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大的喜庆节宴,在喝到第六杯酒后,足球高手便要上场表演球艺,有的时
候则是边进行酒宴,边观看蹴鞠比赛。王公大臣们也都是陪皇帝在殿前观赏
表演。比赛这样进行:左、右军双方队员入场时,乐队奏乐,先由球门左边
的一队发球先踢,队员们互相传递,适时再传与球头,球头以大肷即拉开腿
用力将球踢射入门;球入球门便得一筹;球未入门则由对方队员如法上场传
递进攻。如此反复,几番较量,以得筹多寡决定胜负。优胜者得锦彩、银碗
等奖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蹴鞠高手如云,仅参加皇宫宴会表演的高
手,见于记载的著名人物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市井中的蹴鞠高手
包括张明、蔡润、小孙、范老儿、黄如意等。宋代由于蹴鞠的被看重和繁荣,
因而有一些专以球技为生的踢球艺人。学者刘邠在《中山诗话》中记述了一
个高俅式的蹴鞠高手柳三复。柳三复是个穷秀才,却踢得一脚好球;他文墨
不大通,人道、官道因而也不畅达,每次铨选,总没有他;他知道宰相丁渭
喜好踢球,便走这一门径,但又苦于没有钱财贿赂丁渭的手下,没有他们,
又如何见得了丁渭?于是,三复天天守候丁渭家的球场墙外;这一天,丁渭
踢的球飞出了墙外,三复捡到了,喜滋滋地抱了球,送呈丁渭,门卫见这样,
只好让他进去;三复见到丁渭后,把手中的球抛向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
肩、背、头顶球,而球一直未曾落在地上;丁渭看了这一表演,喜出望外,


不禁大笑,当即赏了他一个小官。

宋代宫廷中踢球的花样极多,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花
样动作共有几百种。《水浒全传》中写高俅陪徽宗赵佶踢球,使了一个鸳鸯
拐。这鸳鸯拐便是一个花样动作,是用左右外脚踝踢球。高俅给徽宗表演球
技时,使尽了浑身的解数,令徽宗眼花缭乱:球似膘胶一样,任意在身上来
回滚动,听从使唤,并使出头、肩、背、胸、臀、腿、脚等不同的套数,以
至使球终日不坠。

宋代制球的技术又高于唐代,球壳由唐时的八片尖皮发展为由十二片香
皮砌成,用材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球体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宋代的球
正重十二两,弹性极好,也十分美观。宋代手工作坊能做出四十多个不同品
种的足球,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南宋时出现了大量的蹴鞠组织,
包括齐云社、圆社之类。古代史书《事林广记》中有一首《满庭芳》词,描
述了宋代蹴鞠盛事:

若论风流,无过圆社。拐肷蹬蹑齐全,门庭富贵,曾到御帘前。灌口二
郎为首,赵皇风流上下传,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

花前并月,全身绣带,偷侧双肩。更高而不远,一搭打秋千。球落处,
圆光肷,拐双佩剑,侧蹑相连,高人处翻身结伴,天下总呼圆。

明代政治稳定以后,经济日益发展,物质产品极大的丰富,明代的各种
球戏活动广泛流传,在盛行规模上因而不亚于宋代。明代学者黄一正辑《事
物绀珠》,始将历来统称为蹴鞠、蹋鞠的足球分为二类:踢鞠、蹴球、打球。
打球又包括击球、捶丸两类。这是明代最为流行的球戏活动。

明代的踢鞠十分风行,其踢鞠规则和宋、元时不设球门的蹴鞠游戏基本
相同。元代以前,中国还没有关于男女对踢足球的文字记载,到了元时,词
曲大家关汉卿等人在散曲中记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元代男女蹴鞠,不
是出于游戏和刺激,而是为了谋生,尤其是元时的女子蹴鞠,是作为一种技
艺供人欣赏。元代蹴鞠表演是在宴会上进行,以增酒兴。诗人萨都刺在《妓
女蹴鞠》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占场儿陪伴了
英豪的美女,都是秦楼巷里的绝色蝉娟。若道是成就了洞房惜玉怜香愿,六
片儿香皮做姻眷。很显然,六片儿香皮是指足球。由此可见,元代女子蹴鞠
不过是妓女娱客助兴的一种手段,但可见出几乎市井炊烟之处便有足球活
动,尽管这个时期的足球健身娱性的功能缩小了,渐渐走向陪伴着放荡和淫
乐。

