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深宫实录-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种好诗:

琮琤流水意,仿佛似鸣琴。

曲度泉归壑,声兼峡泛吟。

空山传逸响,终古奏清音。

不御金徽久,泠泠会素心。


康熙曾在御苑南海捕鱼赐群臣,群臣赋诗谢恩。翰林学士查初白诗的末
句是“笠簷蓑袂平生事,臣本烟波一钓徒”。很称康熙之意。康熙忽然命宦
官传语:“宣烟波钓徒查翰林”,皇帝的戏语令大臣们备感亲切和幽默。

咸丰在位时,不复有清代盛年的祥和景象,国运已衰,悲愤感慨之情常
寄寓诗中。某年元旦,咸丰写下“一杯冷酒千年泪,数点残灯万姓膏”。悲
天悯人,也透出咸丰皇帝文学修养不浅。大臣林则徐死在负重致远的途中,
海内痛惜,咸丰为之震悼,遂亲自为林则徐书写挽联:

答君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

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军国;

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

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

清德宗光绪,得之于翁同龢的教导,文词斐然可观,大臣王文韶认为光
绪的文字颇似翰林院中人。在幽禁中,光绪写下长篇《幽思赋》,幽怨哀艳,
继《诗经·雅》与《离骚》的遗风,读来令人长叹息。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时,
慈禧挟光绪西逃,光绪幽居的瀛台被某国兵占据,而写成摺册的《幽思赋》
流落于市井。此摺册字迹依稀,人们看得出是皇帝的翰墨:

。。天既付予有家兮,乃遗大投艰于朕身。。。呼昊天以罔极兮,伤我
生之不辰。伊余情之信芳兮,椒酒进兮将饮,念椒专佞以慢谄兮,夫安知其
不为鸩。。。万物除旧而布新兮,穷则因时而变通。。。深宫既邃远而莫叩
兮,渺九阍之孰吁。岂余身之惮殃兮,念民彝之攸斁,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
又焉能忍而与之终古。。。心宛结而不解兮,思蹇蹇而不释。


十五、书画天才宋徽宗赵佶

书法、绘画是文人的艺术。在书画中卓有才能的皇帝首数北宋的亡国之
君——宋徽宗,如果说陈后主、南唐后主是皇帝中的诗人,那么宋徽宗则是
皇帝中的书画家,同样是亡国之君,同样在诗书画以外,几乎一无所能,及
至国破家亡,死生不能自主。宋徽宗的书法,独树一帜,清瘦、峻刻,呈硬
线条的秀姿,号称“瘦金体”。南唐后主李煜由于词作甚丰,人们可能忽略
了他的书法成就,其实他也不是书法的外行。李煜还曾尝试创新,喜作颤笔,
字形扭折,遒劲如寒松霜竹,号称“金错刀”。他还善写大字,不用笔而是
用卷起来的帛,沾墨挥写,颇似今人举拖布而书的情景,全身运动,于人于
字,都激情饱满。这种书法当时称为“撮襟书”。“瘦金体”、“金错刀”、
“撮襟书”都体现了“劲”与“冷”字,如果字如其人,李后主、宋徽宗怎
么能到最后只会“垂泪对宫娥?”

宋徽宗在书画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这是无疑的。为了弘扬书画,他创
立了翰林书画院,虽然前代宫廷中也出现过画院机构,但这一次规模空前,
可以与唐玄宗创立的空前的宫廷乐舞机构相媲美。书画院广罗人才,史称,
宋徽宗以类似取士的方法,在书画上兴学较艺,选拔优秀,在书画家米芾当
上了书画学博士,书画俊才得以与皇帝交游。而另一位大书法家蔡京高居相
位,尽管他走的是科举正途,然而没有超众的书法技艺,徽宗未必能看中他。
君相二人经常研论书艺。

徽宗对绘画对象的观察极具耐心,是一位非常投入的画家。他观察孔雀
单腿独立的故事流传甚广。某日,徽宗命画师们面对实物,各画一幅孔雀欲
升藤墩的图像。此时孔雀是双腿立地,画师们凭想象构图,结果都不称旨。
徽宗指点说:“孔雀欲升高,必先举左”。经证实,皇帝的观察正确,画师
们无不叹服。

