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台湾,邹其芳一家“无可争议"地被归为反革命分子。父母被送到农村进行贫
下中农再教育,孩子们也被迫脱离学校为生计而四处奔波。
    邹其芳上初中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文革的高潮,是搞全民备战最凶的时候,他
们那一级300多名学生全部去做了民兵。就是当民兵,也分三六九等。家庭出身贫下
中农的,没有历史问题的归为一类,叫战备民兵;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归为一类,叫
基干民兵;那些政治上不可靠的学生归为一类,和那些刑满释放的、建筑公司的老
弱病残的人分为一组,叫普通民兵。邹其芳对当时的情景记得非常清楚:300名同学
不一会儿都各得其所,他们的兴奋之情更加增强了邹其芳的失落和无奈,当他和另
外一个同样出身的孩子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的时候,他突然有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那是1969年,邹其芳16岁。
    就这样,邹其芳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进入了普通民兵的行列。也许孩子毕竟是
孩子,忘掉忧愁、追逐快乐是天性,或者是邹其芳天生胸襟非常宽,没有记住愁事
的脑子,在心情难受了几天后,感觉毫无办法的邹其芳选择了直接面对。谈到那时
的感受,他用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极富哲理性和思辩性的话。邹其芳在
默默地接受命运安排的时候,在无形当中也受到了青睬。根正苗红的那些同学们怀
着满腔的热情到郊区农村去修筑一些工程,邓其芳所属的普通民兵因为被信不过,
所以才留在了城里,干一些无关紧要的活。说是无关紧要,主要是指建造一些没有
“军事价值”的活,运动量依然很大。
    邹其芳刚上班的时候只有16岁,当时穿着棉衣棉裤过磅,还不到 100斤。在工
地上,邹其芳充当和水泥的小工;没有半点技术含量,完全是拼体力,不一会儿便
累得满头大汗,何况是一个没有经过生活历练、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所以每
天下来,邹其芳都有一种死过去的感觉,往往一沾床便呼呼大睡。大家都非常喜欢
他,疼惜他于小孩子不能承受的活,便教他技术。心灵手巧的他几乎一学就会,难
度极高的砌墙角,对他来说也是完全不在话下,弄得原先的师傅们都非常惊奇,纷
纷说这小子今后在建筑业发展肯定大有可为。当同学们从乡下回来的时候;依旧瘦
弱的邹其芳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技术工人了。一板一眼,产然有几十年经验的老
师傅的风度,而那些同学们却还是小工。由此,他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看的,
关键是你如何面对。

    邹其芳的少年生活是艰辛快乐而又孤独的。艰辛是生活所迫,孤独难以排解,
只有快乐才是自己创造的。只要你愿意找,快乐随处可见。这就是邹其芳的处世准
则。
    在那几年里邹其芳几乎是自己打理生活。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已经被下放到农
村。大哥是大学毕业,大姐是高中毕业,二姐是如中毕业,邹其芳是小学毕业,一
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照出了那个时代对知识的看法。也许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是天生
的,这种依恋在平时看不出来,但一离得久了,便日益显现出来。每当半夜醒来;
白天被忙碌和快乐装点的邹其芳真正感受到了孤独的可怕,再躺下去却发现一点睡
意都没有,孤独和恐惧莫名地涌卜心头。对未知生活的茫然和缺乏亲情关怀的心灵
在漫漫的长夜中经常饱受煎熬,他无法抑制对父母想念的渴望,萌生了看望父母的
想法。于是,经常一下班,邹其芳便赶紧骑车——无论是刮风下雨,都要骑几十里
的路——去看父母。尽管路上非常劳累,但是他却在这种浓浓的亲情中活得有滋有
味。
    转眼间便过了几年。在这些年里,邹其芳也逐步地成长,他开始不甘于永远做
一个技术工人,在他的内心里,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盲目处于同样的位置;他
不知道他将来的命运将是怎样的一个样子。他开始让自己陷入书中,在故事情节中
寻找解脱,寻找答案。普希金、曹雪芹、李白、屈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呐喊》、《悲惨世界》……凡是他能搜寻到的书他都读。在那段日子里,邹其芳
