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麻雀戏是由明代的马吊戏发展而来。麻雀戏起于宁波沿海一带,后风行
各省,最终传入京师和宫廷。史称:肃亲王善耆,贝子载振皆以叉麻雀为自
豪。清末统治中国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极好纸牌戏。史称:孝钦后
尝召集诸王福晋、格格博打麻雀戏。慈禧晚年时,静坐深宫无事,常以麻雀
戏为乐:奕劻遣两女入侍慈禧太后,每日挟金数千和太后博戏。

清宫的《水浒》人物纸牌,每套一百二十张,每张上绘人物图像,上方、
下方标有万万贯、千万贯等字样。晚清时,西洋扑克牌传入清宫,宫人们又
多了一种新的纸牌花样。


第十章宫中游乐活动


一、百戏纷呈的游乐场景

中国古代的百戏包罗万象,内容极为庞杂,包括歌舞、杂技、角力、幻
术等等。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百戏的一些科目产生。中国权威
性的古书《庄子》《列子》《国语》《史记》等都曾记载了在春秋、战国时
期就有侏儒抉卢、优倡侏儒为戏、弄七剑、弄丸等。但这个时期只是百戏的
形成时期,而且这时的技艺还是初始的摸索阶段,还没有臻于成熟,还没有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百戏的初具规模大约是在秦汉时期,尤其是到了
汉代,基本上自成体系。

汉时的百戏称为角抵戏、角抵奇戏,简称角抵。角抵戏来源于战国时期,
史称秦武王作角抵。《汉武故事》中说:未央庭设角抵戏者,六国所造也。
秦统一中国以后,角抵戏的范围有所扩大,包括角力、角技艺、射御。角抵
戏发展到了汉代,内容范围上进一步扩大,实际上相当于后世所称的百戏。
汉代经过上百年的休养生息,发展到中期以后,百戏便十分繁盛。民间以百
戏戏倡舞象和倡优奇变之乐招待客人,以示隆重,甚至于在丧葬白事时也要
有歌舞俳优、连笑伎戏的演出。

汉代的帝王们对于百戏很热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就是一个热心百
戏的戏迷。史称元封三年春日,武帝在宫中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的臣民百姓
皆热热闹闹地前来观看。元封六年夏日,武帝又在上林苑平乐馆中举行盛大
的角抵戏,京师臣民观赏游览,络绎不绝。汉代的帝王们不仅在宫中作角抵
戏让臣民观看以示君民同乐,还将百戏用以招待各部落首领和外国使节。百
戏出现在外交场合,可见百戏在汉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很高,备受尊
重。

纪传体史书《汉书》记载说:汉武帝时,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
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巴俞即指巴俞舞。
海中砀极是一种乐曲名。都卢就是缘竿、爬竿戏。漫衍鱼龙是汉时假形戏曲。
汉武帝一次巡狩时,曾在巡狩地接见了外国客人,武帝赐赏了珍贵的礼品,
又吩咐演出角抵戏,出奇戏诸怪物,令客人惊叹不已。

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和东汉顺帝刘保都喜好百戏,并曾以百戏隆
重地招待外国客人。百戏沸沸扬扬地在宫中和京师流行,引起了一些恪守中
庸、反对炫耀和侈糜的儒生士子的忧虑。昭帝用百戏招待外国客人时,就曾
有一些贤良文学之士对此提出非议:今乃以玩好不用之器,奇虫不畜之兽,
角抵诸戏,炫耀之物陈夸之,殆与周公之待远方殊。贤良儒士们追慕周公,
以周公的平易待客来说服夸富争胜的汉代皇帝,但这些意见并不为帝王们所
重视。

角抵戏就其狭义意义上讲是指角力一类的活动。角力、摔跤这种游戏起
码在战国时期即有。古代宫廷宴会和招待客人等活动中都要有角力一类的表
演助兴。民间富裕人家的节宴也要请角力士来表演。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秦
墓中出土了一件木篦,木篦上部弧形背面上有一幅角抵的彩色漆画,画面极
其生动;画上有三个男子,都是上身赤裸,下穿短裤,腰间系带,足穿翘头
鞋:右边两人正角抵竞胜,紧张热烈,左边一人平伸双手,密切注视,显然
是角抵裁判;画面的上部还垂挂着一条飘带,可见这场赛事是在帷幕内进行。