宋徽宗为了画好鸟的眼睛,独出心裁,用墨漆点睛,隐然如豆,高出画
布的平面,呈现出立体感,这是徽宗作画的又一佳话。

宋徽宗的书画创作在沦为阶下之囚后仍未终止,他在囚禁中作画的事情
是在六百多年后的清代才得到证实的。徽宗的最后囚所和死所是五国城,星
转月移,到清代该地名叫白都纳。乾隆年间,副都统绰克托筑城,掘得宋徽
宗在此地画的鹰轴,盛于紫檀匣中,墨迹如新。宋徽宗对书画至死不渝的痴
爱,实在感人。想当年,徽宗被掳,高宗在临安再延宋脉。物是人非,高宗
时时面对父皇遗留的画扇流泣感伤。此扇被一个姓左的宦官偷携至家,在内
廷应制的诗人康与之适来与左燕饮,见左出示的徽宗画扇,慨然情生,在左
氏入内取肴核的时候,康与之情不自禁在扇上题诗一首:

玉辇宸游事已空,尚余奎藻绘春风。

年年花鸟无穷恨,尽在苍梧夕照中。

左氏见画扇被题,大惊失色,而康已深入醉乡。次日,左宦官伺高宗闲
适时叩请死罪,高宗怒将画扇取过,诗入眼帘,高宗愠怒立消,然后又是一
番悲恸。


十六、皇帝书画之娱

历史上,书画何时成为人的一种修养,在此不敢考证。只知未能当上皇
帝的项羽,早年要学点本事,学书而不成,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史称,西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然而语焉不详。东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
室,创鸿都学,以集奇异之人才与作品。喜好游玩的汉灵帝颇留意书法,征
召全国工于书法者数百人于鸿都门。这些书法家各具特色,有善于作大字的,
大到一字径丈,善于写小字的则方寸千言。

曹魏少帝,即废为高贵乡公、最后被杀的曹髦,有绘画之才,唐人张彦
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曹髦之迹,独高魏代,有作品《祖二疏图》、《盗
跖图》、《黄河流势》、《新丰放鸡》、《犬图》传至唐代。晋明帝司马绍,
最善画佛像,其画图略于形色,却颇得神气,笔迹超越。其作品有:《豳诗
七月图》、《毛诗图》二、《列女》二、《史记列女图》二、《杂鸟兽》五、
《游清池图》、《息徒兰圃图》、《杂畏鸟图》、《洛神赋图》、《游猎图》、
《杂禽兽图》、《东王公西王母图》、《洛中贵戚图》、《穆王宴瑶池图》、
《汉武回中图》、《瀛洲神图》、《人物风土图》等。

南齐高帝萧道成,博学,工于草隶,当时大臣王僧虔也博通经史兼善草
隶,以才气自负的齐高帝欲与王僧虔一赌输赢,双方各挥笔墨,然后,齐高
帝问:“谁为第一?”王僧虔答得巧妙:“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
一”。萧道成笑道:“卿可谓善自谋也”。

南齐武帝萧赜是萧道成之子,秉承其父的书法天赋,臣中第一的王僧虔
仍在朝廷供职,武帝欲作书界雄主,障眼者唯有王僧虔。善于自谋的王僧虔
在武帝之世,不再敢显露锋芒,常用拙笔,以此获得武帝的宽容。武帝常观
落英茂木的姿采,创“花草书”之体,这种形如花木之叶片的柔媚字体恰与
萧赜刚毅果断的性格相反相成。

梁武帝在理政之余,也爱琢磨书法,他总结道:“夫运笔斜则无芒角,
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拥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
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苯
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廉断,
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涧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
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稜稜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
对钟繇的字,梁武帝形容:如舞鹤游天,飞鸿戏海。

梁元帝虽一目失明,却无碍他对书画的偏好。有一幅时称“三绝”之作,
出于梁元帝的手笔,他自绘宣尼(孔子)像,自作赞文,亲书于其上。梁元
帝的作品还有《圣僧图》、《蕃客入朝图》、《职贡图》、《鹿图》、《师
利像》、《鹳鹤》、《陂池芙蓉》、《醮鼎图》。

唐太宗算不算书法家呢,正象他的诗作在唐代算不得一流一样,在人才
济济的盛世,唐太宗的书法未必能争得一家的地位,但他与书法真正是结下
了不解之缘。

太宗执政之暇,象个初学的少年一样临书习字,虔诚笃敬之心贯注。长
年不倦,多有心得。他曾对人说:“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
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矣”。多年以后,太宗认为已深得书法之真
谛,乃作《笔法论》、《指法论》。《笔法论》教导初学者,应收视反听,
绝虑怡神,只有心正气和,契画才会归于玄妙,如若心神不正,气志不宁,


