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谷浑和突厥的部分余孽联合起来设计的,他们憎恨大唐,憎恨太上皇,所以决定报复,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朝廷已经把这些犯案分子全部捉拿归案。
所以宵禁予以解除,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即将重回三原县行宫居住,万民皆可安心,今后这种事情将再也不会出现,大唐将重新回到当初的盛世局面,所有人都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别的意外发生。往日通行的政令继续通行,东市西市的扩建计划也被允许,即将展开。
当时的人们很疑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后来的人们也很疑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后人查询最为可靠的史书的时候,却没有发现有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详细记载,甚至也只是稍微提了提太上皇李世民在承和二年遭到了刺杀的事件和官方解释——各族余孽残余势力……
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让大家信服,所以大家只能从一些当时的人和以后一段时间的文人墨客在野记杂文里面记载的一些揣测和猜想,以及民间传说当中找寻蛛丝马迹……
而在这件事情之后,苏宁也算是明白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悬案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后人无法解开谜题的原因,因为一个千古迷案由自己一手缔造,而且这个迷案的真相。将永远不会被人所知。
当时的人们最普遍的猜想就是此事和当初的三原县侯苏宁脱不开关系,或者还有人传言说是当时的皇帝李承乾的所作所为,但是这都是野记杂文和猜想,以及民间传说,没有实际价值,而官方对此也运用了春秋笔法,这在以写实而著名,就连李二陛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问题都准确记载下来的唐朝史书中是难以想象的。
人们更加怀疑这和当初的传国三原侯苏宁脱不开关系。可是在那之后,关于这件事情的任何讨论都被禁止。朝臣没有人在去讨论这件事情,百姓们讨论却没有人认为这有意义,而且在这之后的几个月里面,大唐王朝发生了震惊天下的事件,将这个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名震天下的传国三原侯、纵横部尚书、上柱国苏宁三次上表辞官。
天下都为之震撼,为之不解。苏宁如果是一个七老八十的人,那么经历这种事情之后上表辞官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封地,如果发生了一些什么,极度疲劳的老人家辞官很正常。可是苏宁不是七老八十的人,而是仅仅三十余岁。
苏宁的年纪放在满朝文武大臣里面尚且属于年轻的,还是三品以上文人高官里面最年轻的一个,年富力强,能力超群,是皇帝李承乾的左膀右臂,深得信赖,权势通天,而且大唐刚刚在波斯打了大胜仗,大家都还指盼着苏侯爷可以去治理那里,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好处呢……
大唐的社会里,商人们还在指望着苏侯爷出台新的政策好让自己赚钱,文人士子们还指望着朝廷继续开科取士,然后让他们远赴当地治理地方,军队还在指望着朝廷继续战争,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军功,获取更大的奖励,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苏宁却上表辞官,使得整个大唐的前进势头为之一顿,这是什么情况?
新皇帝登基不过两年,苏宁也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人们都知道苏宁和新皇帝李承乾之间的关系,如果说这一朝天子里面最有前途的臣子是谁,肯定毫无疑问,是苏宁,如果在贞观十九年之前大家还不认为苏宁有成为群臣领袖的能力,那么在太上皇李世民的贞观十九年最后的一次政治风暴之后,就没人怀疑了。
那个时候群臣震恐,部门沦陷,就剩下苏宁挺住了朝廷的最后阵地,力抗奸佞之人,保护最后的忠良,继而为太子的即位和拨乱反正铺平了道路,把朝中奸佞一网打尽,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和政治人望,很多大臣都对苏宁心怀感念,暗暗的把苏宁视作群臣领袖,他们都支持苏宁在李承乾即位之后提出的很多建议。
这种时候辞官?所有人可都等着看苏宁成为宰相的那一天啊!流言终究是流言,长安百姓没有人认为苏宁会做出那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即使风言风语很多很多,就算事情的真相不是官方宣传的那样,也一定和苏侯爷没有关系……不过,这一次,他们猜错了……
苏宁辞官事件和太上皇李世民遇刺事件一起成为了唐初最大疑案,官方对于此事的回应含糊其辞,很多方面看似合理,却不能得到大家的信服,没有人知道内幕究竟是什么,只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更加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件事情的结局,居然如此……
第1001章九百九十七辞官
事情的真相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后人如何议论,如何捕风捉影,终究难以得知当初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很多事情只要一旦过去,想要知道事情的原委,就是不可能的了,比如斧声烛影之事,谁知道赵匡胤和赵光义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再如何捕风捉影,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吗?
