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导演批判书-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片对于镜头的需要总是有无限的可能,然而在这一点上,冯小刚缺乏一个导演最基本的完美主义情结,这不能怪他的摄像师不好。摄像师再好,没有好的导演对号入座,也只能是鸡肋——比如《绿茶》里的杜可风。    
      没有葛优真的不行    
      冯小刚说,葛优是我的票房福星。这句话真的没错。    
      葛优首先是一个本色演员,你要让他去演什么反差特别大的角色,他还真干不来。他的表演风格,或者说是个人风格,成就了冯氏幽默的重头戏。同样的剧本拿给其他演员演,不见得就能演好。所以说冯小刚对葛优有依赖,也不为过。前面已经说过,葛优其实就是一个标志性的演员,他的戏,一定带有葛优味儿。    
      导演如此依靠一个演员打天下争票房,成绩还不错,也真是电影业的奇怪现象。谁叫中国的观众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吃这一套呢?    
      冯导的许多剧本就是为葛优定做的。这样的情况,只有在以商业运作为目的的电影制作过程中才会出现。港台也并不少见了,为某某明星量身定做,是常有的事。这样的定做大部分是成功的,否则也不会从商业角度出发了。    
    


第一部分 冯小刚批判冯小刚是如何拍电影的(2)

    只是作为导演,过分依赖演员的力量,加之票房的“鼓励”,是会养成惰性的。葛优的那张脸确实人见人乐,说起话来的语音语调也是别的演员不能代替的。可你究竟是在拍电影呢,还是在拍一场单纯的喜剧表演?我们承认葛优是个优秀的演员,导演用优秀的演员没什么不对,可是如果葛优凭空消失了,冯小刚该如何是好?    
      葛优不会凭空消失的。所以冯小刚依然在他的保护伞下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商业行为,      
    从观众的口袋里掏钱。他确实是对得起投资商了,票房赚了,可面对这样毫无生命力的商业成品,观众还能次次为它买单吗?    
      一部好电影,一定不会让我们只看到它的演员,一定不会让观众觉得,少了某个演员,这部电影就没意思了。电影是导演来拍的,不是演员的个人秀。从这一点上来看,冯小刚的电影,又与港台的偶像片有什么不同呢?难道区别就在于葛优长得不那么偶像?    
      据说冯小刚和葛优约定好了要拍10部电影,现在他们已经合作了5部,只是不知道剩下的5部拍完以后,冯导是否能真正脱离葛优的保护伞,继续他的票房梦?    
      混乱的电影语言    
      总觉得冯小刚还称不上对电影语言的掌握。靠剧本对白的吸引力,加上葛优这个法宝,就可以在不成熟的没有竞争对手的中国电影市场上,让人们忘记了自己对国人电影有行使挑剔的权力。缺点不是不可以被掩盖的,也只有像我这样吹毛求疵的无聊人,才会在闲暇时挑一挑别人的毛病。    
      电影语言应是独立于剧本之外的,真正属于,也只属于导演的工作。掌握电影语言,运用它,以及创造它,是导演惟一的功课。只有在电影语言中,我们才知道电影是门艺术。    
      冯小刚的电影,在初期是根本谈不上电影语言的,以为拿了机器,有了剧本就可以拍,无论是镜头、剪辑,或是电影配乐,都显得粗制滥造。如果不是打出了贺岁片的名头,怎么看都像是一个门外汉。《手机》稍微有了些心得,但仍显得手忙脚乱。    
      导演是用镜头来说话的,他的工作就是在拿到剧本以后,思考他需要什么样的镜头,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这就是一部电影为什么需要剧本,又需要分镜头剧本的原因。导演为什么需要巧妙的电影语言?是因为影片与剧本毕竟是两回事,导演就好像催眠师一样,你的电影语言掌握得好,就能准确的呈现剧本,准确的说故事,让观众入梦。电影是神奇的,作为这神奇魔术的施术者,导演一定且必须掌握这个能力。    
      遗憾的是,冯小刚的电影恰恰最重视电影语言之外的东西,一个是剧本,一个是表演。电影之所以与话剧不同,就在于他的画面具有再创造性。当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去看冯小刚的电影,我总觉得影片有一种剥离的感觉,不够过瘾,只有几个主人公贫来贫去,几部看下来,就觉得电影里只剩下贫嘴了。如果我的目的是为了看“幽默”,为什么不去看相声小品呢?接着我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找到了原因。因为电影太过于简陋了。比如《一声叹息》,影片的一开头,就没有掌握好节奏,镜头剪切速度之快已经失去条理;再如《手机》,尽管玩了些花样,开头使用了倒叙的方法(其实这样的方法也早已不新鲜了),但总觉得这一段很多余,如果仅仅为了后来农民也用上手机、侄女进京做起了手机推销员的情节做铺垫,笔墨也用得过多。“牛三斤”的歌还是很有趣的,但是用在这里却弄巧成拙的打乱了整部影片的秩序,有生硬之感。至于冯导的其他片子,《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等,类似这样的毛病也有很多,偶尔冒出几处特别让人心惊的,也是常事。    
