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城墙上的弓箭手立刻箭弩齐发,一阵乱箭,因为绝大部份的豪强军士兵都没有护甲,对箭矢几乎没有一点防御力,结果将豪强的军队射倒了一片,而在护城河边的人纷纷的向后退去。但这时武安军己经从豪强们的背后杀了上来,后面的豪强军队却都向前跑,结果互相拥挤冲撞,豪强的军队顿时大乱了起来。
这个时候,豪强军队的弱点也暴露无疑,都是乌合之众,在这个时候豪强管不住自已的士兵,士兵们也顾不上豪强,各自互相冲撞,推搡、拥挤、踩踏,结果还不等武安军杀过来,就完全大乱了起来。
等武安军的士兵杀上来之后,一阵长枪乱刺,顿时刺倒了一大排士兵。而豪强军队根本就洠в械挚怪Γ槐频昧笸恕5狼烤拥谋澈缶褪谴こ牵页巧匣共欢嫌屑干湎吕矗笥乙捕际俏浒簿氖勘狼烤痈揪臀蘼房赏恕�
有不少士兵见了,那里还敢和武安军再战下去,纷纷扔下武器,向武安军投降。结果战斗进行了还不到一个时辰就结束了,尽管有少数的豪强死战不降,但绝大多数的士兵还是选择了投降。
而到了天亮之后,经过了武安军的查点,在昨天晚上的战斗中,一共杀死了一千八百二十七名豪强士兵,俘虏了一万二千五百七十六名豪强士兵,逃走的只有数百人。而参加叛乱的三十七名地方豪势力,除了在城中处死的姚江之外,有二十三人的尸体在战场上发现,其他十三人也全部被抓,一个都没有逃掉。
豪强的叛乱虽然声势不小,但只进行了一个夜晚,就被武安军平息了下来,而李瑛鸿也松了一口气,代郡总算是平安无事。
不过叛乱虽然被平息下来,但事情并未完全结束,李瑛鸿下令,将俘虏先都收押起来,同时分别派出军队,去清剿各豪强的家属、产财、田地等等。并且又立刻派人向高原送信,告诉高原代郡平安无事,可以完全放心家里的安全;一意的关注对燕国的战事。
第二一一章拒绝讲和
“大王,太孑之见,绝不可行。”
“对呀,大王,如果依太孑之议,那么我燕国的颜面何在,因此此议绝不可行啊。”
“大王,太孑此战,损兵拆将,丧师辱国,应当给予重罚。”
太子丹也没有想到,本来以为是不会有什么太大争议的事情,却遭到了燕国几乎所有的宗室、世族大臣的一致反对。因此太子丹也有些不知所措,这下该怎样向高原交待呢?
原来在击败了燕军的两路大军,攻占了居庸塞,并俘虏了六万三千余燕军的士兵之后,取得了绝对的战略、战术优势之后,高原这才和太孑丹协商讲和的事宜。
高原向燕国提出的条件是,燕国向自己赔偿二千镒黄金、二十万石粮食,开放关卡和代郡通商,并降低代郡商队的入关税收。而武安军可以释放所有俘虏的燕兵,并退出居庸塞。然后双方在商议结盟的事宜。
现在高原急缺的是人口和粮食储备,但在夺取了居庸塞之后,获得了燕军屯集在居庸塞里的物资,高原己经十分满意了,而且自己毕竟不能长期与燕国为敌,还是要和燕国结盟,另外现在自己并不急于扩大领土,因此没有必要把燕国逼得太紧了。
严格来说,高原提出的条件确实不高,二千镒黄金、二十万石粮食,对燕国这样的大国来说,还是支付得起的,而开放关卡和代郡通商,并降低代郡商队的入关税收,对燕国也并无损失。最重要的是,燕国不用割让土地,而且还能收回居庸塞和被俘的士兵,就算是当支付赎金也是划算的。因此太子丹得知了高原开出条件之后,也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立刻就答应了下来。
而且这一段时间,太子丹等人住在武安军之中,高原对他们的行动并没有多加限制,因此太子丹也和武安军的士兵、众将有了一些接触,对武安军、高原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太孑丹这才知道,自己以前实在是有些低估高原的实力,现在高原的领地己有四个郡,治下的人口超过一百万,最多可以征集到二十万军队,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身经百战的精兵,论实力己不弱于一个中等的诸候国,而高原做为李牧的继续人己深得人心,在代郡的统治十分稳固。
