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口气读完世界史-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士坦丁堡的最高主教“牧首”,处于皇帝政令之下,但罗马的主教却不愿意。在信仰问题上他要求对教会和自己有终决权。他还指出,是耶稣基督的代表圣徒彼得建立了罗马教会,并把罗马的基督教领导权赋予了他的接班人。远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的主教后来获得了“教皇”的称号,从此被承认是西方教会的最高领袖。罗马不再是帝国的首都,作用也随之消失之后,直接走上了基督教会首府的道路。帝国的东部又发展了自己的教会,即“希腊东正教”。它的领袖是皇帝,作为上帝的代表,在肖像上始终带有光环。

  就像年轻的基督教被分裂一样,罗马帝国也于公元395年再次分裂。它的西部一再受到日尔曼部族的袭击,力量日益削弱,崩溃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公元476年最后一个皇帝退位,西罗马帝国从此消亡。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尽管不断遭到外来的袭击和削弱,却仍然继续存在了1000年。它的艺术家和学者保护了被西方逐渐遗忘了的古希腊文明遗产。

   
 
第一部分
两个新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这个时期,一个来自奥古斯都皇帝的训诫,受到了全世界的青睐和重视。”圣诞故事都是从一个孩子在伯利恒的畜圈中诞生开始的。伯利恒位于巴勒斯坦,当时是罗马的一个省份,皇帝命令进行人口普查,想知道他到底有多少臣民。然而,居住在伯利恒的犹太人不承认罗马的占领,并厌恶多神的宗教。他们早就只信仰一个神,那就是他们称之为的雅赫维。他们期望着神会派遣来一位“弥赛亚”来,即犹太人,以色列人的救世主,把他们从罗马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根据圣经的故事,在拿撒勒畜圈中诞生的耶稣很早就关注宗教问题。圣经中说,他“聪明过人,身上附着上帝的恩惠”,十二岁时就在神庙里和教师讨论问题,大家对他的理解力和回答惊奇不已。当耶稣大约十三岁时,认识了传道者约翰,不久自己也开始传道。他说,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天父热爱他的所有子女,不管他们是谁或者做了什么。上帝的爱是无限的,谁能够悔过自己的罪孽,都会得到宽恕。耶稣布道时不像犹太教士和学者那样繁琐晦涩,而是使用普通人的语言;他把上帝的训诫编成关于农民、渔民、不听话的孩子和丢失的羊只的故事讲出来,连孩童都能听懂。根据圣经的描写,耶稣很快就赢得了很多信徒,特别是在贫穷和弱势人群当中。他们还欣慰地接受了天国即将来临的预言。在这样的国度里笼罩着和平和公正,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在相互爱慕中生活在一起。

  耶稣的出现和他的学说,对犹太教士和罗马高层当局是一个挑衅。他遭到漫骂和嘲笑,最后不得不为传播信念而殉教。罗马总督彼拉多判处他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信徒,特别是他的十二门徒,后来宣称,耶稣曾从死亡中复活,升天而去。对他们来说,耶稣就是上帝的儿子,就是渴望已久的弥赛亚,他的名字是基督,意思是救世主。他们继续传播他的学说,不顾各种敌视和迫害,基督教最终成为世界性大宗教之一。

  犹太人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他们仍然信仰自己的宗教,即“摩西教”。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起源是同样的。旧约全书,在两个宗教中完全相同。

