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人原理--破解人生之谜-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实践出真知。”达·芬奇更有生动的比拟:“智慧是经验之女。”

三、思想主导人生
'更新时间'2010…03…22 16:59:18 '字数'824 
思想之橹主导着人生的航船。如果人是大海里航行的一条船,人生就是船在大海里的一次航行,生命是人生航船上摇橹的人,思想是人生航船摇动的橹。橹既驱使着航船前行,又掌管着航船行使的方向。
为什么说思想主导人生呢?作者认为,人生就是人在发生发展中必然逐渐认识并改造自我和环境、必须面对并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为了愿望和理想以及兴趣不断设计并展开表演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人们不管是认识并改造自我和环境、面对并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是为了愿望和理想以及兴趣不断设计并展开表演都要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想认知、思考斟酌以及选择取舍才能完成,所以说思想主导着人生的路径和结果。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卡斯·奥理欧斯(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也说过:“思想决定人生。”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和诗人爱默生的感悟更加深刻,他认为“人是他自己思想的产物。”

思想是如何主导人生的呢?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说:“我们从清晨起来到晚上睡觉,99%的动作,纯粹是下意识的、习惯性的。穿衣、吃饭、跳舞,乃至日常谈话的大部分方式,都是由不断重复的条件反射行为固定下来的千篇一律的东西。”可见,习惯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爱默生赞叹主宰生活的习惯,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但培根更欣赏能够改变习惯的思想,说“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而这句名言则清楚详细地告诉人们思想是怎样从多层次影响人生命运的。

人在自我塑造!这是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因为一方面思想主导人生,正如培根所言“人是他自己思想的产物。”可以说思想塑造着自我。而另一方面主体决定思想,亦即自我决定思想。这不就是人在自我塑造吗?

    自我塑造吧!莫惜思想之油,点亮辉煌的人生! 举报不良信息 

一、确定思想目标
'更新时间'2011…01…13 09:11:16 '字数'8593 
人若没有目标,就像船缺了舵——成了流浪汉、废物、人间渣滓。——汤玛斯.柯利

出自《标竿人生》作者:华理克(美国牧师)

下面是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记者到建筑工地去采访。在工地上,他遇到正在工作的三个建筑工人,分别问了他们“您在干什么活?”这样一个相同的问题。第一个建筑工人头也不抬地回答:“砌墙呢。”第二个建筑工人抬头笑了笑回答说:“我在盖房子。”第三个工人正在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砌墙,闻听记者问话随口答道:“我在为人们建造漂亮的家园。”记者觉得三个建筑工人的回答很有趣,就将其写进了自己的报道。

  若干年后,记者在整理过去的采访记录时,突然看到了这三个回答,三个不同的回答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想去看看这三个工人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他回访到的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当年的第一个建筑工人仍然像从前一样砌着他的墙;而在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竟然是当年的第二个工人;当年的第三个工人则已经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人正在给他打工。

三个原本是一样情况的人,对一个问题的三种回答,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目标。可能正是由于他们有不同的思想目标,导致了他们后来不同的结果。

确定思想目标是思想修养的重要内容。思想修养是指人在思想方面自我改造和提高,以及经过锻炼形成相应思想品质的自我塑造活动。思想教育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是不会有好的结果。例如,思想目标是人到一定年龄才会思考的问题,应该像瓜熟蒂落一样自然才好,如果过早摘瓜可能只会得到苦瓜。思想修养包括政治思想修养、道德思想修养、职业思想修养、艺术思想修养、哲学思想修养、做人思想修养等方方面面。人的行为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思想目标。一个幼稚或年少的儿童不可能也没必要教他搞清楚什么思想目标,但是需要有人对他加以指引和教导,这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对于青少年学生则应加强思想教育,使其逐渐明确以下几个重要的思想目标。

