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气吞山河的雄奇帝国-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身披盔甲的军队,但眼前这支复制的秦军却让人大感意外。隐藏在这一奇怪现象背后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在长平战场,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惨烈的阶段。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死死围住,四次突围均告失败,断粮已将近四十多天,伤兵的惨叫和哭声弥漫四野,活着的人把伤者杀死吃掉,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惊恐不安。绝望象瘟疫一样蔓延。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可以想象:当年亡命突围的赵军,正是撞在了秦军无坚不摧的军阵前,这是一架真正的战争机器。    
    万弩齐发,赵军一个个倒下。统帅赵括就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残余的士兵惊魂未定时,青铜戈矛组成的方阵已经像一座座城一般压了过来。绝望的赵军最终被秦军彻底摧毁。


长平之战和先进的军事工艺第48节 长平之战(21)

    被活埋的赵兵骸骨    
    赵国兵器    
    赵国钱币    
    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激战早已化为司马迁笔下简约的描述(加史记原文)。    
    40万受尽折磨后向秦军投降的赵军,被白起全体活埋。    
    在古战场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堆的白骨。尸骨的边上还遗留着士兵们的兵器和随身携带的钱币。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这场前无古人的大战,震惊了山东六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其它诸侯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秦统一中国的脚步。    
    长平之战结束后的那一年,一个婴儿出生了,他就是未来的秦始皇。    
    公元前249年,秦国夺取了巩为韩国都城新郑的重镇“成皋”荥阳,韩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当时韩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强,有“强攻劲驽皆在韩出,天下宝剑韩为重”的说法,然而在强秦的进攻下,韩国被真正打烂了。《战国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韩国到处都有首身分离的尸体,韩国百姓流亡四海,景象十分凄惨。


郑国渠:疲秦不成反利秦第49节 郑国渠(1)

    虎符    
    这时,历史出现戏剧性的一幕,面对强敌即将亡国的韩惠王,派出了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这个人拥有的武器只有一张嘴,他要执行的任务是说服秦国兴修水利。这个人就是郑国,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一剂救命的良药,因为此时韩国在军事上同强大的秦国较量就如同以卵击石,而曾经联合其它诸侯国共同抗击秦国的统一战线又已崩溃。这时韩国抛出了修水渠这样的计谋,认为是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    
    让我们感到迷惑的是,是什么原因让韩国想到派一个人到他的敌国去进言献策,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一暗含杀机的“疲秦计”呢?当时诸侯国军事上论战不断,思想和科技上却出奇的开明进步。一个贫民出身的文人学士,如果一席话能被国君赏识,就能得到重用。    
    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把水利作为强国之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各国还把水利当作关系农业丰收,国家强盛的大事,兴修水利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    
    对秦国来说,兴修水利更是一件同大战相提并论的事情,这就是秦国增强实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它统一天下的战略部署。而秦国的关中平原当时还没有大型的水利工程,历史学家分析,作为“疲秦计”,韩国献给秦国的修水渠计划,韩国认为最有可能被秦国接受。肩负着拯救韩国命运的郑国,在咸阳宫见到了秦国的主政者吕不韦,提出了秦国应该修水渠,用泾河水去浇灌关中的建议。    
    韩国的建议与吕不韦急于为秦国建工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把韩国赖以救命的“疲秦计”当成可以使秦国复国强兵实现大统一的一招好棋,于是就在当年,秦国组织力量开始修建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的泾河边,成为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根据历史研究,当时修建郑国渠的人多达10万人,而郑国成为这项大工程的总负责任。


郑国渠:疲秦不成反利秦第50节 郑国渠(2)

    将军俑    
    对于当时的诸侯国来说,粮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场大战下来,要消耗百万斤甚至是上千万斤的粮食。为了获得在兼并战争中所需要的数量巨大的粮食,秦国在向关东六国作战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垦耕种,而对农业来说,水利又是最要命的事情。    
    关中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还是一个四面有天险扼守的安全之地,黄河从这里折向东去,同东边的诸侯国相隔开来。它的南面、北面和西面又有秦岭、岐山、陇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自古就有“四塞以为国”之说。    
    秦国顺着渭水刚从荒凉的西北高原迁移过来,只有关中这块平原才是唯一的好地块,关东六国却拥有着中原和长江一带肥沃平坦的土地。公元前316年,秦军翻过秦岭,占据了广阔的四川盆地,才算是有了第二块富庶之地。    
    公元前256年,四川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秦国人也是从都江堰所发挥的效益中,第一次看到了水利对于国家强盛的作用。但是当时秦军的主战场在北方,尽管成都平原有大量的粮食,但是由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阻隔了这里的交通,使成都平原的粮食很难运到关中来,那么,关中到底是怎样一块土地呢?


