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方好莱坞-第4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成功的大导演,却一直有一个遗憾或者说是憋屈的事,那就是他本人别说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了,就连最佳导演提名都没获得过一次。

要说在林孝智开了嘴炮之前,他王京虽然天不怕地不怕的,但多少还是比较忌惮彻底得罪金像奖的。可是这一次一看到这位业界大佬站出来吸引仇恨了,再加上本届金像奖他还是连个提名也没得到,新仇旧恨之下王京也是憋不住火气,公然在为新电影《鹿鼎记》搞宣传时在媒体面前向金像奖开炮:“……前天林生对金像奖开炮,对此我是十分赞同的。我不知道《电影双周刊》想搞什么,但这几年金像奖一届不如一届是不争的事实。年年都要捣鼓出一两匹黑马出来,其中一部必然票房大卖的电影。可最后的结果千篇一律,得奖的是谁呢?是观众喜欢跟支持的热卖电影吗?不,最后得奖的一定是评委会喜欢的‘有艺术性’的电影。我可以理解金像奖出于照顾性心理,对票房普遍不高的文艺电影进行一些提携,但这种提携不应该是建立在打压商业电影的发展之上。”

好友对金像奖开炮,刘镇伟尽管对金像奖并没有什么芥蒂,依旧站了出来力挺与他关系莫逆的林孝智。

他在《明报》上登载了一篇亲自撰写的稿子,说:“无怪别人指责金像奖,这几年金像奖确实一直在走下坡路。商业电影尽管每年都能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编剧”等提名,但真正的重量级奖项上几乎与商业电影无缘,得到最多的就是些‘动作指导’、‘最佳剪辑’之类的奖项。诸如影帝、影后、最佳导演、最佳电影等,多半都是颁发给更文艺的电影。如果评委会真认为出演文艺电影所需要的演技跟用心度比商业电影更高,那我无话可说,只能用林生的一句原话来反驳……难道我们的电影就是蒙着脸、闭着眼睛拍得,没用一点心、不用琢磨演技?”

“文艺片在艺术表达上也许比大多数商业电影要好一些,但一个现实的话题摆在眼前,观众大多不买账也看不懂电影里面的深意,导致多数文艺电影都是赔钱赚个吆喝。比如我认识的一个电影导演王家卫,前年他拍摄的《阿飞正传》拿了去年金像奖的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共四项大奖,但邓生(邓光荣,这部电影是由他的影之杰投资拍摄)上台去领奖时却苦着一张脸。原因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因为这部电影投资三千多万,最终票房却只有一千多万,不但把邓生气得住进医院打点滴,公司也险些因此倒闭,还是林生帮忙张罗卖了外埠回了点本,才不至于太难看。”

刘镇伟跟王家卫是铁兄弟,他在文章里把老兄弟拉出来‘批斗’一番,未尝没有借机让‘死性不改’还准备继续拍文艺片坑新老板的好友王家卫转性拍商业片的意思。

因为就在月前王家卫又闭关弄出了一个名为《东邪西毒》的剧本准备拉投资,刘镇伟在提前看过了剧本之后很为老友担心。他是香港最好的商业片导演之一,自然一眼就看出了这部电影的商业卖点不够,观众很难买账,而且要拍出王家卫想要的效果,至少也得有个四五千万的投资,这种规模的投资除非是《黄飞鸿》、《黑侠》那种要大场面有大场面、要燃情的打斗戏有打斗戏,摸准了观众胃口的商业电影,否则别提赚钱了连回本都难。

而且,在成功‘坑倒’了前老板邓光荣之后,别看王家卫拿了不少大奖,但他本人在香港电影圈里的名声已经臭了。若是再弄出一部坑倒投资者的电影出来,估计好友以后的日子更难混。所以才有了他的这么一说……

作为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物,徐可徐老怪一直都是香港最好的电影导演之一。然而他本人虽然在第四届跟本届各自获得过一个最佳导演提名,却一直没能拿到“最佳导演”这个奖项,也因此他的《黄飞鸿》虽然在本届金像奖上大出风头,但徐可对于金像奖的不满也是溢于言表。

他这人虽然脾气古怪,但也是出了名的敢作敢当,否则去年也不会为叶倩文挡下了所有的骂名。根本不需要别人联系他,徐可自己便站了出来抨击金像奖:“我从金像奖组建之初到现在,一直关注这个本土电影奖项的发展。但也不得不承认,从第六届引入了影评人协会跟其他组织之后,金像奖就是变了味道。每年都要推几部连回本都困难的电影上位,真要是观众喜爱的电影,怎么可能连剪辑师都要饿死?还是真如林生所说的那样,现在的金像奖大奖全看评委喜好跟口味了?”

