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第1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鸨子忙摆手,这事公子免提。若是别个姑娘,她巴不得收银子放人,成全了公子,公子出手大方,还会亏待了她吗?可这铁凤不行,她是钦犯,她不是卖身而来,纪老爷说,是皇上惩罚她,让她生不如死,天天受辱。若敢私自作主放走了铁凤,她还要不要命了?
  徐妙锦答应多给她银子。
  老鸨子断然说,就是给她一座金山、银山,这事也没商量。她还不知道银子好花吗?这银子烫手啊。
  徐妙锦望着泛着涟漪的秦淮河,忽然问:“你好像说过,铁凤的妹妹跳了秦淮河?”
  老鸨子说,不仅是她,听说黄子澄的儿媳妇、陈迪的女儿,都不甘受辱,先后投了秦淮河,也挺可怜的。听纪纲说,他把陈迪女儿跳河的事写成折子奏报,你猜皇上怎么批的?圣旨批道:著锦衣卫抬出野外,让狗吃了,钦此。听这批语,就知皇上恨这些人到了什么地步了。
  徐妙锦带有启发性她说,假如一不小心,铁凤也投了秦淮河呢?
  老鸨子先时一怔,随后眼睛又一亮,她明白了徐妙锦的意思。
  徐妙锦赶快献策,就说一时疏忽,没看住,铁凤投河自尽了,皇上还能怎么着?前有车后有辙呀。
  老鸨子说:“那,尸首怎么办?纪纲肯定来验尸的呀。天下没有比他更精更狡猾的人了,瞒不过他眼睛的。”
  徐妙锦说,他不会是刀枪不入吧?用银子堵他嘴,行不行?
  老鸨子倒觉得有门。这事没纪纲认可,别想办成。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银子肯定能堵住他嘴。他这人,到翠媛坊玩了女人,分文不掏还不说,每回临走,老鸨子还得给他倒贴几贯钱的车马费。
  徐妙锦说:“他贪,这就好办了。回头咱商量个办法。”
  老鸨子说:“我那份赎金可是分文不能少啊。”
  徐妙锦的话说得老鸨子心花怒放,她让老鸨子放心,说自己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银子。
  老鸨子眼睛都笑成一条细缝了。
  事情出奇的顺利,两千两银子就封住了纪纲的嘴,老鸨子坐收三千两。由纪纲出面,雇地痞无赖从城外乱葬岗子里背了一具刚下葬的女尸回来,丢到秦淮河里,三天后打捞上来,已经泡得面目全非,纪纲煞有介事地找来仵作、地方官验尸,又让老鸨子来认尸,草草埋葬后,然后具结文书,以“看守不力”为由,罚了老鸨子五两银子,上报了皇上,这桩公案就算了结了。
  而这时的铁凤,早已逃脱虎口了。
  徐妙锦又用自己的轿把铁凤抬出城来,在僻静的树林里,孟泉林牵马等着呢。
  徐妙锦看着铁凤下了轿,铁凤百感交集地叫了一声“师傅,”孟泉林说:“你真是历尽磨难啊,比景展翼还惨。”
  徐妙锦说:“苦尽甘来,结局还是好呀。你们师徒不是又团聚了吗?”
  铁凤给徐妙锦跪下了:“谢谢徐姐姐的救命之恩,也替屈死的父亲和全家人感念你的大德。我欠你的情,今生怕是难报万一了,来世愿当犬马为报。”她流下了伤感、感激的泪水。在她心目中,徐妙锦就是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
  徐妙锦拉她起来说:“大概上天就是派我来拯救你们这些姊妹的,又是专门和朱皇帝过不去的。你不必介意,也不用谢,看着你们飞出樊篱,我也就高兴了。”眼圈一红,她也流泪了。
  孟泉林催促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咱们快走吧,也让徐小姐早点回城。”
  铁凤已经要上马了,又走回来,她叹息地说,自己虽然逃出了地狱,可浑身上下的污水却没法抖落干净,传出去,不管真假,人们还会说铁凤屈服过,在娼门里接过客,失过身,这是她心有不甘的。
  徐妙锦明白了她的意思,就说:“你想让我为你正名?这容易,我有更好的法子为你洗雪恶名,你放心地走吧。”
  铁凤这才上马,依依不舍地走了。
  转天,徐妙锦再度光顾翠媛坊时,已经恢复了俏丽毕贵的女儿妆。当徐妙锦带着众多丫环、仆人前呼后拥地来到翠媛坊大厅时,老鸨子被这阵势吓住了,忙起身赔笑脸相迎:“这位千金是走错门了吧?”
