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英〕温斯顿·丘吉尔
吴万沈 译
风云紧急
目 录
中译本序
志谢
序言一
序言二
本卷的主题
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第一卷 序 风云紧急
上部 从战争到战争(1919—1939年)
第01章 胜利者的蠢事 第02章 和平的鼎盛时期
第03章 潜伏的危险 第04章 阿道夫·希特勒
第05章 被蝗虫吃光的年代第06章 日益阴暗的景象
第07章 空中均势的丧失 第08章 挑战和反响
第09章 空中和海上的问题 第10章 对意大利的制裁
第11章 希特勒动手了 第12章 用于重整军备的间歇期。
第13章 德国武装起来了 第14章 艾登先生担任外交大臣和他的辞职
第15章 强夺奥地利第16章 捷克斯洛伐克
第17章 慕尼黑的悲剧 第18章 慕尼黑之冬
第19章 布拉格,阿尔巴尼亚,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第20章 苏联之谜
第21章 到了战争边缘
下部 晦暗不明的战争(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10日)
第22章 战争 第23章 海军部的重大任务
第24章 波兰的覆灭 第25章 战时内阁的问题
第26章 法国前线 第27章 战斗加剧
第28章 磁性水雷 第29章 普拉特河口外的海战
第30章 斯堪的纳维亚。芬兰 第31章 一个黑暗的新年
第32章 风暴之前 第33章 海上的交锋
第34章 纳尔维克 第35章 特隆赫姆
第36章 在挪威的挫折 第37章 挪威:最后的阶段
第38章 政府倒台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附录(14) 附录(15)
附录(16) 附录(17)
附录(18) 附录(18…2)
附录(18…3)
中译本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 薛鸿时
一
瑞典文学院于1953年作出一项很不寻常的决定:把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在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爵士。尽管丘吉尔著作等身,早年确实发表过长篇小说,但是,瑞典文学院授奖给他绝不是基于纯文学的理由,而是为了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朽功勋。授奖时间的选择也很耐人寻味,因为那一年丘吉尔恰好完成这部卷帙浩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丘吉尔的名字是与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斗争及胜利紧密相连的。战前,他就以其远见卓识无情揭露希特勒的种种阴谋诡计,强烈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他担任战时内阁首相兼国防大臣期间(19401945),尤其是在英国单独作战的危急关头,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领导英国顶住了纳粹德国的狂轰滥炸,挫败了德军入侵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1941年6月22日,当希特勒背信弃义,突然袭击与德国订有友好条约的苏联时,丘吉尔当天就发表广播演说,全力支持苏联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他是英、美与苏联结成伟大同盟的主要设计师;丘吉尔当时已年届古稀,仍以钢铁般的决心、不知疲倦的精神日理万机,亲自部署从欧洲、地中海到北非、中东、远东等广阔战场上的大小战役,他甚至还深入地研究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种种技术的细节,为战胜法西斯贡献出全部力量和智慧。他冒着德国飞机、潜艇截击的巨大风险,频频在英、美、苏联之间奔波,协调盟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分歧;他魁梧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战壕里、弹坑边,以刚毅不屈的神情伸出食指和中指,作出象征最后胜利的〃V〃字手势;他经常发表激动人心的广播演说,鼓舞人们的斗志,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一定要迫使德、意、日侵略者〃无条件投降〃。
正如瑞典文学院院士G.利列斯特兰德在颁奖仪式上对代表丘吉尔前来领奖的丘吉尔夫人所说的:〃在黑暗的年代里,他的言语以及与之相应的行动唤起了世界各地千百万人们心中的信念和希望。〃该院士还借用丘吉尔著作中的一句话来描述丘吉尔本人:〃在人类冲突的领域里,以前还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如此众多的人都应该深深地感激一个人。〃
