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去找那个人」,为什么?个个示现作专家不作通家,用意在此地。那都是法身大士,都是古佛再来的,哪有不通的道理?世出世间法全都通达。他示现的只懂一门,「其余的,我不如某个人」,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在哪里,我们要能体会到,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所以人家的思考都是为利益众生、利益后学,绝不图自己方便。自己的学生想什么我就教你什么,我何必教你到别的地方参学?他用意究竟在哪里?我们一定要懂得。除非在不得已之下,我们同学当中发心想学其他法门,真的找不到人教,这叫逼著没有办法。如果这个法门,现在这个世间还有人在教,教得不错,我们就不教了,就介绍他到某个地方去参学。诸位在《高僧传》,在中国过去这些山志、寺院的历史里头都能看见,学人来参学,见了老和尚之后,老和尚跟他讲:「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找某一个人。」他到那里住个三年五载,真的成功了,开悟、证果了。老和尚有这种本事,指导他到某个地方去学,他能成就。在他那里为什么不能成就?这里头许许多多的暗示,我们都要懂得。实在不得已,那就是另当别论。
  最近槟城极乐寺日恒法师想办楞严专修班,他在中国找了二十多位年轻的出家人,想来找我。李居士前天来跟我谈,李洪恩居士,我给他介绍:「茗山老和尚要到此地来讲《楞严经》,预定三个月讲圆满。你们开楞严班,正好请他,太好了。他要不能到槟城极乐寺去,你们二十几个人到这边来学,到这边来住三个月,好好的来学这部经。」有人讲,有大德在这里教,我们就介绍。实在没有人的话,我被逼著没有法子,只好给他再开个楞严班。现在协商的结果,正好听说茗山老和尚生病,到新加坡的日期不知道是不是要延后。这个班,我的建议是跟我们的培训班错开。我们培训班结业了,毕业之后,第六届还没有开班,利用这个空档的时间,我说我到槟城去住几天。
  择法是非常的广泛,学佛更是要选择。许许多多学佛的人,对於佛法认识不清楚,以为驾乩扶鸾也是学佛,甚至於现在把法轮功也认为是学佛,错了!没有择法的智慧,没有择法的能力,人云亦云,这怎么行!肯定要走上错误的道路。纵然会回头,对自己的时间精力也浪费了很多。
  第三个「进觉支」,精进,「修道法时,善能觉了正不正行,不谬行於无益苦行故」;精进。觉支,此地解释得好,就是四个字:「善能觉了」。「觉支」的意思,「支」是支分,是讲下面七条,重点是在「觉」。它这个注解是善能觉了,哪是正行、哪是不正行,正行要精进,不正行要舍弃。佛教弟子不修无益的苦行,这个苦行对我们的道业没有真正的帮助,所以佛不教我们修。还有一点我们要想到,每个人根性不一样,因此他的方法不见得适合我,我修学的方法不见得适合他,观机不容易!