  徐妙锦哈哈大笑,指着自己的脸,对老鸨子说:“你仔细认一认,才几天不见,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
  老鸨子认真一看,眼前这个雍容华贵的美女,竟是那个一掷千金的花花公子嫖客吗?她吓得尖叫起来:“是你?原来你是个女的?”
  徐妙锦莞尔一笑说:“没有想到吧?”
  老鸨子以着她随机应变的本事,自作聪明地说:“我早就看着不对劲了,细皮嫩肉的,怎么看都像个女儿身啊。快坐,上茶呀。”
  一阵忙碌后,徐妙锦坐下,她问:“纪纲没有来刁难吧?”
  老鸨子不屑地撇撇嘴说,有了银子,早把他嘴封上了。他连验尸都是走走过场,就让人把棺材运走了,棺材里不过是个无主女尸。她得意地大笑。
  徐妙锦今天来,说是还得叮嘱老鸨子几句要紧的话。
  老鸨子说,小姐不嘱咐她也明白,她不会说走嘴的,更不会把小姐女扮男装逛青楼的事传扬出去。
  徐妙锦说:“你正好说反了。”
  徐妙锦让她可逢人便讲,有一个小姐,女扮男装,假装嫖客,想来救铁凤。铁凤根本没接过客,没失过身,直到跳河,还是个清白之身。
  老鸨子不解:这是为什么?
  徐妙锦说,只有这样,才能让世人明白,铁凤是个守住了贞节的圣女,不愧是铁铉的女儿。
  老鸨子恍然说:“你是为铁凤的名誉着想啊,你想的真周到。不过,那她假死的事,我可不能照本实发呀,我不就没命了吗?”
  徐妙锦说:“这也容易。你就说,那个女扮男装的嫖客想用银子赎走铁凤,老板娘怕触怒官府,死活不肯,铁凤觉得无望,又怕真的逼她下水接客,就投河自尽了。”
  老鸨子放心了,这真是一石两鸟的好主意。
  徐妙锦便起身:“那就告辞了。”
  老鸨子忽然来雅兴,她想知道,小姐是哪家侯门相府的千金啊?
  徐妙锦冷冷地说:“你想知道的太多了吧?”
  老鸨子忙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让你多嘴!”
  周围的妓女都忍不住笑。
  第七部分
  诤臣直言打掉门牙广建耳目耳聪目明(3)     张信又一次返京向朱棣报告时,依然没有确切消息,只从民间得到些建文帝的零星传闻,确有不少人传言他逃到了西洋。
  朱棣对张信很失望,又出去巡访这么久,就带回这么几句模棱两可的消息吗?
  张信十分委屈,他风餐露宿地到处周游,回到南京,连家都没回就直奔皇宫,却落得这么个下场,惹得皇上不满。
  朱棣从他脸上看到了委屈,就说:“你在抱怨?”
  张信忙说:“臣不是这个意思……臣还会不遗余力地去访察的。”
  朱棣叹口气,又往回拉话说:“这也怪不得你,本来就是大海捞针。你回来,听到朝臣在议论什么吗?”
  张信说:“臣只在奉先殿外朝房里看到了几位大臣,他们在商量上表请立太子的事。”
  朱棣皱起了眉头:“又来了。你怎么看?你看立谁为太子好?”
  张信显得很惊讶:“陛下,难道陛下还三心二意吗?立嫡长子为太子,应天顺人,又遵循古制,臣不知陛下还在犹豫什么?千万不能再走太祖皇帝的歧路了。”
  朱棣一听就不高兴了,张信仗恃救过朱棣有功,竟敢胡说八道,不但是贬斥他,连他的祖宗也捆在一起鞭笞了,这还了得?朱棣吼道:“大胆张信,你竟敢诋毁先皇!”
  张信以为自己是为朱棣好,是尽忠,所以仍然据理力争道:“坊间传言,甚嚣尘上,都说皇上曾许诺过二殿下为太子,如真有此事,皇上可是自埋祸根、自取其祸了!”