则字画之出,只能是欹斜颠仆,如鲁器乱陈。书写时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为擎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恕,贵战而雄。《指法
论》中说,字以神韵为魂,如神韵不和,则字必无态;心豪不坚,则字必不
健;以心豪为筋骨,思与神会,合于自然,字画之业才能日臻完善。

太宗于二王书法中,偏爱王羲之,他评点王献之的字,曾说:“献之虽
有父风,殊非心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笔纵拘束,若严家之饿
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

除了临古人字贴以外,唐太宗以虞世南为师学书。虞世南是位旷世奇才,
入仕隋朝时,隋文帝称他有五绝:“一曰博学,二曰德行,三曰书翰,四曰
词藻,五曰忠直。有一于此,足谓名臣,而世南兼之”。虞世南早年学书于
同郡僧人智永,智永是王羲之《兰亭序》的藏主,精研王右军的书法,唐人
何延之在《兰亭记》中指出智永就是王羲之的七代孙。智永是否真是王羲之
的子孙无妨,他确可作为王氏书法的传人。虞世南学书于智永,唐太宗学书
于虞世南,真象是一脉相承。不过,唐太宗的书法实践似不及于他的理论或
议论,他从虞世南学书,每每在“戈”字上窘住,总是不得要领,一日太宗
正写“戬”字而不敢完成右半边,召虞世南来补写戈字。一幅字完成后,太
宗拿到魏征面前,请他鉴赏,魏征眼力之惊人出乎太宗的意料:“仰观圣作
内,‘戬’字戈法逼真”。太宗不得不叹服魏征的识见和无情。

太宗经常将自己的作品书之于屏风,以示群臣,称颂之声不绝于耳,谄
谀者有之。然而太宗的书法功夫虽不抵虞世南,也足够非同凡响了。他对自
己的书法成就十分自信,曾对朝臣说:“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
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唐太宗寻访王羲之《兰亭序》的故事,是书法史上的一则传奇。据说僧
人智永死后,他所收藏的《兰亭序》传给了弟子辨才,辨才在寝房的伏梁上
凿了一个暗洞,以藏此宝。太宗搜求王氏的书帖,几年间搜得二千六百纸,
唯独《兰亭序》不见踪影。闻知辨才知道下落,将他召来寻问,辨才推说《兰
亭序》已在战乱中散失,太宗恨恨不已。将辨才放归后,反复推究,结论是
该帖只能在辨才处,又下敕令追回辨才,再问兰亭所在,老僧坚决不吐真情。
如此,更加重了太宗对《兰亭序》的渴求,耿耿难寐中想出了智取之策。宰
相房玄龄及时推荐了智谋之士萧翼——这位监察御史乃是梁元帝的曾孙,身
兼才艺谋略,面见太宗定计之后,萧翼便以一个山东书生的模样南下至越州。
萧翼衣衫潦倒而气质高雅,很快便在寺庙结识了辨才,二人弈棋抚琴,谈说
文史,意甚相得。双方以诗赠答,叹相知之晚。几旬过去,谈及书法,萧翼
说:“弟子先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数帖自随”。辨才请他
拿来一看,次日萧翼拿来,辨才端详之后说:“是即是矣,然未佳善也。贫
道有一真迹,颇是殊常”。辨才道出此贴便是兰亭,萧翼用激将法,说:“数
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辨才便急于将兰亭展示,萧翼仍指
认这是伪作,佯为不感兴趣。此后,辨才不再将兰亭藏于伏梁,而是与萧翼
的那几帖一同置于几案,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日久不存猜疑,萧翼趁辨才
出外,令寺童开门,窃走兰亭。及至萧翼在督邮处以御史面目再现,召辨才
来时,老僧惊惧昏绝,良久方苏醒。

得《兰亭序》后,太宗命供奉榻书赵模等四人,各榻数本,以赐皇太子、
诸王、近臣。太宗崩逝后,根据其遗嘱,王羲之的书帖陪葬于昭陵,《兰亭
序》以玉匣贮之,其它二千六百纸皆以一丈二尺为轴,伴太宗长眠地下。多


年后,昭陵被盗,《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