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法港承担了其货运总量的60%。
海法还是一座工业重镇和国际贸易、商业中心,主要工业有石油化工、计算机和机械制造等。以色列电力公司和许多家大型高科技公司的总部均设于此。
海法的陆路交通十分便利。纵贯以色列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号和4号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以色列全国铁路总部也设在海法,3条铁路线将它与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和内格夫中部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海法还是以色列海军总部所在地,美国的地中海舰队也选择海法作为货物补给、舰艇维修等后勤服务的基地。
同圣地其他城市一样,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海法,是深深植根于过去的。公元前14世纪,海法附近就有一个港口城镇。关于它的第一次文字记载见诸公元3世纪的犹太智慧法典《塔木德》,法典告诉我们,用来染制犹太人祈祷头巾的紫色颜料取材于海法周围地区捕捞的水生贝壳。海法这个名称可能来源于希伯莱语“Hof Yafe”,意为“美丽的海岸”。当时,热闹的小城里聚居着许多渔夫和吹玻璃工人。公元7世纪,小城被阿拉伯人摧毁。
公元11世纪,海法成为一个贸易中心,其造船业和塔木德学院名噪一时。1099年,东征的欧洲十字军对海法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围攻,致使大批犹太和阿拉伯居民惨遭屠戮。在马木鲁克和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海法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渔村。1740年,贝都因酋长达尔·阿米尔在现在的老城区创立新的居民点,建造一个向埃及出口小麦的港口,使海法经历了一个时期经济繁荣。
到了近代,随着蒸汽轮船的应用,海法的港阔水深优越性日益显露出来;逐渐取代了北部大港阿卡的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连接海法和埃及、大马士革的铁路运行通车,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1933年,海法现代化的深水码头竣工。1934年,连接伊拉克的石油管道建成。以色列建国后,海法成为欧洲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的重要港口,人口迅猛增长,从建国前夕的1。5万人激增到现在的25万人,经济也得到腾飞。
海法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分布在3条等高线上。除地中海岸边狭长的港口和老城区,整座城市仿佛一个巨人,盘踞在苍翠葱茏的迦密山北坡,山腰集中着海法主要的购物和商业中心,山顶则是优美恬静的大学校园、豪华住宅区、饭店及迦密山自然保护区。
有人说,海法的风格颇似美国的旧金山和南非的开普敦,是个多元化的城市。尽管许多世纪以来,它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与骚乱,但如今的海法可能是以色列城市中最胸襟博大和兼收并蓄的一个。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基督教徒和巴哈伊信徒、传统派和世俗派在这里和睦相处。海法比喜欢追逐新潮时尚的特拉维夫还开放大胆,是以色列国内惟一在安息日公共汽车还照常通行的地方。
取之不尽的明媚阳光、柔软如锦的白色沙滩、洁净舒展的大街、精心管理的花园、还有凉爽芳香的山风、绿波翻涌的松树林,都为这个海滨山城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而点缀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众多博物馆和大学,又使海法透出了浓郁的文化和高科技气息。
海法博物馆是市里最大的博物馆,由三大部分组成。它的古代艺术馆侧重于以色列和地中海流域的考古发现;现代艺术馆展出世界各地从18世纪中叶至今的艺术品;音乐和人类史陈列馆,则主要展出各个时代的乐器、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社团风格各异的服装。