百戏在中国古代除了指角抵戏以外,还包括履索、缘竿、弄丸、使剑、
扛鼎、转石、冲狭、燕濯等。履索就是高絙、绳技。学者张衡在《西京赋》


中说:走索上而相逢。李尤《平乐观赋》称:阮高履索,踊跃旋舞。这就是
文人学者关于履索的描述。后汉时,正旦节日,天子要登临德阳殿接受百官
的朝贺,受朝后,便有履索的精彩表演:用两根大丝绳系住两柱头,两柱相
去数丈,一对倡女对舞,行走于绳上,相逢时切肩而过,没有倾斜、下坠,
十分惊险。沂南汉墓出土的石刻绳技图就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的履索技艺,图
上所展示的比上述《晋书》中的记载更为惊险;绳上行走三人,一个倒立而
行,绳下仰植四把寒光四射的刀剑。这可真是如临深渊,如履刀山。

缘竿又称为都卢、都卢寻橦。秦汉时的缘竿活动是从战国时的扶卢技术
发展而来。缘竿、扶卢都是在竖立的长橦或竹竿上由体轻善缘者在橦竿上做
各种惊险的表演。橦或竿可以竖在地上,也可以放在车上,或顶在一人的额
上。额上缘橦、缘竿又称为戴竿。车上表演的缘竿则称为戏车。沂南东汉石
刻上的戴竿图清晰地再现了汉代的缘竿活动:图上一个身材魁梧健壮的男子
额上顶一个长橦;长橦上又有一根横木,横木左端一个小孩表演跟卦倒绝,
横木右端一个小孩表演虬萦龙蟠,长橦顶端又有一个小孩表演旋腹。这幅东
汉的戴竿图真可谓惊险绝伦。这种游戏自汉后便进一步发展。傅玄写有《正
都赋》,生动的描述了晋时的缘竿活动。宋时的缘竿长度一般在三丈以上。
宋仁宗有一次观赏百戏,一位缘竿艺人从竿上坠地,碎首身亡。仁宗恻然心
动,诏令此后橦竿长度减去三分之一。于是,宋以后宫中的缘竿都不超过两
丈,比民间的缘竿要短。

唐玄宗时,教坊艺人王大娘以长于戴竿著称。王大娘在百尺竿头安设海
中三神山的瀛洲、方丈木山,教坊小儿手持绛节,出入山中,歌声不辍。有
一次,王大娘在宫中御前表演这一精彩的绝技,恰逢十岁的神童刘晏奉召在
此观看。刘晏正坐在杨贵妃的膝上,和玄宋、嫔御们正一同观赏,一时兴奋
异常的杨贵妃命刘晏即兴作诗,吟咏王大娘的竿技。刘晏出口成诗: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唐敬宗时,宫中又有一位缘竿高手的女艺人石火胡。石火胡是幽州人,
长于戴竿,有养女五人能在竿上做各种惊险的动作,观者无不惊骇。石火胡
是在为敬宗祝寿时在御前作精彩的表演,她的五个养女都才八、九岁。百尺
竿头,张五条弓弦,五女各居一条弦上,身穿五色彩衣的五女在弦上执朝持
戈,随《破阵乐》曲的节律展开舞姿,俯仰起合,左右飘移,翻飞起舞,如
同五只彩蝶。这等惊险的舞技之下石火胡依旧稳如泰山,保持着平衡,真是
令人难以置信。

石火胡母女在御前表演的另一个惊险节目更是令人心怯目眩:她将十张
床子层层重叠,最大的床子边长仅一尺有余,石火胡稳稳地立在床顶,诸女
攀缘而上,每人手持五彩小旗,在上手足齐举,应节而动,口唱动人的《浑
脱曲》,歌声抑扬清越,神态从容。石火胡惊险绝伦的表演获得了巨大的成
功,敬宗惊叹之余,厚赏了她们母女。后来,唐文宗即位,认为这项技艺险
而伤神,不让继续表演。此后,石火胡母女便没有再在宫中施展这种绝技。

缘竿筋斗也是唐代宫中的一项表演绝技。唐玄宗时,有位筋斗绝伦的教
坊小儿,而他的教练正是唐玄宗。玄宗想使这位高徒精彩的表演出人意料,
命他在宫中秘密操练,集会演艺时夹杂在内伎之中,突然缘长竿噌噌而上,
直到竿头,一个潇洒自如的空中倒立,忽地松开握竿的双手,然后垂手抱竿,
在空中连翻筋斗而下。这一险象环生的动作在转瞬间完成,惊得在场的人目


瞪口呆,连艺人们都难以置信。惊诧惊愕之余,人们回过神来,丢下手中的
器械,兜圈乱跑,山呼万岁。一同观赏的百官也纷纷上前拜贺。玄宗无限得
意,这才派中使宣旨:此伎尤难,近方教成。

