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意义:    
    诸侯也可指的是交战国,若不知交战国的底细、图谋,则不宜出兵与其交战,以免失于知己不知彼,胜负各半的危机。    
    险阻:指高低不平,不利行军作战的地形。    
    沮泽:指的是水草丛生的沼泽之地。    
    不熟悉行程中的高山丛林、地势好坏、水草丛生沼泽地带等各式地形者,不宜行军。    
    地形可以影响战争胜负,这是基本兵家之道。在我方行军过程中,当然要把沿途地形摸个清楚。山林、险阻、沮泽等地形,对行军极为不利,不但延滞行程,还可能遭受袭击而无力反击,碰到这种地形,自然要避开,反之,若熟悉地形,而又知道敌人在其中行军的话,则机会就来了。    
    古文中的乡,通“向”。    
    不用向导,不能得到地利的优势。    
    所谓向导,就是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的人。用这种人带路行军,非但可以避开险峻不利行军的道路,也等于是避开危机;抑有进者,甚至还可以在我知敌不知的情势下,借地形致敌、胜敌。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兵道是在诡诈的基础下成立的,敌人是可以利益诱惑而调动的。兵势时散时聚,千变万化,灵活运用战术,才是胜敌之道。    
    用兵以诡诈之术,才能欺骗敌人,使我知己知彼,使敌知己不知彼,但这只是消极的。积极的意义在于,以诡诈转移敌人的焦点,让敌人使不上力,找不到攻击的重点。这一来,敌人战力虽强而不能战,兵众虽多而不能斗;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大幅拉开,形成我实彼虚:再以实击虚,则可以轻松致敌制胜。    
    能以诈诱敌,以利动敌,以兵势分分合合灵活变化的军队,战力就会大跃进,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劲派。当他进军时,狂暴如风,所向披靡;当他潜行前进时,井然有序,行列如林;当他展开攻势时,杀伤力之强,如烈焰狂飙;当他采守势时,稳如泰山,形兵无形如乌云蔽天,不见日月星辰;当他发动奇袭时,快如闪电雷殛。    
    凭藉这样的龙虎雄师,劫掠敌国物资,让士卒分享;扩张领土,赏赐有功将领;衡量敌我优劣,谋定而后动。    
    总而言之,能懂得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兵道,就能获胜,而这就是军争的基本原则。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在“军政”这本古代军事书典上说过:    
    “因为听不到声音,所以有金鼓;因为看不到影像,所以有旌旗。”    
    金鼓与旌旗,都是统一士卒耳目(事实上是意志、行动)的重要工具。    
    把耳目集中在同一个焦点上,意志就能统一;意志统一,就有了节奏了;有了节奏,攻守自然有序。这一来,勇悍者就不会独自前进,怯懦者就不会独自后退,这是指挥大部队的方法。    
    部队征战时,两军为争胜而展开流血拼杀,战场上一定混乱;杀声震天,战尘密布,指挥调度就会有困难,因为命令很不容易确实下达。这时候,只好借助金鼓、旌旗下达攻守进退之令。由于金鼓声音低沉宏远,旌旗影像清晰能见,即使在混乱的战场上,也能很快地成为耳目的焦点,所以,能在最快的时间内,达成令行禁止的效果。    
    但发号施令只是金鼓旌旗的消极性功能而已,它最重要的功能则是要统一节奏。    
    大部队的人数一定多,人一多,成分一定复杂,其中有智有愚、有勇有怯、有贪有廉、有公有私……,不一而足。一旦上了战场,在混乱的场面中,若人人各自为政,依自己的本性面对战争,尤其勇悍者恃勇前进,怯弱者因懦而退。这一来就失去了节奏,没有了节奏,再大的军队也会是一群乌合之众,乌合之众决不会是一支胜利之师。    
    要想让大部队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就一定要有严明的军纪,有严明的军纪才能统一意志。当攻击命令下达时,人人同步前进,死不旋踵;当撤退命令下达时,人人同步后退,决不贪功冒进。这一来,就有了节奏,在节奏的控制下,当攻击令起时,大家在同一瞬间共同施力,因为力量有了极佳的整合,所以威力能发挥至最高点,杀伤力也最强,致胜的机率也最高。反之亦然,当撤退或防守令下达时,人人一起收戈回防,不但防止了战力的不当损耗,也能在节奏的控制下,筑成铜墙铁壁。    
    一支部队不管兵员多寡,若能做到齐进齐退,攻守有序,越能把团体战力发挥到极限。部队规模越大,自然战力越强,而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军令。在军令之下,无论贵贱贤不肖,违令必斩。当士卒知道军令的厉害之后,人人就不再有自我,只有团体,只有号令时,就算明知前进必死,也不敢不前进,明知后退必死,因而不致后退时,胜利就不在远了!


