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第3篇 谋攻(4)
蒯通发谋 不战而屈三十城
这个人就是蒯通。
大将武信君武臣奉张楚王陈胜命令,率军攻掠赵地。大军杀到范阳城之前,蒯通跑到范阳,对城主徐公说:
“我是范阳城的小老百姓蒯通。一方面,我知道您快死了,特别来吊丧:另一方面,我也向您道贺;因为有我蒯通,您将可以不死而生!”
徐公问:“我为什么会死?”
蒯通答:
“您当县令十几年了,处死过很多人,而这些死者的亲人之所以不敢对您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是因为对秦朝严刑峻法的恐惧。现在秦朝快玩完了,眼看着您的仇家就将对您动手了,这就是我预先向您吊丧的原因!”
徐公又问:
“既然我都要死了,又凭什么庆贺我再生呢?”
蒯通答道:
“武信君的大军快到了。我来这里之前就对他说过:如果您采用武力夺取范阳城,肯定是个险招;若用我的方法,就可以兵不血刃地轻松取得范阳;非但如此,范阳以后的千里内,也将望风归顺。你有兴趣听吗?武信君听了很感兴趣,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范阳城县令徐公素来忠于职守,听说您大军将至,便下令部队准备迎战;但城中的军民怕死又贪图富贵,没人附和他;徐公很无奈,转而想把城献给您。现在您的问题来了,如果他献了城,您又没善待他,则附近的城主知道了,就会互相走告:范阳县令先降先完蛋,一定会坚城固守;这一来,对您极为不利。我建议您,不妨以好车好马欢迎范阳令来归,让大家知道,范阳令先降先得富贵。消息一传出去,大家一定会相率投降;这就是我所谓的望风归顺,不动干戈而得到千里之地的方法。”
徐公听了,大为拜服,给了好马车,让他去见武信君。一听到不必打就让对手投降献城的好消息,武信君高兴极了,立刻派出一百辆马车、二百个使节带着印绶去迎接徐公。消息传开之后,附近三十余城都自动归降。
事实上,蒯通事先并没有见过武信君,所有的戏码,全是他一个人自导自演;而把戏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蒯通把形势看了个透,借形造势,顺势而为,因而水到渠成。
对范阳令而言,身负守土之责,叛军来犯,断无不战之理。但换个角度看,大秦帝国已是日落西山,打胜了未必有功,打败了死路一条;就形势本身来看,根本打不得!
降吗?万一自己送上门去,反而被对手看扁,成了别人刀下鱼肉,岂不更划不来?
但这些疑虑都被蒯通化解了;不但不会有疑虑,反而有富贵,让人无法不动心!
对武信君而言,一旦攻城,就会有战力损耗;就算打胜了,打完一城,还有下一城;后面几十城打不胜打。万一要是打败了呢?后果不堪设想!
没想到蒯通居然帮他送上门来,而范阳城还只是“预告片”而已,最精彩的“正片”还在后头呢!
