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赤花双文簟。

梁简文帝萧纲作了一篇答谢定襄侯赠卧簟的诗文:“筠簟多品,筱荡杂
名,校色比奇,独此为贵。自含苍紫,似久暴于柯亭,乍舒黝素,若屡沾于
湖水,三伏余炎,九折成用,便可旅食南馆,高卧此牎。”描述了用了宝囊
侯的卧簟如何惬意。

席也是竹制的。古人席地而坐,就是以席为地,坐在席上,孔子曾说:
“席不正不坐。”汉时皇帝也经常坐在席上,汉文帝和贾谊谈话时,两人都
是席地盘坐,汉文帝凑近一点听,就把席子向前挪动,再坐。唐宋以后,椅
子通用,皇帝便很少坐在席上了,席多做铺床之用。

帝王后妃所用的席子中,恐怕只有汉文帝的莞蒲席最为廉价了。皇帝的
席子至少有文饰和丝缎镶边。战国时燕昭王的席,编(或绘)成云雾麟凤图
案,席上杂错宝饰,散荃芜香。汉代赵合德就有三种绝世之席,一为回风席,
一为椰叶席,一为绿熊席。绿熊席毛长二尺余,人睡在其中,拥毛自蔽,望
之只见绿毛不见人,坐时,毛长没膝,席上熏香,坐此席后,沾上的香气竟
百日不歇。

褥古人的褥铺在床上的为承床褥,垫在座下的为独坐褥。

皇帝的褥子一般用丝中棉为里,外裹绸缎,加缘饰,魏武帝曹操讲求节
俭,褥子只用来取暖,不加缘饰。宋代曾规定,大礼时御座的褥子金裹、装
钉、施珠,宋高宗认为事天以诚为主,不必用珠子饰褥。金缕褥和裘皮褥属


于较奢侈用品。张易之因受宠于武则天,其母也分享富贵,张易之为母亲求
得了牙席、犀簟、鼲貂之褥。

《世说新语》中说,晋孝武帝十三四岁时习性古怪,冬日白天只穿一层
单衣,而夜晚叠数层厚褥睡觉。谢安劝道:“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
热,恐非摄养之术。”孝武帝却说:“夜静宜温。”谢公出门摇头叹气。

枕中国古代民间很早就用杨花、柳絮或其它松软物质作枕。曹魏宫中皇
帝用漆画韦枕,韦是熟牛皮,作为枕的外层。晋代皇太子纳妃聘礼有龙头髻
枕,是指枕的外形,不知内层用的什么材料。从史书上看,古代财富拥有者
们包括皇家爱用宝物作枕,而宝物们如琥珀、玛瑙都是硬物,不知如何消受。
古诗曰“睡爱珊瑚枕上凹”,做成凹形大概可以解决后脑不舒服问题。南朝
宋武帝刘裕北征时,有人献琥珀枕,光色堪丽,刘裕听说琥珀可疗治金疮,
便将琥珀枕粉碎,分给将士们。古代曾出现过水晶枕,夏天用时非常凉爽,
水晶应是水银,有首咏水晶枕的诗“千年积雪万年水,掌上初擎力不胜。南
国旧知何处得,北方寒气此中凝。黄昏转烛萤飞沼,白日搴帘水在簪。蕲簟
蟓琴相对好,裁诗乞与涤烦襟”。唐代皇帝曾用水玉腰带祛暑,不知水晶枕
是否在御用之列。不过传说玄宗年间龟兹进贡了一样奇特的枕,色如玛瑙,
温润如玉,枕之则十洲三岛四海五湖尽在梦中,玄宗将此枕命名为游仙枕。
古人认为磁石可以明目,皇宫中常用磁石制成盆枕,据说此枕可使人年老而
眼不昏花。梁元帝时,太子献上宝枕,元帝作谢辞“泰山之药,既使延龄;
长生之枕,能令益寿。黄金可化,岂直刘向之书;阳燧含火,方得葛洪之说。
况复重安玳瑁,独胜瑰材,方松非匹,称榴未拟”。

被《论语》中说“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寝衣指的就是被。衾,则
是大被。皇家用的被一般为锦被,有彩、丈、绣并饰以珍宝,但也有普通的
被子,宋真宗北巡时,闻某臣病重,赐衾褥令其先归,真宗赐衾褥时说:“此
朕常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涂之寒。”可知宋真宗的这套被子质地很普通。
某些皇帝为表明自己尚俭,常将宝物损弃,例如陈宣帝便将豫州进献的罗纹
锦被当众烧掉。至少在汉代,鸳鸯就已成为被上的图案,赵合德曾赠给姐姐
赵飞燕一件鸳鸯被。五代十图中的后蜀皇帝孟昶有鸳衾,形制特殊,这件锦
被宽有三幅,用一梭织成,被头有三穴,中间的圆穴扣于颔下如同衣服的圆
领样,两侧的穴叠在颈后。孟昶聪悟明敏,这条鸳衾应是他自己设计的。


