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的雨衣非常完备,雨衣之制有六种,雨衣又分两种,以毡、油绸、羽缎制
成,明黄色。

珮、带古代君臣都把佩玉作为服饰的组成部分。珮喻以礼容、昭声、制
容、不变(品行不变)。用彩色的丝织成的阔带子为绶。汉明帝定立皇帝服
大珮之制,珮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后世沿之。唐宋皇帝服礼服时,着白玉
双珮。明代皇帝礼服佩白玉并加饰。清代皇帝以头垂朝珠代替了佩玉。朝珠
共一百零八颗,最贵重的是产于松花江的珍珠,称东珠,在大典礼上佩戴。
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佩戴不同原料制成的朝珠,如祭天时用青金石朝珠;祀地
时用蜜珀;朝日时用珊瑚;夕月时用绿松石。朝珠上的饰物有佛头、纪念、
背云、大小坠。佛头是朝珠正中位于胸前一个大珠子;挂在颈后有一个下垂
的饰物叫背云,背云的下端还有一个葫芦形的佛嘴;纪念是朝珠两侧的三串


小珠,左两串右一串,各有十粒。这些饰物的吉祥意义有多种解释。

带,起着束腰和装饰作用。皇帝所服的带称革带或珮带,一般宽二寸,
用皮子制成。珮,就在带的左右系着。隋唐皇帝常服九环带,带上的饰物叫
做珮,用玉或金银等制成。九环带与赤黄袍衫、幞头配为一套服饰。皇帝日
常服用的带还有很多种,从皇帝赐给大臣的带中可略见一斑,因赐给臣下的
带原是皇帝自己所用:隋文帝赐给杨素万钉宝带;唐玄宗解下自己的红玉带
赐给宁王;唐文宗在盛夏时赐给李训水玉腰带,水玉腰带应是皇帝暑天取凉
所用;唐太宗赐给房玄龄黄银带时充满人情,房玄龄与杜如晦都是太宗的得
力辅臣,杜如晦溘然离世引起太宗极大伤惋,惟恐房玄龄也命不久长。太宗
泫然流涕对房玄龄说:“世人传说黄银是鬼神惧怕的东西,今天将此带赐给
你。”

宋代皇帝服衮冕时,配金龙凤革带;服黄袍时,配玉装红束带;服便装
窄袍时,配通犀金玉环带。明代初期曾一度取消革带,后来发现没有带,佩
物就无法系,只能附在裳的腰间。不久又复用带,礼服配玉革带,便服带用
玉或束带用金、琥珀、通犀为饰。

清代有朝带、吉服带、行带,都用明黄色。其中朝带分两种,一种是大
典礼时服用,十分考究,主要用龙文金圆版四片,饰红监宝石或绿松石,再
衔珍珠等物;一种是祭祀时服用,祀天饰以青金石,祀地饰以黄玉,朝日饰
以珊瑚,夕月饰以白玉。

蔽膝蔽膝是礼服的组成部分,用熟皮制成。呈梯形,颜色随裳色,上绘
山、龙、火图案,明代永乐时规定绘织藻、粉米、黼、黻四章图案。

舄、履、屦、屐、靴以上属皇帝的鞋类。汉代规定皇帝服祭服时穿舄、
朝服穿履、燕服穿屦、出外穿展。舄是一种双层履,履下一层木,又涂上一
层乾蜡以防泥溺。舄的出现很早,传说黄帝死后葬在桥山,其墓无尸只有剑
与舄。汉孝文帝所穿的舄用革制成,叫做革舄。唐宋礼服用赤舄,唐舄加金
饰,宋舄饰金钑花、四神玉鼻。宋代朝服用黑舄,乌皮制成。常服则用白舄,
丝制成。

履是单底鞋。古代庶人用草履,稍富者用丝履,皇帝的履一般用乌皮制
成,唐代皇帝朝服即用乌皮履。唐宣宗为表明对孔子的尊崇,设计了仿孔子
式样的鞋,名鲁风鞵,引起宰相和诸王的兴趣,纷纷仿效,稍改式样,称为
遵王履。明代皇帝燕居服用玄履,上饰朱缘、红缨、黄结。

屦是用麻、葛制成的单底鞋,与履没有式样的不同,只是稍简单些。

展是木底较厚的鞋,下有齿,也可无齿,出门行路可以防滑、耐磨。

靴,本属胡服,引进中原成为军旅用鞋,隋唐皇帝在接受幞头的同时也
接受了靴。隋文帝着六合靴上朝,与贵臣同样,唐代沿之,而六合靴渐为皇
帝专用。宋代几次更定舆服制度,朝服用履还是靴反复多次,其靴用黑革制
成,参用履制,形似增长筒的履,大宴时则服皂文靴。元代皇帝的靴有红罗
靴,用红罗制靴筒,当时民间喜用铜饰靴,皇帝也采用此法以求俭朴。