双方互有所期,双方互给所需,结果当然皆大欢喜。
以“非攻而拔人之城”的戏码而言,蒯通确实完成了一部历史上少见的经典之作。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毁有两个意义,一是毁灭,二是弱化。孙子是主张全胜的战略大家,若是把敌国毁灭了,就不可能从敌国取得利益;胜敌而不能国益强,违反了孙子的全胜战略观。所以,毁在这里的意思应是弱化:弱化什么呢?弱化敌国的战力,才有机会胜敌。整句的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弱化敌国的战力,不必费太多劲,花太多时间。
杨坚以弱敌战术取南陈
隋朝创业主杨坚登基之后,立刻展开统一天下的大业。他问手下第一号谋臣高颖平南陈之策,高颖回答:
“长江南北的农稼差异极大,南方的农作成熟时,我们北方正好休耕;而这时南陈的军力大都摆在农务上,守御较弱,不妨趁机偷袭。等对方兵力一汇聚,我们就撤退;你来我退,你退我攻;多搞他几个几次,农作就会欠收。此外,南方的地势较平坦,房子都是茅草、竹子搭成,储存粮食的仓库掺杂于房子里,可派人伺机纵火;几次之后,军队来驻防,再换个地方如法炮制;把他们搞得粮食欠收,战力疲乏,国力弱化,就很好收拾了。”
杨坚采用了高颖的建议,果然奏效。没多久,就轻松地灭了陈国。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一定要以全胜原则去争天下,全胜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敌人。这一来,我方战力不挫损,而又能从敌国取得最佳利益,这才是谋略攻敌的方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用兵的原则是,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用包围战术。
为什么十倍兵力要采围城战呢?不妨反向思考。大兵法家尉缭子说:
“守法:一而当十,十而当百,千而当万。”
守城者可以一敌十,那围城者必然得十倍以上兵力才成了。以十倍以上兵力包围敌人,有两个好处:
(1)造成敌人心理压力,在压力下弱化战力。
(2)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胜率就大了。
十比一是绝对优势对绝对劣势。在对比强烈的压力下,敌人战力居劣势,很容易胆怯心虚,心理素质变差,战力就发挥不出来。这时,可以不必费劲打了,只要展示一下兵形、兵威,让“麻雀”知道“老鹰”来了,不投降就只有战死一途,简单极了。
当围不围 王邑兵败昆阳
前面曾提过的昆阳之战,王莽派王邑率领四十万大军攻打昆阳。当时昆阳守军不过一万,在一比四十的绝对劣势压力下,昆阳将、士个个吓得浑身发抖,不待王邑完成包围,就准备竖白旗献城了!
这个现象,完全论证了孙子兵法“十则围之”的战术原则,在十倍以上的绝对优势下,眼看着就可以“兵不顿而利可全了”!
没想到,王邑根本是个不知兵的笨蛋,他想展示兵威,藉杀昆阳之鸡儆其他叛军之猴,拒绝了昆阳的求降之请,一面布置包围,一面准备攻城。
我想投降求生,你却硬要我败战而死;反正横竖都死,不如和你干一场,拼个死活,或许还能求生。恰好这时又冒出个能谋有勇的刘秀,兵行险着,居然让他绝处逢生,以一击四十,把王邑杀得几近全军覆没,创下中国历史以少胜多,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少见纪录!
一样面对绝对优势对抗绝对劣势,但蒯通把它从死棋下成活棋,王邑却硬是把稳赢的好棋彻底下死,其间差异只有一点:
一个通兵法,一个完全不通,如是而已!
五则攻之。
两军对垒时,若有敌人五倍的兵力,就可以直接攻打。
不过,这里只是就形式条件来看,并且事先假设,双方在将领、训练战力、武器、后勤……等条件都一样,只是一般原则而已。
话说回来,打仗不是只打“硬体”,更是打“软体”;如果将领特别厉害时,则客军的比例就可以降低一些了。
第一部分第3篇 谋攻(5)
李信廿万军兵败 王翦六十万军破楚
秦始皇(当时还是秦王)灭了韩、赵、魏,驱逐了燕王之后,把兵锋指向了楚国。
秦国小将李信,少年英勇,曾经以数千兵力擒获始皇仇人燕太子丹。始皇很欣赏他,便问李信:
“我想攻取楚国,以将军你的能耐而言,多少军队才够?”
李信很有自信地表示:最多不过二十万人。
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笑着说:
“王将军真是老了,胆子都变小了;李将军果然是少年英雄,难怪有这样的豪言壮语。”
便给了李信二十万大军去攻楚。
王翦看到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也不多谈,告了病假,回家养老。
没想到,李信居然被楚国打得大败,灰头土脸地逃了回来!
始皇无奈,自己驾车去找王翦:
“我估计错误,没采用将军的意见,让李信到楚国丢人现眼。我听说楚国都准备打过来了,将军虽然有病,但忍心弃我于不顾吗?”
