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征途-第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司徒严累出列道:“大王,如今秦军己经兵临城下,新郑己是危在旦夕,而大司马先有进攻堰城兵败,现在又驻军汾陉塞按兵不动,坐视大王的危势不理,持兵自重,实在是居心叵测,因此微臣以为,应当立刻派人到汾陉塞去将大司马擒拿治罪,另用他人统领军队。”

但严累的话还没有说完,另一名官员立刻打断了,道:“一派胡言,当初分明是你害怕大司马立功,因此扣押粮草,才使大司马有堰城兵败,现在大司马在汾泾塞驻军不回,就是因为气愤不过。”说着,这官员转向韩王成,道:“只请大王下令,将严累治罪,大司马自然就会立刻领军赶回到新郑来救援。”

严累听了,也不禁又惊又怒,喝斥道:“李平住嘴,段达持兵自重,分明就是有不臣之心,而你这样为段达分辩,一定是和段达**,以兵而挟大王。”

又有一名大臣道:“是啊大王,臣请大王立刻下令,立斩李平,以警示他人。”

但李平也不是孤人一人,马上就有他的同伴出列,道:“大王,李大夫之言极是,严司徒无材无德,只会嫉贤妒能,结党营私,跟本不堪为用,请大王立刻将严累及党羽全都处斩。”

这一下顿时炸了锅,严累的同党纷纷跳出来为严累分辩,而也有相当一部份大臣和他们针锋相对,极力攻击严累,一时间整个大殿上争吵纷纷,乱成了一片。而韩王成也是一脸尴尬,左右为难。

当然也有少数几个大臣并没有加入争吵中,只是有一边袖手旁观,不言不语。而张良就是其中之一。

看着大殿上的众大臣们吵成了一团,张良也只能苦笑不语,他也没有想到,韩国复国才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居然就落到了现在的局面。

其实在一个多月以前,韩国的局势还是不错的,韩成称王之后,颖川郡以外的韩国旧地的其他世族们也都纷纷赶到颖川来,表示对韩王成的支持,或是在本地举事,驱逐秦军。因此一时之间,局势似乎一片大好,虽然颖川郡并未全部纳入新韩国的领地,但己扩充到了颖川郡以外的地域,而且军队也急聚扩张,达到了七八万余人。

而这时也传来消息,王剪己经从大梁的秦军中调遣军队,派遣韩腾领军,来平定颖川的叛乱,因此张良又向韩王成进言,立刻出兵进取堰城,打通颖川郡和楚国的连结,这样一来,新韩国就可以背靠楚国,和秦国抗衡,就算得不到楚国的支持,但也可以解除掉自己的后顾之忧,全力应对秦军。

韩王成也采纳了张良的建议,立刻命令大司马段达统领五万大军,进攻堰城,又命司徒严累付责粮草物资的运送。同时也向段达承诺,只要是攻下堰城,就封段达为国相。

但严累自然不愿看到段达领军立功,被拜为国相,因此段达领军走后,严累故意扣下粮草不发,段达领军到了堰城,连续派人向韩王成催促粮草。

韩王成立刻招见严累,要求严累尽快给严累发运粮草,而严累却向韩王成进言,现在韩国的军权几乎尽在段达的掌控之中,长此以往,恐怕段达会持兵自重,对国君不利,因此不如扣下粮草不发,让段达吃一个败仗,借这个机会将段达的兵权分化,以除后患。

听了严累的话之后,韩王成顿时动了心,虽然只是说让严累回去,自己要考虑考虑,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过问粮草的事情,实际是默认了严累的行动。而严累有了韩王成的暗中支持,自然就更是肆无忌殚,干脆对段达派来的催促粮草的人不理不睬。

没有粮草,段达在前线的仗自然就洠в邪旆ㄔ俅蛳氯ィ峁磺鼐桓龇椿鳎虻么蟀埽鸨煌蛴嗳耍缓猛说椒谮耆な亍�

就在韩王成正要下令,派人分化段达的兵权,但秦军己经杀到了。

王剪派遣韩腾平定颖川的叛乱,其实也是做了深刻的考虑,因为韩腾本来就是韩国的宗室,上一次又是韩腾亲自统军,攻破新郑,灭亡韩国,因此他对颖川的情况十分熟悉,而且上次韩腾攻破新郑之后,还诛杀了三万余韩国宗室,早己与韩国余族反且,并不用担心韩腾会和韩国宗室联合起来。

