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州兵已经投诉你了,还不赶快求见主公,好好为自己辩白一番?”
于禁回应:
“我们现在战地,敌人随时会来攻。我刚回营,不先部署准备,万一敌人来袭怎么办?曹公是个有智慧的人,一向深明事理;我没做错什么,有什么好辩白的?”
把部队安置妥当后,才去见曹操,并把事情经过简单报告了—番。曹操听了,对于禁的所作所为大加赞赏;不但不罚,还给他升了官。
一个好的领导人,能让手下能员出人头地;即使部属偶而不按规矩办事,只要行事得宜,也不会墨守成规,轻言惩处。恰恰相反,而是把这当作部属应变与处事能力的考验,能过关,就能出头。
曹操能在极度混乱的汉朝末年脱颖而出,不墨守成规,知人善任,绝对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将领懦弱无能,不能严格约束士卒;训练不实,教导不明,以致吏卒生活作息不依常度;战阵不遵号令,队形混乱,举止轻率;这叫乱兵。
柴荣以霹雳手段整饬军纪提升战力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由于诸侯割据,全国陷入混战,地方根本不听中央号令,上行下效,下级逮着机会就造上级的反。士卒呢?更是有样学样;一打仗就伸手要钱,拿了钱也未必拼命,只是装装样子。战场上刀枪无情,稍不小心,伤了身,赔了命,可划不来。面对这种乱象,将领也没办法,自己本身无能更无德,下属的毛病都是向上看齐的结果。
因为将领无能,士卒水准低劣;所以,五代十国大都是短命政权,隔几年就换人当老大。
这种乱象,一直到了后周世宗柴荣,才有了改变。
柴荣当了皇帝之后,励精图治,革除各种乱象,为统一中国,积极做准备。
有一次,柴荣亲自领兵征伐北汉。两军交锋没多久,后周二名将领樊爱能、何徽首先怯阵,扔下部队,只带了少数骑从逃离,后周军阵脚顿时大乱。正在这个危急的时候,柴荣不但沉着不乱,还当机立断,率领几十骑出阵冲杀;后周将士看到皇帝亲自出马,顿时士气大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终于打了一场大胜仗。
战事结束后,柴荣立刻把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名临阵脱逃的大小将领全部处斩。
在柴荣的严格整饬下,部队的所有恶习全部清除一空;后周大军成了五代中素质最好,战力最强的部队。在柴荣的率领下,南征北讨,打了不少胜仗;若非柴荣早死,历史将被改写了。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将领不能分析敌情,判断敌我形势,以少数兵力对抗多数兵力,以劣势抗击优势,部队不能精选劲卒编伍,这叫北兵。
北就是败逃、败北,所以北兵,也可称为败兵。
料敌是胜敌的第一要务,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知彼就是料敌的基本功课之一。一个将领既然不能料敌,更不可能带领部队“以少合众,以弱击强”了。
这一段的重点,除了料敌,就是“选锋”了。
所谓选锋,就是在士卒中选择勇悍精干者,编为劲旅,以担任最艰难、最危险的战役之用,但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目的,是提升整体团队的战力。
尉缭子兵法也说过:“武士不选,则众不强”。道理很简单,大部队中,强弱、智愚、老少不一;如果全部混编在一起,在相同的号令下,弱的会削弱强的,愚的会钝化智的,老的会拖垮少的;如果把不同等级层次的士卒区分开来,则强、智、少就不会被弱、愚、老牵制;不同的任务派任不同等级的队伍,则不但效率更好,整体战力更能提升。
除此之外,选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意义——让强而有能者出头。当一个大团队中,强、能者能迅速位居领导阶层时,团队的整体能量就能发挥至极限,若是军队,就会成为一支战胜攻取的劲旅。
谢玄精选北府兵大破苻坚乌合之众
东晋时的淝水之战,东晋之所以能获胜,除了宰相谢安沉着冷静的安定人心之策外,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北府兵”。
北府兵是东晋大将谢玄于镇守广陵时,召募从江北逃到江南的勇士组合而成的,在谢玄的严格训练之下,战斗力特别强,远胜于一般东晋士卒。
淝水大战初起时,东晋只以八万军力对抗前秦的八十万大军;在以一对十的绝对劣势下,东晋上下人心惶惶,都以为晋军必败;但大将谢玄却以一场胜仗稳住了军心。
情势转变的关键,就在于经过严格选锋的北府兵。
前秦大军一路南下,前锋梁成领兵五万先行。谢玄考虑到一旦前秦主力抵达,晋军将难以抵挡,便决定先挫挫其前锋的锐气,于是派出大将刘牢之夜袭梁成。前秦军半夜遇袭,一时措手不及,被刘牢之杀得大败,梁成被俘。刘牢之以五千之寡大破梁成五万之众,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也粉碎了前秦军不败的神话,经过这一场胜仗后,晋军由被动转为主动,逐渐掌握了攻守节奏,为胜利打下了基础。
以上六项(走兵,不量寡众;弛兵,本乏刑德:陷兵,失于训练;崩兵,非理兴怒;乱兵,法令不行;北兵,不择骁勇。)都是致败之道,是将领的重责大任,不可不谨慎深思的。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充分利用地形,是战争取胜最大的助益。
探索敌情,研判情势,详究地形利我害敌之处,计算争战之地行程,以取得致敌制胜机先,是将领的重责大任。
详悉这些用战基本原则,一定胜利;反之,不详悉这些用战基本原则,一定失败。
所以,当形势、资讯显示必然胜利时,就算国君说不打,身为将领一定要坚持开战;当形势、资讯显示不必然胜利时,即使国君表示开打,也一定要坚持不战。
身为将领,战胜攻取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坚壁不战也不畏惧刑责处罚;把人民安全与国家利益摆中间,个人名声与安危放两边,这样的将领,才是国家最珍贵的瑰宝。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把士卒当做婴儿般呵护,士卒就会乐意和将领冒险犯难;把士卒当做亲生儿子般疼惜,士卒就会乐意和将领一起拼死决战。
第三部分第10篇 地形(3)
吴起视卒如爱子士卒以死战回报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大兵家吴起就是最能以疼爱士卒凝聚国家向心力,因此把战力发挥到极限的一代名将。
吴起身为元帅,但衣食规格与最下阶的士卒相同;睡觉时不设枕席,行军时不坐骑乘,自己背负个人装备、口粮,士卒生病长脓包,吴起亲自用口帮忙吸吮。
有一次,吴起又亲为一个士卒吸吮伤口,士卒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流泪,有人问这位母亲:
“你的儿子阶级这么低,吴将军以元帅之尊帮他吸出脓水,这可是件光彩的事,你有什么好哭的?”