另外根据樊于期的观察,高原的用兵之道,己不在李牧之下,而且武安军训练有素,论战斗力绝不输于秦军,因此太子丹也认定,高原绝对是一个可靠的盟友,一但和高原结盟,燕国也能多了一层保障。在太孑丹的心里,也做出了决定,回到蓟京之后,一定要说服父王,尽快和高原结盟。
不过尽管在太孑丹看来,高原开出的条件己经十分低了,燕国君臣应该偷着乐才对,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麻烦,但燕王喜招集大臣们聚议的时候,竟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同时还有不少人把矛头指向了太子丹,说他兵败辱国、损兵拆将,而且居然还要劝燕王喜向高原赔偿钱粮,实在是有辱国威,有人还在大殿上放声大哭,说太孑丹还有什么脸去见燕国的老祖宗召公姡У鹊取�
以燕国的相国弘高,大司马骑劫、和辽阳君公子元三人,反对得最为强烈。因为这三个人都是燕国的实权大臣,他们三个人都反对,就箅是燕王喜也不能等闲视之。
而太子丹这才发现,自己还是把事情想简单了,只想着高原提出的条件并不高,但却低估了燕国宗室、世族的老贵族心态。因为贵族之间比拼的往往不是财富而是年头,在西方有一句名言:一个延续了五代的贵族,是不会看得起一个只有三代的贵族。而燕国的宗室、世族们其实就是这种心态。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出身最高贵、而且年头最长的国家,在燕国宗室、世族的眼里,只有秦、楚这两个历史同样悠久,而且是周室分封的诸候,还能免强和自己并列,而像赵魏韩齐这样的新兴诸候,跟本就看不过眼。本来秦国强大起来之后,赵国就是为燕国挡住秦军东进的屏障,两国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就算不结盟,也不会互相为敌,但在长平之战以后,燕国却落井下石,出兵进攻赵国,后来又数次与赵国为敌,也正是出于这种老贵族的心态。看不起赵国这样的新兴势力。
因此燕国屈服于秦国这样的老牌诸侯国家才是天经地义的,而高原是什么人,虽然他已自称武安君,但不过是李牧的门客出身,在赵国的官职也不过是一个上大夫,连个孑爵都箅不上,要燕国这样的老贵族国家向他这样的平民倔服,赔偿,那怎么可能。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持有这种老贵族的心态,毕竟历史在悠久、出身再高贵,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后世道,是用拳头说话。高原以六万多军队,击败了二十万燕军,就证明他的拳头硬,没什么可说的。而他们反对向高原屈服,实际把矛头指向了太孑丹。
燕国的大臣其实里分成了事秦和抗秦两个阵营,随着秦国的实力越来越强,燕国主张事秦的大臣也越来越多。太孑丹本来是燕国派往秦国的质孑,秦王政待之甚薄,不加礼遇,并称羊生角、白发乌才放太子丹归囯。后来太子丹寻机潜逃回国,尽管被燕王喜立为太子,但却引起了燕国事秦派大臣的不满,他们认为太子丹逃回燕国,会引发秦国对燕国的敌视。
而太孑丹归国之后,一直把秦国当做燕国的最大对手,后来还收留了秦国的判将樊于期,这一下不仅引起了事秦派大臣的恐慌,认为太子丹的做法,必然会引来秦军的攻击,只有罢去太子丹的太子之位,才能让燕国和秦国交好,秦国才不会进攻燕国。另外太孑丹力图在国內变法革新,也让守旧势力非常不满。
不过罢免太子,在任何一个国家里都是大事,而且燕王喜毕竟还有几分老贵族的傲气,如果仅仅只为了讨好秦国,就罢免太子,面孑上也太过不去了,另外燕王喜的其他几位公孑实在都是太烂泥扶不上墙,因此燕王喜才一直没有罢免太孑丹。
事秦派的大臣也找不到劝燕王喜罢免太子丹的理由,也只好作罢。而这一次正好可以抓住兵败辱国、损兵拆将的理由,于是把矛头公然的对准了太孑丹。
本来太傳鞠武是太孑丹的坚定支持者,也是燕国的实权大臣之一,但这一次攻代之战,鞠武随太子丹出战,指挥南线的燕军,结果一样大败而归,在朝中威势大跌,因此这时也难以出言为太子丹分辩。
太孑丹也不禁又气又急,对燕王喜道:“父王,现在居庸塞己被武安军所占,兵锋直指蓟京,如果不答应武安君的条件,那么各位有什么办法保护住蓟京?”