  不但观机不容易,我们自己了解自己也就相当困难;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根性,我们选择的法门就能契合自己的根性,所以契机、契理。我们初入佛门,必然对於各个宗派都会去看看,为什么?求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从这里面去选择。选择也未必恰当,这是什么原因?不知道自己的根性。看到人家这个法门好,非常羡慕,想学,问题是能不能学得成功?如果学不成功,那就是不契机,不适合我的根性,勉强去学,决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到最后一事无成。
  佛法里面讲的成就,最低的水平是要脱离六道;没有能力超越三界六道轮回,不算成就,生天都不算成就,天福享尽还要堕落。这是小成就,佛家讲小果;而真正成就是大乘,大乘的成就是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大成就。我初学佛的时候,因为在没有学佛之前喜欢读书,所以接触佛教之后就非常向往教下。在教下,最初方东美先生曾经在上课的时候跟我介绍过:「佛教里头有两门是世间非常稀有的学问,一个是佛教的性宗,一个是佛教的相宗。性宗,禅宗为代表;相宗,法相唯识。」所以我刚刚接触佛教,我对於这两门特别留意。
  以后我把我的工作辞了,那个时候有意思出家去专攻教下的典籍。我跟忏云法师住茅篷住了五个半月,忏云法师把净土法门介绍给我。在那个时候我很难接受,我的兴趣不在这上面。他拿了三本书要我做科判,《弥陀经疏钞》、《弥陀经要解》、《弥陀经圆中钞》,这三样东西。我把科判搞出来之后,科判不是我自己的,莲池大师的、蕅益大师的、幽溪大师的,就是从他们的注解把科判整理划成表解,很长很长一张表解,划出来之后我非常欢喜;我看到经典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生欢喜心,但是还没有意思学这个东西。在山上那么长的时间里面,他教我去看《印光大师文钞》,这个非常有受用。《文钞》读过之后,对於净土的概念改过来了。从前轻视净土,《文钞》念了之后,不敢轻视了,晓得这里头是很难得,对於这个不排斥了,也有一点信心,但是还没有发心去学净土,对它比较尊重,知道这不是老太婆教,这里面有大学问。
  我离开忏云法师,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这一段期间当中,认真学净土。忏云法师修净土,李炳南老居士也修净土,但是忏云法师说不出来,李老师能够把这个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把我们的疑惑断掉了,我们才认真学习,所以选择法门才能够精进不懈。我跟同学们说,我到台中学的时候不是专修一门,但是李老师的条件:「你这一门东西学会,才可以学第二门。」我学的进度快,学得很有成绩,一个月学一部经,这一部经我就可以上台讲。那个时候我没出家,我跟他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学十五部经,真的是法喜充满,很有成就感!学得很辛苦,学得非常快乐,真有收获。
  以后就出家了,离开他了。出家之后,我每一个月回到慈光图书馆住一个星期,这样大概持续有一年多,我就离开寺庙,又回到台中去长住,这一住就住七、八年,没有离开李老师。发现到离开老师不行,一个月一个星期时间不够,就再回去。回去的时候,跟他学几部大经,就学《楞严经》。所以我佛法经教的基础是《楞严》,《楞严》我也讲了不少遍。确实,这一部经你能讲了,其他所有经你拿在手上都能讲。《华严经》太大,所以我听李老师讲《华严》,我听一卷,一卷就够了,八十卷《华严》后面七十九卷就没有问题了,我都能讲,而且我讲得比李老师讲得还详细,因为我的时间比他长。
  择法,精进。不修无益苦行,苦行是释迦牟尼佛非常赞叹的,苦行能够降低一个人的欲望,保持道心不退;但是对於我们修学没有利益的苦行,没有必要,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一条。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六集)  2001/3/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倒数第二行: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这一句是总说,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凡夫之所以不能够作圣,关键就是在不觉。世出世间法,实在讲就是觉与迷;觉悟了就是出世间法,迷了就是世间法。所以觉就称佛、称菩萨,迷就是凡夫,关键就在此地。这个地方教导我们,『常』是恒常、永恒,『善觉』,这个「善」字是关键,善落实就是此地讲的七觉支,跟我们说了七条纲领,我们用这个原则来觉悟一切诸法。今天我们看第四条「喜觉支」,「心得法喜时,善能觉了,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故」。
