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子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木石?
因为木石都是很重的东西,一旦以重力加速度下落,就具有极强的杀伤力,是人力根本无法阻挡的;有鉴于此,孙子以木石来比喻势。
又为什么还要再进一步谈木石之性呢?
因为木石本身是个中性的东西,没有办法主动地把力量发挥出来;就好像势一样,需要人“因势而利导之”,在势起来的时候,给它发挥力量的临门一脚。
就因为势的力量虽然强大,但需要人为操作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善战者就是能从形造势,因势利导,以势胜敌的人。作战能达到这个境地,势就会像从高山上滚滚而下的巨石般,很顺畅地为你破敌胜敌,完成一笔本轻利厚的大买卖。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1)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凡是先到会战地点等待敌人者,安逸又安全;比敌人晚到会战地点者,疲劳又危险。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掌控对手,而不被对手掌控。
为什么先到会战点占优势,后到者居劣势呢?最重要的原因是:
先到为主,后到为客;主易客难也。
彼来攻我,则我为主,彼为客;主易客难。
不管是本来就在这里,或先到这里,先至者基本上都具有下列优势:
(1)有比对手更多的时间预作准备。
(2)抢占地利优势,利用地利之便待敌。
(3)免除长途行军之苦,不致削减战力。
(4)没有后动补给的顾虑,因为物资就在家里。
后来的人呢?刚好相反。就因为守易攻难,所以孙子才会说: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十倍以上兵力才可围城。
五倍以上兵力才可展开攻击。
攻击者要有五倍以上兵力,才能在基本条件上与防守者平衡;所以,先抵达战场的人,只要有对手二成的兵力,就可使双方兵力对等;如果二者的兵力本来就相等,则先到者的基本条件不就优于对手五倍了吗?
理论上是对的,但这并非决胜关键点;真正的胜利在于:
是否能充分利用先到的优势而胜敌。
先到战地把以劳趋逸转换成以逸待劳
战国时代的马陵之战,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韩。
从地理位置看,韩国在魏国的西边,齐国在魏国东上方;如果齐军直接开拔到韩国与魏军会战,等于横跨而绕远。长途行军,不但耗损战力,拉长补给线,而且缓不济急;说不定人还没到,韩国就玩完了呢!
更糟的一点是,我老远跑到韩国去决战,让我以劳趋佚,让你以逸待劳,还没打就吃一大堆亏;这种未交易先蚀本的买卖,当然不能干。
不能干又非干不可,当然得换个方式;于是孙膑决定,我不到韩国和你打,而是直接打你家;自个儿家遭兵灾,你总不会不管吧?
当然不能不管,庞涓知道齐军直攻魏都大梁后,形势使他不得不从韩国撤退,回师魏国与齐军决战。这一个漂亮的致敌决策,立刻有两个极佳的正面效果:
(1)韩国解危了,基本任务完成。
(2)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本来“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的劣势,大逆转成“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的优势。
后处战地而趋战,有什么坏处呢?
(1)庞涓为了急于救魏国,加上藐视齐军的战力,丢下大军,只带了部分骑兵,日夜兼程赶路,把部队弄得疲惫不堪,战力大减。
(2)无法预先布置战场,只能见机行事,失敌于机先。
(3)就算到了战场也是主客易位。虽然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但对手先到,已成实质上的主人,自己反而居于主易客难的劣势。
先处战地而待敌,有什么好处呢?
(1)以逸待劳,先据有基本优势。
(2)根据地形优势布置对我有利的战势。
(3)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我所订的游戏规则来玩游戏。规则我定,当然于我有利,对手未战之前已居劣势。
形势已很明显,最后的结果是庞涓兵败身亡,齐军大获全胜。
让对手用我的游戏规则来玩游戏对我有利,这点大家都晓得,问题是如何让他就范呢?很简单:
给他一个非过来和我玩不可的理由。
以孙膑在马陵之战的战术来说,他不到韩国和庞涓决战而直扑魏都大梁,除了不愿以劳对逸之外,最主要就是看准了大梁是魏国国都,是你庞涓的命脉。命脉完了,你的军队就会成孤军,哪怕你战力再强,也会玩不下去;所以,你别无选择,非救不可!
庞涓果然回师来救,这一回师,就堕入了孙膑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网罗,也就非败不可了!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所谓自至,有两个意思:
(1)自投罗网。
(2)不自觉地受我掌控。
所谓利,有两个意思:
(1)狭义的意思是有形的物质,如牲畜、财宝……。
(2)广义的意思是各种形势优势。
所谓不得至的意思是,不敢来,或不能来。
所谓害的意思是,实质坏处或形势劣势。
读孙子兵法,不能太拘泥于狭义的文字意义,而是要从各个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放宽视野,触类旁通,才能把孙子兵法读活,因而受用无穷。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延续生命最大的动力。所以,所有的人际互动,利是最佳驱动剂,也是最佳调和剂。当你想让另外一个人随我之意而动时,许之或诱之以利,绝大多数都能成功。同理可推,战争最大的目的就是以战求利,若能在未战之前就让对手有利可图,对手就很自然地随利而动,因而在不自觉中进入我方罗网或受我方掌控。因为利益的诱惑太大了,一般人根本无法抗拒,利益越大,诱惑性越强。当一个人被诱惑得愈深时,就愈会失去戒心,于是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而致败。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2)
李牧以利诱破匈奴
战国时,李牧大破匈奴,用的就是以利诱之,使敌人自投罗网,因而歼敌全胜。在利诱的过程中,李牧的操作手法非常细腻。他先是以小利诱之,让小股匈奴抢掠牲畜得手,然后逐渐把利益放大,因为他发现匈奴很机警,很怕在抢掠时中伏,所以通常采取“抢带跑”的战术。为了让匈奴松懈心防,李牧不断地让匈奴得手,慢慢地把敌人胃口养大;当时机成熟时,李牧在山野大肆纵放牲畜,利益大到连单于都受不了诱惑,因而出动大军。李牧以利诱之经营多年,等的就是这一天,终于在精密的布置下,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以利诱之的战术放大来看,不仅在战场上,在间谍战、在政治战上都可以如法炮制。原因只有一点:
人性永远趋利避害。
而成与不成的关键只有一点:
利够不够大而已。
只要利够大,就能使敌自至;反过来说,若是害够大,则敌人就会避,因为这完全合乎人性本质。
孙膑以害魏解韩国之危
马陵之战,魏国大军攻韩,齐王命田忌、孙膑领兵去救,所谓救就是解韩国之危。问题的焦点在韩国,因为魏国正在攻韩;所以,只要让魏军撤离韩国,就是“使敌不得至”,而孙膑采用的方法就是“害之也”——把军队开往大梁。这一来,给魏军出了个大难题:
你打韩国,我打你的国都大梁;大梁是你魏国的根本,也是要害;要害被攻,看你救不救?
