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慎可以确定这不是什么编出来的故事。
他有些佩服林子轩,敢于把身边的事情写出来,以往也有人写这类题材,但从没有人写的如此深刻,如此真实,如此让人浑身发冷。
当揭开了上海滩繁华背后的真相时,才发觉这个世界是那么的残酷。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在剧本中,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
“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反映了这个时代大都市里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
《日出》,《日出》。
洪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真想走到外边的甲板上看一看海上的日出,如此才能从黑暗的剧情中走出来,让自己的心暖和起来。
这个剧本,他自叹不如。
第七十八章贴近生活和粉饰生活
说实话,林子轩对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兴趣不大,他也记不得太多的话剧剧本。
《雷雨》和《日出》都是曾经出现在后世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过是节选。
当时,语文老师为了增强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就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来《雷雨》和《日出》的全文看一看,这才让林子轩记了下来。
他还看过《原野》和《茶馆》,只是没有耐心看完。
外国的话剧他记得一个《等待戈多》,据说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林子轩在后世就是冲着这个名头去看的,果然不愧是荒诞派戏剧,荒诞的他完全没看懂。
他没有把《等待戈多》写出来的打算,在二十年代演出荒诞派戏剧,这是作死的事情,会被观众骂死的。
所以,林子轩决定以后不会再写话剧了,他有时间不如多写写小说。
就是这部《日出》,他也犹豫过。
他原本是不想写《日出》的,因为这部话剧和他的生活太像了,他是个银行家,身边也有《日出》中那些类似的朋友,很容易被人对号入座。
要是被身边的人知道了,他还要不要在金融圈子里混,还要不要在上流社会生活。
这是自绝于自身阶层的事情,他又不是热血青年。
《雷雨》触碰到了大家族的隐痛,《日出》则揭开了这个残酷社会的伤疤。
林子轩最终决定写出来是有多方面考虑的。
首先,是因为大家闲聊的时候话赶话赶上了,要是不写一部话剧的话有损他未来文豪的形象,特别是陆小蔓在旁边看着的时候。
其次,林子轩察觉到洪慎对他有点不服气,所以就稍微打一下脸,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说到底是男人的面子和虚荣心的问题。
他又不是老头子,年轻人就应该有点小个性。
面对季鸿明的低头认输,他可以大度的原谅,对于洪慎不经意间的挑衅,他也不介意稍微给这位哈佛大学戏剧班的专业人才一点小压力。
当然,林子轩对洪慎的才华比较欣赏,他想邀请洪慎到明星电影公司来。
在这个年代,拍摄电影和排演话剧差别不大。
中国的电影人才大多都是从话剧行业转型而来的,比如郑证秋和张时川。
也有从绘画和文学方面转型来的,比如但杜予和周瘦绢。
想要邀请心高气傲的洪慎加盟,就要能有让他心折的地方,林子轩相信《日出》的剧本应该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再次,这部话剧其实可以拍摄成电影,而且剧中的陈白露很适合殷明竹来演。
殷明竹本来在上海滩的社交圈就颇有名气,对于《日出》中的生活环境并不陌生。
不过她家境殷实,不需要依附其他男人生活,所以才能活的自由,不像陈白露那么可怜可叹,最终走上绝路。
想把殷明竹拉进明星电影公司,需要一个能打动她的好剧本。
《日出》和《上海假日》一样,都是突出女演员的电影,其他人都是配角,只要发挥的好,殷明竹会成为中国最红的电影明星。
“我总算是知道你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写过《雷雨》了。”郑证秋看罢《日出》,一脸同情的说道,“看来你也不会承认自己写过《日出》了。”
