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告成。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时期内廷供奉所画的《冰嬉图》,冰嬉者都是
一身戎装,做各种项目的精彩表演。图中成单行沿一米宽的冰道做滑行表演
的队员,前后距离相等;他们千姿百态,各展雄风,包括凤凰展翅、果老骑
驴、燕子戏水、金鸡独立等;悬挂天球的地方,设有旗门三座,高高悬挂着
彩穗的天球,队员们在滑行中张弓射球;图中还有身背彩旗的队员,握幡前
行。

冰嬉活动中还有冰上蹴鞠,简称冰球。冰球活动时,每队由数十人组成,
选出统领,分位站立,用革做球,抛于空中,待球快落地时,群起扑球争逐,
以得球者为胜;或是此队人得球时,彼队人飞起一脚,踢得老远,两队欢腾
追逐,以便捷勇敢的为能。京师中的将士们往往以冰球活动习武。

高坡滑冰是又一项冰上活动,称打滑挞。清宫中冬月玩打滑挞,先汲水
浇池,做成冰山,高约三、四丈、莹滑无比。勇健的冰滑手脚带着毛猪皮履,
从冰山上向下飞驰,猪皮履使滑行速度更佳,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
后不扑倒者为胜。

冰上表演各种杂戏也是热闹的冰嬉活动之一,而且使冰上活动更加燎人
眼目,丰富多彩。冰上的杂戏活动包罗万象,主要的舞狮、舞龙、弹弓、旱
船等常见项目。表演人一身劲装,脚蹬冰鞋,在滑行中演出各种精彩的技艺,
无不令人叫绝。清宫帝、后每年常去圆明园福海看太平灯,就是冰上的舞龙、
舞狮活动,称为舞龙灯。

冰床流行于明代宫中,到清时,宫中依旧流行。清代文人墨客有咏酒冰
床的诗文。文昭在《京师竹枝词》中称:城下长河冻已坚,冰床仍着缆绳牵;
浑如倒拽飞鸢去,稳便江南鸭嘴船。清高宗乾隆皇帝就有一座特制的冰床,
供他在太液池上冬日时乘坐滑行,观赏银装素裹、苍茫浩渺的雪景。清乾隆
皇帝冬季时常在西苑大液他举行冰嬉活动,分队争球,以决胜负。乾隆二十
五年,乾隆坐冰床前往琼华岛上的悦心殿,观看冰嬉。乾隆为此写有《坐冰
床至悦心殿》诗:

筠冲赐宴有余闲,琼岛韶光暖镜间:

尚可翠鸾轻舵试,徐过玉一桥弯。

冻酥岸觉看波漾,春到物知听雁还;
今日悦心真恰当,窗凭积素慰开颜。
清宫御林军中的健锐营专有一种溜冰部队,编制为一千六百人。清仁宗

嘉庆时期,这一溜冰部队隶属于精捷营,编制缩减为五百人。冰嬉活动在清
代京师和民间也广泛盛行,包括冰球、冰床、跑冰等各种活动。《燕台口号
一百首》有这样一首诗:

河头冻合坐冰床,偷得舟行陆地方;
更有抛球人夺彩,一双飞鸟欲生芒。



五、中国帝王与足球

蹴鞠又叫蹋鞠,可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的足球。如果论发源之古老和流传
之长久并历数千年长盛不衰,恐怕没有哪一项活动能比得上蹴鞠。西汉学者
刘向记述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黄帝是传说中中原
各族的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少典的儿子,距今约五千余年。
黄帝时期没有文字,黄帝蹴鞠也就靠历代口耳相传,沿袭下来。黄帝当年游
牧的地区在今陕西、山西一带。近年在这一地区考古发掘出了很多磨制光滑
的石球,这恐怕就是当时创造的简单的踢石球球具,供游戏和训练武士时使
用。

中国最早记载足球活动的古书是《战国策》。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苏秦
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出众的才华做上了赵相,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主张联
齐抗秦。苏秦对齐宣王说:齐是一个广大的国度,有土地二千余里,军队数
十万,仅临淄一城,就有七万户之众;国家富裕,人民殷实,人皆喜吹竽弹
琴、斗鸡走狗、六博航鞠为乐;象齐这样富庶的国家,怎么能俯首贴耳,听
命于秦?这说明齐地广泛存在六博、蹴鞠活动。