王翦回道:
“大王若非起用微臣不可,我还是老话一句,至少要六十万人。”
始皇同意了,王翦率六十军攻楚,大破楚国。
六十万是二十万的三倍,六十万大军出动去攻敌国,一定是从边境边打边推进。换言之,楚国虽然也是不小于秦的大国,也不可能一接战,就空国以全部兵力对决,而是层层守护,步步接战。所以,客军在每次战役中,一定以优势兵力对弱势兵力,加上王翦高人一等的运筹帷幄,临机能变的智能,才能获胜。
王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名将,没听说他吃过败仗。以王翦的能耐,以客攻敌时,都要以数倍优势兵力才能胜敌,在王翦之下的,就更别说了。
倍则分之。
二倍于敌人以上的兵力,就要采分化战术。
分的意思是分散、分化,也就是把敌人的一体性分解、分化,这一来,力量自然转弱,胜率也就提高了。
孙子兵法中,有一个极重要的概念:
以老虎打绵羊。
意思是说,以我之最强点攻敌之最弱点。所以,在原则上,决不打势均力敌的仗,因为这会两败俱伤。
当我方占有十倍以上兵力优势时,已经是老虎了,再以这个强大的力量施压逼降(十则围之)绵羊,即使是老虎,也要以不战而屈敌为首要。
五则攻之,包围战人数不足,但在数量上还是绝对优势,就直接打了。
只有二倍的兵力,优势就不是那么明显了,但至少是老虎对花豹,虽然胜率还是大,可花豹虽没有老虎强,多少会有点反击能力,不怎么符合全胜的原则。所以,有必要开打之前先弱化敌人,把敌人从花豹变成狗,甚至绵羊。
老虎对决绵羊,那就赢定了!
这就是所谓的“倍则分之。”
拒绝分化战术 陈余兵败井陉
楚汉相争期间,著名的井陉之战,陈余对决韩信,陈军实际人数六至八万,韩军不足三万。在倍数兵力下,陈军军师李左车还是不主张硬碰硬的决战,他提出了一个分化韩军战力的打法:
“来到井陉的必经之道,非常狭窄,车辆不能并排,骑兵不能并行,这一来,部伍会拉得很长。为了维持行进速度,辎重车一定摆在最后面。我愿意领三万人马,从中将韩军和辎重、粮车截成两段,没有了粮食和重武器,他前进不能战,后退逃不了,荒郊野外的,也不可能抢掠补给。这一来,只要十天,我就可以将韩信及其副将张耳的头奉上。”
李左车献的就是分化战术,方法是把敌军人马和物质分开。军队没有物资,战力自然弱,加上又被前后阻截,战力又下一层,这一定能提高己方胜算。可惜陈余不听,最后兵败身死。
敌则能战之。
如果双方势均力敌,要有足够的谋略与之对战。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都是优势兵力下的基本打法。在正常情况下,基本面的优势就能提高胜算。
但势均力敌则不然了,没有形式优势作凭藉,当然只有凭谋略取胜了。
打破均势 胜之始也
战国时,秦国与赵国为了上党郡起了纠纷,秦王一怒,派大将王齿乞率领四十万大军攻打赵国。
双方一接战,秦军就打了几次胜仗。赵国的领军大将廉颇干脆坚壁清野,任凭秦军怎么叫阵,硬是不出,双方就这样僵住了。
于是秦国宰相范雎使了一招反间计,到处放风声说:
“秦军所怕的是前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不过是个小角色,很容易对付,没多久就会投降。”
赵王本来就对先前几场败战不满,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撤换廉颇,改任赵括为大将。
宰相蔺相如立刻表示反对: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仅机谋权变,派他去领军对抗秦军,恐怕会是赵国的灾难!”
不只是蔺相如,连赵奢生前都很不以自己这个儿子为然,曾对妻子批评赵括:
“用兵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但赵括总是说得容易,讲得轻松,丝毫不认真看待;赵国最好不要让赵括担任大将,否则,一定把赵国大军搞得全军覆没!”
不管蔺相如怎么劝,赵王还是不理,赵括母亲听到赵王命赵括领军对抗秦军,便求见赵王:
“先夫赵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