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想啊,张芾的过错,也是有的。罚他半年的俸禄,权且收小惩大诫之益吧。廷寄,告诉张芾,治下文教之事,他首当其责,万不可再出现这类事体,否则的话,便是朕有心保全,也要顾及到天下人的口碑。”
“喳。奴才几下了,下去之后,会将皇上这番旨意也写进廷寄文字之中。”
“今儿个还有件大事要做——”
皇帝口中的大事就是大阿哥载澧接种牛痘之事。
英国人这一次派遣到中国的人员很多,其中就有从英国伦敦医学院派出的道尔森?亨利先生,他是伦敦医学院的名誉教授,终生名誉院长,同时,他还是发明牛痘接种技术的爱德华。琴纳先生的学生。
为了表示对于这一次赴中国,为更多的中国人免除天花时疫痛苦的热情,英国政府特别把亨利的名字也列入了随行人员名单,而作为当事人的亨利教授,也很愿意到这个遥远的东方古国去浏览一番,于是,也随团乘坐海船,一路漂洋过海,到了中国。
在英国人想来,中国皇帝虽然有接种牛痘之意,却也不过是从普通百姓中挑选一名以为先例,谁也没有想到,竟然会是让‘王子殿下’来作为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亨利教授等人在来的路上也曾经听同船的人大约的介绍过一点中国的风俗习惯,知道中国的皇帝和英国的国王陛下虽然名义上都是‘陛下’,但是却绝对不是同样的一回事
他有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王不能想象的权利和威势,同样的,他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成为老皇帝逝世之后,另外一个拥有者绝对权威的男人。
用这样的人作为接种牛痘的第一人,亨利也不得不更加打起了精神,在恭王府的几次演练,把设备、器材、助手如数准备停当,原本在国内早已经无数次进行过的操作,亨利又重新书写了操作笔记,接种流程,又找来翻译,翻译成中文,交由总署衙门审阅,一切都郑重其事到了极致。
到了正日子这一天的清早,内务府、顺天府、步军统领衙门,纷纷派出官兵差役,在宣武门内清扫跸道,驱遣闲人,展开警备,静待皇帝驾到。到了九点钟左右,皇帝和军机处见面完毕,退朝重新更衣梳妆,准备妥当,吩咐起驾。
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銮仪卫和内务府的官员,一大清早就在伺候了。即使事先有旨,仪从特简,依旧摆了一条长街,一共两乘明黄大轿,皇帝坐第一乘,瑾妃阿鲁特氏带着大阿哥载澧坐第二乘。由西华门出宫,沿长安街迤逦而西,直到正在内城西南角上的太平湖。
前引大臣和侍卫,一拨一拨来到王府前下马,等大轿刚入街口,诸王贝勒已经在站班伺候,都是皇帝的胞叔和嫡亲兄弟,由老五惇王领头,然后是恭王、尚未被封的老七载譞,老九载洽。两乘大轿,将次到门,大家一起在红毡条上跪下,皇帝的大轿一过,惇王几弟兄随即起身,扶着轿杠,一直进门。两乘大轿都到二厅停下,这里才是诸王福晋接驾的地方。
厅上已经备下了御座,皇帝居中,瑾妃带着孩子在西花厅中等候——先前已经有过安排,正式的接种开始之前,皇帝先要见一见来自英国的亨利教授一行——然后才会是正式的接种操作流程的。众人行礼已毕,皇帝让大家站了起来:“老六,都预备好了吗?”
“是。臣都已经准备妥当了,只等皇上诏准,即刻开始。”
“那好,让他们进来吧。”
“喳。”
奕下去到内堂,带引着亨利到了正堂门口:“亨利先生,请和我进来吧。”
“殿下……”不知道为什么,亨利心中略有紧张之意,探头向里面看看,众人呈雁翅型排列在两边,中间的座位上坐着一个年级很轻,满身明黄色衣着的男人,正在含笑和身边的人说话——这就是中国的皇帝陛下?这么年轻?
“没什么的。”奕看出他的紧张,呲牙一笑:“和我进去吧,按照当初演练的来,不会有问题吧?”