……

不奇怪这么多的大牌商业片导演站出来支持林孝智,自己耗费数千万巨资拍摄的大片,虽然席卷港澳台及东南亚,斩获无数票房,奈何就是不得金像奖评委会的喜欢,这几年来连连败于一些名声不显的导演手中,屡次被票房扑街到了姥姥家的文艺片黑马上演撞翻大船的戏份,早就有人憋了一肚子火气。

只是香港电影圈就这么大点,早前大家都不愿意撕破了脸皮,得罪了金像奖官方跟评委组织,所以只能忍着。如今有人率先站出来炮轰金像奖,自然引起一片喝彩声跟掌声。

说到底香港电影本来就是建立在商业片的基础上的,这几年金像奖评委会却大走欧美学院派,偏向于文艺色彩较重的电影,大量商业味道浓郁的电影被人为限制在金像奖之外,虽然还未令香港电影伤筋动骨,却也开始动摇了港片的根本。

不少导演跟艺人,一看自己难以接到大片、或者很难拍出什么热卖电影一举成名后,为了能够获奖增加知名度,转而走捷径跑去拍那些观众不爱看的文艺电影,除了少数精品还能给人带来眼前一亮外,观众大多不买账。但这些文艺片更容易得奖更容易成名,长此下去才是港片的灾难。

第533章深圳台与西游记(上)

“老板,你可是真是把我们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郑丹瑞给林孝智冲了一杯红茶端到他面前,抱怨连连:“也不知道这一次我们亚视跟金像奖的合作会不会黄了!”

“谢谢!”

林孝智接过茶杯只抿了一口就放下了,闻言脸上并无太多表情变化。

因为之前跟tvb签的三年电视直播协议到今年结束,年初时《电影双周刊》主动找上门来,想跟最近风头无两的亚视合作。

说起来他一直怀疑,以金像奖评委会的尿性,自己这样的纯商业片导演很难入他们的法眼,过去几届金像奖里虽说他每一届都能获得多个提名,其中不乏重量级奖项,但最终真得到的也就只有两座小奖奖杯而已,本届他能得到‘最佳导演’提名,说白了还是金像奖评委会甚至可以说是《电影双周刊》的故意为之。

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是自己释放的善意,但心高气傲如他看来,却不下于施舍。

这也是缘何林孝智虽然批准了亚视这边跟金像奖谈合作,另一边却给他们上上眼药的原因之一。

《电影双周刊》还有金像奖评委会的一些人把持着金像奖的评选权,看似十几个组织一起选拔很公平实际上不仅不对外吸纳意见,内里更充斥着各种交易,这些绝不是一个希望做大做强的电影大奖所该有的,别人不愿意也不敢来曝光,他林孝智就只好自己赤膊上阵。

本不准备回答这个问题的,奈何见郑丹瑞反复念叨,他也只好开口回答几句:“别跟我说在颁奖典礼前,你没听说影评人协会跟导演协会为了《婚姻勿语》跟《双城故事》闹起来的事。87年之前金像奖的评选虽然是内部进行,但有众多影评人跟电影人的监督,每一届都是兢兢业业,每一个奖项都非常合理且公平。可自那一年一下子扩增了影评人协会、摄影师协会等多个组织后,金像奖就完全变了味道。我可是听说一条潜规则,不是导演协会的人不可能被提名为最佳导演、同理不是摄影协会的人也不可能得到最佳摄影奖。还有那些影评人,光靠喜好这几年盲目推文艺片上位,这算是什么,把金像奖当成自己的玩具吗?”