  朱棣忍无可忍,顿时怒火万丈,大吼一声:“你竟敢离间朕的骨肉,你该杀!”说着抓起龙案上的大砚台,猛地向张信脸部砸去,只听砰的一声,张信脸上开了花,他倒在了地上,竟从口里吐出两颗打落的门牙。
  张信为谏立太子事被打掉门牙的事,朝野上下传得沸沸扬扬,对皇上的非议颇多。朱棣十分恼火,他又找不出两全的办法,他比起兵靖难时还更难抉择。
  一股急火,朱棣病倒了。
  朱棣把自己关在寝宫中,半坐半卧在床上,病了也不能省心舍力,他是个要强的人,这一点很像他的父亲朱元璋。
  床上堆了一大堆奏折,他手不释卷,他不断地咳嗽。寝宫长案上也堆着很多折子,朱高炽被召来,坐在那里代父批阅,朱棣也偶尔口授。
  徐皇后与太医们捧药进来。徐皇后说:“皇上,药煎好了。”
  朱棣头也不抬地批折子,他说:“一点风寒,也值得你们这样兴师动众。”
  太医说,小病不治,会酿成大疾,吃了这剂发表的药,皇上就会退烧止咳了。
  按宫规,先后由几个太医和李谦拧鲆坏阋挤直鸪⒐庞尚旎屎蟠犹绞种薪庸┩耄簧滓簧椎匚垢扉Α
  朱棣见朱高炽也来到床前守候着,就说:“你去忙你的,折子都批完了吗?哪个大哪个小,岂可不分?”
  朱高炽只得又回到长案前。
  吃过药,朱棣挥挥手,人们陆续退出,徐皇后替他掖掖被角,劝道:“皇上病着,还这样废寝忘食,叫我心里难过……”
  朱棣叹息不止,就是这样宵衣旰食,也还难免有疏漏啊。不专心志勤思虑,所行怎么能尽善尽美?民生何以得安?勤于思才能想出道理,勤于行,才能治国,治理一个家都很操心,何况治国?
  国事虽重,可徐皇后说,皇上龙体要紧啊。
  “朕没事。”朱棣闭了闭眼睛,忽然问:“郑和不是回云南探亲去了吗?听说回来了?怎么不来见朕?”
  徐皇后说他回来好几天了,是她不让他来,怕打扰皇上休息。
  朱棣下旨,叫他马上来陛见,他行前,朱棣还交办给他事呢,不能不了了之,他得听一听。
  徐皇后无奈,叹了口气走出去。
  朱棣坐直身子,问朱高炽,这些折子是通政司收到的全部折子吗?
  朱高炽说:“不是。”通政司可能怕皇上太过累,他们通常是把接到的奏折先看一遍,经过筛选,不重要的就不往皇上这送了,直接发给六科去裁处了。
  朱棣很生气地说:“他们怎么知道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是他们当皇上还是朕当?谁给通政司这么大的权力?”
  朱高炽觉得错怪了通政司,就说:“回父皇,太祖高皇帝晚年就是这么做的,即使这样,他每天还要批几百个折子呢。”
  朱棣说,祖宗成法要遵循,又不可一成不变。远古时人们钻木取火,难道我们现在有火镰也不用,有油灯也不点吗?
  朱高炽说:“是。回头是不是传旨,让通政司必须把所有的折子上奏?”
  朱棣不容置疑地说:“当然。你记住,这不仅仅是他们有没有能力判断准确的事,更重要的是,时间长了,他们会做手脚,根据他们的好恶来处理天下大事,甚至隐恶扬善、假传圣旨,那就要大权旁落了,不可不防。”
  朱高炽说:“父皇所虑极是。”
  第七部分
  诤臣直言打掉门牙广建耳目耳聪目明(4)     朱棣随手从床上拿起一个折子,朱棣用朱笔大字批了这样几个字:
  朕根本不信。
  朱棣把这个折子递给朱高炽说:“就拿湖州知府的这个折子来说,狗屁,全是往脸上贴金。你听,什么田谷丰稔,闾阎乐业,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你信吗?”
  朱高炽也觉得确实空洞无物。
  朱棣最痛恨报喜不报忧的风气,认为此风不可长,虚夸、瞒报,只会歌功颂德,那边饿死人了,他还要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长此以往,皇上就会耳不聪,目不明,朝廷为什么有了十三台御史、有了六科给事中纠弹百官还嫌不够?朱棣还要设锦衣卫,还要让宦官再建东厂?就是要广建耳目,才不会受骗。
  朱高炽说:“儿臣明白了。”
  朱棣说:“你把这些专门报喜不报忧的折子都一一记下来,朕要派人一一去查实,朕有空也要去暗访,对这些官吏,不可不信,也断不可全信。”
  这时郑和进来了,手里提一个鲜亮的盒子,一进来就跪下了:“皇上大安?”
  朱棣笑了:“你这老套子也不会变一变?朕明明病着,你却说朕大安。”
  郑和爬起来说:“龙体欠安,才希望大安呐。”
  朱棣笑了,连朱高炽也笑了。朱棣说:“你倒会随机应变。你手里提的是什么?是给朕的礼物吗?”
  郑和呈上:“是家乡的潽耳茶,新茶,我哥说请皇上尝尝鲜。”
  朱棣饶有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