第三部分第7篇 军争(3)

    吴起:军令比勇士重要    
    战国名将吴起有一次领军与秦军对阵,在攻击令尚未下达时,有一个军士自恃勇猛,独自向前砍杀两个敌人首级试图求赏,吴起不但不赏,反而下令斩首。部将劝道:“这人是勇士,不能杀!”吴起冷冷回道:“军令比勇士重要!”    
    吴起不但是战国名将,更是人类史上最有谋略、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凭藉的就是高人一等的谋略,而他的战略之所以能彻底施行,关键就在于令必行、禁必止的军令。    
    吴起的话一点都没错,打胜仗靠的是军令,不是勇士。在军令之下,人人都会变成勇士;而求勇士易,求军令难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气就是气势、勇气。这是打仗时,士卒争战求胜最重要的凭藉。    
    心也是气势、勇气,但更重要的是指将帅的心理素质。    
    胜兵之道,在于打击敌人三军士卒的气势、勇气,挫折敌军将帅的心理素质。    
    历史上的兵家,向来把提振士卒的士气做为致胜的关键点。有士气的军队就会有气势,气势能让人勇往直前,震慑对手,先声夺人。面对这种军队,聪明的兵家,都不会硬碰硬,而是想办法把敌军的士气先压下来后再打。    
    三军需要士气以便在争战中求胜,对三军的统帅者而言,胜负成败最重要的关键则在于心理素质。    
    统帅与三军之间的关系,就好像牧羊人与羊群,因为羊群以牧羊人的意志为依归。所以,在两军对峙而情势险峻时,如果将领表现得意态从容,胸有成竹,则士卒就不会心慌意乱;反之,士卒的气势就会崩塌,未战就先败。所以,很多高明的兵家,就会找机会“擒贼先擒王”,若是不能擒到“王”,也会想办法挫折将领的心理气势。只要将领的信心受到打击,士卒在心理上就会“群龙无首”,仗即使还没开打,但已先赢了一半了。    
    参合陂之战,后燕王慕容垂令太子慕容宝率八万大军攻打北魏,北魏主拓跋珪不愿与慕容宝硬碰硬对决,坚壁清野,不与之交战。慕容宝来势汹汹,却找不到敌人主力决战,气势已弱了一半;正在狐疑时,拓跋珪又趁机大放慕容垂已死的谣言;慕容宝急着回师即位,更无心恋战。在心理素质连遭两次严重打击下,在参合陂被拓跋珪偷袭,最后全军覆没。    
    历史上,以夺敌军将领之心而致胜的战役极多,但我们不妨把“将军可夺心”扩大来看,这种战术不仅在战场上可用,若能在政治上运用,成本更低,效用更广。    
    唐雎夺气挫秦王    
    战国时代,秦王(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看上了原本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派人对安陵主人安陵君说,想以五百里地换取只有五十里大的安陵。安陵君不肯,秦王很生气,安陵君便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和唐雎耗了半天,唐雎就是不答应以五百里地换安陵这五十里地。秦王忍不住翻脸了:    
    “你听说过君王之怒是怎么回事吗?”    