“除了辞官,你再无其他的路可以走了吗?此事虽然出自于你家中,但是你却是毫不知情,既然李迎梦已经离开,余党尽皆剿灭,我不追究就是,只要把此事秘而不宣,你又为何需要辞官离开?大不了就说成是吐蕃突厥之余孽贼心不死罢了,万民需要一个说法,而不是你辞官离开这里!”李承乾对于苏宁心灰意冷的模样非常不快,认为这完全不是他所认识的苏宁,于是对苏宁一顿痛斥:“一个女人就让你颓丧至此?你可还是我认识的苏三明?!”
“此事并无旁人知晓,若是不将此事公诸于众,谁又能知道?朝臣是不会说的,民间流言又没有依据,如何得以证实?你不用担心,此事并无大碍,待到事情稍有平息,我与二郎自会回到三原县行宫,也就没有人再会议论纷纷,如今朝廷事务繁多,千头万绪,若是离开了你,承乾怕是不好处置那么多的事情。”长孙竭力劝说。
李承乾接着劝说:“波斯刚刚被攻打下来,那里杜荷眼看着又要和罗马人开战,事务繁多,如何经略波斯?如何经略阿拉伯?种族不同,语言不通,如何将之纳为我大唐真正能够统辖的领土?我需要的不是大而化之的国策。而是具体的策略,三明,只有你能给我策略!我不允许你辞官!”
苏宁默然无语,默默地看了看李承乾,开口道:“我心已乱,就算是留下来。也不能尽心竭力的出谋划策,与其让我留在这里形同行尸走肉,倒不如让我离开这里,游历天下,还可以为你起到震慑四方的作用,承乾,这是我最后可以帮助你的地方了,至于波斯阿拉伯和罗马,朝中俊杰自然会协助你。我已经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
李承乾怒道:“纵横部如何处置?除了你,谁能够掌握纵横部而不出差错!除了你,我如何放心把纵横部交给别人?你才多大?我才多大!我们还有明天!还有未来!你还没有做宰相,你还有很长的路,你都不要了,未来你都不要了!你还记不记得当初你对我说过的话!”
苏宁说道:“现在纵横部江南分部主管兼寒州刺史张无悔可以胜任此职,此人从十多年前的吐蕃开始就被我看重历练,纵横部大大小小事物已经精熟。经历过江南及岭南之乱,成长快速。可以托付重任,只是其一直未曾扬名,若要授予其纵横部尚书之职,还需要一些时间,先以其政绩斐然为由召入京师,继而将他提升为纵横部右侍郎。待得一段时间后,许其纵横部尚书之职,其人可以胜任,可以信任。”
李承乾一愣,大怒:“你为何如此让我失望!”
唯有李二陛下一言不发。看着苏宁灰败的面容,深深叹了口气:“李迎梦,我确实不曾知道建成还有这样一个私生女,若是知道,尽早除掉,也就没有今日祸患了……承乾,你不要怪罪三明,这都是我的错,是我当初做了错事,遗祸至今,不仅仅害得你母亲她们受伤,也害得三明到了如今的地步,都是我,都是我!”
李承乾面色难看至极,到头来深深叹了口气,坐在了椅子上,叹息道:“父亲,事到如今说这些还有什么用,不管是对是错,如今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三明不能走,波斯之役刚刚打完,朝廷中没有比三明更加善于应对外务和商务的官员,于公于私,我都不能放任三明辞官。”
苏宁摇摇头:“纵横部的官员已经被我培养出来,可以很好的应对这些事情了,承乾,你才是皇帝,这些事情应该你做主,而不是我。”
李承乾一愣,继而勃然大怒:“这些都不重要!我只是不允许你这样颓丧!这么多年了,无论什么事情,你都没有像今天这样过!突厥我们挺过来了,灵州,西突厥,吐谷浑,吐蕃,西域,辽东,倭国!我们都挺过来了,无论多么困难的局面,你苏三明从来都没有像今日这样颓丧过!你才三十一岁!不是九十一岁!我不允许你这样自暴自弃!”