九、皇家日常用具

杖皇帝手中经常持杖,以帮助行走。并非年老的皇帝需要这样做。皇帝
使用的杖,杖首为龙头状。皇帝也常将御用的手杖赐给亲信大臣。汉武帝有
玉箱杖,魏武帝曹操有银角杖。宋徽宗初即位时,接受了江公望的谏言,将
内苑畜养的珍禽奇兽驱遣走,其中有一只白鹇眷恋此地,徽宗以拄杖挥之,
仍未能赶走。后来徽宗将江公望的谏言刻于杖首。

扇最早的帝王用扇应是舜的五明扇,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
乃作五明扇。宫廷所用的扇为竹、羽、毛、绢制成。西汉皇帝夏用羽扇,冬
用缯扇,不过冬天的扇实在是摆设。竹扇在晋代曾是太子纳妃的聘礼,隋唐
以后竹扇则不多见。羽毛制成的扇为皇帝经常使用之扇。梁简文帝赋白羽扇
诗曰“可怜白羽扇,却暑复来氛。终无顾庶子,谁为一挥军?”。唐以后用
绢、绫、纨制扇较流行,唐太宗曾多次在扇上题字、作诗赐给臣下。

后妃宫女经常使用的扇子叫团扇,又称合欢扇,扇圆如满月,用纱或帛
制成。团扇的形状、颜色以及上绣的花鸟蝴蝶十分惹人喜爱,夏季宫女们手
中离不开团扇。汉成帝的班婕妤最先将团扇入诗,用团扇比喻自己由受宠到
遭冷落的过程:“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
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
绝。”此后,团扇成为多愁善感的文人们抒发伤情的重要题材。

明永乐年间,朝鲜进赠明宫折扇,明成祖见此扇折、展十分方便,甚喜,
称之为撒扇,命工匠仿制。折扇时兴以后,团扇不再独领风骚。清代宫中喜
用的是丰润、杭州生产的折扇,做工精细,图画也很优雅,扇骨六十根至一
百二十根不等,清末宫中摆上了欧洲的电气扇,然而并没有捐弃传统扇子。
宫眷们更喜欢随手的传统扇子,一般初夏用折扇,仲夏用芭蕉扇,盛夏用雕
翎扇,雕翎以叶越少价值越高。宫词有“丰润杭州便面娇,内官舒卷嫩凉招。
殿头电气虽清暑,适手终输五叶雕”。

如意如意作为搔痒用品不知起于何时,如意的梵语为阿那律。南北朝时
期如意在中原成为士大夫们不离手的东西。如意的形状是长柄,柄端呈手指
形或心字形。王恺和石崇斗富时,石崇以铁如意击碎了王恺的珊瑚树。梁武
帝持有金如意和犀如意,有次附马殷钧被永兴公主欺侮,梁武帝把公主召来,
用犀如意打在她的背部,如意立即打碎,武帝犹未解气。梁武帝的犀如意如
此不结实,应是犀镂竹节如意,柄是用竹节做成的。唐代有能够辟暑的犀如
意,不知如何制成,唐文宗曾赐给李训此物。唐玄宗有次背部奇痒,罗公远
折了根竹枝权当玉如意供玄宗急用,而金刚三藏却从袖中取出七金如意献
上。

用珍奇物品制作的如意也是一种玩物,早在三国时,东吴的孙和就持水
晶如意在月下挥舞,如同舞剑。到了清代,如意更成了珍贵的礼物和吉祥物,
制作也更加精巧,其端多呈芝形或云形。手巾、香囊古人常将手巾带在身上,
以备试手用,帝、后、宫女也是如此。《英雄记》中说“尊者前宜各具一手
巾,不宜借人巾用。”西汉时外戚王莽斥出王闳,王闳到王太后前面哭泣,
太后掏出手巾为其拭泪。孙权也曾用手巾为人拭泪。

香囊内中置香料,后妃们常将香囊别在腰上,携带一身香气。香炉梁孝
元帝曾作《香炉铭》:“苏合氤氲,非烟若云。时浓更薄,乍聚还分。火微
难尽,风长易闻。孰云道力,慈悲所熏。”古代宫廷中的香炉主要用来熏衣


服,也是一种欣赏物。早期的香炉象征海中博山,以蒸气飘香,水雾象征海
之四环。后来香炉用以焚香。皇宫中的香炉都用贵金属制成,曹魏宫中供皇
帝用的是纯金香炉,贵人、公主用纯银香炉。明宫中的香炉以黄金为圆炉,
大口细颈巨腹,三足饰以钑花,有盖为蹲龙形,两耳为飞凤。