《西京杂记》记载说,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原是楚国沛县丰邑的
一个庶民。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把刘太公和刘媪夫妇接到京师长安,住进了
宽敞、舒适、富丽堂皇的未央宫。刘太公夫妇在宫中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
缎,住豪华的宫室,看燕乐歌舞,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出身微贱的刘
太公却享受不了这些,终日闷闷不乐。刘邦得讯以后,十分奇怪,派亲信前
去寻问缘由?原来,刘太公发迹前生活在下层,每天和贩夫走卒、屠户牛信
为伍,日常玩的就是斗鸡、走狗、博戏、蹴鞠。到了未央宫,就像关进了笼
子,没有了过去的老朋友,又不能斗鸡、蹴鞠,如何能快活?于是,刘邦下
一道旨,在长安城东百里的地方,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
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到这里,刘太公夫妇也住了进去。从此,太公又与
故人斗鸡、蹴鞠,开心游乐。

蹴鞠在汉代已经广泛流传,尤其是皇亲贵戚、达官仕宦非常喜爱。学者
桓宽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一般庶民也是康庄
驰逐,穷巷蹋鞠。蹴鞠活动最盛的当然要数宫中。汉武帝经常在宫中举行斗
鸡、蹴鞠比赛,称为鸡鞠之会。汉武帝的男宠董贤家中,还专门养有长于踢
球的鞠客。蹴鞠在汉代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于它舒筋动骨,能增强体力
和耐力,军队中也将这一活动视为上乘的训练项目。

汉学者刘歆在《七略》中说: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上,
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玄学大师何晏也说:蹴鞠将以行令,岂唯娱情。
汉代学者还写有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著,也
是世界上第一部体育著作。汉代时期,兵部包容甚广,兵类书籍主要有四个
方面:战略战术权谋类;军事训练技巧类;阴阳成败阴阳类;军事指挥形势
类。《蹴鞠二十五篇》被列入《汉书·艺文志》中兵书技巧类。唐学者司马
贞说:《蹴鞠二十五篇》有《域说篇》。域说指的就是球门规格。

东汉学者李尤写有《鞠城铭》。鞠城就是球场。汉代的足球场很有讲究:
球门是一座小型建筑,像个小房子;正面有看台,有台阶;球场四周围有矮
墙。鞠城铭是刻在鞠城墙上的铭文,全文共十二句,意思是:圆球方场,仿
自阴阳,天圆地方;球场两边各有六门;一队十二人上场;比赛竞胜时,裁


判长和副裁判要执行规章,不怀私心,不论亲疏;完全公平合理,谁也无怨;
球赛尚且如此,执政更应这样。《鞠城铭》文字不多,仅十二句,但涉及了
蹴鞠竞赛的各个方面,包括场地、球具、领队、裁判、规则、队员等。

《汉书·外戚传》中谈到了吕后残害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时,曾提到鞠域。
学者颜师古注解说:如蹴鞠之域,谓窟室也。《汉书》又记载说:汉武帝游
观三辅离宫馆时,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楼,每有所感,即
命枚泉作赋,以为游乐助兴。汉武帝、汉成帝是汉代皇帝中较迷恋蹴鞠活动
的两个。《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说:汉武帝平定西域,得胡人中善于蹴鞠的
人,尽衔其便捷跳跃,武帝好而为之。《西京杂记》称:汉成帝好蹴鞠;群
臣忧心忡忡,认为蹴鞠有劳圣体,纷纷进谏,称非至尊所宜,劝成帝改行别
的娱乐。魏武帝曹操也好蹴鞠,随侍他左右的孔桂就是一位蹴鞠高手。

唐代学者颜师古说:鞠是用皮做成的,中间塞以毛发,成为圆球,用脚
蹴蹋为戏。唐代以后,鞠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鞠囊内不再充以实物,而是用
动物的尿泡为里,吹满气,鼓涨后再封住。这种球球体轻巧,富于弹性。从
总体上看,唐代的足球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球囊内充塞毛发改为放进一个动
物尿泡,嘘气吹成气球;一是把由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
的圆形球壳。

