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道和万物关系:小浴之与江海。
道如大海,万物如同小浴。用万物洗浴有染之心,这是小浴,也就是“修除玄蓝”;一旦归还大道之江海,何浴之有?佛家谈到真心,也曾经多次做过这样比喻。可见,修行到高层次,对道的感悟是一样的。
三,通行本问题: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 帛书本“道恒。无名”。通行本把恒字改成常字,避汉皇帝讳而已。
2 帛书本“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通行本把唯字改成虽,以为这样才通,实际原本唯字也是通的,修改者读不明白而已。去掉而字,改弗敢为莫能,没有必要。
3 帛书本“天地相合,以俞甘洛”,后人把谷字改成合,一是合字好理解,二是浴字已经改成谷字,而这一章中谷字和浴字同章出现,显见两个字有不同含义,不好交代了,索性便硬着头皮把谷字消灭掉。“以俞甘洛”修改成“以降甘露”通俗易懂了。
4 帛书本“民莫之令而自均焉”,通行本删掉焉字。
5 帛书本“知止所以不殆”,后人把所以二字改成可以,也不算错。
6 帛书本“俾道之在天下也”,后人不解俾字乃是指从属于道的万物,把俾改成譬,有点乱弹琴了。
7 帛书本“猷小浴之与江海也”,因为不解俾字,这一句也就必须改动了,最重要的是把与字改成于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了。把小浴二字改成川谷,是不解浴字所致。
77(通行本第三十三章):死不忘者,寿也。
〖经文——译文〗
知人者,知也;
(能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
自知者,明也。
(能自知的人是“明”。自知:其言很深,也就是知“自”。知自,也就是知我,也就是知大道之“常”,老子说过“知常,明也”。所以,才有“自知者明也”之说)。
胜人者,有力也;
(能胜过他人的是有力量);
自胜者,强也。
(能自己胜过自己的是强。自胜:也就是行无为也,自己逐步否定自己,直到顶峰之“自”,即道也)。
知足者,富也;
(知足的就富有);
强行者,有志也。
(能强行的人,是有志气。强行: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各不相同。老子的强行是指“无为”。参见本章:“自胜者强”。强行,也就是行强,行自胜,行无为)。
不失其所者,久也;
(不失其所,也就是不失其“道”。失则落顽空。这就是长久是永恒);
死不忘者,寿也。
(死了但却无死就是寿。死,不亡,这可能吗?修行是通路。修行到一定高度,就知道死确实不亡。不修行,想死而不亡,乃至想明白死而不亡,都是痴人说梦)。
【笔记】
一,本章核心:做人,要回归永恒之道。
要善于知人,也要自知。
要胜过他人,也要胜过自己。
要知足常乐,这就是富有;也要强行知足无为,这是志气。
不失其所,也就是不失去道,就是长久永恒。
死而不亡,这是真正的长寿,也就是永恒之道。
二,要复归于永恒之道。
知人,胜过人,知足,不失去自己,这是普通智慧都能做到的。而自知,自胜,强行无为,死而不亡,就不是普通智慧所能做到的。需要超人的大智慧才可以。当你真的做到自知自胜无为的话,最终必然能做到“死而不亡”,达到永恒,也就是复归于道。
三,修行须得大自在。
这自,需要慢慢感悟。老子说“自然”,这自是谁?是我?是心?是佛?是上帝?是道?有人说,常观“自在何处”,行的就是菩萨道,一旦观彻,就是佛。老子这里,能观彻这个“自”,就是大道。慢慢感悟。
四,通行本问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 帛书本“知人者,知也”,“死不忘者,寿也”。通行本把后一个知字修改成智字,把忘字修改成亡字,这是明显的注解了。后句加个而字,与原文不悖。可惜的是,牺牲了原文。
2 帛书本句句都有也字,通行本逐句删掉也字,以求骈文流行时代的句式完美。其用心明显可见。
78(通行本第三十四章):道泛呵其可左右也。
〖经文——译文〗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
(道发挥作用,分流出左右二边,如有无,多少,大小,美丑,等等。因此才有二边对待。这也就是“反者道之动也”。泛:〈說文〉浮也。一曰流也。字取通行本,乙本字左丝字边,右酷似厘字),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道,成功遂事,却不说有为之,因为大道无形无象,是无为之。万物归附于道,道却无心为主。这正是“弱者道之用也”)。
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
(由上可见,“以观其眇”,可知永恒之道有“无”之欲。这无,是不能再小者,所以,从道用无的角度看,道,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万物归附于道,道却不自为主。“观其所徼”,从有上看,没有比道更大者;所以,从道用有的一面看,道又可名于大)。
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
(由此可见,圣人能成就大),
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因为圣人为小不为大,因此才能成大)。
【笔记】
一,本章核心:道,名于小,名于大。
1反者道之动也,道发挥作用,可以左,也可以右,所以才有了二边对待,如有无,大小,长短,高低,上下,善恶,美丑等等。
2永恒之道有“无”之欲,世间才因此有了无,也就是“以观其眇”。道用无的一面,可名于小,因为没有比无更小的了。
3永恒之道有“有”之欲,世间才因此有了有,也就是“以观其所噭”。道生成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主,天地万物皆从属于道,道又不自为主;不自为主才是真正主。道用有的一面,可名于大,因为万有没有比道更大者。
悟道圣人,无为是本,为小不为大,因此才能成其大。
二,通行本问题: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 帛书本“道泛呵,其可左右也”,通行本改成“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改后的句子多美呀。原文也就不要了。