郑国渠:疲秦不成反利秦第51节 郑国渠(3)

    郑国渠连通了泾河与渭河    
    通过关中水文地理图,我们可以看到白色的线条表示水系,绿色是平原,褐色是山脉。在泾河与渭河于关中平原交汇的地方,历史典故泾渭分明就来源于此。这两条河绵延近千里,横贯关中平原。远古时候泾河与渭河经常泛滥,给关中带来大量肥沃的瘀泥,因为河流众多,而且在这里拥塞不通,因此我国最早的农书《尚书•;大贡》称关中为雍州。    
    但是当时关中平原的干旱时有发生,充足的水资源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关中上好的土地得不到充分的开发,而郑国提出的引泾河水浇灌关中的建议,正是秦国向往已久的事情。    
    那么这项工程郑国又是怎样设计的呢?郑国渠巧妙地连通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郑国设计的引泾水灌溉工程还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又在平原上找到一条屋脊一样的最高线,这样渠水就能够由高向低实现自流灌溉。


郑国渠:疲秦不成反利秦第52节 郑国渠(4)

    复员的秦国宫殿    
    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就要完工了,这时候意外的事情出现了,秦国识破了韩国修建水渠原来是拖垮秦国的一个阴谋,韩国的“疲秦计”是如何暴露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接着这个事件又引发了更大的危机,当时已经是秦王亲政,吕不韦已经被免职,秦国的旧贵族势力,借这个事件向秦王建议,驱逐秦国以外的人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被驱逐的人当中,有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来自楚国上蔡,后来做了秦王朝丞相的李斯,当时李斯已身为秦国朝廷的官员,但仍然在被驱逐之列,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归劝秦王,文章说如果不能善用人才,就将造成“国无富利之时,秦无疆大之名”,如果非秦者不用,就会使发光的玉器不再装饰秦的宫殿,犀牛大象的器物不再成为秦的宠物。郑国和卫国的美女不再招进秦的宫廷。李斯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秦国要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更需要外来的人才。    
    危险之中的郑国对秦王说,当初韩国派我来是一个“疲秦”的计谋,杀掉我郑国并没有什么,可惜工程半途而废,这才是秦国真正的损失。    
    这时,戏剧性的结果出现了,由于关键时刻李斯劝谏秦王扭转乾坤的一笔,不仅使秦国收回了驱逐侨民的决定,也帮助郑国化险为夷。最重要的是郑国渠得以继续修建。    
    公元前236年,郑国渠工程从它戏剧性的开始,一波三折,用了十年时间终于修建成功,这时天下的人们都看到了一个新的秦国,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从而使秦国挟持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军直指韩国,此时的关中平原已经变成了秦国大军的粮仓。此时,“疲秦之计”真正变成了强秦之策,而对韩国却意味着真正覆灭的开始。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的最后决战一拉开,抛出“疲秦计”的韩国就灰飞烟灭了。


昙花一现秦帝国第53节 昙花一现秦帝国(1)

    秦代青铜戈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开始接掌秦国的大权。嬴政在13岁的时候继承了王位,但由于年龄太小,国家大事一直控制在太后手里。在庄严的咸阳宫中,为他加冕的典礼正在进行。这是一种权力交接的仪式,从此,秦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年轻人手里。    
    在皇宫外面,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却乘机开始了。一个叫嫪毐的人带着自己的人马,冲进咸阳宫。他想铤而走险,夺取权利。    
    阴谋并没有得逞,叛乱以失败而告终,嫪毐被处以极刑。司马迁记载:这次武装反叛仅仅斩首了几百人。图谋造反的嫪毐没有取得军队的支持,参加叛乱的只是几千个亲信而已,他们很快就被一网打尽。    
    嫪毐的权势仅次于国君,位居二十级爵位的顶峰。司马迁的描述让我们知道,秦国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嫪毐决定。但是,他始终也没有办法成功地调动军队,他甚至企图用国王和太后的印章去策反军队,但印章根本不管用。在秦国,军队的调动大权归谁呢?


昙花一现秦帝国第54节 昙花一现秦帝国(2)

    秦代青铜镦    
    秦国法律规定:除了战争时期,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必须持有虎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虎符是军队指挥权的标志,它使所有的秦军都控制在国君一人手里。    
    可以想象,秦国国君必定有无数个虎符。得知叛乱的消息,秦始皇迅速调集了大批御林军,干净利落地镇压了反叛。由于无法窃取虎符,谋反的嫪毐就根本得不到军队得支持,失败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作为秦国军队的象征,兵马俑只能有一个最高统帅,那个人就是秦始皇。离兵马俑坑一公里左右,伟大的秦始皇就安葬在巨大的土堆下。    
    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昙花一现秦帝国第55节 昙花一现秦帝国(3)

    武经讲义    
    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从崛起于西北高原到一统中国,这支伟大的军队经历了550多年的奋战。    
    两千多年前,秦人的军队将中华文明推进到一个史无前例的转折点上。然而,在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这支军队秦军摧城拔地、杀人如麻。    
    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秦始皇的目光转向岭南。还从未有中原的帝王曾经征服这里。千百座险峰所组成的迷宫是中原人难以逾越的恐怖地带,这一次困扰秦军的是粮草运输的难题。饥饿的士兵是无法打胜仗的,要征服岭南,必须先解决粮草运输的难题,然而,在这无尽的南岭群山之中,哪里能够找到这条运粮的大路呢?    
    公元前219年,在遥远的南方,今天广西的桂林一带,一支秦国军队正在这里驻扎。    
    在指挥部的营帐里,秦军统帅屠睢给远在咸阳的秦始皇写信:皇帝陛下,战事进展顺利,岭南之地不日即可归附,天下即将一统……


昙花一现秦帝国第56节 昙花一现秦帝国(4)

    秦代青铜铍    
    两年前,中原六国相继灭亡,黄河和长江一带已经并入秦国的版图。但是,南方珠江流域的大片土地仍然飘摇在外。秦始皇一声令下,50万秦军起程南下,大军没有遇到抵抗就迅速推进到桂林。    
    然而,战争的进展开始超出屠睢的意料。顽强的土著人神出鬼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