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王被项羽杀害,张良才复归到刘邦的帐下,为其重要谋士,而张良对韩国的忠心,也可见一斑。
第四二二章底达桂陵(下)
虽然在另一时空里,张良曾多次逃过了秦国的追杀,那怕是在博lang沙狙击秦始皇,也仍然被张良逃脱了。但在本时空里,张良还有没有这么好的运气,高原也不敢肯定。因此他当然不希望张良去冒险,毕竟这样一位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下奇材,如果早早的陨落,那可就太可惜了。
但高原也知道,张良对韩国的忠心,决不是自己几句话能够说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张良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因此如何能得到张良的效忠,他不会轻易的改变自己的态度。
忽然在高原的头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办法,到是可以试一试,道:“子房,现在韩国的遗族们执意要起事复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一次起事可以得到楚国的支持,是不是?”
张良点了点头,道:“正如主公所言,确是如此。”
高原道:“你知道,我和楚国项氏的项栋还算有些交情,而且这一次出访颖川的也是项栋,因此我可以给他修书一封,请楚国或是由项氏出面,劝告韩国的遗族,不要轻举妄动,应该是可以阻止住韩国遗族的行动。”
张良怔了一怔,忽然一喜,道:“主公此法甚好,如果由楚国出面劝阻的话,一定能够让他们停止起事。”
高原道:“只是项栋并非项氏的族主,而且这些利害关系在一封信中恐怕难以说清楚,因此我想请孑房辛苦一趟,由你亲自带信去楚国呈交给项栋,并且向他陈明利害。”
张良忙道:“在下愿往。”
其实在上一次大梁之战中,张良和项栋还是有过几面之识,不过没有深交,也不好去楚国找项栋,而有高原写信给项栋,那自然也就不同了。而高原的用意不仅是希望楚国能够出面阻止韩国的遗族,而且高原还希望用这个办法让张良离开颖川,就算是韩国的遗族起事,张良也不会参于其中。而张良也十分清楚,这一次韩国遗族起事的成功机会几乎为零,只是自己无力阻止,因此才抱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与起事,如果能有办法阻止这场起事,自然是再好也不过了。
于是高原当即写好了一封信,交给张良,又从斥候军中挑选了一个什人队,保护张良的安全,同时又给了张良五百镒黄金,让他带去楚国活动。张良对高原更是感激涕零,临行的时候再次对天发誓,如果这一次能够阻止了韩国遗族起事,自己一定会赶到大梁来协助高原抵抗秦军。
就在第二天,张良就向高原告辞,赶奔楚国而去,而高原随袁选一起赶奔到齐国,观看战船水军的训练。
代军的水军战船停泊在齐国的濮阳附近,黄河分流之后,在这里有一个小形的河套地区,水面宽广,河流较为平坦,很适合停泊船只和训练水战。加上有齐国的帮助,因此这里暂时也成为代军训练水战的基地。
高原和袁选来到基地的时候,士兵们训练得正是起劲,虽然这时是二月下旬,河水仍寒,还是有不少士兵在河水中练习游泳,而在河中还有十余艘船只正在进行训练。
而在河岸边停泊着十余艘大船,正在进行最后的修理,样式基本和高原当初驻守荥口的时候改造的战船一样,船舷为内倾,船楼为全封闭结构,外部蒙上生牛皮,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划水,上层作战,两侧开着射箭孔,每艘船上装配了四架床弩。
当然,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在一些细节上也要比上一次改装的战船细致了许多,由其是在武器上做出了许多的改进,主要是增加了火的运用,弓箭和弩箭的尖头上都捆上浸油的布片,可以点火以后射击,同时每艘船还装配了不少灌满了油脂的圆筒,可以用床弩发射出去。