戏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郑证秋明白这个道理,他以往写的剧本也是取材于身边的事情,有些是在报纸上看到的,有些是自己所经历的。
写出来也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说明剧本没有脱离生活。
这是他较为欣慰的一面。
然而,他从来没有写过像《日出》一样如此贴近生活的剧本,这已经不是贴近生活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林子轩把真实的生活拿出来写成剧本,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戏剧高于生活的部分,说的高雅一点是从繁琐的生活小事中提炼出主要的情节。
其实就是为了粉饰生活。
观众看戏,一方面想要在戏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样才有代入感,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看到真实的生活。
因为真实的生活太残酷了,他们不愿意接受。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戏剧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了。
观众既有了代入感,又有了生活中不曾有的幸福感,于是,他们在戏剧中得到了心理补偿,得到了满足。
这是他们喜欢一部戏剧的原因所在。
这和后世的读者看网络小说是一个道理。
读者在看网络小说的时候总是强调代入感,这个代入感就是要在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上符合大多数人的经历,也就是贴近生活。
不过,读者又希望网络小说中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郁闷情节,想要爽起来。
主角不能被打脸,不能受委屈,女主角不能死,不能有外遇,不能有任何不爽的情节,否则读者为什么要看网络小说。
这就是在粉饰生活。
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的共同感情需求是相同的。
当然,这其中还有另外一种艺术形式,那就是悲剧。
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男女主角都死了,照样是经典戏剧。
中国的《梁祝》也是男女主角都死了,可最终他们竟然化作蝴蝶双双飞走了。
经过对比,就能发现西方人比较能接受生活化的戏剧,东方人则会对生活进行粉饰,留下一点希望,很难脱离大团圆的结局。
《日出》和《雷雨》这两部话剧都是悲剧,一点都不给人留下希望。
在网文上属于虐主,不对,连主角都死了,那就是虐观众了。
但这样的话剧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郑证秋看《雷雨》的时候觉得压抑,他为两家人的悲惨遭遇而痛心疾首。
他看《日出》的时候更加压抑,他为整个社会的黑暗扭曲而深恶痛疾。
《雷雨》是人生的大悲剧,《日出》是社会的大悲剧。
这是郑证秋佩服林子轩的地方。
他和林子轩的家世差不多,但他绝不可能像林子轩一样对自己,对这个社会进行如此深刻的剖析。
这或许就是一个文学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七十九章生活更像是一出戏剧
洪慎对《日出》这个剧本爱不释手。
以他专业的眼光来看,这个剧本和以往国内剧作家的剧本不同。
从形式上说,它很正规,完全按照国外戏剧剧本的标准来写,不像以往国内文明戏那么粗糙,而是非常成熟。
从内容上讲,更是突破了国内话剧崇尚的大团圆结局,以悲剧收场。
从艺术水准上评价,从语言到结构,以及对社会黑暗的揭露,都是质量上乘之作,不比外国剧作家的作品逊色。
这才是中国话剧界需要的好剧本,这才是现实主义的好作品。
话剧从1906年传入中国后,就受到中国戏剧的影响,在和本土戏剧结合的同时,也附带了很多的陋习。
这是话剧无法在中国兴盛的原因,因为剧团不够专业。
洪慎在国外学习戏剧专业,就是想要学习外国剧团的经营模式,回国改变中国话剧的现状,他可是要立志改革中国话剧的男人。
他要把美国戏剧界的先进经验移植到国内的剧社,成立一个正规的演出团体。
至于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班,只是为了领一份薪水,有了固定的生活收入,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戏剧之中。