对书的珍爱和渴望却从来没有减弱过,并经常和一批喜欢读书的工友们聚在一起,
互相谈论读书的体会。尽管邹其芳是初中毕业,但他1966年小学毕业就再也没有在
学校里学到东西,3年时间都用在学工,干苦力上了。是书弥补了自己在学校的不足。
他说,是书给了我生活的动力,是书给了内心的踏实感,同样,也是书,才使我不
至于在以后的机会面前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谈到那段在很多人认为难以想象的年代,邹其芳承认,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那
绝对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是一段饱含血泪和辛酸的历史。有些人,有些事情,
邹其芳现在想起来仍然呼嘘不已。他说,有一位同学特别聪明,空间感非常强;比
如做立柜,只要看一眼,立马便做出来,而且比原样更加精致,但最终却被埋没了,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这300多人当中,就我一个人做出来了。”这样的概
率在现在来讲绝对不可思议。但谈到自己对那段经历的看法,他说,回想起那段经
历,说实在话,感觉苦难不过如此。有的时候,好多的坎坷经历是你不想要的,让
你去选择,你绝对不会选择那样的生活,但这就是命运的安排。的确,从一个角度
来说,9年的时光可以说白白丢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从中间学到了很多东
西。经历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那段艰苦的经历对他的性格、耐力、做事的方式、
承受压力的能力等等都是最有效的锻炼,而且,“在社会最底层走了一遭,别的什
么样的生活和环境都无所谓了。”邹其芳认为他从中获取的最大财富是学会了坚持。
他说:“就好象商业经营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时候都需要坚持,也就是说
‘咬住就有希望’。”邹其芳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但他又强调,我懂得
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要知道如何去选择、把握;因为机会对任何人都
是均等的,关键在于机会来了你是否做好了准备。有准备了,才有可能成功。我在
给北大学的学生们上课的时候便对他们说:你们都聪明,但关键不在于聪明,而在
于对机会的把握,自身蕴涵的内动力和对自己永不满足的感觉。考上大学对于邹其
芳来说确实是一个大的转折点,但机会往往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邹其芳的准备从
广播英语开始。
    粉碎“四人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事.当时江河解冻,万物复苏,解除了
沉重枷锁后的人们开始重新面对和思考新生活,他们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他
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循规蹈矩和效率低下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极大的能量,
期望有朝一日能够迸发出来,邹其芳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如果说1969年使他失去
作为学生的最起码的机会的话,1978年是他重新迈入学校的开始。而他几年前就巳
经开始准备,说到这儿,一丝不易觉察的得意涌上了邹其芳的眉梢:我没有前后眼,
但我在几年前就开始学英语了,这是我敢参加高考的很大资本。
    当我们很多人在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仍然羞于
出日的时候,听到邹其芳的学英语经历绝对会大跌眼镜。邹其芳在考入大学之前,
没有任何的学校教育基础,他的老师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广播讲座。当他偶
然听到电台的讲座之后,感觉英语原来是这个样子。从1977年底开始,每期的英语
广播讲座他没有落下一次,他对英语着了迷,他开始倘佯在了那些有趣的字母符号
里,恰然自得。当时周围没有人听英语、学英语,只有他很陶醉地拿着一个小收音
机自娱自乐。对于学英语,邹其芳坦白说,当时没有其他想法,更没有去应试的概
念,完全是出于爱好,而且听英语还可以消磨时间,总比玩牌要强一些,也可以掌
握一门“技巧”。就这样,凭借着对语言的敏感和理解能力,专心致志的邹其芳,
把英语讲座早听一遍、晚听一遍后,就能够全部记下来,学会了。一段时间下来,