袜足衣也。袜都有带。周武王罢朝时袜带断了,武王环顾左右,想找一
个可代替袜带的小绳,没能找到。武王的袜子早在他伐纣时就添过麻烦,武
王率军伐纣至商山,袜带松开了,身边的五个人都不肯为他系上,都说:“臣
所以事君,非为系袜。”

袜的作用有时不可思议。汉成帝时皇侄中山王朝见,成帝赐他一同进餐。
中山王吃饱后站起来时,袜带松开了。成帝一直在观察他,见此状,便认为


中山王无能,转而认为定陶王较好。成帝没有儿子,想从皇侄中选一位继承
人,后来选中了定陶王。

与礼服相配一般用赤袜,东汉皇帝着赤袜祭祀山川宗庙以表其赤心。后
世沿之。礼服中的袜比较精致,里外双层,宋朝用罗表缯里与鞋筒相系。唐
代皇帝拜祖陵时服白袜。燕居时皇帝也着白袜,用绢绫等制成。立冬时皇帝
要穿用罗、帛十余层做成的“千重袜”。


二、后妃宫女的衣着

因皇后不同于皇帝有登基、受朝贺、祭天地等大礼活动,她们的绝大部
分时间都用于后宫燕居,所以皇后服装的种类比皇帝少。皇帝的礼服是谒祖
庙和亲蚕礼服。

东汉皇后的礼服是深衣,上呈微红的黑色,下呈黑色。头上饰以假结、
步摇、簪珥。假结是用来使头发耸起的衬物。步摇是一端别在发上别一端垂
悬的金属发饰。珥是耳环,垂以珍珠。东汉皇后行礼时头饰复杂而华丽,难
以详考。

唐代皇后受册、助祭、参加朝会时服祎衣。其衣深青色,上有翠翟(一
种小而鲜艳的鸟)图案。衣领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袖口、衣边用红色的罗
为缘饰。腰服大带,带与衣色相同。蔽膝随裳的颜色,上绘翟为图案,青袜,
舄加金饰,白玉双珮。皇后亲蚕时服鞠衣,用黄罗制成,形制如同祎衣,但
无翚翟图案。平日宴见宾客则服钿钗礼衣,颜色不限。皇后服祎衣时,头上
也要盛妆,插十二支花,两鬓做宽;服日常的钿钗礼衣时,头上只戴钿钗。
宋代皇后礼服略同于唐代。

明代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服礼眼,戴凤冠。其冠的圆框饰以翡翠,
冠上是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十二树,两博鬓上饰十二钿。后又更定
冠上的一龙口衔大珠一颗,冠上有翠盖,冠沿垂珠结,冠上加珠翠云四十片
及繁密的大小珠花,鬓上饰金龙、翠云。礼服一为祎衣,一为翟衣。祎衣深
青色,绘翟,翟为赤质,五色十二等。亚纹领,袖口衣边用红罗为饰。大带
与衣同色并加饰,青袜青舄。翟衣深青色,上织翟纹十二等,间织小轮花。
领、袖口、衣边均为红色。服礼服时配玉革带、绶、玉珮,装饰复杂而精致。

明代皇后的常服,在制度上也规定得十分考究,大致力凤冠,霞帔、玉
带。清代皇后冠服并无严格的礼服与常服之分。皇后有朝冠、吉服冠。朝冠
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朱纬。冠上的饰物为凤、珍珠、猫睛石、金翟。
皇后的朝褂有三种,朝袍有三种,还有龙褂两种,龙袍三种。朝褂为石青色,
绣龙、万福万寿文或八宝平水。朝袍为明黄色,领分冬夏加绿,冬用貂绿或
海龙绿,夏用片金绿,袍上绣龙、五色云和八宝平水。龙褂石青色,龙袍明
黄色。服朝服时挂朝珠之盘,即东珠一盘,珊瑚两盘。

后宫皇后以下各有名分的嫔妃都有规定的服饰等次,她们都属于内官,
在制度上占一席之地。

中国古人十分讲究女性的修饰,“妇人貌不修怖,不见君父。”妇女修
饰容貌之事被提升为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战国策》的作者又说:“士为
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修饰容貌不仅以情感为动机,也被理义所认定
和推动。其实爱美是人特别是女子的天性,也是本能。即使生活在社会底层
的贫困妇女,稍有些钱就要买一包胭脂,而贵族妇女每日对镜梳妆是她们最
乐意的必修课,至于皇宫中的女子,当然是最有条件打扮的。