当然非救不可,于是魏军立刻从韩国撤军,回师救大梁;这一来,韩国的危机就解除了。完全符合了“害之,使敌人不得至”的兵法原则。
非但如此,本来处于被动状态、后处战地而趋战的劣势,顿时逆转成先处战地而待敌则佚的优势。孙膑这套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高明战术,最后让魏军兵败,大将庞涓身死,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一场经典之战。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敌人休整得好,让他疲于奔命;敌人粮秣充足,让他饿着肚子待粮求援;敌人不动如山,让他自己来受死。
安逸、饱食、安定,都代表有准备,有实力,这就是“实”。
奔劳,饥饿、被迫应战,都代表没准备,没实力,这就是“虚”。
本篇题为“虚实”篇,最简单的大意就是以实击虚。这话说来简单,若双方都实呢?岂不硬碰硬,两败俱伤了?当然不是,而是先虚彼实己,也就是先把有实力的敌人搞弱。怎么搞法?就是:
敌佚则劳之,
饱能饥之,
安能动之。
把敌人搞弱之后,就能够以实击虚;这一来,胜算就大了。
以劳弱敌阖闾败楚
春秋时代,吴国一直想攻伐楚国;吴王阖闾问伍子胥攻楚方法,子胥回答:
“楚国是个大国,人多地方大,最怕的是动乱。我们不妨用三支军队去骚扰他,先派甲队过去,假装要攻,等楚国军队一出动,甲队就退;他看我们退了,也会跟着退;这时我们甲队退,乙队追击;等他又回击时,乙队又退,丙队又出动……不断地用这种疲兵战术,让他以为我们玩假的。等他们疲惫时,三支军队齐出,攻他个出其不意,定可获胜。”
阖闾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楚军果然在吴军的骚扰下,战力衰退,最后被吴国打败。
这是敌夫则劳之。
李密饿敌战术退宇文化及
隋末时,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起事。
有一次,隋朝叛臣宇文化及攻打李密。李密知道宇文化及兵虽多,但粮少,急于决战,便摆低姿态假装求和;化及不知道李密心怀鬼胎,以为李密真怕了他,便失去了戒心、不再考虑粮食问题,让士卒大吃大喝,满心以为李密很快会送粮来。没想到粮食一日日减少,李密那边丝毫没动静,部将们受不了没饭吃又得拼命的苦日子,纷纷叛逃,有的则投降了李密;便最后宇文化及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军队逃走。
这是饱能饥之。
三国时代,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军攻打辽东叛将公孙渊。
司马懿大军来到辽水,发现叛军在这里设下重兵,试图阻止官军前进。司马懿并不强攻,而是绕过潦水,把大军开向襄平。部将们都很纳闷地问道:
“碰到叛军的主力而不攻,若有其他二心之臣看到而有样学样,怎么办?”
司马懿回答:
“这是贼人的诡计,想把我们困在这里,我才不上这个当。现在他们的大军在这里,老巢兵力一定空虚;我不和他们正面对战,反而去攻襄平,看他们还要不要出来和我打?”
叛军看到司马懿直扑自己的老巢襄平,果然急了,出兵来追;这一来,主客顿时易位,被司马懿杀得大败;不久,便平定辽东之乱。
这是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打敌人不知道救或救不了的地方;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动突袭。
所谓趋,就是奔赴的意思。敌人奔赴不了的地方,就代表没有准备;攻打没有准备的地方,自然很容易赢了。
在敌人想像不到的情况下发动攻击,敌人自然没有准备;没有准备就是虚,就是弱;我以有备而攻之,就是以实击虚,以强打弱,自然很容易赢了。
读到这里,读者们不妨再回头看一下前文。当敌人逸时,就劳之;当敌人饱时,就饥之;当敌人安时,就动之;这是弱化敌人的策略。事实上,这已经是胜利的保证了,但在孙子兵法中,这还不够;因为敌人虽弱了,但我还是不愿正面硬拼;因为敌人虽弱,或许还有反戈一击的实力。这一来,我方的兵可能会顿,我方的利未必可全;所以,孙子要的不只是一重保证,他要的是双重,甚至数量保证;就算你已经弱了,我方已有八成胜算;但这还不够,我要的是十成胜算。而其做法就是: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仗打到这种境界,根本不可能不赢。
行军千里而不疲劳,是因为一路上都没有敌人阻击、千扰的缘故。
当有外国军队来攻时,基本上,没有一个国家会放任敌军长驱直入,除非有特殊考量,例如参合陂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