他的英语水平居然也有模有样了,早晨阅读的时候,也很能够招来些许的惊奇和羡
慕。上大学之后,他把自己学英语的经历告诉了其他同学,他们简直像在听天方夜
谭,因为大学很多同学都是学英语多年;想当然地便认为仅仅依靠学电台英语不可
能达到这么高的程度。他现在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去拜访
那个老师,去谢谢他,很遗憾的是忘记了那位老师的名字。
    1977年高考的时候,邹其芳并没有报考,他总觉得实力不够,在自己周围的圈
子里,他觉得哥哥姐姐们准备得比自己更充分,基础也更好。与其把握不大,不如
再学习一年,来个水到渠成。从1977年开始,他集中精力,赶紧准备,开始找老师
进行系统的辅导,并买了一大堆的语法书,拼命地看。由于是建筑工人出身,当时
便想考理工,但一想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理工类的课程学好根本不可能,唯一可
能的就是自己的外语还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有平时看书的底子,地理、历史的知识
也非常丰富,于是他便选择了考文科。最终地理、历史考得非常好,学了没多长时
间的英语也考了50多分。很多人对于邹其芳考外语很不理解,当他去自己的单位天
津市南开区修建公司开报考介绍信时,公司书记对此也不理解,邹其芳还清楚地记
得书记说的话:好;赶紧考,考仁学给华国锋当翻译去。
    按照邹其芳自己的说法,幸运又一次与他结缘。他微笑着说,考试的时候我也
没有感到特别的紧张,我一看,基本上都会2 连我自己也吃惊了,怎么我会的题目
卷子上都有,我不会的卷子上没有。如果再出一两道难一点的题目,那就糟了。
    无论是幸运也好,自己的实力使然也罢,考上大学对于邹其芳来说确实是一个
大的转折点。就这样,他满怀着对外语的渴望,脱下了穿了9年的建筑工人的制服,
完成了人生经历中的第一个重大跨越,迈入了天津外国语学院的门槛,那年他25岁。
尽管不是年龄最大的,起码也算是大龄青年了,他的最小的同学只有15岁。做过辛
苦活、挣过血汗钱,饱尝了岁月沧桑的邹其芳深感得到机会和学习的重要性,入校
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他说,在学校里,我不是最用功的,也是最用
功的之一。由于长时间地远离课堂,使他对很多简单的课本知识都懵懂无知,老师
讲的很多东西他都听不懂,这尤使他感到压力。勤奋归勤奋,但邹其芳却并不是那
种死抠课本,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那种人,生活的历练使他获得了很多经验,当很多
人都在为如何考一个高分而死盯着课本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向读原著迈进。他说,
语言这东西最需要在日常的锻炼中得到锤炼,没有必要把语法抠得那么细。第一第
二年,邹其芳在班里并不突出,分班也在慢班,但在三年级、四年级以后,就明显
看出不同来了。邹其芳终于尝到胜利的滋味。他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考虑把握
时机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
    邹其芳在大学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时期,多年锻炼出来的身板使他胜任各项体
育运动,并已驾轻就熟,他开始打网球,打乒乓球,开始真正找回了多年来苦心追
寻的快乐。另外,他是带工资上学,所以也没有后顾之忧,而已上学期间还长了一
级工资,因为在这期间单位调了一次级,因为他的工龄很长,有10多年的工龄了。
尤其是邹其芳自豪的是他竟然比自己的老师还多拿10多块钱的工资,老师当时仅仅
40多块钱的工资;而他已经拿到50多块了。这在当时也算是高收入了。对于大学的
培养;多年后的今天,当笔者问邹其芳当时有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已经开始了一次
重大的转变时,他摇摇头:“当时只是觉得挺不错,能够带着工资上学,而且眼前
这么多东西都是新的,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如饥似渴’。如果问我在大学的时光里
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觉得我把握了一个学习机会,并利用了一个很
好的方式,为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美史克工作,邹其芳把自己的老板都做成了部下。在很多人眼里,邹其芳
是一个成功人士的代表。但内在的驱动力使他再一次感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