郑丹瑞嘴巴动了动,却没有接话。

他跟金像奖协会内不少高层私交莫逆,当然比外人知晓的更多,也很清楚林孝智说得不假。只是这些都是些潜规则,为了这个跟金像奖那边闹了,在他看来多少还是得不偿失的。

只是看了一眼他的表情,林孝智就猜到了他心里并不赞同自己的意见,对于郑丹瑞这员大将他还是比较看中的,只好继续点拨说:“金像奖的确在香港很有影响力,但我们并不惧它,别忘了这一次是他们主动找上门来的。依托亚视跟寰亚,我们真要摒弃金像奖重新弄一个电影大奖出来,金像奖那边也只能干瞪着眼。而且这才是年初,距离下一届金像奖开幕还有将近一年呢,该急的绝不该是我们!”

给他这么一点拨,郑丹瑞皱眉回味了一会儿,突然抬头看向了他,心中恍然大悟。

是了,正如林孝智所说的。如果对手只是亚视一家电视台,又或者只是寰亚一家电影公司,金像奖绝对不会只听外界传了点林孝智对他们不满的风声,就主动上门来有意谈合作。因为他林孝智不仅手握香港最大的电影集团,在电影圈里拥有巨大人脉,同时还是香港传媒巨头,真要甩开金像奖单干,只靠《电影双周刊》这个财政状况一直不好的后台,金像奖血拼他们铁定财力跟广告宣传上远不能与他们相比。

现在金像奖那边就算是气恼林孝智捅娄子的举动,恐怕也更应该担心他对金像奖的不满态度。距离下一届的金像奖看似还有一年时间,不过考虑到12月就会停止收录本年度入围电影,并进行广告、造势、内部评选、对外公布提名等等,实际上留给金像奖那边的时间其实只剩下半年左右。更应该着急的是他们才对……

金像奖当初找上门来要跟亚视合作,最先联系的就是他郑丹瑞。而这也是他担任亚视副总以来的首次运作,所以郑丹瑞还是非常希望两家最终能走到一起的。

明白了这些,他才把心中的烦恼给压了下去。跟林孝智说起了今天请他来的事儿……

……

大陆的电视台比整整迟了十数年后才开放的电影高门槛不同,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就引进了大量的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电视剧、动画片。

比如美国的电视剧《海底游记》改名《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央视台上映,结果形成万人空巷。

《大西洋底来的人》剧中的时尚墨镜“麦克镜”也就是蛤蟆镜,居然成为了当时仅次于香港电子表的暴利产品。几毛钱在沿海地区进货的墨镜,在“麦克镜”热潮中,甚至能够卖到几十块钱!要知道当时大陆很多居民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几十块甚至十几块钱而已。

随后引入《加里森敢死队》一经放映也是大火,这部在美国反响一般般的电视剧,登陆大陆后立刻成了国民电视剧,原本全集有26集,但是播放到16集的时候。因为引发了一些社会事件被勒令停播,结果让央视打上了“全剧终”字幕,引得观众哗然,纷纷给央视写信,质疑为什么放了一半就不放了,还打上全剧终字幕欺骗观众。(有兴趣的自己去查,不多谈)

而央视当时引进《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这样美剧,仅仅是用了几千美元至一两万美元的超低代价引进的。后来,美剧仍然小范围地传播着。

因为大陆当时居民对于精神需求逐渐增大,央视引进播放的海外影视剧,引进一部,红一部!

上海台在1980年便与专门拍摄电视剧的美国劳里玛影视公司签订了合同,每年固定引进3到4部美剧,由上海电视台译制并在当地播出。系列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在该台首播之后,成为经典之作。

《成长的烦恼》给中国观众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美国家庭教育方式,也带来了“肥皂剧”的概念。“他们可以跟孩子承认错误,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断然不可能的。”

日本的《血疑》、巴西的《女奴》、墨西哥的《诽谤》在内地相继播放,轰动一时,持续了外来电视剧的冲击热潮。

在八十年代初,亚视也是那个时候曾经跟大陆有过一段时间的合作,靠半卖半送的超低价,向大陆输出了《霍元甲》、《陈真》这几部电视剧,尽管没赚到什么钱,但亚视却因此在大陆赢得了不菲的口碑跟潜在影响力。这可以说是亚视当时的新老板邱德根入主亚视后,为亚视带来的改变。

可惜的是,这项合作却没能够坚持下来。主要原因还是当时邱德根只买下了亚视部分股权,另一半还掌握在澳洲财团手上,而这些大鼻梁的傲慢白人一看邱德根把亚视的优质电视剧低价卖给大陆登时不乐意了,抱起团来在董事会议上找他的麻烦。当时邱德根才刚入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