    唐雎故意摆出一副茫然不解的样子。    
    “我没听说过。”秦王很生气地说:    
    “君王一旦生气,就会有百万人死亡,流血千里!”    
    唐雎面无表情地问秦王:    
    “大王您听说过平民生气是怎么回事吗?”    
    秦王以很鄙夷的神情回答道:    
    “平民生气,不过就是摔帽子,打赤脚,用头撞地而已!”    
    唐雎冷冷地说:    
    “大王说的是凡夫俗子生气的样子,不是勇士的愤怒。所谓勇士之怒就像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这三人都是平民勇士,现在加上我,就会有四个人了!当勇士发怒时,只有二具尸首,血流不过五步,但天下人都会穿上丧服哀悼,而这样的日子,今天即将来临了!”    
    说完,霍然而起,拔出宝剑,怒视着秦王。秦王被唐雎的气势彻底镇住了,吓得脸色发白,长跪(双膝着地,膝部以上直立叫长跪)向唐雎谢罪:    
    “先生请坐,事情没那么严重,现在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那么大的国家会灭亡,而安陵这么小还能存在,是因为有您这样的智勇之士啊!”    
    秦国是当时的超强,秦军横扫天下,所向披靡,秦王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枭雄之一。但这都没用,碰上唐雎这种智勇兼备又不把自身死亡当回事的大贤,也只有俯首贴耳的分。道理很简单,因为“将军之心”已被夺了!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气势会有强弱循环,早上的气势最猛锐,中午的气势会逐渐怠惰,晚上的气势就会衰竭。    
    所谓早上(朝)、中午(昼)、晚上(暮),只是一种形容,孙子的意思,不过是强调气势的强弱循环而已。不管多强的气势,不会永远强势不坠,撑久了就会从高峰逐渐回落,时间一久,就会耗竭。


第三部分第7篇 军争(4)

    曹刿避锐击归大破齐师    
    春秋时代,鲁国和齐国在长勺展开会战。    
    鲁庄公想立刻展开攻击,被大将曹刿拦住了,等到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才对庄公说:“现在可以攻击了!”一仗下来,齐军大败。庄公想乘胜追击,又被曹刿拦住;曹刿仔细察看了齐军战车败逃的痕迹,又爬上战车前的横木,瞭望了一番后,对庄公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又一次大败齐军。    
    事后,曹刿解释两次大胜的原因:    
    “打仗最主要的凭藉是靠勇气,但勇气会有强弱的循环。第一通战鼓是提振士气,气势最旺,第二通战鼓就会逐渐衰落,等到第三通时,就会荡到最低点。我们之所以在齐军三通战鼓后出击获胜,是因为他们的气势最低时,正好是我们气势的最高点啊!”    
    曹刿接着又说:    
    “齐是大国,兵多将广,用兵难测;他们败退时,我怕有伏兵,所以不赞成立刻追击;等到确定他们车痕混乱,旌旗歪斜后,知道他们是真败,才敢追击而获胜的!”    
    所以,聪明的兵家,在敌人气势最锐时,一定要避开;因为气锐代表实,实就是强,这时候展开攻击,就是击敌之实,肯定占不了便宜,说不定还吃大亏;最好是等敌人气势,由高点滑落至最低点时再开打,形成避实击虚,这就是“气势较量战术”。    
    此治心者也的治,在这里是较量、匹敌的意思。    
    以治待乱的治,这里的意思则是训练有素或规律的意思。    
    以规律面对混乱,以沉静面对喧哗,这就是所谓的“心理素质较量战术”。    
    治和静都是训练有素的结果。治的现象是:面对即将来临的恶战,还能从容如常,按表操课,静的现象是,不管敌人如何大声叫嚣,杀声隆隆,仍能不动如山,沉稳以对。一支治而静的军队一定军纪严明,令必行,禁必止;这样的队伍,心理素质一定好,不会轻易受到敌人挑衅、叫嚣而影响战力,这就是“心理素质较量战术”。    
    先赶赴战场,事先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