“不会,不会的。”两个人走进正堂,恭亲王引荐道:“皇上,这位就是来自英国伦敦医学院的道尔森?亨利先生。”
亨利行了五鞠躬礼:“道尔森?亨利参见大清国皇帝陛下。”
“亨利先生不用客气。”皇帝很和煦的一笑,他说:“为了我天朝百姓能够摆脱天花时疫之苦,亨利先生甘冒舟船劳顿之苦,万里而来,朕倒要很好的感激您呢。”
听通译把皇帝的话说完,亨利教授点点头:“谢谢您的夸奖,尊敬的皇帝陛下。鄙人身为医生,最大的职责和义务就是使所有人都能够免除很多原本不必要的痛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众多的国家,能够在这里,行驶鄙人的老师当年在我国的荣耀,是我最大的荣幸。”
“那好吧,既然是荣耀之事,朕以为,更加要将之推行到四海之内,让普天下的百姓,都能够切身的体会到来自贵国的科技方好。六福?”
“奴才在。”
“你到西花厅,请大阿哥出来。”
“是。”六福答应一声转身下去,很快的,抱着小小的大阿哥到了正堂。因为怕孩子睡得迷迷糊糊的不好操作,一路上都由精奇嬷嬷不停的逗弄,孩子也是第一次到这样热闹的场合中来,乌溜溜的眼睛瞪得好大,精神十足的样子分外可爱。
皇帝抱过儿子,低声哄劝几句,将他的一条小胳膊拉出到衣外,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直觉得有些不好,小手来回舞动,半点也不知配合,口中咿唔大叫着,一个劲的要往阿玛怀里钻:“……玛,……玛”
“不怕的,一会儿就好了。”皇帝把孩子的身体固定住,向亨利点点头,后者从学生的手中取过器材,先用镊子夹棉球蘸一点酒精,涂抹在孩子赤luo的肌肤上。
凉意袭来,载澧楞了一下——这是平生第一次有这样异常的感受,正在一愣间,亨利拿起带有药液的针头,在孩子的肩膀处扎了进去,“咕哇”一声凄厉的惨叫从孩子口中发出,载澧在阿玛的怀中放声大哭起来
针头快速进出,哭声刚刚响起,针头就已经离体而去,再一次用棉球擦拭了一下肩膀,亨利向后退了一步,“尊敬的皇帝陛下,已经完成了。”
嘹亮的婴啼声中,皇帝把孩子递还给六福,示意他把孩子带走,自己放松了下来,抹了一下额头的汗水:“不知道在贵国,给孩子接种这样的疫苗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让人苦恼?”
亨利闻言笑了一下:“孩子天性如此,最是怕针刀之物。便是在我国,也是同样的。”
“来,赐坐。”
满堂朝廷大员之中,只有一个来自外洋的夷人有这样的恩宠,便是在亨利,也觉得有点荣幸之至了,再一次鞠躬谢过,在内侍搬来的座椅上落座:“多谢皇帝陛下。”
“除了朕的孩儿之外,我大清天下尚有十八行省,内中不论是新生稚龄,还是男女轻壮,还没有生过天花的百姓大有人在。所以,在上一次和贵国专使商谈之际,朕便有过说话:请求贵国派遣相应人员,将这牛痘种植之术遍传海内,使百姓再不受天花之苦。想来,亨利先生此来,应该也是有所准备的吧?”
“是的,尊敬的皇帝陛下,这一次鄙人动身之前,就已经安排了大批专业人士和我一同到贵国来。除了将牛痘种植技术传播到中国之外,更加主要的,是将这牛痘提炼,培养之法传授给中国同行。若是能够达成的话,即便将来鄙人和学生离开贵国,贵国自己的医生,也是完全可以自己操作了。”
第13节问村长去!
更新时间:201183015:34:03本章字数:6442
第节问村长去!
廷寄到省,张芾的这个年就过得很不是滋味了,他自家知道自家事,当年种种,朝很有人仍然记挂在心,不合省内出了这样的丑闻,更给了旁人挥的余地。具折陈罪、谢恩之余,心念及此番辱及自身,实在是为了李泉做事荒唐,不顾清名,不理私誉,做出这样有伤风化的事情,实在是读书人的败类,最后害得自己连带着也被皇上下旨训斥,还罚了半年的俸禄?