在每年仅有一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人中,丘吉尔占有特殊的地位,瑞典文学院院士S.齐凡尔茨在颁奖词中说:
〃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然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我们认为,这样的评价既是崇高的,又是中肯的。
二
早在丘吉尔担任战时内阁首脑以前,他就是一位活跃在英国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作家、演说家和政治家;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丘吉尔战前的全部历史只是为他在战时取得辉煌业绩做准备而已。
温斯顿·丘吉尔爵士(Churchill,SirWinston,1874…1965)于1874年11月30日生于英格兰牛津郡布伦海姆宫。
他的家庭是英国最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他是英国安妮女王时代的名将马尔巴罗公爵一世的嫡派子孙。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马尔巴罗公爵七世之子,曾任财政大臣和下院保守党领袖。他的母亲珍妮·杰罗姆是美国金融家列昂纳德·杰罗姆之女,性格开朗,善于交际。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日后走上政坛准备了有利的条件,他那一半美国血统促使他终生致力于加强两大英语民族的团结。
丘吉尔幼年时代并没有从他那热衷功名、忙于社交的父母那里得到多少照料,但慈爱的保姆爱维莉丝特太太却让他充分享受到人间的温情。七岁时,他住进圣乔治寄宿学校。他十分淘气,常受老师的责打,是出名的〃难管教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尤其是拉丁文。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小喜欢用一套玩具士兵玩调兵遣将的游戏,以及他特别爱好历史、地理这两门功课。
丘吉尔十三岁时进哈罗公学,但入学考试时拉丁文交了白卷。两年后转入军事专修班,这个班被功课好的同学们嘲讽为〃笨蛋们的乐园〃。十八岁时,他投考英国皇家军校(桑赫斯特军校的前身),考了三次才勉强被录取,但因分数不高,只能进骑兵专业。父亲写信骂他〃丢人现眼〃,但他并不气馁,回信表示他会以实际行动来回答父亲的责难。二十一岁时,他从军校毕业。这几年他刻苦努力,学业大进,在一百三十名学生中,他的成绩已升至第二十名。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同一年,伦道夫勋爵和爱维莉丝特太太都病逝了。
1895年古巴独立战争爆友,丘吉尔利用假期访问古巴,随西班牙殖民军的一支分遣队深入原始丛林作战。回国后,他写的战地报道在英国《每日记事报》上发表。1896年,丘吉尔随团调往印度,驻扎在班加罗尔,他暇时刻苦自学以弥补以前所受教育的不足。他最感兴趣的书是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及历代政治史。第二年,他以《加尔各达先驱报》记者身分参与镇压北部山区游牧部落起义的军事行动。
1898年,丘吉尔被调往埃及,亲身参加了镇压苏丹起义的恩图曼战役。他的印度战地报道文集《马拉次德野战部队记实》出版,受到舆论界的注意;翌年,他的苏丹战地报道文集《河上的战争》以出色的描写技巧赢得了评论界高度的赞扬。
1899年,丘吉尔在南非的经历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瞩目的名人。那年十月,他辞去军职,以《晨邮报》记者身分赴南非报道布尔战争①。他乘坐的一列军车遭到伏击,他挺身而出指挥作战,使其他人得以乘机车逃走,但他自己却当了俘虏。后来,他奇迹般地从俘虏营中只身翻墙逃出,在当地唯一一家英国人开的煤矿的井下躲避了好几天。在这期间,英国报纸早就报道了他的事迹,人们都在关心他的命运。因此,当他于十二月安全到达英属领土德班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翌年,二十六岁的丘吉尔就当选为下院议员,从此步入政界。
1900年,他又出了两本通讯文集:《从伦敦到莱迪史密斯》和《伊恩·汉密尔顿的进军》。同年,他的长篇小说《萨伏罗拉》也出了单行本。这是丘吉尔唯一的纯文学作品,写的是一个虚构的国家〃劳拉尼亚〃内战中的故事。男主人公萨伏罗拉是一位青年政治家,他英勇机智,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具有一切令人羡慕的优秀品质。他憎恶暴政,决心推翻军事独裁统治。军事独裁者派自己美丽的妻子露西尔去探听萨伏罗拉的密谋,但是,她却转而同情他的事业并且爱上了他。书中的战争场面非常生动,起义者经过激烈的巷战终于占领了独裁者的官邸。萨伏罗拉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显然寄托着丘吉尔本人的理想和追求。从萨伏罗拉的老保姆贝蒂妮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爱维莉丝特太太的影子。小说出版后颇受好评,然而一心从政的作者却无意于继续在纯文学领域里耕耘,从此,他的写作才华便体现在数量巨大、气势恢宏的演说、政论、历史和传记著作中了。