      当然冯导可以说,我是商业片的导演,在艺术上我没什么追求。但是电影艺术难道就是用来追求的吗?确实,有很多导演拍片子就是为了实验,为了创造电影艺术更新的可能性,但这样的创造,也是建立在“电影”这两个字的基础上,也是在拍电影的过程中去实验的,如果拍出来的,连电影都不算,再怎么有创造力的实验,都是空话。    
      反过来说,一个商业片的导演,如果在电影语言上,一点功夫都不下,总有一天,他的电影也会失去观众,失去票房。因为电影语言就是一部电影最根本的生命力,是剧本和演员都不能取代的。    
      赤裸裸的广告元素    
      在中国导演里,最不忌讳广告的导演可能就是冯小刚。有时甚至觉得,他的电影与广告相差其实已无几。虽然他也在《手机》首映式上为自己的影片进行辩白:“我期待着我的电影中不需要赞助商的一天早日到来,但是盗版问题不解决,中国电影就不可能全靠票房来收回成本。”但是一个导演如果连最基本的坚持都没有,一定要往电影里塞广告,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只能让观众一声叹息了。    
      冯小刚的广告意识首先自然体现在他片中繁多的软广告上。他的工作室隶属华谊兄弟公司,其老板王中军几次说:“我是个地道的商人,每次拿到电影剧本,第一件事就是算算它里头能塞进去多少广告……”比如《一声叹息》中,付彪把张国立和刘蓓送到海南三亚的总统套房,临走时悄声对刘蓓说:“打电话用吉通卡。”还有张国立在海南三亚给徐帆打电话,问买房子的事,徐帆说:“……欧陆经典不错,就是太贵。”后来“欧陆经典”又出现过很多次,让我们不得不产生一些联想:欧陆经典一定欠了冯小刚很多钱。    
    


第一部分 冯小刚批判冯小刚是如何拍电影的(3)

    《手机》就更不用说了,在我没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心里就琢磨着这回赞助商是摩托罗拉还是诺基亚,或者某国内品牌呢?后来我们都知道了,是摩托罗拉。如果说是为了剧情安排不得不拍几个手机的特写,这还无可厚非,但影片从始至终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商业味,实在让观众有些不舒服。不过我还是挺佩服这个广告创意的,宣传力度实在是很强,全国几千万的票房,得有多少观众看过这个广告啊。我的一个朋友,看《手机》之前,用的正是片中的那款手机,看完电影以后,立刻就把手机的铃声换成电影中的那个,顿时觉得自己很时尚      
    。每次聚会听见他的手机响,总是让人心里一激灵。    
      当然,广告对于冯小刚来说,有时也不仅仅就是拉赞助。他也有埋汰广告,借以炒作的时候。《大腕》的例子再明显不过了,尽管影片中从未出现任何已有的广告品牌,但看到“搜狗”、“报丧鸟”、“硕士伦”的时候,每一个观众都联想起了熟悉的广告或广告语。不过大家也不必为这样的“含沙射影”而担心,冯小刚对自己当初的这个“歪点子”还是很有信心的:“这就是影片吸引人的地方,我还非得用这样的方法,要不这部片子绝对没有它现在这样有看头。”而且,“电影开拍之前公司就聘请了专业律师,对剧本中每一句台词都严格把关,绝对不会有    
      ‘侵权’嫌疑。”    
      在中国电影界,最爱玩这样的小聪明的人,可能也非冯小刚莫属了。    
      电影不是媒体,每一次露骨的广告行为,都会被观众传为笑谈。可惜中国的观众还不够严肃,对于导演的要求也总是很低,反正有盗版的DVD可看,生活不至于无聊。这也就是导演可以往电影里随便安插广告,却没有谁提出抗议的原因。    
      这让我想起了早年间,中国的各个地方电视台开始在电视剧或节目中频繁插播广告,引起全国争议的那一段历史。现在人们也都习以为常了,虽然心烦,但大环境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呢?连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时间也越来越长。然而电视广告你可以选择转台不看,可买了票走进电影院,不看也得看。    
      作为观众的我们,也真是天可怜见。    
    