  大约耶稣之后又过了570年,在阿拉伯的沙漠居民点麦加,诞生了一个男孩,名为穆罕默德。双亲早亡之后,他开始为阿拉伯商人效力,跟随马帮四处游历,从而认识了信仰各种宗教的外国城市和人。有关基督教及其上帝的学说,给年轻的穆罕默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进行了很多思考,最后得出一个信念,觉得确实只能有一个上帝,他把这个上帝称为安拉。在他三十至四十岁之间的年代里,他经常返回麦加附近的山洞之中进行修行。一天早上,他说,天使加百列现身,向他揭示,他就是被选中宣讲惟一的真主安拉意志的人。第一次揭示之后,又出现更多的揭示,克服了他开始时的犹豫,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宣讲他所接受的真主的信息:除安拉外,再无神灵。而我,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开始时,只有很少的人听他的宣讲。穆罕默德甚至惧怕自己的安全,和他的信徒于公元622年逃往麦地那。这次逃逸,阿拉伯文称之为“赫什拉”,成了伊斯兰的(被禁止)之年。在麦地那,穆罕默德赢得了很多信徒,他们不仅把穆罕默德当成是宗教领袖,而且也当成政治领袖“伊玛目”(首领)。他在这里定下了向麦加方向朝拜的规矩。逃逸后过了七年,穆罕默德已经有了很多信徒,他返回了麦加,作为先知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直到他于公元632年去世,穆罕默德的学说得到了所有阿拉伯部族的认可。这个学说写在一本书里,即古兰经,并称为伊斯兰,意思是“升华至神的意志”,或“顺服安拉”。古兰经是伊斯兰的“圣经”。它详细规范信徒的生活准则,直至日常行为细节;它确定祈祷词的内容和诵读的次数及祈祷的方式方法,制定了饮食和禁食的规范,规定了禁止的行为和罪孽,以及详尽的惩罚方式。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差别。最重要的差别是,伊斯兰教不仅想作为世俗国家中的一个宗教团体。古兰经不仅规范宗教生活,而且也规范全部生活。宗教和政治,教会和国家,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都无法截然分开。严格遵循这个学说,直至今天还决定着伊斯兰国家的性质。它们可以是宽容的 — 这在历史上常常是这样 — 但也可能是zhuanzhi和不宽容的。

  穆罕默德死后,“哈里发”作为他的代表接管了政权。在后来的几百年里,阿拉伯人征服了中东,越过埃及和北非直至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他们所以优于敌人,是他们传教的坚定意志,他们坚信,在为传播信仰的斗争中死亡,会使他们直接进入天堂。

  在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世界,他们的文化和希腊、波斯和印度文化相遇。这使得被称为“朝阳之国”的东方世界,经历了一次文化大繁荣时期。重要的文学和科学著作被翻译成为阿拉伯文,其他文明的知识,例如希腊文明,被接受和进一步发展。例如数学,阿拉伯人引进了十进位制和数字的新写法,我们至今还在使用。和古希腊重视用思考解释世界的方式相反,阿拉伯的科学家则更看重提高实用的试验 — 实验 — 以此种方式获取物理和化学上的新知识。他们精确地计算太阳、月亮和星球的运行轨道,并证明地球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球体。这对航海具有重大意义。同样在医学领域他们也居领先地位,发现了很多植物的治疗作用,开发了很多药品并进行外科手术。他们为此在城市修建了医院。最后我们还要感谢阿拉伯世界创造了一部最精美的图书: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自己的性命,为苏丹讲述的童话和故事《一千零一夜》。

  今天,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世界大宗教之一,大约有10亿信徒。

 
 
第一部分
加洛林王朝
 
  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没落之后,日尔曼各部族控制了大片欧洲。由于他们之间并不一致,所以相互经常发生战争。战争中,狡猾残暴的法兰克君主赫洛维格(Chlodwig)率领大军逐渐攻战了越来越多的地区,到公元500年成了dafa兰克国的国王,后来的法兰西、德意志和荷比卢各国均在此地形成。赫洛维格承认了基督教,并接受洗礼,要求全体臣民一律皈依基督。于是,基督教就成了法兰克国的官方宗教,但异教的风俗习惯还一直和基督学说并存了200多年。最终的基督化是通过八世纪初的教士的努力和后来的主教卜尼法斯完成的。

  这个时期,墨洛温王朝赫洛维格的一个后人占据着法兰克国王的宝座,但他只能坐在宝座上吃力地念着别人给他写的演说稿。真正处于统治地位的,实际是王国的最高官吏“管家”查理·马特。他于公元732年获悉,一支阿拉伯大军已经成功地越过比利牛斯半岛向法兰克国挺进。他立即率领军队迎向阿拉伯大军,并于公元732年10月在土尔斯和普瓦提埃击败敌人,把他们赶回比利牛斯。从此制止了伊斯兰继续对外扩张,留在了东方地区。