元末拥兵三吴、手握重兵的吴王张士诚,其弟张士信就沉迷于三种游乐:
樗蒲、蹴鞠、美女酒宴。创建大明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末以来,蹴
鞠和淫乐分不开,下令严禁军人蹴鞠。此时,蹴鞠作为一种军事训练的重要
项目已经不复有昔日的风采,蹴鞠活动随着太祖的圣旨下达,在军中日益绝
迹。但民间却不在禁令之中,明代皇宫和民间都还流行着这一活动。

明代踢鞠活动中,下场比赛竞技的人数一般为一至十人:一人场杂踢称
为厮弄、滚弄;二人场对踢称为白打;三人场轮踢称为小官场;四人场同踢
称为下火;五人场同踢称为小出尖;六人场同踢称大出尖;七人场同踢称落
花流水;八人场同踢称凉伞儿;九人场同踢称踢花心;十人场同踢称全场。
较为普遍的玩法是一至三人场。

明代的踢鞠不设球门,也不分队竞赛进行激烈的较量,而是以个人的技
艺计筹得分,决出高下。明踢鞠由于讲求个人球艺,因而花样繁多,内容套


数十分宠杂,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单个解数和成套解数。单个解数包括上截
解数、中截解数、下截解数、坐地解数。成套解数凡十一套。每种解数中又
包括十至三十多种踢法,包括脚面、脚头、脚侧、头顶、额间、鬓角、项下、
肩背、胸背、腰腹、大腿、膝界等各个部位踢拐、环绕、承击、滚弄,可谓
极尽奇巧活泼之能事。史称明代踢鞠高手,能踢活解数,一身俱是蹴鞠,旋
转纵横,无施不可。

明代女子踢鞠也十分风行。明初洪武年间著名的女艺人彭秀云就长于踢
鞠。史称彭秀云挟是技游江海,问之,谓有解一十六。文人詹同文很惊叹彭
秀云的技艺,赠她一篇《滚弄行》,称赞她是女流清芬。明代的女子好蹴鞠
成风,文人们又极爱观赏女子蹴鞠和踢鞠,文人的诗文歌赋中自然就有大量
女子蹴鞠的描述。文人袁华在《蹋鞠篇》中称:

冶家女儿髻偏梳,教坊出入不受呼,蹙金小袜飞双凫;飞双凫,拽双袂,
玉围腰,珠络臂。

词作家和剧作家李渔的描绘更为生动,栩栩如生。他在《美人千态词》
中称:

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拽起露金莲。

几回踢罢娇无语,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时的文人不仅爱看女子蹴鞠,而且也都好此活动。明《三才图绘》中
蹴鞠活动的图上就有宽袖长袍的人物,这当然是风流文士。明崇祯时的进士
南生鲁史称好和两位少年玩蹴鞠戏,并画进了他的生活写真图中:《南生鲁
六真图歌并引》。明嘉靖、隆庆年间,宛平显灵宫道土郭从敬就时以踢球自
娱,久而久之,球技惯熟,成一时绝技。史称他自弄一球,能使球沿身前后
上下终日飞动不堕;或者兼应数球,能随诸敌人缓急轻重,应接不谬。

明代宫中的踢鞠活动十分繁盛,皇帝、皇子、皇后、嫔妃和宫人们都喜
好踢鞠。《明宣宗行乐图》长卷,生动地描述了明宣宗朱瞻基观赏侍臣踢鞠
的情景。明代的嫔妃、宫女也参与踢鞠,其中有名的便是崇祯皇帝的田贵妃。
学者王誉昌在《崇祯宫词》描述了嫔妃宫人们踢鞠的情景,而且还有自己的
组织齐云社:

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娉婷。

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

明代著名的艳情小说《金瓶梅》有一段生动地描述了丽春院前西门庆观
看妓女李桂姐踢球:西门庆正喝在热闹处,见三个圆社向前来打个半跪,西
门庆平昔认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
们且外边侍候,待俺们吃过酒,踢三跑。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
里,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
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西门
庆面前讨赏钱,说:桂姐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撇来的丢拐,教小人凑
手脚不迭;再过一、二年,这院中似李桂姐这行头,就数一数二,强如两条
巷董官女儿数十倍。

明代的蹴球是一种设立球门的分队表演的游戏。明学者黄一正记载说:
蹴球植竹高数丈,结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角胜负。学者汪云程
在《蹴鞠图谱》中记述得更加生动详细:蹴球参赛的球门人数包括都部署校