古人对奇装异服的爱好远远超过今人对他们的估计。上至君主也不乏对
奇装异服的闲情。战国时的君主居然充当过服装潮流的带动者,例如邹君喜
欢冠系长缨,不久,身边的人以及百姓都系上了长缨;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
衣裳,结果全国人都争相服紫,导致紫装涨价,有人想用五件素衣换一件紫
衣而不可得;楚文王喜欢戴獬冠,转眼间楚国上下纷纷效仿。以上事情令君
主们十分为难甚至恼火,他们只愿独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汉唐以来,百姓不


敢再效仿皇帝的服装式样和颜色,但皇帝却禁不住拿来民间的式样自己用,
象朱元璋这样勇略俱全的皇帝也经不住民间异服的诱惑。朱元璋六十四岁时
微行到神乐观,见路上有人头裹网巾,觉得这种式样颇好,第二天他就下令
地方官推行网巾。之后,朱元璋在后宫也享用上了网巾。

女性求美求异的意识更浓。几乎每代都有流行发式和面妆的起落,潮流
的源头多是宫中和京城中。东汉桓帝时,京城洛阳流行愁眉、啼妆、堕马髻、
折腰步、龋齿笑。所谓愁眉即细而弯的眉;啼妆是在下眼睑薄施胭脂,似刚
哭过;堕马髻是发髻倒在一边;折腰步是腿和身体不在一条线上;龋齿笑则
是象牙痛般的笑。这种流行妆起自于当朝外戚梁冀的夫人,后来风行全国。
古代文人对于女子趋从流行妆很注意,他们发现女人们在仿效中还添油加
醋,如城中流行高髻,则四方高一尺;城中流行广眉,则四方眉长半额;城
中流行宽袖,则四方几乎将一疋布全披在身上。妇女们对宫中式样的兴趣极
浓,甚至不加分辨一意仿效,如楚王好细腰,宫女们竟相节食,传播开来,
倾国的妇女都面呈饥色;唐僖宗避难在成都,因为时值非常时期,宫女们为
了紧急应变而简化了髻的打法,只在头顶系根丝,发式与囚徒相似,故称囚
髻,未料到成都的妇女们也随之打上了囚髻。这种流行意识恐怕古今皆同,
没有什么奇怪。


三、宫廷发式花样

宫廷女性的装饰可作古代女子装饰的代表。

中国古代男女的头发都是在头上打髻,不同的是,男子打髻就是束发,
然后要加上冠、帽、巾、帻,而女子很少戴帽,靠髻的式样变换发型种类。
在女性修饰中变化最多的就是发髻了。古代女子很重视发美,发美是美色的
一个显明标志。汉武帝第一次见到歌女卫子夫,就被她的美发吸引住了,“上
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东汉马皇后初入宫时,以绝好的一头秀发
今后宫粉黛一一失色,她的头发多而黑,做四个大髻后仍有余发。同样,陈
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也是以秀发夺人之目的。

宫中后妃以及社会上的贵族妇女喜梳高髻,以示尊贵,而属于宫婢类的
宫女则梳如牛羊之耳般的双髻。高髻在梳妆上比较复杂,如没有别人合作
(后、妃有服侍梳头的宫女)很难梳成。宫中有时规定或限制何种身份的女
子梳何种髻,但髻的式样变化多端也难以归类。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宫中发髻
名称繁多,如无实物便难以想象其形制。

秦始皇诏令皇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又令宫
女在夏天梳黄罗髻;汉高祖令宫人梳奉圣髻;汉武帝令宫人梳二十鬟髻、堕
马髻;汉灵帝令宫女梳瑶台髻;魏文帝令宫人梳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梁武
帝令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隋炀帝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
节晕髻。唐宫中的发髻式样更多,名称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如半翻髻、反绾
髻、乐游髻、双鬟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闹归妆髻等等。上述
各种宫妆发髻应是皇帝们所喜好或者亲自设计、定名的,其中大部分今人无
法知道它们的形状。

从下述灵蛇髻的故事中,令人也许能够领悟到古代女子发髻种类之多的
缘由:魏文帝的甄皇后梳的发髻式样一日一换,据说她每天都见到一条口含
赤珠的绿蛇,绿蛇以盘卷的姿态向她传授髻的各种梳法,因此甄皇后的发髻
每日更新,称为灵蛇髻。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人们仍可据此推测发髻是
可以任意盘结的,只要能够固定在头上。

为了固定头发并显示头发的茂盛,古人发明了假髻,假髻是用别人的头
发或自己以前剪下来的头发,做成需要的形状,衬在打髻者头发里面,做成
耸而不乱的髻。古人对头发的重视过于今人,曾专设髠刑,以剃光头发作为
对犯罪者的处罚。髠下来的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