  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认为,谁代替国王处理政务,谁也就应该成为国王。在教皇的默许下,他把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赫(Childerich)三世赶入修道院,让贵族任命自己为法兰克王国的新君主,并树立了加洛林家族的统治地位。为了使这个统治地位更为稳固,他还专门索取了教皇的祝福,并让国内的各个主教为他涂圣油赞美。就此,他在法兰克国历史上首次使政治、宗教和教会联结了起来,所采用的方法直到二十世纪仍为欧洲的国王和皇帝学习的榜样。丕平之后的国王都要求从上帝手中得到王位,并根据上帝的法旨行事。

  公元771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成了法兰克国的惟一统治者。他从一开始就树立了目标,要把所有日尔曼部族全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征服了巴伐利亚和上意大利的伦巴德之后,还只剩下异教地区萨克森了。萨克森采取一切手段抵制了达32年之久,但最终还是被战胜,不得不接受基督教信仰。查理的目标达到了。当他于公元800年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时,经过百年之后又有了一个“西罗马”帝国。查理把自己看成是最伟大的罗马皇帝的接班人,同时又是基督教的西方领袖。很快,他就获得了“大帝”的称号,这对他是受之无愧的,因为他不仅是个战绩辉煌的战争统帅,而且是一个科学、艺术和文学的伟大的促进者。在他的被称为“法尔茨”的皇宫里,经常有著名的学者、神学家、诗人和建筑师进出。

  除了法尔茨外,修道院也成了精神和思想生活的中心。最早的修道院出现在西方世界,是在公元六世纪初的圣本尼狄克时期,首先是为全身贡献给信仰的男子建立的团体。查理大帝极力促进修道院的发展。他建立了修道院和教堂学校,让自由农民和手艺人的孩子在其中学习宗教、写字、和算术。我们可以说,他是在推行一种先进的教育政策。他比其他国王更关注这个时期生活在贫穷中的普通百姓的忧虑和困苦。

  当查理大帝于公元814年在他最喜爱的亚琛的法尔茨去世,他为欧洲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帝国,完全可以和东罗马以及拜占庭帝国相媲美,不需要惧怕任何其他的强国。查理的儿子虔诚者路德维希,无法和他的父亲的伟大相提并论,也不能控制整个帝国的统一。还在路德维希在位时,他的三个儿子就开始争权夺利。大儿子洛塔尔甚至宣布他的父亲已经退位,由他继承皇位。这当然不符合两个弟弟的愿望,于是联合起来反对哥哥。路德维希死后,每个儿子获得了三分之一国土。开始时三人还维持国家的统一,但实际上,这种分割已经是加洛林王朝没落的开始。洛塔尔家族消亡之后,他那三分之一的土地落入了东西法兰克之手。两个法兰克国的界限,把欧洲核心地带分为两半。当东法兰克部族的贵族们于公元936年选举萨克森人奥托为他们的国王时,德意志的历史翻开了第一页;而西法兰克,后来则成了法兰西。

   
 
第二部分
上层和下层和底层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很多强大的国家兴起又没落。因为,用征服手段建立一个大国容易,但要把它保住并治理好却很难。如果一个统治者想长期统治一个国家,那他就必须有一些新的思路。我们看到,从法老到罗马皇帝,他们都进行过各式各样的尝试。

  查理大帝在这方面走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在日尔曼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统治和社会模式,对整个中世纪具有指导意义。

  为了把帝国保全和治理好,皇帝是需要帮助的。他找到一批忠诚的追随者,称他们为“封臣”,并对他们的效忠进行奖励。这种奖励并不是钱财,而是土地及那里生活的农民。但这并不是送给他们的赏赐,而只是借给他们的物品。这样一些土地就叫做“采邑”;封臣就是皇帝的采邑受封人。中世纪早期,在人们的观念中,所有的土地均属于皇帝,所以皇帝也可以慷慨地分封采邑。很多采邑地域辽阔,得到这样采邑的封臣又可以把它划成小块,分封给他的所谓二等封臣。而二等封臣也可以继续分封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采邑制度,它详细规定,谁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