第一部分 冯小刚批判从冯小刚看中国电影(1)

    别一看这个标题就被吓倒了。有人说那个什么来着?一叶知秋。冯小刚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导演,从这个代表性,我们或许就可以说一说中国的电影、电影人、电影业、电影观众。    
      商业电影的误区    
         
      中国的导演似乎总爱干一些极端的事。前些年闹腾来闹腾去地四处拿奖,越是被禁,越是拍得凶,甚至以被禁为荣。这几年导演们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光拿奖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还要赚钱,要用偶像,要炒票房。这样的想法对于电影行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健康的想法,然而对票房的一味追求,并不意味着导演就必须放弃把电影拍好的念头。    
      这不是一个单项选择题,而是多项的。可惜的是,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冯小刚,在票房上做出了榜样,但电影的水平,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商业的作用也并不是夸张到无所不能的地步。2002年末,中国的观众上了一个大当,《英雄》赢得了2亿7千万的票房,对于中国本土电影,这是史无前例的。然而这个票买得值不值得,观众心里最有数。一部号称英雄主义史诗片的电影,居然能让观众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哄堂大笑,也可算是另一个史无前例了。张艺谋在影片开拍前,为我们制造了悬念,又赶上《卧虎藏龙》的尾风还不算散完,大家心里都好奇得不得了,张艺谋会拍出什么样的古装巨献?超明星阵容会如何的耀眼?观众伸着脖子一直盼到了2002年末,自己花钱买了昂贵的电影票,买了这个悬念。    
      《英雄》在商业上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成功利用了观众的好奇心,这个力量是强大的。然而如果有第二个《英雄》,观众还会上这个当吗?也许会,因为中国难得见到大投资的电影。但它的票房是肯定不会达到2亿7千万了。这也就意味着,一部分观众,在这样不负责任的商业炒作中流失掉了。    
      在中国,商业运作无论如何成功,也仅有一次的机会,可以让导演跟观众开这样的玩笑。任何妄图凭借炒作哄抬票房的行为都是没有远见的,中国电影这样发展下去,情况不会很让人放心。观众看《英雄》,不也是冲着事先保密时宣传的“强大的明星阵容”、“大制作”、“张艺谋”等等去的吗?这说明观众对电影是有要求的,不让观众在事后失望,才能使中国电影走入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中去。    
      我们不缺乏聪明人,也不缺乏野心家,我们缺乏的是对观众负责的导演。我们目之所及的本土电影,要么就是搔手弄姿的向观众表明他是个艺术家,要么就是瞧不起观众的智商,拿一堆破铜烂铁充数。如果你非要成为一个艺术家,也没人拦你,可你至少得有创造力吧,至少得明白你要拍的是什么电影吧?总是利用电影反映点你的小悲伤的黑暗情绪,再玩点别人都玩腻了的花招,算是怎么回事呢?你要成为纯商业片的导演,也无可厚非,可至少你得把片子拍得好看吧?至少得让观众看着入迷吧?可号称中国惟一的商业片导演冯小刚同志,就算幽默起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