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纪为气节,听政之暇,韵于歌诗,象中和之容,作中和之舞”。以舞述哲
理、载乾坤之道,使舞蹈既庄严又神秘,意义也沉甸甸的。《八卦舞》显然
不能达到娱乐、消遣的作用,而应归为礼仪性的雅舞,但唐德宗却自称他在
听政之暇欣赏此舞,意即取代了娱悦耳目的轻歌曼舞。这样一本正经是不是
有些矫情?相似的是唐文宗,这位受制于家奴的皇帝以读圣贤书为务,而且
好听雅乐,对雅乐毫无倦意。“深明大义”而难以有所作为,这样的皇帝内
心的折磨一定很重。
雅乐是不能取代燕乐的魅力的,当唐文宗听宫人沈阿翘弹奏《凉州曲》
时,不禁叹道“天上乐!”文宗还善吹小管,曾作曲《文漵子》。文漵是位
晓音律、经常出入宫廷的法师,后来因过失被流放,其弟子入宫服务。文宗
一日听到法师的讲习声,乃是其弟子的模仿,文宗有感而吹管作曲。
喜欢吹芦管的唐宣宗是晚唐皇帝中最突出的音乐爱好者。宣宗经常创作
美妙的新曲,传授给宫女们。每当赐宴的前数日,宣宗都要教宫女们排练他
的新作,待设宴之日,数百名宫女盛妆而出,分行列队,连袂而歌,“其声
清怨,殆不类人间”。其作品有《播皇猷》、《葱岭西》、《倾杯乐》、《泰
边陲》等。《倾杯乐》制成后,宣宗捻管演奏,命乐工辛骨
的拍子没有打在点上,便瞋目瞠视辛骨
打拍,吹奏时
宣宗发觉辛骨,骨心惊胆
战,以为犯下大过,回去后惊恐不安,竟一日而死。乐工虽然在皇帝身边服
务,但在皇帝眼中不过是歌舞的道具,身份低贱,命如草芥。
唐代的乐舞机构是全国音乐、舞蹈、杂技人艺的聚居所。有大乐署、鼓
吹署、内外教坊、梨园,前两个机构所属于中央机关太常寺,主要演奏雅乐;
后面的几个机构直属于内廷,听命于皇帝。内教坊设在禁内,包括女伎、谐
谑等。外教坊设在京城,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教坊主要聚
集歌唱艺人,左教坊则以舞蹈艺人为主,盛唐时内外教坊艺人有两千之多。
皇帝任命宦官为教坊使。梨园是天宝年间设置的,叫做梨园新院,人数在三
百左右。此外还有宜春院,挑选民间妓女入内,谓之“内人”或“前头人”。
另有一类“挡弹家”,指的是从民间选入宫中学习弹奏各种乐器的女子。挡
弹家的技艺比不上宜春院的妓女,凡节目宜春院练习一日就可上演,而挡弹
家要练上一个月,玄宗曾在上戏前策励她们:“好好作!莫辱没三郎”。三
郎是玄宗的自称,艺人们私下称皇帝为“崖公”。崖是巍峨高大的意思。
乐工中的出色人才当数李龟年之兄弟,李彭年善舞,鹤年、龟年善歌。
鹤年写诗作歌词尤妙,其作有《渭川》。李龟年不仅善歌,对音乐艺术有极
深的修养。他常被邀请到王公大臣家献艺,一次岐王想试试他的水平,让他
静听艺伎的弹奏,只许闻声不得见弹奏之人。琴声起,李龟年细听,辨出:
“此秦声”,琴曲继续弹奏,一段时间过后,李龟年又说道:“此楚声”。
岐王到后面一问,果然前面弹奏者为陇西沈妍,后来弹奏者为扬州薛满。李
龟年在三兄弟中最受玄宗的恩宠,还与他擅长击羯鼓有关,有这个特长,玄
宗当然会更加看重他。一次玄宗问李龟年:“卿打多少杖?”龟年答称:“臣
打五千杖讫”。玄宗说:“汝殊未,我打却三竖櫃也”。三竖櫃想必是三万,
看来玄宗的气力真不小。几年后李龟年打到一竖櫃,玄宗赐物以褒奖。李龟
年可能是谦逊,他不敢比皇帝打得更多。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以
卖艺为生,遇良辰美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其歌,莫不掩泣罢酒。
宜春院的“内人”许永新的歌声亦极其动人。许永新音高而声远,能在
不具备扩音器具的古代,歌声令万人共闻。开元盛世,玄宗大酺(大聚饮)
于勤政楼,万众喧哗,一片沸腾景象。高力士奏请玄宗,令许永新出楼歌一
曲。永新承旨,出现在万人面前,撩鬓举袖,全场顿时寂静下来,屏息静听,
许永新歌声回荡于广庭,沁入人们的心怀,此时“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