①布尔战争:1899…1902年,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布尔人是荷兰在南非移民的后裔,曾建立三个奴役黑人的国家德兰士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及纳塔尔共和国。战争旷日持久,布尔人战败后还对英军展开游击活动。直至1910年,他们控制的地区才正式并入南非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
丘吉尔最初与他父亲一样,是以保守党政治家的身分进入下院的,但是,丘吉尔对英国的内外政策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一贯观点鲜明,直言不讳。为了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他不惜退党、转党;后来当了大臣,还曾因与主政者意见不一而不惜下台。1905年初,他因主张自由贸易而离开保守党,五月正式转入自由党,与自由党领袖劳合·乔治关系密切。同年十二月自由党政府成立,丘吉尔被任命为殖民地事务部次官,这是他担任的第一个高级政府职务。他在自由党内活动了二十年之久,1924年,他又因与自由党领导人发生意见分歧而退党,并以〃独立的反社会主义者〃和〃宪政主义者〃的身分参加选举。第二年,他又回到保守党内,在以后四十年中再也没有转过党。
从丘吉尔1908年出任商务大臣到他出任首相之前,共担任过九种大臣职务(依次为: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不管部大臣、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空军大臣、殖民地事务大臣和财政大臣),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干得有声有色,颇有建树。如:在商务大臣任上完成八小时工作制的立法,设立劳资协商会和劳动交易所,以解决失业问题。在海军大臣任上加速海军建设。在军需大臣任上,积极推动研制新式武器坦克,这一切都为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德国做出了贡献。
丘吉尔的一些作为曾遭到非议,如1915年,他积极主张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结果失利,被免去海军大臣职务,改任没有实权的不管部大臣。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胜利以后,丘吉尔积极从事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从而被苏俄和全世界左翼人士公认为赤裸裸反苏反共的反动人物。他的仕途也远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1922年,他抱病参加丹迪市选举,结果遭到惨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夜之间,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公职,失去了议席,失去了党派归属,甚至还失去了阑尾。〃
从1929年…1939这长长的十年间,丘吉尔由于与相继执政的工党领袖麦克唐纳和保守党领袖鲍德温政见不合,一直处于在野的位置。他和他那位贤内助、终生伴侣克莱门蒂娜·霍齐尔一起在恰特韦尔庄园闲居,每天著书、绘画、砌墙、养猪,每件事都干得大有成绩:一幅风景画被拍卖掉了,拿到的钱用来资助丹迪市的失业者;他培养的猪在伊登布里哥肥猪展览会上不止一次获奖。表面看来,他似乎活得悠闲自在,其实他是〃身居江湖,心在魏阙〃,他正忧心忡忡地注视着欧洲及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关于这些情况,将留在下一节再谈。
丘吉尔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出任首相以前出版的著作,除前面已经提到的以外,主要的还有:他父亲的传记《伦道夫·丘吉尔传》(1906)、《我的非洲之行》(1908)、《自由主义和社会问题》(1909)、《人民的权利》(1910)、宏篇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1923…1931)、《我的早年生活》(1930)、《印度》(1931)、《随想和奇遇》(1932)、《当代伟人》(1937)以及他的祖先的传记《马尔巴罗传》(193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