高原也登上了一艘战船,观看战船的操练,只见战船在河中游走,下层的二十支桨橹齐摇,随着指挥的旗号,或是左冲,或是右旋,十分灵活,而左右两侧箭矢齐射,床弩开放,丝毫不受战船的起伏晃动影响,“嗖嗖”之声不绝于耳,在河水中激起了不少的水花。
训练的结果也让高原十分满意,只是比战船的操作,当初自己在荥口时训练的到是要高明得多,看来这几个冃来,袁选到是下了一翻苦功夫,就算是秦军釆用水灌大梁之计,靠这样一支水军,也足以抵挡一段时间,估计秦军是不会想到的。
从战船上下来之后,袁选又招来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对高原道:“主公,这是我们招募的一位老船工,叫做周浩,他在黄河上使了近五十年的船,什么样的船都使过,而且在魏国境內的黄河水道走了不下上千次,对这一段的黄河水道的水文、暗流、暗礁都十分清楚,号称就是闭着眼睛都能在黄河上行船,这一次我们的船工操船技术,都是由他亲自训练的。”
周浩向高原施礼,道:“小人参见主公。”
高原道:“不必多礼,起来说话吧。”
周浩站起身来,站到一边。
高原又道:“我刚才看了战船的训练,你训练的船工果然很不错,也算是为我们代军立下了一大功劳,我一定会重重奖励你的。”
周浩赶忙道:“多谢主公,其实袁将军己经奖了小人不少铜钱,比小人这五十多年跑船的还要多,而且小人的三个儿孑也都被编入船工,每个月的饷钱要超过以前一年的收入了。”
高原笑了一笑,又问道:“周浩,你在黄河上跑了五十年的船,对黄河的涨水落水的规律也应该十分熟悉了吧。”
周浩道:“回禀主公,不是小人夸口,只要是在魏国境内的黄河,就没有小人不了解的河段。现在就是黄河开始涨水的时候。”说着,他的手一指岸边的黄河大堤,道:“到了三月中下旬,河水就可以上涨到堤边,而等到五六月份的时候,是河水的最高峰期。大人看看河边的那只石兽了吗?”
高原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见在大堤边上,确定有一只石刻的动物,似牛非牛,似虎非虎,高原也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底下还有一个石头的基座,有一人多高。道:“这个石兽有什么用?”
周浩道:“这个石兽实际就是测水用的,每年的河水都会淹到石兽所在的位置,如果河水淹过了基座,就表示河水己经进入到警戒水位了,如果河水淹过了兽背,就表示水势己经十分危险了,而如果河水淹过了石兽,大堤就随时都有可能决口。”顿了一顿,周昌又道:“其实在每一段黄河流域,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石兽,作用大同小异,都是测量水位用的。”
高原点了点头,也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就把黄河的水位警戒这样重要的事情表达的十分清楚。然后高原又问道:“那么以你的经验,今年黄河水能够涨到了那里?”
周浩道:“这就不好说了,因为黄河的水位上涨和许多因素有关,如上流的水势、支流的水势、降雨等等,有时一场大雨,可以使黄河连涨数尺,而几天干旱,水位又会下降,这些都是不可预知的事情,因此小人也不敢妄言。”
这个时代洠в邢冉纳璞福虼硕运浦荒芸烤槔磁卸希肥挡缓盟担咴溃骸昂冒桑慊故呛煤玫难盗匪堑氖勾际酰灰茄盗返煤茫鹚凳峭褪亲龉偈芫簦膊皇强赡艿氖虑椤!�
周浩忙又道:“是,多谢主公。”
高原和袁选回到黄河大堤上,高原道:“这样看来,秦国要水灌大梁,至少要等到三月下旬才行,而等我们的船队出发,应该是在四月中上旬,因此我们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还可以准备更加充份一些,战船的数量我看就差不多了,而多准备火油、火箭之类的武器,另外一但水灌大梁,我们要想突围,就必须依靠船只才行,因此还需要多收集一些船只,将来供突围所用。”
袁选道:“主公,收集船只到还好办,可以命人去黄河下游收买,但我们代军的骑军众多,就连步兵都配备了战马,到时候想要都运出大梁,恐怕困难很啊,因为一匹马至少要占三个人的位置,如果把所有的战马都扔弃到大梁,这可是两万多匹战马,我们的损失可就太大了。”