正、社司、知宾、正挟、副挟、觧蹬、球头、挟色、主会、守网、节级、骁
色、会干、都催、左军、右军、出尖、斜飞等。还按球技高下,分为正蹴子
弟、蹴过子弟、未蹴子弟。

明代还有郑重其事的球门社规:初起,球头用脚踢起与骁色,骁色挟住
至球头右手,顿在球头膝上,用膝筑起,一筑过。不过,撞在网上攧下来,
守网人踢住与骁色,骁色复挟住,仍前去顿在球头膝上,筑过。左右军同。
或赛二筹,或赛三筹,拈阄分前后,筑过数多者胜,众以花红利物酒果鼓乐
赏贺焉。这是明代单球门贼球比赛规程。

清代球戏活动急剧衰退。宫廷中,帝王、后妃们很少喜欢蹴鞠活动,这
类活动渐渐在宫中绝迹。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袁启旭纂刻《燕九雅集》,
书中记述了当年正月十九日白云观庙会时的球戏活动,两位诗人有关于球戏
的诗句描述。王位坤咏燕九诗称:笙歌队里击球社,珠箔丛中走马场。陆又
嘉诗;偏是醉归人似蚁,太平鼓闹蹴球场。


六、马球天子

击球是一项需要高超的马上功夫的马上活动,又称为马球。马球在中国
的宫廷中十分流行。王珪的《宫词》就曾生动地描述了北宋宫女击球的活动:

内苑宫人学打球,青丝飞控紫花骝。

朝朝结束防宣唤,一样真珠络辔头。

马球古称击鞠,是古人在马上或驴上的一种游乐活动。骑在马上打球,
既要马匹训练有素,又要有娴熟的马上功夫,人和马巧妙的配合,才会打出
精彩的马球。马球在中国历史很悠久。东汉末年,魏的开国皇帝文帝曹丕曾
写有一篇《名都赋》,赋中有关于打马球的描写: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光且鲜。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呜镝,长驱上
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连翩击鞠壤,巧捷唯万端。

南北朝时期,中国正式兴起了马球运动,到了唐代便繁盛起来。马球是
木制的东西,中间掏空,外面饰以朱漆。用来击球的球杖也是木制的,杖头
一般是呈月牙状。唐代风流女诗人鱼玄机描述马球:坚圆净滑一星流。文学
家韩愈也称:霹雳应手神珠驰。马球是骑在马上,同球杖击球。球杖长约数
尺。月牙状的杖头有人形容:初月飞来画杖头。比赛马球时,人们不用约定,
就能密切配合,训练有素的马匹也是不用鞭打,疾驰如飞。真所谓:人不约,
心自一;马不鞭,蹄自疾。

宫廷中设有专门的训马机构,称为天厩院、马驷院。所有使用的马匹都
经过专门训练,都经过认真挑选,而后才用于比赛和表演。古时的中国马球
比赛一般分为两种;单球门比赛和双球门比赛。参加比赛的人数没有限制。
球场一般设在宽阔的地带,场地周围树二十四面红旗。比赛中得一分称为得
一筹。裁判员称为唱筹。得一筹者增一面红旗,失一筹者拨去一面红旗。比
赛结束时,双方以旗帜的多少决定胜负。这就是诗文所描述的:筑场千步平
如削;击鼓腾腾树赤旗。

中国的马球球场一般集中在宫廷、京师和军队驻地。著名的皇室马球场
包括唐代的球场亭、宋代的大明殿、元代的常武殿和明代的东苑。这都是皇
室和皇亲贵族游玩击球的所在。马球作为强军练兵的一项军事训练项目,随
着军队遍布中国各地。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戎马一生,曾在陕甘等地驻守。他
在《冬夜闻雁有感》诗中,记述了驻地的击球活动:

从军昔戍南山边,传烽直照东骆谷。

军中罢战壮士闲,细草平郊恣驰逐。

洮州骏马金络头,梁州球场日打球。

唐代是中国马球极为繁荣的时代。唐代的宫中十分流行马球。唐玄宗李
隆基是一位马球爱好者,而且沉溺其中,十分着迷。玄宗对于马匹的挑选和
训练近于苛刻,但适合其意的良马实在难于找到,玄宗为此费尽心机,但仍
一无所获。一个时期中,玄宗辗转于内厩,对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