唐时由于球体有重大的改进,蹴鞠上进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球体轻盈
活泼,可以踢高,因此,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
度球。踢球方面,汉是直接由两队对抗,所谓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唐代则
是分队比赛,中间隔一个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为胜。唐代宫
中流行的蹴鞠游戏有白打、官场等术语,两人对蹋称为白打,三人角踢称为
官场。王建宫词即有: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唐代由于球体变轻了,弹性极好的球不用过分激烈的竞争奔跑,于是,
女子喜好足球的越来越多,以至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女子足球。唐代女子蹴鞠
不用球门,而是以蹋高、蹋出各种花样为能事。两人对踢的白打就是其中的
一种。唐代诗人王维曾在《寒食城东即事》诗中描述过蹴鞠:蹴鞠屡过飞鸟
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诗人中有诗史之称的杜甫也在《清明》诗中称:十年
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唐代女子不仅喜好足球,而且踢球技术十分高超。唐学者康骈曾对唐代
女子蹴鞠作过精彩生动的描述:京兆府一位小吏名叫王超,有一天,王超路
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目睹了女子踢球的一幕:当时,正是春雨初霁,有一
位三鬟的女子,年约十七、八岁,衣衫褴褛,穿一双木屐,站在道侧槐树下;
刚好军中少年在鞠场蹴鞠,一球飞来,少女飞起一脚,蹋高数丈;少女惊人
的表演,令人喷舌,观者渐众。

蹴鞠最为鼎盛的时期是宋代。宋代宫廷中经常举行蹴鞠比赛:围地为球
场,分两队竟胜负。汉代的球场称鞠域,设立球门,以蹋入球门决定胜负。
唐时采用球场两端设立球门。宋时由于蹴鞠趋于激烈,而且直接对抗,于是,
改为在球场中央竖立球门,两队分别称左、右军,在球门两侧进行间接性对
抗。孟元志在《东京梦华录》中说:立在球场中央的球门,高约三丈许,扎
彩结络,留门,尺许;参加竞赛的左、右军各十余人,其中一人为球头,二
人为次球头,球员中包括跷头、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各一人,散立
六至十人。双方各穿统一的服饰,以好辨认;比赛时,球头均头戴长脚幞头,
余则戴卷脚幞头;左军身穿红锦袄,右军身穿青锦袄。南宋时,球员各为十


二至十六人。元时,左、右军分别着红、绿色锦袄。

宋代宫廷中设有专门的蹴鞠球队。每队队员经常竞技,比出优劣,按技
术高低分为球头、次球头和一般队员;球门则称为风流眼,悬在三丈多高的
去处。宋代的蹴鞠和现代足球所不同的是,那时的赛场上没有两队争球的激
烈场面,而是左、右队轮流上场,队员把球传给次球头,次球头再把球传给
球头,由球头飞脚射门,射门不中的则下场,换上另一队上场。几番轮赛,
最后计算得分。

宋代蹴鞠除了设球门的以外,还有不设球门的活动,包括分班、不分班
两种。不分班有一人场至十人场的十种踢法。一入场比赛时,参加的人逐一
轮流表演,称为井轮。表演时,除用足踢以外,头、肩、臀、胸、腹、膝等
都可以使用。使球高起落下的,称为飞弄;使球在身上缠绕起伏的,称为滚
弄。飞弄的球越高越难承接,有的高及半塔。滚弄的球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甚至绕身滚荡不坠。一人场比赛以表演花样的多少来决定胜负。二人场是二
人对踢,称为打二。其它类推。

宋代皇帝对于蹴鞠的爱好是宋代蹴鞠繁荣昌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宋代皇
帝中,宋太祖赵匡胤开蹴鞠风气之先。元代钱选作《宋太祖蹴鞠图》,生动
地描述了宋太祖赵匡胤和大臣赵灵、赵普等人踢球的情景。北宋有两位宰相
以长于蹴鞠驰名:一个是以踢尽天下球自诩的宰相李邦彦;一个是因球艺高
超而青云直上的宰相高俅。

高俅在作家施耐庵《水浒全传》中是一个踢球发迹而官至太尉的蹴鞠高
手。施耐庵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故事情节上作了艺术加工,但蹴鞠的规模和风
靡程度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北宋时,确实有一位圆社高俅,也确实是因为
陪侍宋徽宗,因踢一脚好球而倍受赏识,进而被超拔提升为殿前都指挥使。
高俅因一脚球技而发迹仕途,可见宋时朝野对于蹴鞠极其喜好。上之所欲,
下必甚焉,只有皇帝和官僚们过分痴爱,才会造就出一代蹴鞠高手,争奇斗
胜。

宋代宫廷宴会时,一般都有蹴鞠表演,以助酒兴。宋代礼仪规定,朝廷
较大的喜庆节宴,在喝到第六杯酒后,足球高手便要上场表演球艺,有的时
候则是边进行酒宴,边观看蹴鞠比赛。王公大臣们也都是陪皇帝在殿前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