这就是国内话剧界的现状,大多都是兼职的人员在支撑。
洪慎想要排演这出话剧,在得到林子轩的许可后,他开始做案头工作。
编排一出话剧不是光有剧本就行的,作为导演,他在创作过程中要分析剧情,解析角色,布置场景等等,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好在洪慎是专业的,做起这些事情得心应手。
这也是因为林子轩的剧本写的正规,给他节省了不少时间。
做完文字工作后,洪慎心中难耐,他非常想知道这出话剧在舞台上表演会是什么模样。
《日出》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发生在旅馆之中,和船舱非常相似。
反正大家在邮轮上颇为无聊,除了看书和聊天没什么事情可做,洪慎便提议不如来排演这出话剧好了。
这个提议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郑证秋想重温一下当年演出话剧的美好时光,陆小蔓则是喜好热闹,她在学校里也排演过国外的戏剧,比如莎士比亚和易卜生。
林子轩和周剑允只是凑数的,因为人手不够,连道格拉斯希拉这个美国人也被拉了过来。
陆小蔓作为唯一的女性,陈白露这个角色非她莫属。
郑证秋是老前辈,老戏骨,他来饰演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
洪慎则扮演李石清的角色,是潘月亭手下的银行员工。
这个角色可不简单,他的性格复杂,善恶交织,他没有背景,身上压着生活的重担,又不甘于屈从命运的安排,一心想要朝上爬,成为人生人,为此不择手段,泯灭了人性。
周剑允饰演张乔治,一个崇洋媚外的留学生。
林子轩饰演方达生,是陈白露的朋友、学生时代的恋人。
他看到自己昔日的恋人已成为十里洋场的交际花,成为达官贵人的玩偶,他感到痛心,想要带她离开这个地方。
道格拉斯希拉饰演一个串场的地痞。
就这样,一个简易的剧组成形了。
他们虽然无法排演所有的剧情,不过足够打发时间了,场地就在船舱内,他们对着台词,有时候还要一人分饰多角。
他们排演的很投入,也很尽兴。
林子轩对此颇为无语,他本来想把洪慎拉入明星电影公司的,但《日出》这部话剧让洪慎坚定了要在话剧行业发展的决心。
他认为自己才是拯救国内话剧的那个男人。
然而,林子轩知道话剧在这个时代真的没前途,等到电影行业兴盛起来后,这批人为了生活还是照样转行到电影行业来。
不过林子轩没有去劝说洪慎,有些人就是这样,非常坚持自己的理念,不碰的头破血流绝不回头。
在一次排演中,陆小蔓饰演的陈白露自杀而死。
大家排演到这里,纷纷沉默下来,气氛极为压抑。
洪慎甚至怀疑如果真的在舞台上演出,国内的观众能不能接受这种悲剧的结局,郑证秋则用《雷雨》作为例子,打消了他的顾虑。
国内的观众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只要是一个好故事。
林子轩提议大家先去休息,明天到甲板上看日出,这倒是一个排遣压抑的好方法。
于是,在一个春日的清晨,几个中国人站在甲板上,望着东方的天际,那里一轮红日正在从海面上喷薄而出,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当林子轩一行人在海上看日出的时候,国内的报纸上发生了一连串颇具讽刺性的故事。
《新闻报》因为刊载了林子轩的《老人与海》,对林子轩在美国的官司格外关注,几乎是进行了全程报道。
当林子轩踏上前往美国的邮轮时,国内的新闻媒体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支持者认为林子轩应该去讨个公道,反对者认为林子轩在自取其辱,那可是美国人的地方,你一个中国人玩不转。
随着《新闻报》对官司的深入报道,两派的纷争也逐渐升级。
接着林子轩提出了《林氏汉语拼音法则》,这个方案在国内报纸上也有刊载,教育部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不少人认为林子轩必输无疑,唱衰的声音日益高涨。
然而,林子轩的《乱世佳人》在美国畅销,国内媒体又开始支持林子轩。
谁也没想到,林子轩的官司最后还是输了,那些唱衰者兴高采烈起来,发文讽刺林子轩不知道进退,本来就是抄袭者,还有脸去打官司。
洋大人都发话了,这下栽了吧。
最后,打脸的大逆转来了,季鸿明才是欺世盗名之徒,遭到了洋大人的唾弃,林子轩则载誉归来。
于是,报纸媒体又开始称赞林子轩起来。
这完全就是一出讽刺戏剧。
被打脸的那些人销声匿迹,但他们说过的话都在报纸上留有痕迹。
有些是看林子轩出风头心里嫉妒的新人,也有看不惯林子轩写新诗的前辈,更有崇洋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