香团,为被中香炉,冬日放在被中取暖,是由西汉长安巧匠丁缓发明的。
香团外层是金属镂空圆罩,内设机关三层,中部是烧灼的火球,火球可在内
面转动。

暖手、辟寒古代宫中用有暖手的东西常见的是雄黄,雄黄是一种矿物,
桔红色,半透明。宫中将雄黄磨成圆饼状,冬天暖手。明崇祯帝待下人很温
和,某日无气极冷,宦官钱守俊在旁侍立,崇祯问他:“汝寒否?”对答:
“寒。”崇祯将一块暖手赐给他,告诉钱:“合此于掌中以笼袖,则通体俱
暖矣。”

唐宫中有一样奇异的暖杯,青色,有纹如乱丝,杯薄如纸,将酒注入杯
中,便自然沸腾,冒出蒸气。皇帝命将暖杯视为珍品藏于内库。

汉武帝时,异域进贡一种辟寒香丹,冬天在殿内焚之,则暖气发散,室
中升温,从外进来的人都要减衣。唐代交趾国进贡辟寒犀,放入金盘中,就
暖气袭人。不过这些辟寒奇物并不常有也不常用,用火取暖则属常规。秦咸
阳宫冬天用火盆、火炉取暖。到北魏时已有火地,在地面下烧火,通过烟火
道传烟于室外。北京故宫有许多设置火地的宫殿,而坤宁宫则有火炕,连接
锅台。壁衣,紧贴于墙上的厚布,也有一些防寒作用。故宫藏品中的明清手
炉,呈长方体,长二十厘米,宽十二厘米,上有提手,炉中盛炭火散热。

唾壶皇帝使用的唾壶也是用贵金属制成的,金、银唾壶较常见。如曹魏
宫中皇帝规定用纯金唾壶,贵人用纯银唾壶,其他朝代大多如此。如果皇帝
讲求节俭,则用金粉涂饰的唾壶。汉魏时,由侍中掌管皇帝的唾壶,晋孝武
帝时儒臣孔安国为侍中,在孝武帝身边持唾壶奉御,而朝廷之士和他的朋友
们都认为他很荣耀。其实历史上这项工作大多是由宦官担当的。

澡盆中国古代皇室及民间的浴具都是盆,而没有淋浴。盆的材料和制作
当然不同,民间中上人家用铜盆,宫廷中常用金、银盆。澡盆又称澡盘,盛
洗澡水的用具称为澡灌。晋代太子纳妃的聘礼中有两件澡灌。澡灌有提手,
小口巨腹。古人用豆末与药物配制成洗粉,称为藻豆,可以令皮肤光润。

溺器溺器又称为虎子或伏虎。皇帝的虎子汉魏时由侍中执侍,后来改由
宦官负责。皇帝的溺器随时为皇帝服务,外出时也随行。皇帝溺器也身价不
凡,西汉的虎子用玉制成,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的七宝溺器更是价值连城。而
宋仁宗用漆器作虎子,难能俭朴。镜古人将铜磨制成镜,镜又称为鉴。皇帝
日常用的镜子边长一尺余,镜框杂饰以金。后妃们则有稍大些的穿衣镜。唐
玄宗曾对镜自怜,发现自己一天天消瘦,当时韩休在相位,对皇帝很不客气,
有人趁机请玄宗贬斥韩休,玄宗说:“吾虽瘠天下肥矣。”这种褒奖真正难
得。

魏宫中始出现带支架的镜台,供梳妆用。晋时已能够制造一人高的大镜,
晋宫仁寿殿前摆着一张高五尺余,宽三尺二寸的大镜,清莹耀目。武则天建
议高宗造镜殿,镜殿四壁皆树大镜,室内光线闪亮。大臣刘仁轨进殿奏事,
见殿内坐着好几个同样的皇帝,吃惊不小,于是进谏:“天无二日,民无二
王,适四座有数天子不祥。”高宗命将四大镜撤去。


十、皇室御厨

古代君主的膳食及其烹饪从来就是一件不可苟且的事。在世界范围内也
只有中国宫廷把吃饭搞得那样大张旗鼓,有众多苛繁的讲求。在“民以食为
天”的中国古代,如果全国的百姓都有饭吃就是太平盛世了。最基础的事务
也就是最重要的事物,所以帝王们不能不讲究饮食。“王者食所以有乐何?
食天下之太平富积之饶也。”如果天下饥荒,饿殍满路,帝王就应当有撤馔
之举,以显示与天下同心、体谅民情。

先秦时,君主的厨师已经列为职官。宰,原本是君主的厨师,后来才成
为最重要的辅臣,例如伊尹就是商汤的宰,司马迁说,伊尹扛着鼎,端着俎,
用美味令商汤心悦,然后向汤传述王道。从伊尹与商汤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伊尹确实是一位高明的厨师,他对汤说:“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
臭恶犹美,皆有所以。风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之材,九沸九变。火之为
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
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