这位母亲回道:
“当年他父亲就是为了回报吴大将军的吸吮之恩而战死,现在吴大将军又为儿子吸吮脓水,我担心儿子又会为了报恩而死战,一死战,就可能战死啊!”
吴起如此疼爱士卒,士卒自然拼死回报;旷代名将的威名不仅建立在兵法谋略,更重要的是“视卒如婴儿”啊!
谈到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为什么孙子特别强调恩抚士卒,而不是威刑卸下呢?
从人性的观点来看,恩抚可以产生报恩之情,这种情感持续性长,回馈力强;但威刑则不然,它是建基于对威权的恐惧之上,一旦威权消失,更明白一点说,当战阵不利而威权衰弱之日,也就是无法施加刑责之时;刑责不彰,士卒就不会对将领惧怕。这时要他们拼死为代表威权的将领力战,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但恩抚则不然,不论战势利与不利,士卒都会倾力向前,死不旋踵;尤其当战势不利时,更会奋力拼战;因为这种艰难时刻的回馈,才是最佳报恩之道啊!
王浚轻徭活壮丁壮丁与之赴深溪
西晋初年时,晋吴边境巴郡一带,因为两国相争,当地男丁往往为频繁的徭役所苦,很多男丁因为不堪徭役而死。大将王浚当了巴郡太守之后,极力宽减徭役,为当地民众减少了很多痛苦,因此全活了不少壮丁。后来王浚领军伐吴,数千个巴郡男丁投效王浚。大军出发前,男丁的父母们纷纷叮咛道:
“你这条命可是王府君保全下来的,所以,一定要拼死力战,好好回报人家的恩德啊!”
厚爱士卒而不能使唤,溺爱士卒而不能命令,违法乱纪而不能责以刑罚,就好比骄纵过度的混小子,这种士卒是不能用来作战的。
爱护士卒,诚然是争取拥戴最好的方法,但这只是一面而已;带兵作战就好像煎鱼一样,要两面全熟才能吃,才好吃。所以,恩而不威,或威而不恩,都像是只煎了一面的鱼,吃不得的。
针对这一点,历代兵法大家都有一致的看法:
曹操说:“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
黄石公更是一语道破:“士卒可下不可骄。”
恩以养士,谦以接之,故曰可下;以法令制约之,故曰不可骄。
一支军队要能上下同心,同赴艰险,恩是基本原动力,威是基本驱动力;利用恩积蓄能量,依赖威引爆能量,因而产生强大的动能;所以,一定要恩威并施,两者缺一不可。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知道自己的部队有作战能力,却不知道对手未必是我打得了的,胜率只有一半。
知道对手的斤两,却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能耐,胜率也只有一半。
知道自己的作战能力高于对手,却搞不清地形对敌我双方的优劣势,胜率还是一半而已。
知己和知彼是打胜仗最基本的两个方程式,所以,只知己而不知彼,或只知彼而不知己,都只是一个方程式而已,胜利的机会只有一半而已。
但就算知己又知彼,如果碰到险要的地形,却对地形影响成败的因素毫无所知,胜率还是只有一半而已。因为地形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太大了,若是能在争战中先占有地形优势,就能产生我长敌消的效果。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意思就是说,若地形条件好,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一万人。有鉴于此,孙子在必胜原则中,除了知己知彼之外,再加上对地形的充分认识,和运用这个条件,为必胜再加上另一重保证。
懂得用兵之道的人,任何敌我行动都不会被迷惑:战阵运作奇招百出,随时因利制宜,变化无穷。
所以说,知道自己的能耐,又能清楚掂出敌人的斤两,在先胜而求战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危机。
对胜兵的原则无所不知,胜利就会无穷无尽。
知己知彼,除了摸透敌我虚实之外,其中还有一项重要功夫,就是主管对部属能耐能否清楚认识,以便因人任事,让部属发挥所长,收取最大边际效益。
反之,若主管对部属认识不够,因为识人不明,把不适任的人摆在不适当的位子,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招致严重后果。
错用马谡诸葛亮失街亭
三国时代的蜀国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式人物。刘备看清了这一点,临死前叮咛诸葛亮:
“马谡这人言过其实,不宜重用,你可得小心谨慎。”
但诸葛亮认定马谡是个大才,没有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在一次伐魏行动中,舍弃魏延与吴懿两个较适任的阵中宿将,而以马谡担任先锋要职;结果在街亭一战中,大败于魏国大将张郃,弄得蜀军进退失据:诸葛亮无奈之余,只好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