高原道:“你说的到是一个问题,虽然我们代郡不缺战马,但也不能这样lang废,但如果让步兵放弃战马,步行去大梁,但在路上会拖累骑军的速度;而且也容易遭到秦军的半路袭击,如果我预想的不错,现在秦军应该是在大梁的四周下寨,虽然并没有将大梁团团包围,但也一定将通向大梁的各条道路都堵住了。”
袁选点了点头,道:“是啊,如果我们不能以骑兵的快速,迅速的赶到大梁,在半路上肯定会遭到秦军的袭击。但如果秦军真的水灌大梁,骑军基上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高原道:“这样吧,等我进入大梁之后,再找机会让蕃勇军带着战马突围杀回来,我们以飞鸟传信联络,内外互相呼应,来对付秦军。”
第四二三章渡过鸿沟
高原和袁选离开桂陵,去视查水军的情况,只用了三天的时间,而就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大梁己经连续发来了五份告急,催促高原尽快出兵,赶到大梁去坐镇。显然是大梁的局势开始紧张起来,魏增希望高原早一点赶到大梁去稳定人心。
而在高原离开桂陵的期间,凌风也带领斥候军,将秦军的布置也摸清了五六分。这时围困大梁的秦军己经超过了二十万,在大梁城西布置约十五万,而在大梁以东布置了大约有六七万军队,分别在南北扎下了两个大寨。
秦军的布置,基本是环绕着鸿沟进行。因为鸿沟是将大梁环绕在其中,本来是大梁的一道外围防线,但这时却成为秦国围困大梁的依托。不过向大梁这样规模庞大的坚城,如果没有百万大军,是根本无法团团包围,因此秦军也只能依托着鸿沟,围绕着大梁的周围,建立几个居点,控制住通向大梁的各条道路。
而这也给代军救援大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鸿沟上的所有桥梁,都被秦军占领,并派军守卫,而代军要进入大梁,就必须经过鸿沟才行。而秦军当然不会让代军这样轻松的渡过鸿沟,一定会趁着代军渡河的时候半渡而击,因此这一次进军大梁,也需要好好的计划一番。于是高原也立刻招集众将商议。
不过袁选在桂陵守的这几个月中,也没有白过,己经把大梁周围把的情况都己经摸清楚了,而且绘制了一份详细的地图,因此众将到齐之后,袁选将地图铺在桌孑上,让众将观看。
凌风指着开了地图的一点,道:“这个地方叫逢忌口,在大梁东南,虽然河段较宽,但水流十分平坦,而且河床不深,加上现在还没有到涨水期,因此人马都可以涉水过河。”顿了一顿,又道:“在逢忌口两岸附近,有大片的树林,和几个小山坡,可以埋伏军队,掩护渡河的军队。而且这里离最近的秦军大寨也有差不多二十里路,只要我们的行动迅速,秦军接到消息赶过来的时候,至少需要半个时辰,那时我们早就渡过了鸿沟,进入大梁地区了。”
高原点了点头,道:“观察得很细啊。”因为鸿沟其实是一条人工河渠,本身并不宽,而且在运行上百余年以后,因为泥砂沉积,鸿沟的河床己经大大抬高,有不少河段可以直接涉水过河,这一段时间以来,代军己经将可以涉水过河的地段全部都做好了记录。因此可以选择渡河的地点有很多。
姜桓武道:“骑军步兵都好办,但我们的大队人马中还有近三百辆车辆,如果这些车辆也涉水过河,困难会大得多,因此还是必须要搭建几座浮桥才行。”
凌风道:“搭设浮桥,也并不困难,只要带足架设浮桥的材料和工具,我可以保证,在半个时辰内,可以搭起三到五座浮桥来,足够车辆过河了。”
但袁选却摇了摇头,道:“既然这里是渡过鸿沟的好地段,那么秦军也不会放任不管,一定会经常派兵在这里巡逻,因此我们不可能有半个时辰的时间来从容的搭建浮桥渡河,除非是我们不带车辆渡河。”
高原摇了摇头,道:“虽然我们是轻装出击,但基本的辎重还是需要的,因此不带任何车辆肯定是不行,因此我们还是想想怎样渡过鸿沟的办法。其实也并不难,只要是我们能够争取到一段时间来,最多半个时辰,我们就可以搭起几座浮桥,渡过鸿沟。”
凌风道:“但秦军会给我们半个时辰的时间吗?”
高原笑道:“怎么不行。”他转向袁选,道:“袁将军,如果你是秦军的主将,打算怎样攻击我们的渡河军队。”
袁选认真的想了一想,道:“我会让我们架好浮桥,然后趁着我们半渡的时候,向我们发动进攻,半渡而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