不漏雨?”
随从的谏议大夫说:“若能加上瓦就不漏了。”意在谏阻皇帝不再游猎。清
代的雨衣非常完备,雨衣之制有六种,雨衣又分两种,以毡、油绸、羽缎制
成,明黄色。

珮、带古代君臣都把佩玉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