苏宁还是没有任何起色,长孙眼看着李承乾如此暴怒,李二陛下一脸内疚也不打算插话,只好站出来打圆场:“承乾,你先冷静一下,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三明,你说你要走,那么你打算如何处理苏氏?如何处理今后的事情?你的子女,你的家人,你如何处置?”
苏宁开口道:“已经决定好了,我与芮涵还有其余妾侍以及年幼子女离开长安城,四处游历,母亲年事已高,不堪久行,留在三原县封地,把苏府一应事务交给兄长打理,年长子女留下就学,交给兄长和师尊代为看管,其余一切不变,仅此而已。”
李二陛下闭上了眼睛,微微叹了口气,李承乾不发一言,沉默不语,长孙默默的看着苏宁,突然说道:“你是打算满大唐的去找寻迎梦的踪迹吗?”
说出这句话的长孙却是一语道破天机。
这里仅仅只有四人,苏宁把实情也告知了他们,长孙是女人,最了解这里面的内情,苏宁不忍杀李迎梦,任其逃走,李二陛下心怀愧疚,更兼年老退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往日种种浮现于眼前,无尽的悔恨与失落,面对李迎梦之事除了震惊就是愧疚,再也兴不起一丝杀意,李承乾面对苏宁和李二陛下的沉默与复杂感情,决定不再追究李迎梦的个人责任。
李承乾只是下令将李迎梦余党全数剿灭。不知踪迹的李迎梦则不再在意,他知道,李迎梦既然走了,苏宁既然放她走了,就不会再出事了,而且这件事情关乎到李二陛下和苏宁两人的个人声誉问题。一旦被公众得知,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尤其是现在掌握起居注和史书编纂的文官集团极为强硬,若是被他们得知,谁知道会在史书里面如何攥写?
李承乾登基之后亲自下令不杀言事者,绝不因言治罪,定为铁律,原本就强硬的文官集团更加有恃无恐。
李二陛下想要碰史书尚且不行,李承乾就更不用说。跟在身边的起居郎年纪很轻,但是性格相当耿直,李承乾知道不可能从他手中得知起居注里面写了些什么,除非撤他的职,但是就这一点很重要,其他职位都好说,唯有起居郎和门下侍郎这两个职位特别敏感,品阶很低。但是李承乾若要动,一定会引来满朝大臣的质疑和询问。而这两个职位没有满朝大臣的赞同几乎不可能更改。
这其中尤其以魏征这块硬骨头最为难啃,另一个时空早该死掉的魏征此时却还活蹦乱跳,李二陛下尚且压不住他,更别说李承乾,很多决策中主要的问题制造者和反对者都是魏征,不论是谁的决策。即使是苏宁的,也要把苏宁的建议拉上手术台解剖,一点一点的从鸡蛋里面挑骨头,就差配备光学显微镜了,李承乾每每被他弄得连脾气都没了。只能屈服,这大概也是这个时空的不同之处。
而在那之后,苏宁所编纂的《资治通鉴》之前所未公布的唐卷——武德贞观两册也被公布,据说打算编纂本朝史书和个人回忆录的官员们如获至宝,李承乾没有作为,太上皇李二陛下闭口不言,默认了这两卷披露了相当一部分内情的文章的公布,然后公布之后,天下似乎并没有想象般那样震动,除了几个老儒叫嚣着要杀了苏宁除外。
或许真是如同苏宁公布之前所说的,事情发生在大家眼皮底下,动静很大,大家心里都清楚,只是不说,念及李二陛下的好处,就算说了又如何?如果是杨广,不说照样有人造反;所以文人们似乎并没有多少为李二陛下避讳的想法,皇帝李承乾说不出反对的话来,他亲自将自己的年号定为承和,就是说明了不在意避讳之事,如果此时干预,就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朝令夕改,自食其言,绝非为君之道。
“我与她十数年夫妻之情,十数年枕边之人,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劝服我自己忘掉这个人的存在,并且相信她就在我的枕边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我不知道到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