肠绝”。每逢高秋朗月,台殿清虚,许永新的歌声与秋景相配,极富感染力。
他还善于再创作,能变新声。
乐舞机构承演的舞蹈,分为软舞和健舞,软舞有《垂手罗》、《回波乐》、
《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等,健舞有
《阿辽》、《柘枝》、《黄》、《拂林》、《大渭川》、《达摩支》等。
歌舞开演前,乐曲单呈送到皇帝手上,皇帝如以墨点某曲、即舞,此法称“进
点”,如不加点则不舞。
然而《霓裳羽衣舞》到宋代就已失传了,唐代的其它优秀乐舞如《七德
舞》(即《秦王破阵乐舞》)、《龙池舞》、《倾杯舞》等也已失传。宋代
宫廷乐舞远不如唐代有声有色、包罗万象,胡声、胡舞在宋廷不再喧宾夺主
了,因此乐舞少却了雄浑、激烈的色彩,变得柔曼了。
队舞成为重要的宫廷舞蹈形式。宫中舞队有“小儿队”,由七十二人组
成,“女弟子队”,由一百五十三人组成。小儿队的七十二人的舞蹈项目有
十种,各以队的名称出现,一为《柘枝队》,二为《剑器队》,三为《婆罗
门队》,四为《醉胡腾队》,五为《诨臣万岁乐队》,六为《儿童感圣乐队》,
七为《玉兔浑脱队》,八为《异域朝天队》,九为《儿童解红队》,十为《射
雕回鹘队》。女弟子队的舞蹈项目也有十种,也各以队的名称出现,一为《菩
萨蛮队》,二为《感化乐队》,三为《抛球乐队》,四为《佳人剪牡丹队》,
五为《拂霓裳队》,六为《采莲队》,七为《凤迎乐队》,八为《菩萨献香
花队》,九为《彩云仙队》,十为《打球乐队》。
七、宋辽金元宫廷乐舞
宋代皇帝也喜欢在燕乐上一试身手。宋太宗洞晓音律,前后创作的大小
曲及改编的旧曲共计三百九十支,其中的十八支大曲是:《平戎破阵乐》、
《平晋普天乐》、《大宋朝欢乐》、《宇宙荷皇恩》、《垂衣定八方》、《甘
露降龙庭》、《金技玉叶春》、《大惠帝恩宽》、《大定寰中乐》、《惠化
乐尧风》、《万国朝天乐》、《嘉乐生九穗》、《文兴礼乐欢》、《齐天长
寿乐》、《君臣宴会乐》、《一斛夜明珠》、《降圣万年春》、《金觞祝寿
春》。这些大曲都是以颂功德、庆吉祥为主题,太宗的小曲从题目上看就知
道别有一番意趣,小曲有二百七十支,兹列其中十曲的题目:《一阳生》、
《玉窗寒》、《念边戌》、《玉如意》、《琼树枝》、《鹴裘》、《塞
鸿飞》、《漏丁丁》、《息鼙鼓》、《劝流霞》。
宋太宗很喜欢隋代流传下来的贺若弼的琴曲十小调,其中的一、两个曲
名不甚优雅,太宗动手改换,将原来的《不换金》改名为《楚泽涵秋》,《不
换玉》改名为《塞门积雪》。太宗还命词臣发挥文字本领,为琴曲填写新词。
大臣苏易简填得一首《越江吟》很是出色:
非云非烟瑶池宴,片片碧桃冷落黄金殿。
虾须半卷天香散,春云和孤竹,清婉入霄汉。
红颜醉态烂熳,金舆转,霓旌影烂,箫声远。
太宗还命工匠将琴由七弦增为九弦,这表明他在乐器革新上有所作为。
至于宋高宗要求把琴制成盾样以示不忘武备,并不比其先祖的作法更有意
义,反而显得心虚、自欺欺人。
宋太宗的子、孙真宗、仁宗均洞晓音律,能制新曲。宋真宗对郑声(燕
乐)不感兴趣,他的作品是飨太庙用的两首雅乐章。仁宗也有一些雅乐作品,
如《景安》四曲以祀天地,《兴安》四曲以祀宗庙,《祐安》五曲以祀五帝。
仁宗日常偶有灵感便自度曲,曲成后赐给教坊,或出题目,命教坊完成,这
样的作品有五十四首,分别用于各种场合。
辽代颇有作为的皇帝辽圣宗也是帝王中的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喜欢与臣
下昼夜饮酒、歌舞,还经常作大臣家中的不速之客,尽欢而罢。这位精力充
沛、爱好广泛几乎无所不能的皇帝有音乐作品五百余首。“新制乐章五百首,
自敲檀板教宫娥”。
南宋的一首优美的曲子《望海潮》流传到了金朝宫廷,时值雄心勃勃的
金海陵王在位。一日海陵王在后宫游观,闻听宫女唱道: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迭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海陵王从未听到过如此动人的曲词,得知柳永的这首词是赞美钱塘的美