2 帛书本“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后人读不懂,遂把前两句修改成“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功成而不有”,是从“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修改而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是从“万物归焉而弗为主”修改而来,因为这句话后面有重复,为了避免重复,追求句子完美,才做如是修改。
“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后人不明白其中奥妙,修改成他们能够读懂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帛书本的“万物归焉而弗为主”,通行本把弗字改成不字,为了通俗而已。
3 帛书本“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通行本删掉一句,留下后两句。填上终字自字其字,去掉也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了。
79(通行本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经文——译文〗
执大象,
(执掌大道),
天下往。
(去教化天下)。
往而不害,
(这样去做不是害人),
安平大。
(而是使天下达到安,达到平,达到大。注意,这是修行层次的上进。安是静是无,平是平等不二,大是道大)。
乐与饵,
(道,平常人以为可以如音乐去听闻,如食物去品尝),
过格止。
(通过推究道,令他们改正错误认识。过:〈书…大禹谟〉宥过无大。「裕А构撸皇抖蠓敢病!辞昂骸牡奂o〉俱去細过,偕归大道。格:推究)。
故道之出言也,
(因此,出言讲什么是道),
曰:谈呵其无味也,
(曰:说它是什么味道,道无味可品尝),
视之不足见也,
(看它也不足以看见),
听之不足闻也,
(听它也不足以听见),
用之不可既也。
(道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既:〈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预注」既,尽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执大象,天下往。
悟道者,都会执大象,天下往
“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行不言之教”,以此去教化天下。这样,天下才能“安平大”。
道之象,就是大象。道本无形无象,所以,大象就是“无”。执无去安平大,也就是无为而治天下。
二,道不可思议,不可靠感官感觉。
平常人以为道可以象音乐一样去听闻,象饵一样去品尝,这是错误的。通过推究道,可以改正人们对道错误的认识。实际来说,道说不得,思不得,看不得,听不得,触不得,嗅不得,尝不得。悟道之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对刚闻道者,都是这样去说。在这里也是这样。这样说,又容易使人误解道是离开一切的,实际来说,道就是一切,一切也是道。
常有人说:“言语道断”,这样说当然有道理了,令人不执着语言文字相,从而悟道。可悟道后才知道,即便言语,道也是不断的。也就是六祖说的“本自具足”了。
老子修行到高层次,他所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那是达到空无,是修行境界,不可以用平常意义去理解。都知道“本来无一物”这句话,可处在不同层次上,理解各个不同。大师的层次是开悟,我们只能去理解,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三,通行本问题: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 帛书本“安平大”,通行本改成“安平太”,不解大字。“过格止”,后人不解其意,把格字修改成客字,大谬。意义大变。本是推究止过之含义,变成过客停下来之含义,大错。
2 帛书本“故道之出言也,曰”,既然把格字改成客字,为了前后通顺,只好把这一句改成“道之出口”四个字。真是胆大妄为啊。老子,遇到这样的崇拜者,真是不幸。
3 帛书本“谈呵其无味也”,既然上句话改成“道之出口”,那么谈字,也就只好改成淡字了。
4 帛书本“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通行本删掉也字,追求骈文效果。最后一句中的可字,修改成足字,大谬。
80(通行本第三十六章):鱼不脱于渊。
〖经文——译文〗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
(将欲收敛它,必然是因为它扩张。拾:〈广韵〉收也,敛也。古:〈说文〉故也,也即缘故);
将欲弱之,必古强之;
(将欲削弱它,必然是因为它强大);
将欲去之,必古与之;
(将欲和它分离,必然是因为与它有结交。去:本义离开,分离。与:交往,友好。〈说文〉与,党与也。〈礼记…曲礼〉生与来日,按,犹交也)
将欲夺之,必古予之。
(将欲夺它,必然是因为给予它)。
是胃微明。
(这就叫做微明,也就是明其微)。
柔弱胜强。
(弱者可以胜强)。
鱼不脱于渊。
(鱼不脱离深渊才能存活。不可争上也。渊: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上竹头下酷似寇去宝盖),
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国家之利器,不可以见用于人。不可用强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做到无为不争不强。依旧宣扬不得之德。
为什么被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