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性文化象征-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人类进化的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性心理的进化是人类心理进化的一个方面。人类心理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考和认识,例如对一些自然现象、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人的许多生理反应及行为等,都逐渐产生了“Why”和“How”的两个问题,即“为什么是这样”和“怎样做才能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这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本质方面。  这些意识在人类的童年时期是十分幼稚、十分蒙昧的,但是它却是人类文化的起步,在人类历史上亮起了文明的曙光。对原始人类来说,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最初的认识,就是“万物有灵”观。  一、“万物有灵”观  原始初民们知道,那光芒四射的太阳把光和热施给了他们,但是黑夜却使他们寒冷;天朗气清使他们感到快乐,而风雨雷电又使他们感到害怕;植物生长了而又枯萎了;滔滔的海洋把那可怕的波浪冲向岸边;伟大的天地产生着并保护着一切生物……这一切,是什么原因呢?原始初民们无法解释,只能归结于这一切都因有神灵存在。  原始初民们还认为在自己的身上也有神灵存在。他们无法解释生和死的现象,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妇女腹中会钻出一个新生命来,就认为这是一种神灵的力量;同时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亲属或伙伴死了,在梦中还会见到他们,于是就认为人有灵魂,灵魂能独立于躯体而存在,死人的灵魂能保佑他们,也可能伤害他们。  原始初民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饥饿、寒冷和野兽的袭击经常折磨着他们,他们只是为了生存而苦苦地与大自然作斗争,所有能使他们感到快乐的,除了在饥饿以后获得了食物,有了一顿饱饱的美餐,还有就是性交,所以,最原始的快乐来源于最原始、最本能的需要(“饮食”和“男女”)的满足。特别是性交,原始人不明白为什么做这种事会产生那么强烈的如痴如醉、欲仙欲死的神奇感觉,于是也认为是神灵存在。  因此,在原始人看来,整个世界都充满着灵物,是神灵使万物活跃起来的,这就是所谓“人死为鬼,树久有灵”,神灵可以影响并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神灵和人又是相通的,人可能引起神灵的高兴和不快。神灵高兴了,就赐人以幸福,神灵不快了,就降人以灾祸,所以人们必须崇拜它们、祭祀它们、讨好它们,因此“万物有灵”的思想又必然会发展成为对它们的崇拜。  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爱德华·泰勒指出'1':第一,灵物是人就其自身所拥有的灵魂的最初概念模拟出来的;第二,以人的原始幼稚的哲学观点来解释自然现象,而“有灵性的自然”之理论的名称是完全适合这种哲学的。假如像诗人说的那样,“谁能认识事物的动因,谁就是幸福的”,则原始人的蒙昧就占有这种幸福的源泉:他们能够以自己十分满意的方式来为自己解释所有现象的动因。对于他们来说,灵物——自然精灵和地神、精灵和死人的阴魂、恶魔和神——构成了世界生活的个体动因。神秘主义者雅各布·标姆说:“对于原始人来说,一切都是清清楚楚的,自然的秘密,就像对于我们一样,对于他们也不那么隐秘。”  原始人崇拜的对象十分庞杂,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性崇拜。当时还没有文字,从一些岩画、神话传说和目前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来了解,有些民族的发展虽然早已脱离了原始社会,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等原因,仍旧保留着许多原始的信仰崇拜方式,这些都是现代人研究那久远的原始社会的“活化石”。原始人的崇拜方式和世界性的三大宗教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显得粗糙、幼稚、盲目、没有理论色彩,但正因为如此,它也就显示了早期人类的朴实情感。


第一部分:人对世界的初始认识自然崇拜(图)

  自然崇拜是人们对那些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力的崇拜,具体包括天体崇拜、山崇拜和石崇拜、水崇拜和火崇拜、土地崇拜等等。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对原始初民来说,都是神秘莫测的;山和石的异常形状也使他们感到神秘,山中又隐藏着许多动物、植物,岩石则是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这都使他们认为其中有神力存在;水和火对人类有很大用途,但水火又是无情的。洪水泛滥和熊熊火灾使原始人感到恐怖,于是向水火顶礼膜拜;大地孳生万物,养育着人类千秋万代,所以他们以大地为神,甚至连大地上生长的一切东西都被认为有神灵的力量。  以上的这些崇拜流传久远,在中国的古籍中对此也有论述。例如《左传·昭公元年》曰:“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之。”《殷契粹编·粹编考释》记载:“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盖朝夕神拜之。”《礼记·祭法》中有:“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在以上这些形形色色的自然崇拜中,对太阳的崇拜是最突出的。把太阳作为至高权威的象征,今人把对人的最高崇拜对象称之为“红太阳”,似有此遗风。许多原始岩画,都有这方面的表现。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民众普遍地都要祭月;盖房子时,要先祭地神,才能动土;收获时,要祭谷神;出海捕鱼前,要祭海神;从史书上关于“西门豹治邺”的记载看来,在战国时期还存在以活人祭河神的风俗;电影《红高粱》表明,在20世纪前期,人们酿酒还要祭酒神。这样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  从现代的少数民族来看,这种信仰状况更为突出。例如,我国西南的藏族支系纳木依人和柏木依人,认为天神主管天下万事万物,每年正月初一黎明时各家要在房檐下以酒肉饭菜举行祭祀天神的仪式,祭罢将祭品抛向天空。鄂伦春人认为月亮是帮助他们夜间狩猎的神灵,每年正月十五和二月十五都要向月亮叩拜。阿昌族则将太阳神和月亮神供奉在住房围墙的墙洞里,内放一个花瓶、一只竹杯,经常烧香敬奉。贵州的一些苗族发现天上流星的坠落方向是自己所在的村落,便认为将有火灾降临,于是全村凑钱买一条狗,由巫师主持退火仪式,然后杀狗祭献。台江一带的苗族凡要开荒,必须先到地神像前烧三次香,然后才能动土。