第一个就是做人的最大目的。

没有人生目的,但做人要有目的。中国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作家季羡林在谈人生时就曾说过:“我们‘人’的‘生’,都绝对是被动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先制定一个诞生计划,然后再下生,一步步让计划实现。”没有人在出生之前就预设好了目的,除非他是神仙。所谓的人生目的都是人自己虚构的。仅中国近代以来,就有不少名人都曾表示否认人生目的的存在。例如,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说过:“‘什么都不为’,正人生妙味之所存也。”中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甚至认为“其实生活是无所为的,不但全整人生无所为,就是那一时一时的生活亦非为别一时生活而生活的。”很多外国名人也否认人生目的的存在。如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0。15-1900。8。25)曾经说过:“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英国哲学家罗素(1872…1970)则指出:“除非你假定有一位神,否则追问人生目的,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出于内心信仰或精神寄托虚构一个“人生目的”也无可厚非(如宗教信仰),但所谓的人生目的不管是在事实上还是在真理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人生目的”是人们在习惯性思维定势驱使下经常会思考的伪命题,也是聪明的宗教大师坚定信仰并巧妙利用好命题。试想,假如没有基督教徒,人类多么缺乏幽默啊!虽然没有人生目的,但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随着思想的发展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目的。正是因为孕育出许许多多的目的,令人迷茫的人生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色。做人伊始本来没有任何目的,做人的目的是在做人活动过程中随着思想的发展而自然出现的。当意识思想渗透到做人活动之中,做人活动可能的结果成为预想的做人目标时就产生了做人的目的。做人目的的作用就是选择一定做人的方式,引导做人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缺乏做人目的的人,其人生就像无舵的船要在大海里航行一样危险。做人的目的都是人们自己树立的。尽管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做人目的可能会因为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但那种选择都是通过他自己的思想来决定的,其实与环境因素并无绝对的关系。任何政党的宗旨或目的都属于社会意识,但其内容常被视为做人的目的来宣传,致使一些人在开始时将其作为做人的目的,而后来却又背弃之。政党的宗旨或目的应当成为政党成员及其信仰者的事业理想,所以政党成员必须经受这方面的思想教育,政党组织可以并需要就政党的宗旨或目的对非党人员开展广泛的宣传,但将其当作做人的目的对他人强行灌注可能违背他人的意愿,似乎有所不妥。一个恰当的做人目的除了需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确立(称之恰当的主观要件),还应当既属于真理或正确的认识,又合乎做人的规律,换句话说,应当既合乎做人实际又有利于做人实践(称之恰当的客观要件)。例如,利人利己就是恰当的做人目的之一;而一心为自己或者专门为他人都不恰当。根据所指做人行为范围的大小,做人目的可分为大目的和小目的。做人的大目的和小目的都有其相应的指导作用。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个做人的最大目的。所谓做人的最大目的,也就是最大的做人目的,是指一切做人行为的根本目的,即所有属于行为范畴的做人的基本目的。做人的最大目的(也可称为做人的根本目的。称之为“人生目的”也无妨,有时我也喜欢这样的称呼)一般会在人的青少年时期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下来。但做人的最大目的并非一成不变,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转变。对于做人的最大目的,有的人明确,有的人不明确。明确者有人的高明,有人的低劣。很多人都把幸福作为做人的最大目的(单就自身感受来看把幸福作为做人的最大目的可以说没有什么不妥的,但站在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角度把应该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做人的最大目的在政治角度上更具煽动力。这样说并不代表我赞同每个人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做人的最大目的,事实上也只有那些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会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做人的最大目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就曾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把幸福作为做人的最大目的好像是非常恰当,似乎也无懈可击。其实未必尽然,例如不少人追求幸福,结果却觉得并不幸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指出:“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还说:“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进一步说,即使我们幸运地远离了痛苦,我们便靠近厌倦;若远离了厌倦,我们便又会靠近痛苦。”另外有人并不看重令人安逸和享乐的幸福,例如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如果不以幸福为做人的最大目的,那以什么为做人的最大目的呢?明智是一种内心敞亮、富有远见的心智聪明的状况。这种状况既是一种内心敞亮的心态,又可以是深远的思想认识。内心敞亮,就是指无牵无挂的自然心态。富有远见,就是指表现在某些方面的远见卓识。明智的状况富有智慧。智慧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薄伽丘就曾指出:“人的智慧就是快乐的源泉。”《论语》中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人认为是说“早晨得知道理,要我晚上死去也可以”。这种解释未必正确,但无疑道出了一种智慧,参破生死苦乐的大智慧。足够的智慧完全可能化苦为乐,甚至消弭死亡的恐惧、享受西去的经历。智慧是中国智者的精神寄托(古代的典范当首推老子。中国智者不信宗教、不信鬼神,他们信仰自己心中的智慧。古代如此,当代如此,将来也当如此!聪明的中国人,不必崇洋媚外,应当坚持自己民族的伟大信仰)。虽然智慧并不等于明智,但明智绝对离不开智慧。缺乏必要的智慧,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明智。明智和智慧具有密切的联系:智慧是具体的、分散的,而明智则是整体的、全面的。明智不是生活要达到的一个终点,而是需要时时保持的一种心智聪明的境界。明智的境界是一股浑厚的思想势能,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明智具有一定指向性,例如在幸福与不幸方面,明智指向幸福;而在内心平静与烦躁方面,明智指向内心平静。身心的幸福、内心的平静是明智内在的奥妙。难以避免的糟糕环境和不可违拗的生理心理周期都需要人们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始终保持着明智。明智者能够正视痛苦,并善于将痛苦转化为幸福。一个明智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获得幸福又怎么能称得上明智呢?以明智作为做人的最大目的,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虽然人们的智慧水平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与其自身条件相应的明智境界。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明智的目的,或者说做到明智呢?第一,必须承认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会、有所不能,彻底扫除拒绝智慧的障碍。第二,应当细心观察、勤于思索、刻苦学习,以便获得自己需要的智慧。第三,注意快乐达观(乐观是幸福之门)、胸怀宽广,扬长避短、全面发展,机智勇敢、果断迅捷,以及组织规划(在完整的规划中应该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规划中最为远大的理想)和机动灵活。以上所述,第一方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能够做到就可以迅速地体验到明智的境界;第二方面能做到多少就会收获多少,做得越好就越能接近真正的明智;第三方面既是难点也是关键,只有做好该方面才可能达到彻底的明智,并实现理想、收获幸福。这三个方面的锻炼,都有反省自身、平静内心的奥妙。经常进行这三个方面的锻炼,养成并保持良好的习惯,是通往明智的巧妙方法。人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