景,便召来曾出使过南宋的兵部尚书胡邻,寻问钱塘美景如何,胡邻回答:
“江南扬州琼花、润州金山、吴江姑苏、钱塘西湖为天下美观,其它更有许
多美景,但臣迹不到。只此数景,天下已罕,况于他乎!”海陵王的心被牵
动了,他按捺不住对江南美景的馋念,决意发兵攻打南宋。南宋五朝未想到
它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竟招致金国投鞭渡江之心。时人诗云: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香十里桂三秋。
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海陵王也未想到,他出师不利,在采石被宋军击败,金朝又内院起火。
最后海陵王丧命于扬州。
金世宗即位后结束了海陵王的暴政,社会安定,边境无战事,金朝渐出
现汉文景时代的气象。金世宗对自己的政绩颇感得意,值皇太子出生,世宗
在东宫设宴,命乐工演奏新曲,他告诉在座的大臣:“朕制此曲,名《君臣
乐》,今天下无事,与卿等共之,不亦乐乎?”由此可知,金世宗也是音律
的行家。
队舞,由宋代传至元代。元宫廷舞队有《乐音王队》、《飞天夜叉队》、
《寿星队》、《礼乐队》等。《乐音王队》的舞蹈场面是,开始舞者男子三
人,戴青面具而舞,然后一队飞天夜叉出场,翩翩舞至台前,继而出现二十
名艳妆女子,持牡丹花边舞边歌,女乐人摇日月金腔稍子鼓,与歌舞配合。
最后是男子三人上场,五人作五方菩萨相,一人作乐音王相,伴随着歌曲,
乐音王与菩萨们在西天极乐世界的情境中舞蹈。《寿星队》是由男子执金字
牌,或执梅竹松椿石,或执其它吉祥物,如宝盖、日月棕毛扇、鱼鼓简子、
龙竹藜杖,载歌载舞。《礼乐队》的组成是童子五人,执香花妇女二十人,
分为四行,鞠躬拜兴(弓身、直身)而舞,或执孔雀幢歌舞。然后是男子八
人,披金甲,执金戟,一人头戴平天冠执圭,齐唱舞蹈前行。《乐音王队》
的歌舞用于元旦仪式上;《寿星队》用于皇帝生日宴会上;朝会时则由《礼
乐队》出场。一般在上述舞队演完后,由妇女三人唱《新水令》、《沽美酒》、
《太平令》三曲。
出现在唐代的“字舞”(或者更早)在元宫廷被发扬了,凡是皇帝在宫
内行走(乘舆或骑马)时,都由教坊舞女在前引导,舞出“天下太平”字样。
元代的宫廷舞蹈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前述的几个队舞即是如此。用于赞
佛的《十六天魔舞》传自河西,唐代已有,到元末成为最有魅力的宫廷宴享
舞蹈,“背番莲掌舞天魔,二八娇娃赛月娥”。舞蹈者为十六名美女,头垂
辫发,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扮成菩萨形象而舞。有诗传述《十六天魔舞》
的姿采:
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
千花织步障,百宝贴仙衣。
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
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
元顺帝尤其喜爱《十六天魔舞》,昼夜观舞不倦,因担心宰相进谏,乃
挖掘地道,夜间在装点得五光十色的地道中观赏天魔舞。顺帝对于人生多有
感慨,他曾对嫔妃们说:“百岁光阴等于驰电,日夜为乐犹不满十万,况其
间疾病相侵,年寿难必,如白云有期,富贵皆非我有矣。何为自苦,以虚度
一生乎!”因此顺帝日夜忙于行乐,长歌大舞,自暮达旦,称这种生活为“遣
光”。
八、明清宫廷乐舞
明清两代,陶醉于歌舞之中的皇帝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皇帝们对于燕
乐舞的兴致悄然减退了。也许是戏曲的发展,转移了皇帝的注意力?缺少了
皇帝热情参与的明清宫廷乐舞,显然不如汉唐那样生机盎然、那样色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