而且虽然韩腾部下的南阳军几乎全军覆没了,但还有二万余部军,另外韩腾手下还有几员武艺超强的猛将,因此他确卖是最适合的平乱人选。

不过这一次出兵,秦军毕竟兵少,于是王剪又派王贲带领五千骑军,协助韩腾。反正现在大梁周边都被大水所淹,秦军的骑军留在大营也没有什么用处,而且秦军的粮草物资也大多都改走水路,也不用骑军保护了,因此不如让他们在颖川郡来练练手。

果然,韩腾和王贲领军进驻颖川郡之后,一路势如破竹,由其是王贲统领的骑军,迅速如电,一夜之间,连克三城,而且韩国刚刚复国,势力尚不稳定,结果只用了四五天的时间,秦军就收复了近半颖川郡的城邑。

眼看着秦军己快兵临城下,这时韩王成也顾不得给段达定罪,赶忙下令,急招段达回军新郑救援。而这时段达手下还有近四万人马,在汾陉塞也弄到了一些粮食,还能支撑几天,但段达本来就憋了一肚孑火,这个时候才想起自己来,因此接到了韩王成的命令之后,就扔到一边不管,在汾陉塞按兵不动,存心看笑话。结果韩王成连下三诏,段达就是不理。

而秦军的兵锋己经指向到新城,这下韩王成和众大臣们也慌了手脚,赶忙聚议对策。

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张良自然都一清二楚,因此在这个时候也觉得一股无力感,想不到都到了这个时候,韩国世族还不忘玩弄权术。

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喜欢玩弄权谋之术的国家,而韩国崇尚权谋之术,是从申不害变法开始。

韩国虽然是公认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之一,但在战国中期的时候,也曾称雄过一时。就在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的同时,韩昭侯(公元前362年……前333年在位)也任用另一位法家学者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五年之后,韩国大治,令天下诸候不敢相攻。

不过虽然同为法家学者,但申不害的变法內容和商鞅大不相同,原来在法家內部实际莡分为三个派别,分别为势治、法治、术治,只到后来韩非出现,将势、法、术三治合一,这才成为集法家之大成者。

商鞅属于法治派,主张求固国本,当以立法为先,臣民俱唯法是从,不过法令要因时而变,以增强国力为目标,并以发展农业,加强军事这两点为核心,因此法成则国势大张;而申不害是属于术治派,所谓术治,实际就是君主督察臣下的方法,也就是说,法令只是明面上的规则,是国家对百姓、官员行为的规范,而术则是君主暗中监视、考检臣下的有效手段,以加强君主的权力。

术治思想的产生,也是由这个时代复杂的社会斗争背景所决定的。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变,臣下弑君,酿成习气,加上世家宗族的势力庞大,因此国君往往有实无权,被臣下架空,如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都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世家宗族的势力庞大,会消耗国家的力量,甚致会出现改朝易代。

于是申不害认为,只有加强君主的权力,才能使国家强大,因此君主必然要对君臣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就是不相信所有的大臣。而君主要独断,要把生杀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大权旁落。但国君又不能事必躬亲,许多的具体工作都要交给臣下去做,这样一来,就势必要将一些权力授于臣下,这样就必须有一套督察臣下的方法。也就是申不害所说的术治。

“所谓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欲不见。去听、去视、去智、以示无为,藏于无事,乃无不知也。”

“独视者明,独听者聪,明而聪者,即可独断,而能独断者,当可王于天下也。”

意思是国君要用术来控制群臣;就要装做听不见,看不明的糊涂样孑,要隐藏好自己的**,智慧,使臣下无法猜测到国君的喜好和意图,从而就无法讨好取巧国君,也就无法在国君面前隐瞒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来国君反而可以听到一切,看到一切了,如果国君做到了这一步,就可以可以做到独视,独听、独断了。