张芾一口气郁结难平之下,心生恶念,命人到常熟县找来本县的‘训导’——县里负责管教化的学官——叫张静的来商议,张静秉性懦弱,学政的话自然是说什么听什么,当下列名会衔,又派人找来典史,按照规程从县到府,从府到省,以李泉‘蔑弃伦常,私相沟通,置寡母于家不闻不问,携女私逃在外’为名,革去了他的秀才功名。
读书人乡试得(秀才),就算是有了进身之阶,若是能够考举人,更加是了不起,不但县大老爷要执礼相见,有上到公堂的时候,也只是长揖,而不跪的。甚至是县衙的官封刑具,对于这些人也不能使用。
而今天,李泉省试不不说,连同秀才的一身长衫,也为张芾一封奏章剥了下去。不但这样,在张芾的奏章,还以‘名教有亏’为由,免去了他三年之内赴乡试的权利
李泉厝居在翁府移时,按照他本来的意思,是在一到北京之后,立刻托请翁曾将自己平安抵达的消息传递回常熟家,谁知道翁曾不在京,有些话又不好对长辈言及,这件事就被拖了下来。
他这边可以安稳的度日,常熟的家却是乱作了一团:曹德政和女儿,女婿约好,待到安顿下来,就立刻回报一声,这边如果曹太太有松动之意,就立刻派人送信,让小两口归来,补办婚事。
谁知道两个人一去如黄鹤,更加令曹德政又是焦急,又是悔恨只以为几个人在路上出了差错,遭遇了不幸。好容易得到信息,知道两家的孩子平安抵达了北京,省的一到公,却让曹德政和刘氏夫人同时慌了手脚。托人去打听才知道,这也是因为这一次风化教案而引的恶果,弄得曹德政后悔不迭。
此时却还顾不得这许多,得知两个孩子的下落,曹德政赶忙命人雇请了一辆车,和妻子千里迢迢奔赴北京,本来曹德政是想自己一人前往的,奈何母女连心,曹太太又如何放心得下?
待到了京城,已经过年数日了,夫妻两个找到翁府,和女儿见面,彼此抱头大哭一场,又在下人的带领下到了二堂,恭恭敬敬的给翁心存磕头行礼:“多谢老大人容留之恩,草民夫妻来世结草衔环,也要报答老大人的恩情”
翁心存客气了几句,请他们夫妻入座,又让下人奉上茶水,问了几句路上辛苦,然后说道:“曹兄?”
“不敢,老大人称呼小民名姓即可。”
“也罢,我们总算是同乡,老夫又年长几岁,就以贤契相称吧。”翁心存点头一笑,慢悠悠的说道:“贤契啊,此事闹到今天如此境地,说起来,倒也全非是逆事。便如少渊小兄吧?毕竟是年少荒唐,经此一事,当学得盈满之惧常萦于心的古训,便是偶有跌仆,未来自当有为国效力之机。”
“是老前辈所言,晚生全都记下了。”
“至于贤契嘛,此来北京,也是天假其便。”翁心存说:“上年皇上问及于老夫,漕运改制之后,原有漕丁生计窘迫与否?老夫惭愧,恨不能识之万一,今日贤契北来,倒要有请教益了。”
这样掉的说话曹德政听得不是特别明白,眨眨眼,问道:“老大人说的是什么?”
翁心存一笑:“我是说,漕运改为海运之后,贤契与一干漕帮人的生活,可是很艰难吗?”
这一次曹德政听懂了,失礼的挠挠头,“不敢欺瞒老大人,漕丁苦楚,很难几句话说清楚。”他说:“便如同漕运改制之后吧?帮一下子断了生计,虽然还有公的一份钱米,却是根本不够花用。像我这样的漕丁,又不能学那等年少帮众,可以重新学习海上操舟的诀窍,只能是靠当年的一点积蓄,勉强度日。”
“哦,”翁心存点点头,又问道:“那,漕帮没有为贤契这样的漕丁想什么办法吗?”
“办法也是有的。例如——”
办法当然是有的,分正邪两途,先说正途,正途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漕运每年除了漕米之外,还有大批物什,举凡木器、漆器、绸缎、五金等等一切产自南方,运抵北方的特产,都是可以从漕运通途北上的。改为海运之后,这些东西全部上了沙船,走海路北上,不过有一些物什是在南方诸省间转运的,自然也可以解决一部分漕丁的生计。
第二种就是贩盐以销往各省了。漕运改制之先,皇帝想到了可能引的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提出一种私人贩销官盐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卖力气从盐商那里花六十两银子买来盐引,到盐场提盐两千斤,贩卖到两湖、云贵等缺盐的省份,最少可以获利四十两。若是肯下功夫,去到更远的边陲之地,获利更多。
除了正途之外,再一种就不是那么光明正大了:这是指那些既不肯下力气,又不肯放下身段的漕旧有耆宿而言的,生活没有了来源,便做一些没面皮的勾当:‘千家教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