史前陈列馆主要收藏迦密山和加利利地区洞穴里的考古发现,国家海事陈列馆展示从古到今与地中海航海史有关的模型、海图、航海仪器,以及一些实物,有罗马海岸巡逻船、公元前1世纪的犹太战船、约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船只等。日本艺术陈列馆展出荷兰收藏家提科汀的4000多幅私人收藏的日本绘画家的作品。
可容纳10万吨谷物的达贡粮仓地处海法港边,看上去像一个厚实的堡垒。粮仓外,大群的鸽子在安然自得地觅食。1955年,在粮仓的一层开设了一个谷物博物馆,展示对谷物进行储存和加工的工艺,同时,博物馆还展出了从古城杰里科挖掘出来的公元前8世纪的磨石。
迦密山山腹,有一个可爱的雕塑公园,在大片绿得醉人的草地上和灿如云霞的繁花间,陈列着女雕塑家尤舒拉·马尔滨为儿童们创作的17个青铜雕塑作品。它们和真人大小无异,也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有的在跳舞,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运动,看上去维妙维肖,孩子们都喜欢来这里玩耍。
在迦密山顶,坐落着海法的两个著名高等学府。海法大学建于1963年,是以色列北部地区高等教育的中心,它开设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图书馆学、艺术、教育等跨学科专业。为促进以色列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海法大学成立了犹太-阿拉伯中心。此外大学还设立了一个机构,专门研究基布兹这个以色列特有的社会经济实体。
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不亚于清华大学在中国的崇高声誉。这个建于1924年的工程师、建筑家和城镇规划人员的摇篮,多年来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学院主要开设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自然科学、工程建筑、农业等专业,近数十年来,又增设了医学和生命科学系。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已成为加速国家工业发展的科学和工程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中心。
上篇:圣地文化行迦密山--先知以利亚之山
迦密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脉,绵延35公里,从地中海拔地而起,高出海平面546米。迦密山植被丰茂,风景绝佳,站在山脊上,近挹清香,远收黛绿,超然有世外感。希伯来语中,“迦密”意为“上帝的葡萄园”,也有人称之为“花园之土”。许是因为这里从古时起就土壤肥沃、遍地是葡萄园之故吧。《圣经》中,迦密山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丰饶和荣耀的代名词。《圣经·雅歌》中就曾唱道:“你头上的王冠像迦密山。”
然而,使这座山名垂青史的,是先知以利亚,他曾在迦密山多次逗留和传道,他的学生先知以利沙也在这里的洞穴中居住过。《圣经》传说中,以利亚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勇猛如狮,来去如风。在他生活的年代,以色列王亚哈娶了西顿王谒巴力的女儿耶洗别为妻,背弃上帝耶和华,杀死他的众先知,改信巴力神。尽管以利亚痛心疾首,振臂疾呼,但人们仍然执迷不悟。耶和华十分生气,几年不降雨,天下发生了大旱饥荒。
一天,耶和华派先知以利亚找到亚哈王,让他招聚以色列众人和事奉巴力神的450个先知来到迦密山。以利亚向巴力先知挑战,对众民说:“作耶和华先知的,只剩下我一个人,巴力的先知,却有450个。给我们两只牛犊,巴力的先知和我各选一只,放在柴上,不要点火。你们求告你们的神的名,我也求告耶和华的名。那降火显应的神,就是上帝。”众民回答说:“这话甚好。”
巴力的先知们从早晨到晚上,围着他们所筑的祭坛踊跳和狂呼乱叫,但徒劳无功。以利亚对众民说,你们到我这里来。他照雅各子孙支派的数目,取了12块石头,筑起一座祭坛,祈祷上帝由天上降下火来,烧尽了他所献的燔祭。众民看见了,俯伏在地,说:“耶和华是上帝,耶和华是上帝。”以利亚于是命众人拿住巴力的450个先知,在基顺河边将他们尽数杀死。干旱了几年的以色列,顿时大雨如注。为纪念以利亚的壮举,当地人又把迦密山叫做“先知以利亚之山”。