弄丸使剑之戏源自战国,发展到汉代以后,又增加了不少花样。通常的
玩法是:将数丸或数把短剑飞往空中,以手递抛递接,循环不绝。有的技艺
高超的艺人丸、剑并用,抛得如流星追月。丸、剑之戏中最精彩的是飞丸跳
剑和飞剑跳丸。安村、沂南汉墓石刻中都有飞剑跳丸的生动描绘。沂南汉墓
中的一块画像石上,一个人两手抛接四剑,同时又有五丸在身后跳跃,似乎
是用双脚在控制五丸。安村的石雕上艺人是弄三剑八九,也是手脚并用。

转石、扛鼎同样是古代百戏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张衡在《西京赋》中称:

复转重阁,转石成雷,噼砺激而增响,磅


象乎天威。这是描写转石戏的

音响天威。出土的汉百戏画像石中流存有汉代转石戏的形象:图中一个大力
士赤膊身体,跑动着将五个大石滚转动起来,石滚发出隆隆的声音。扛鼎又
叫鼎力、举鼎。战国时,秦武王就喜好扛鼎运动,大力士乌获因常同武王一
起举鼎,极得武王的看重,并委以高官。秦武王时,有不少大力士因扛鼎而
一步登天。秦汉时期,乌获扛鼎成了扛鼎戏的别称,这一描述也见于《西京
赋》。

冲狭相当于透剑门和钻刀圈。唐学者李善说,冲狭是卷簟席以矛插其中,
使伎儿以身投,从中过。张衡在《西京赋》中描述为:冲狭燕濯,胸突铦锋。
燕濯是一种跪式的鱼跃动作,身体轻盈自如的从水面跃过,如同燕浴一般,
故称燕濯。唐李善描述燕濯:以盘水置前,伎坐其后,跃身张手跳前,以足
偶节逾水,复却坐,如燕之浴也。

北宋东京每年在正月十五这一日,皇宫大内前的御街廊沿下都要举行盛
大的百戏活动,所谓奇术异能,麟麟相切。这一日的百戏包括击丸、踏索、
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歌吞食铁剑、小健儿喷吐五色水旋浇泥丸子和
各式各样的杂耍绝技,如鱼跳刀门,猴呈百戏,追呼蝼蚁,沙书地谜,使唤
蜂蝶,真是花样百出,美不胜收。清代宫中的小太监们也学习一些杂耍节目,
称为玩艺。清宫中表演玩艺,种类也很多,包括杠子、秧歌、大鼓、跳狮子、
童子棍、耍钢叉、说相声、变戏法、高丽筋斗、设法取水等。

百戏中的魔术幻法也时常进入宫廷,出现在御前。但中国很少有皇帝喜
欢戏法、魔术这一类的技艺,因为这类技艺太险、太神奇、太可怕,属于历
来被鄙薄的奇技淫巧一类,中国的宫廷中因而始终没有过专职的魔术艺人,
东汉时,西南禅国进献幻术师,幻术师在元旦皇帝朝见群臣的盛会上曾表演
吐火、支解自身和取下自己的人头换上牛头马首。这场表演以后,谨守礼法
的儒士大臣们当然不乐意,纷纷文章进谏此事,隆重热烈的一场元会结果却
招致政议汹汹。唐代的时候,大量身怀绝技的印度魔术师来华献艺,但被宫
中拒之门外,这些人便行走于京师,在民间卖艺。唐高宗为此又发布了一道
禁幻戏诏,严厉谴责:如闻在外有婆罗门胡等,每于戏处,乃将剑刺肚,以
刀割舌,幻惑百姓,极非道理,宜并发遣还蕃,勿令久住,仍约束边州,若
更有此色,并不须遣入朝。魔法幻术自汉以后就没有再进入皇宫。

百戏中影响最大也最受中国宫廷尊重和偏爱的是宫廷乐舞。中国宫廷乐
舞分为礼仪性的和娱乐性的两类,音乐因而有雅乐、燕乐之分,和乐相配的
舞也是如此。礼仪性的乐舞在朝廷、宫中的重大仪式时使用,主要用于祭祀。
娱乐性的乐舞则用于宫廷宴会。燕乐歌舞就是百戏的范围。


汉武帝时,汉宫中的著名燕乐歌舞是鱼龙漫延,该戏熔歌舞、杂技、魔
术于一炉,内容浪漫而神奇。鱼龙是由人装扮的一种怪兽,先在殿廷四周游
戏,然后跃入殿前的水池中,化作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在雾中再
化成黄龙八丈,跳出水池,游逛戏耍于殿廷,龙体上水珠闪烁,和日光辉映,
威风凛凛。这个节目传自西域,宫中奉为奇珍,举凡节庆仪式等重大活动,
都要表演。流传到隋时,改名为黄龙变。

鱼龙漫延又称鱼龙曼衍,这实际上是一种假形戏舞。这一类节目除了鱼
戏以外,还有龙戏、虎戏、龟戏、豹戏、熊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