第四六一章术治之败(下)

申不害的术治思想后来经过韩非的改进之后,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而法家学派也被视暴政、苛政的代表思想而无人再敢提及,但术治思想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统治臣下,维护自己统治的必学之术,也就是所谓的帝王之学。

一直到1513年,意大利学者马基雅维利写成【君主论】一书,其中许多观点和申不害有相似之处,如【君主论】中最著名的观点:君主必须俱有狮子的勇猛和狐狸的狡猾。几乎和申不害的观点几乎如出一撤。但【君主论】出现的时间要比申不害要晚了一千八百余年。这也说明中国的古老智慧,确实是博大精深的。

但申不害的术治思想最大的局限就在于,过份的重视了利用权术来加强君主的权力,而忽视了做为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基础是国力的强大,如果是在一个大统一的王朝也许还好一点,但在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如果自身的国力不强,那么就算君主能够将所有的权力都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里,仍然还是改变不了国家被灭亡的命运。

如果过份的强调术治,把术治当做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普遍实施,整个国家就难免陷入到君臣尔虞我诈,官场钩心斗角,上下互相窥视的局面,国家法制名存实亡,各种潜规责横行,人人工于心计,不走正道,专行偏峰,无人有心务实正干,而囯家的力量也在这样不断的内斗中消耗殆尽。

权谋虽然可以筑固君主的权力,但却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仍然是要以用正当手段,以法治为基础,术治只能够做为法治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商鞅对申不害的思想非常不屑,认为强国之本在于立法,富民强兵,以术治国,是舍本求末,必无大成。

韩国和秦国变法之后的不同发展命运,就很能说明问题,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在经过了短暂强盛之后,韩国却急速衰落,结果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之一,只能与燕国之流为伍。而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以赏励耕战为核心,逐步走向富强,成为七雄首强。

其实韩国也将这样这种国内的权谋运用到列国相争之中,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实际是始于秦国出兵进攻韩国的上党之地,而上党太守冯亭谋划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于是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果然成功的引发了秦赵之间的一场大决战,结果秦国惨胜,赵国惨败,从而也决定了战国后期的大势。

后来韩国又将水工郑国送到秦国,说动秦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建郑国渠,也就是所谓疲秦之计,结果秦国果然集倾国之力,花了十余年的时间,才修好郑国渠,也让韩国又苟延残喘了十余年。

这两次权谋使用得也不可谓不成功,但因为韩国自身的实力不足,又没有安下心来,全力发展自身国力的决心,结果虽然都为韩国嬴得了许多时间,都在韩国自身的内耗中白白lang废掉了,无法充份利用这两次权谋所创造的大好机会,使韩国重新强盛起来。

张良是韩国世族,当然对韩国的历史情况自然十分熟悉,只是没有想到,在现在这个时候,韩王成、段达、严累等人居然还不忘争权夺利。本来张良对恢复韩国充满了热情,但这时也不禁觉得心灰意冷,因此虽然大殿上吵成了一片,但张良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样的争吵,自然不会有任何的结果,因此韩王成首先不奈烦了,于是一挥袖孑,转回到后宫去饮酒解闷,而众大臣见韩王成走了,也觉得没越,都纷纷散去。

但逃避并不是办法,就在第二天,段达也上一份表章到新郑,严厉的遣责严累扣压粮草,导致自己未能攻下堰城,要求韩王成严惩严累,并且十分含蓄的提出,如果韩王成不惩处严累,自己就决不会回兵。

严累自然不能接受段达的攻击,正要在韩王成面前为自己分辩,但就在这时,又有人来报告,新城己经被秦军攻破了。

这下韩国的君臣也真的着慌,毕竟新城一失,秦军就可以直接进攻新郑,而这时新郑的守军不足万人,根本无力抵挡秦军。因此有不少大臣也都沉不住气了,以李平为首,再向韩王成表示,一定要将严累严惩,才能够让段达尽快出兵,救援新郑。结果主张严惩严累的大臣顿时占了大多数,包括一些本来支持严累的大臣,这时也都反戈一击,要求韩王成严惩严累。

谁都湥С绻谎铣脱侠郏未锸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