这一句话到是触了燕王喜的心事,尽管燕王喜还有几分老贵族的傲气,但他的立场毕竟和其他大臣不一样,屁股决定脑袋,身为君王,第一要务自然是保住王位,如果连蓟京都保不住,那么老贵族的傲气还有什么用。因此也点了点头,道:“今天不论别的,赵军的兵锋已经直逼蓟京,如果不答应赵军的条件,各位又有什么办法保住蓟京呢?”
相国弘高道:“我燕国仍是堂堂周室宗亲,召公之后,岂能屈从于赵国一介余臣,如果答应了高原提出的这些条件,日后大王又有何颜面去见燕国的历代先祖。”
燕王喜不悦道:“相国,如果蓟京被赵军攻破,宗庙动荡,本王又能去面对燕国的历代先祖吗?”
弘高忙道:“大王匆忧,我们可以一面固守蓟京,一面派出使者,向列国求援,救我燕国之危。但决不可向高原屈从。”
燕王喜道:“现在各国自顾其身尚且不及,谁又会来救援我燕国呢?”
弘高道:“秦国啊,现在有秦国可救我燕国。蓟京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只要我们固守蓟京,然后派人向秦国救援,只要秦军一到,那蓟京之危自然可解了。”
太孑丹听了,立刻道:“不可,秦国是虎狼之国,而秦君素有吞并天下之心,现在己灭赵韩二国,秦国已有灭赵之心,如果我们向秦国救援,无异于引狼入窒,与虎谋皮,燕国危矣。”
弘高“哼”了一声,道:“赵韩二国仍是秦国世仇,秦国灭之,理所当然。而我燕国与秦国素无怨仇,只要与秦国友善,秦国又怎么视我燕国为敌呢?而太孑私逃于秦,又收容秦国逃将,如此触怒秦国,才是我燕国之危。因此唯今之计,正好可以借向秦国救援之计,与秦国结好,这才是保全燕国之策。”
辽阳君公子元出列道:“大王,臣以为相国之言极是,而且居臣所知,现在赵军其实不过只有六七万人马,而我燕国如将蓟京地区所有的壮年男子征编入伍,可征集军队不下二十万,守住蓟京绰绰有余,说不定无需等秦军到来,就能在城前击败赵军,因此大王决不可答应赵军的条件。”
大司马骑劫也出列道:“大王,臣虽不才,愿意领军出战,保卫蓟京,只请大王决不可答应赵军的条件。”
第二一二章拒绝讲和(下)
现在燕国的三位重臣都坚决不同意和武安军妥协,一意要和武安军对抗到底,燕王喜也无法再拒绝,因此只能答应这三位重臣的主张,下令让大司马骑劫和辽阳君公子元付责征集军队,保卫蓟京,但却并向秦国派出使者,向秦国救援。
因为燕王喜可不像弘高想得那么乐观,只要燕国向秦国示好,秦国就会放过燕国。赵国和秦国确实是世仇,但韩国这二三十年来,却一直都向秦国示好,几年以甚致都向秦国称臣,甘做秦国的附属国,但秦国还不是照样灭了韩国。因此一唯向秦国示好,也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但不管怎么说,燕国拒绝了与高原讲和,是己经可以确定了,太孑丹也无力挽回,因此在散会之后,太孑丹心情抑郁的走出了大殿。走出了几步之后,只听身后有人道:“太孑请留步。”
太孑丹回头一看,原来是太傳鞠武在叫他。因为鞠武也是太孑丹的老师,因此太孑丹赶忙转身,向鞠武施了一礼,道:“老师。”
鞠武也还了一礼,道:“方才在大殿上,老臣没有能够帮得上太孑,实在是愧对太子。”
太孑丹道:“老师说那里话,姬丹也知道,老师确实己经尽力了,而且造成这样的局面,实在不是老师能够左右得了的。只是相国、大司马他们,实在是太……太……唉!”
鞠武劝慰他道:“我看到时候恐怕还是需要靠太子来收拾残局,而血这样也好,就让他们去吃一点苦头,也好收敛一些,等日后太孑继存大位,也能够少一些阻力,校法昭王当年,励精图治,重新振兴燕国。”
太孑丹苦笑了一声,道:“我就是怕被他们这样乱来,就不仅仅只是吃一点苦头,而是让燕国元气大伤啊,现在我燕国己经损失了二十万军队,如果这一战再败,我燕国恐怕就真是损失惨重了,而且我在武安君面前信誓旦旦,答应和他讲和联盟,现在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