迦密山幽雅的自然环境使它很早就成为基督教徒的隐修之所。大约1155年,一个名叫珀斯奥尔德的教士创立了天主教加尔默罗会,并在欧洲传播开来。但这些修士遭到撒拉逊人(希腊和罗马人对十字军东侵时期的阿拉伯人的称呼)的迫害,许多人为了信仰壮烈而死。现在,迦密山下还有一个叫做“烈士谷”的地方。
迦密山东南坡,在德鲁兹村庄达利亚特·卡尔梅勒附近,是传说中的以利亚祭天处,被称为“燃烧之处。”根据12世纪西班牙托莱多城的本杰明记述,原来这里有一个用12块石头垒成的圆坛,他断定这就是以利亚的祭坛,后来许多拉比和朝觐者也证实了这12块石头的存在。19世纪后半叶,这些石头突然消失了。1883年,在“燃烧之处”建起了一座加尔默罗会教堂,教堂中央,有12块石头仿造的以利亚祭坛。教堂前的花园里,矗立着一尊以利亚的塑像,这位对上帝无限热爱的勇士,正威风凛凛地高举宝刀,怒视脚下的巴力先知。花园的一块匾上,镌刻着一句挺费思量的话:“世界历史上,以色列是一个活生生的神迹,它喻示着上帝还活着,他的圣经为‘是’和‘阿门’。”
在海法西郊的迦密山脚下,也有一个加尔默罗会隐修院,这里也供奉着以利亚和他的学生以利沙,教堂屋顶,描绘着先知们的事迹。高高的圣坛上,有一个精致的圣母像,名为“迦密山的麦当娜”。该像原是1836年由卡拉文塔用陶瓷制成,后来除头部、手脚保存下来外,其余部分均被严重破坏,后人只好用黎巴嫩雪松重塑金身。隐修院对面,一条小径通往迦密山的一个洞窟,这是被认为海法“最神圣的犹太圣所”的“以利亚之洞”,据说以利亚为躲避以色列国王的追杀,逃亡期间曾将这个洞穴作为避难所。由于以利亚受到三大教的普遍尊敬,“以利亚之洞”吸引了众多的朝拜者。但各教的叫法不同,穆斯林称以利亚为“绿色先知”,基督教则称“以利亚之洞”为“先知的学校”。
上篇:圣地文化行巴哈伊信仰一瞥
在迦密山高高的山坡上,距海法雕塑公园不远,一座庄严宏伟的金色圆顶建筑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建筑呈圆柱形,通体洁白,顶部覆盖着盔状金色大穹顶,上面粘贴着由荷兰制造并上釉的12;000块金色鱼鳞状瓦片,显得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整座建筑结构对称严谨,布局和谐,堪称宗教建筑艺术之杰作。这就是巴孛陵殿,巴哈伊信仰的主要建筑和象征。
巴哈伊信仰是一种新兴的宗教,创立于19世纪中叶。它的先驱者和殉道者是巴孛。巴孛1819年生于波斯的夕拉兹市。1844年,他宣布世界万民所盼望的圣使即将出现,而他的目标是准备为人类迎接一位新圣使的到来。巴孛这一举动触怒了当政者,他因此被捕入狱,遭到迫害,最后于1850年7月在大布里士城被处决。当时波斯境内因追随巴孛而被牵连处死的信徒达2万之多。
巴哈欧拉是巴哈伊信仰的创启者,1817年生于波斯一个有名的大贵族家庭,拥有世袭财富和大片土地。殷实富庶的家境并未使巴哈欧拉成为纨绔子弟,相反,他乐善好施、安良济贫,深受人们爱戴。然而,当巴哈欧拉宣布支持巴孛后,他的命运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厄运接踵而至:家产被全部查抄,自己铛琅入狱,遭受严刑拷打,并先后被放逐到巴格达、君士坦丁堡、亚德里安堡。1868年,巴哈欧拉以囚徒身份来到阿卡,在这里度过了24年的囹圄时光。
1863年,巴哈欧拉在巴格达宣布自己是巴孛所预示的圣使。后来,又在阿卡城创建巴哈伊信仰,写出了该教的经典《至圣书》。1892年,巴哈欧拉在阿卡城以北约2公里处的巴基逝世,当时,他名义上仍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名囚犯。
巴哈欧拉的长子阿巴斯·阿芬弟从小就跟随父亲过着流放生活,他自称为“阿博都巴哈”(意为“巴哈之仆”)。巴哈欧拉过世后,阿博都巴哈成为巴哈伊信仰的教长。1908年,阿博都巴哈获释,到欧洲和美洲广为传播教义,为巴哈伊信仰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并于1909年将巴孛的遗体从波斯移葬于当时初步建成的海法寝陵。
阿博都巴哈于1921年辞世。他的后人继续扩大巴哈伊信仰的影响,目前已有信徒400万,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多个巴哈伊信仰中心,该教的经典也被译成数百种文字。
与巴孛陵殿一街之隔处,是巴哈伊信仰的最高行政机构世界正义院。该机构成立于1963年,由9名成员组成,每5年选举一次,负责协调教内的一切活动。世界正义院的大楼是一座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豪华建筑,外围环绕着58根石柱,正面朝向海法湾对岸位于巴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