  在佛法里面,世间法、其他宗教都不例外,那就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得不到法喜。昨天我们在天主教的学校讲《玫瑰经》,修女就告诉我,现在信徒听讲道没有耐心,如果一个科目讲得太长,大家就生厌倦,不愿意来听。我昨天跟她说:「《玫瑰经》的十五段如果要细说,每一段需要讲两个小时;换句话说,最好能有十五次,一次两个小时,这个就讲得很有味道。」她一听说十五次:「太长了,恐怕没有人来听。」我就告诉她,我们现在在这里讲《华严经》。她说:「要多长时间?」「大概要二十年。」我说:「他们都想来听,都不想走。」问题在什么地方?你真正帮助人觉悟,他天天在听,听到法喜充满,这问题解决了。每天来听,听了都不欢喜,他怎么会来?他当然就不来了。
  由此可知,怎么样把经能讲得好,讲得教大家生欢喜心?首先你自己要契入境界。你入不了境界,你自己得不到法喜,怎么能够把法喜跟别人分享?所以自己一定要入境界,这个重要!而且眼光要大,心量要大,你才得法喜;你心量小,眼光短浅,你怎么可能得到法喜?天天在生烦恼!所以我们不是局限在一个道场,不是局限在佛教,世间所有不同的宗教,我们都要涉猎,所有不同族群的文化,我们要懂得。
  这样子同学又会问:「这是不是杂修?」不是的,还是一门深入;要不能够一门深入,你得不到定,你得不到慧。所以,现在大家跟著我参与许多宗教族群的活动,诸位是随喜,不要在这上浪费很多时间精力,那你就真的变成杂修了。随喜,多看看,多了解,有好处。什么好处?拓开心量,放大眼光,有这个好处。什么时候才用心去学习?自己有定、有慧,智慧开了,那个时候涉及一切其他经教或者佛法的经典都不费功夫。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龙树菩萨,他老人家将释迦牟尼佛这些《大藏经》,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用多少时间学会?传记里面告诉我们是三个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三个月就通达了。
  我昨天准备《玫瑰经》,你们看到我写的三张讲义,我用了六个小时;六个小时写出来,我要跟他们讲的话,可以讲三十个小时。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能力从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那十年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的教学,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根要深,根不深怎么行?如果不从这里扎根,我们的道德学问就很难成就,大家在一起修学,都是学个皮毛而已。皮毛不管用,要真正开智慧;真正开智慧,你一接触就通了,什么障碍都没有。世出世间一切法,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接触就通达,这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你才得法喜充满,忧悲苦恼从此就永远断掉了。
  世界虽然乱,动乱不安,你永远是平安的。为什么?你平等,你心平静,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不会起波浪。「平」下面就是「安」,果报就是安。无论在什么境界,永远是平安,永远是欢喜。不平安是世间一切众生,他们不平安;你契入这个境界,你平安。他们很烦恼,你天天生欢喜心,你才有能力帮助他,才有方法帮助他,你才能够会通一切不同的经教。看起来好像非常矛盾,实际上丝毫障碍都没有,这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昨天有个同学问:「天主教讲三道,讲天堂、讲地狱,没有讲六道,佛法讲六道,这怎么会通?」很简单!一个广说,一个略说;天堂代表善道,地狱代表恶道,这不就通了!问题不就解决了!确实如此。天堂,这是善道,善道许许多多不同的等级,佛家讲天堂有二十八层天,跟他们细说,他们就会理解。像我们同样是人,人富贵贫贱不相同。一样是人,有亿万财富,作帝王、作总统、作大臣;也同样是人,每天在外面讨饭,作乞丐,那也是人,层次不一样。
  天也是如此。不是到天上去,天上就平等了,没这个道理!为什么你不平等?因为你心不平,所以它就不会等。到什么时候心才平?成佛,心就平了,那个时候才完全平等。等觉菩萨都不平等,他还有一品无明没断;那一品无明,各个等觉菩萨也不完全相同。所以真平等是在如来果地。《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是粗分、大分,每一品里面还有高下不相等。就跟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同是一班,一年级学生有几十个人,考试名次从第一到末尾,也不平等,一个道理。但是佛经讲得详细,世间其他经教说得简略,对照起来看,我们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总而言之,要觉。觉,必须把迷破得干干净净。迷是觉的障碍,觉是本有的,是自性本具的德行,就是经上常讲的本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这是觉的根源。我们今天不觉,为什么不觉?被污染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