第一部分:人对世界的初始认识祖先崇拜(图)

  原始初民不仅相信自己祖先的亡灵存在着,而且相信它们具有保护自己的超自然能力,因而加以崇拜,这种崇拜是在有了灵魂不死观念和血亲敬仰观念以后,两者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人类最先出现母系氏族社会,所以最先获得崇拜的是女性祖先,后来才是男性祖先。  在中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些民族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处于哪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祖先崇拜的风俗,而其祖先崇拜的对象依其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具有层次性,如氏族祖先崇拜、家庭祖先崇拜、家族祖先崇拜和民族祖先崇拜等。  这些祖先崇拜对象,有的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的人,有的则是传说中的创世人物。例如,湘西麻阳一带的苗族对盘瓠十分崇拜,把他当作自己的始祖和至高无上的尊神来加以崇拜。纳西族则把传说中的崇仁丽恩称为始祖而加以崇拜。中华民族则以黄帝、伏羲和女娲作为民族始祖的象征,还有燧人氏、神农氏、有巢氏等,实际上都是传说中的人物。白族人所共同崇拜的祖先段宗倒是实际存在过的,他是南诏的一位将军,是大理国段思平的先祖。据历史记载,段宗曾带兵帮助缅甸驱逐了入侵者,回国后又铲除了图政谋篡的奸臣。段思平建大理国后,封他为白族各村本主神中的“中央本主”,在大理庆洞村建圣源寺,为他塑像。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前后,大理及附近几个县的白族人,成千上万,载歌载舞,到圣源寺朝拜这位民族祖先。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十分浓厚的,祖先崇拜的表现也十分突出。《荀子·礼论》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礼记·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因为有祖先才有子孙,有天地,子孙才能享用万物而生存,祖先和天地在“生殖”方面的功劳一样大,所以要祭祖。在神州大地,祠堂、祖宗牌位几乎到处都是,人们在危难时刻,常常祈求“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保佑。“挖祖坟”是不共戴天的仇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不仅坏了风水,更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人们最神圣的祖先崇拜和信仰。“家祭”是中国历史上最普遍的一种风俗,南宋的爱国大诗人陆游的《示儿》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说明了人在死后和儿孙还要息息相通。现代中国人在父母忌日还要祭拜父母,这当然不是迷信,而是为了纪念,但其中也许还有祖先崇拜这一观念的残余吧!


第一部分:人对世界的初始认识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定的民族认为一定种类的动物或自然物同本氏族有亲属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而产生的信仰。“图腾”一词源出北美印第安人的奥季布瓦语Totem,意思是“他的亲族”。被一个氏族称作图腾的物(多为动物,如熊、狼、鹿、鹰等)就成为这个氏族的标志,而且认为它对氏族可以起到庇佑和保护的作用,作为图腾的动物或植物成为全氏族的忌物,一律禁杀禁食,并且对它举行崇拜、祭祀的仪式,以促进这种图腾的繁衍。  在中国古代,《礼记·郊特牲》中有一段论述,说明了要祭草木、昆虫、禽兽,表现出对动植物的崇拜: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辍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逐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土归其泽。  图腾崇拜方面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如我国贺兰山岩画中就有大量的反映,而且图腾崇拜曾流行于世界各地,至今在世界一些科技欠发达的民族中还存在着。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海南岛黎族人把猫当作自己的图腾,称雄猫为祖父,称雌猫为祖母,严禁捕杀。鄂伦春族人则以熊作为图腾,他们称公熊为“合克”,这是对最高辈男祖先的称呼;称母熊为“鄂我”,这是对最高辈女祖先的称呼。彝族普遍信奉虎图腾,他们称虎为“罗”,同时以“罗罗”作为自己的族称。云南哀牢山的彝族男子自称“罗罗颇”,女子自称“罗罗摩”,即公虎与母虎的意思;他们以十二生肖记年记日,但是为首的不是鼠而是虎;他们每三年一次的祭神大典要选在虎月的第一个虎日举行。云南克木人的图腾很多,据调查有二十五种,其中以动物居多,也有植物。克木人不仅每个氏族都以图腾命名,而且各个成员也以图腾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  不同的图腾往往还伴随着不同的神话传说。例如,云南怒江州碧江县的白族支系勒墨人中有个虎氏族,他们认老虎为自己的祖宗。有神话说,他们的女始祖与虎交配,生下了后代就是勒墨人。他们说,在虎的眼睛里,勒墨人都是老虎,所以虎不会伤害勒墨人。他们凡有大事要办,必选择在虎日举行,因为他们认为虎威无比,一定可以保佑他们成功。怒族的斗霍人则称为蜂氏族,相传其始祖茂英充是天上飞来的一群蜂变成的女人;又说天上的蜂歇在怒江边,与蛇交配生了茂英充,茂英充长大后又与虎、蜂、蛇、马鹿、麂子交配,其后代就是虎氏族、蜂氏族、蛇氏族,等等。  目前还信仰这些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不是落后,而只是一种传统风俗的延续,它给人以美丽的、神秘的记忆和遐想。现代中国人不是还称自己为“龙的子孙”吗?这也并不是什么迷信。  图腾崇拜在现代社会还有不少痕迹,岩画记载是一个方面,中国人繁多的姓氏是另一个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